硼酸锂类化合物于电池电解液中的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786584发布日期:2021-09-28 20:51阅读:214来源:国知局

1.本发明属于电池电解液的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电池电解液的添加剂,具体涉及硼酸锂类化合物于电池电解液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2.近年来,锂二次电池因为能量密度高、体积小、重量轻的优点被广泛应用,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也不断对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与之相应的,在得到高能量密度电池的同时,对锂二次电池的高低温循环特性,高温存储和安全性能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将硼酸锂类化合物用于电池电解液中,从而改善电池的高倍率充电和放电特性,高温存储和循环性能,提高电池的使用寿命。
4.本发明所采取的具体技术方案是:硼酸锂类化合物于电池电解液中的应用,关键在于,硼酸锂类化合物、全氟烷基氟硅酸锂、单(六氟异丙基)双(三甲基甲硅烷)磷酸酯按照质量比为(0.5-2):(7-25):1作为电池电解液添加剂,电池电解液添加剂添加量为电池电解液质量的5-8%;
5.所述的硼酸锂类化合物如式(1)所示:
[0006][0007]
进一步地,所述的全氟烷基氟硅酸锂包括三(十一氟正戊基)二氟硅酸锂、三(五氟乙基)二氟硅酸锂、三(十一氟正戊基)三氟硅酸二锂或二(九氟正丁基)四氟硅酸二锂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0008]
进一步地,所述的电池电解液包括质量比为(2-6):(13-17):1的锂盐、有机溶剂和电池电解液添加剂。
[0009]
进一步地,所述的锂盐包括自lipf6、libf4、liso3cf3、liclo4、lin(cf3so2)2、lic(cf3so2)3、liodcb、libob、liodfb、litdi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0]
进一步地,所述的有机溶剂包括自碳酸乙烯酯、碳酸丙烯酯、γ-丁内酯、γ-戊内酯、碳酸二甲酯、碳酸甲乙酯、碳酸二乙酯、丙酸甲酯、丙酸乙酯、丙酸丙酯、三氟乙酸甲酯、三氟乙酸乙酯、三氟乙酸丁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1]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将硼酸锂类化合物用于电池电解液中,可改善电池的高倍率循环性能,高温存储性能,提高电池的使用寿命。其中硼酸锂类化合物、全氟烷基氟硅酸锂按照质量比为(0.5-2):(7-25)作为电池电解液添加剂,可协同提高电池的高倍率充电和放电特性。
具体实施方式
[0012]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0013]
实施例1
[0014]
电池电解液包括质量比为4:15:1的锂盐、有机溶剂和电池电解液添加剂。所述的锂盐为质量比1:1的lipf6和liodfb,浓度1mol/l,所述有机溶剂为体积比20:80的碳酸乙烯酯、γ-戊内酯,电池电解液添加剂为质量比为1:7:8:1的和三(十一氟正戊基)二氟硅酸锂、三(五氟乙基)二氟硅酸锂、单(六氟异丙基)双(三甲基甲硅烷)磷酸酯,添加量为电池电解液质量的5%。
[0015]
实施例2
[0016]
电池电解液包括质量比为2:17:1的锂盐、有机溶剂和电池电解液添加剂。所述的锂盐为liodcb,浓度1mol/l,所述有机溶剂为体积比33.1:66.9的丙酸甲酯、三氟乙酸甲酯,电池电解液添加剂为质量比为2:3:4:1的三(十一氟正戊基)三氟硅酸二锂、二(九氟正丁基)四氟硅酸二锂、单(六氟异丙基)双(三甲基甲硅烷)磷酸酯,添加量为电池电解液质量的8%。
[0017]
实施例3
[0018]
电池电解液包括质量比为6:13:1的锂盐、有机溶剂和电池电解液添加剂。所述的锂盐为质量比为1:1的libob、litdi,浓度均为1mol/l,所述有机溶剂为体积比83:17的碳酸乙烯酯、三氟乙酸甲酯,电池电解液添加剂为质量比为0.5:4:4:1的和三(十一氟正戊基)二氟硅酸锂、三(十一氟正戊基)三氟硅酸二锂、单(六氟异丙基)双(三甲基甲硅烷)磷酸酯,添加量为电池电解液质量的6%。
[0019]
实施例4
[0020]
电池电解液包括质量比为5:14:1的锂盐、有机溶剂和电池电解液添加剂。所述的锂盐为质量比1:1:1:1的lin(cf3so2)2、lic(cf3so2)3、libf4、liso3cf3,浓度均为1mol/l,所述有机溶剂为体积比1:1:1:1的碳酸丙烯酯、γ-戊内酯、碳酸二甲酯、碳酸甲乙酯,电池电解液添加剂为质量比为1:25:1的和三(十一氟正戊基)三氟硅酸二锂、单(六氟异丙基)双(三甲基甲硅烷)磷酸酯,添加量为电池电解液质量的7%。
[0021]
实施例5
[0022]
电池电解液包括质量比为3:16:1的锂盐、有机溶剂和电池电解液添加剂。所述的锂盐为质量比为1:1:1的liclo4、lin(cf3so2)2、liodfb,浓度1mol/l,所述有机溶剂为体积比15:75的碳酸二甲酯、碳酸甲乙酯,电池电解液添加剂为质量比为1.5:1:2:2:3:1的和三(十一氟正戊基)二氟硅酸锂、三(五氟乙基)二氟硅酸锂、三(十一氟正戊基)三氟硅酸二锂、二(九氟正丁基)四氟硅酸二锂、单(六氟异丙基)双(三甲基甲硅烷)磷酸酯,添加量为电池电解液质量的5%。
[0023]
以实施例1为例,作如下比较:
[0024]
比较例1:区别仅在于未包括三(十一氟正戊基)二氟硅酸锂,其他组分与实施例1相同。
[0025]
比较例2:区别仅在于未包括三(五氟乙基)二氟硅酸锂,其他组分与实施例1相同。
[0026]
比较例3:区别仅在于未包括三(十一氟正戊基)二氟硅酸锂、三(五氟乙基)二氟硅酸锂,其他组分与实施例1相同。
[0027]
比较例4:区别仅在于未包括其他组分与实施例1相同。
[0028]
二、实际应用试验
[0029]
以钴酸锂为正极材料,负极采用中间相碳微球,正负极集流体分布为铝箔和铜箔,隔膜采用陶瓷隔膜组成软包电池,注入电解液后,在手套箱中组装成软包电池,静置8小时后进行测试。所述电解液是通过将碳酸乙烯酯与三氟乙酸甲酯、丙酸甲酯以1:1:1的容积比混合的混合溶剂中溶解liodfb以获得1.0m溶液,且将该溶液作为基础电解液,并以基础电解液为空白组进行电池性能对比。
[0030]
1、将使用实施例、比较例电池电解液的锂二次电池分别于60℃在恒流/恒压条件下以1.0c/4.25v充电至4.25v/55ma,并以1.0c放电至3.0v的电压。这一充放电循环重复进行,结果如下表1所示,容量保持(%)=[循环后的放电容量(mah)]/[初始放电容量(mah)]
×
100
[0031]
表1
[0032]
项目循环400周容量保持率循环600周容量保持率循环800周容量保持率空白组65.50-实施例192.581.770.5实施例292.381.570.3实施例391.981.270.0实施例492.081.070.1实施例592.181.470.2比较例183.865.343.1比较例282.764.239.8
比较例379.260.235.7比较例474.254.530.1
[0033]
由表1可以看出,添加后可以提高锂离子电池的高温循环性能,所添加的三(十一氟正戊基)二氟硅酸锂、三(五氟乙基)二氟硅酸锂的协同和用量控制对电池高温循环性能的改善有影响,单(六氟异丙基)双(三甲基甲硅烷)磷酸酯与三(十一氟正戊基)二氟硅酸锂、三(五氟乙基)二氟硅酸锂三者协同可以进一步改善电池的高温循环性能。
[0034]
2、分别于室温在恒流/恒压条件下以0.1c/4.25v充电至4.25v/55ma,并以0.1c放电至2.0v的电压,以进行初始充电和放电,在此之后,将二次电池于室温在恒流/恒压条件下以0.1c/4.25v充电至4.25v/55ma,然后在80℃下存储10天,随后测量电池的容量保持率和容量恢复率,结果见表2。
[0035]
表2
[0036]
项目容量保持率容量恢复率空白组63.160.3实施例188.289.7实施例288.189.6实施例387.888.6实施例487.988.9实施例588.289.5比较例172.674.6比较例272.274.3比较例370.173.0比较例465.067.6
[0037]
3、用电池内阻测试仪测试电池的内阻,以基础电解液的内阻为1,电导率为1,考察添加各实施例和比较例电池电解液后内阻和电导率的变化,考察结果见表3,+表示增加,-表示降低。
[0038]
表3
[0039]
项目电导率内阻实施例1+19.8-7.5实施例2+19.6-7.4实施例3+18.7-7.0实施例4+18.9-7.2
实施例5+19.5-7.5比较例1+7.7-3.1比较例2+7.5-3.4比较例3+7.3-3.0比较例4+7.2-2.8
[0040]
以上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但其只是作为范例,本发明并不限制于以上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任何对本发明进行的等同修改和替代也都在本发明的范畴之中。因此,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下所作的均等变换和修改,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