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线快速插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310837发布日期:2020-12-15 11:42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导线快速插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导线电气连接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导线快速插接装置。



背景技术:

在诸如电力电子以及日常用电设施领域,由于受导线长度和不同走线(敷设)因素等的制约,时常会遭到将复数根如两根、三根或更多根导线如电缆线实施首尾连接而使导线满足依需延长要求的情形。在将导线对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操作繁琐、导线在对接部位的电气接触效果欠佳乃至出现短路或断路现象。

已有技术中将导线对接的技术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焊接,具体是剥开导线外被(即拨开绝缘层),用焊接工具如烙铁或类似的装置借助于焊料如焊锡焊接,在焊接完成后再对连接部位实施绝缘保护。这种方式具有电流传输相对稳定,绝缘性能也较为良好并且普遍为人们所择用的长处,但是当导线在拐弯时,如果遇到焊接部位,那么在焊接处会出现断开情形,此外如果线路敷设场所为易燃、易爆之类的苛刻环境,那么焊接是被杜绝使用的;二是以分别配接插头和插座的方式实施连接,这种方式具有连接快捷、插拔方便的优点,欠缺是,容易产生接触不良及受空间影响;三是采用将两导线的线芯导体互缠连接方式,长处是,在家装行业和电流相对较小的实验环境中是适宜的,并且也具有良好的便捷性,但是使用过程中因缺少持久的可靠连接效果而容易脱落乃至接触不良。

使用上面提及的导线快捷插接装置的目的是使两根导线在连接后实现不可分离而持久地连接在一起,因而上述三种技术手段中的第二种形式并不属于该范畴。

在公开的中国专利文献中可见诸与导线连接装置相关的且非插头与插座范畴的技术信息,如cn105609998a推荐有“导线快接装置”,其是采用一对犹如两半模的绝缘壳体并且在绝缘壳体中间设置一块导电连接体,使用时,将两根线的线端各剥开一定的长度(专利限定为“1cm”),放入壳体并使两端剥开而露出的导体与前述导电连接体电气接触,而后合上两绝缘壳体,完成导线快速连接,该专利具有结构简练、导线对接效率高并且无需依赖额外工具以及安全性好等处长,但是由于缺乏防止导线挣脱快接装置的措施,因而在敷设于导线和/或使用导线的过程中存在松动乃至与快接装置分离之虞;cn204992135u提供的“导线连接装置”的结构是:在一导线导管的外面套装卡扣式绝缘护壳,在接线导管上设进线刻度点。该专利具有施工效率快捷并且导线连接装置可重复使用等长处,但是同样存在缺乏防止导线退离导线连接装置的缺憾;cn111600143a介绍的“一种承力型高过流快速导线连接装置”对连接后的导线具有相对良好的限制效果,但是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使用时操作相对麻烦系其不足(具体可参见该专利的说明书第0023至0028段);cn110190416a揭示有“一种输电导线快速连接装置”,其结构是:包括左右两端开口且内部为中空结构的连接套管,连接套管内固定有两个形状左右对称的并且彼此间隔的内表面均呈锥形结构的锥形左、右插接件,在左、右插接件内部分别嵌套有锥形的并且锥形方向相反的左、右滑动块,在左、右滑动块的内壁上构成有倾斜一定角度的锯齿(具体可参见该专利的说明书第0010至0012段)。此外,该cn110190416a为了取出已插接的导线而增设有固定扣和提手。由于该cn110190416a需要使用左、右插接件、左、右滑动块,又由于需要在左、右滑动块的内壁上构成锯齿,还由于需将左、右插接件、左、右滑动块的内腔均构成锥形腔,因而不论是制造、装配还是使用均是相对麻烦的,并且增设使插入的导线退出的固定扣和提手,一方面会使结构更趋复杂,另一方面存在对周围物体或遭周围物体干涉之虞,并且由于固定扣和提手外露会导致整个输电导线快速连接装置的外观有失简洁。

针对并非限于上面所讲的已有技术中的诸多不足,本申请人作了有益的设计并且在采取了保密措施下经计算机模拟试验证明是切实可行的,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显著简化结构而得以方便制造并且体现经济性、有利于在无需借助任何工具的前提下徒手操作而得以体现施工的便捷性以及提高施工效率、有益于阻止插入后的导线向与插入的相反方向挣脱而得以充分保障电气连接的持久可靠性、有便于体现外部良好的绝缘性而得以保障安全的导线快速插接装置。

本发明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导线快速插接装置,包括一绝缘外套,该绝缘外套的绝缘外套腔自绝缘外套的左端贯通至右端;一铜柱,该铜柱位于所述绝缘外套腔内,在该铜柱内并且位于铜柱的长度方向的居中位置构成有铜柱腔分隔壁,该铜柱腔分隔壁的左侧的空间构成为铜柱左线簧容纳腔,而位于铜柱腔分隔壁的右侧的空间构成为铜柱右线簧容腔腔;一左线簧,该左线簧设置在所述铜柱左线簧容纳腔内;一右线簧,该右线簧设置在所述铜柱右线簧容腔腔内;一第一导线防退出环ⅰ和一第二导线防退出环ⅱ,第一导线防退出环ⅰ在对应于所述铜柱的左端端面的位置设置在所述绝缘外套腔的左端,而第二导线防退出环ⅱ在对应于所述铜柱的右端端面的位置设置在所述绝缘外套腔的右端。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铜柱由所述绝缘外套热熔融定位在所述绝缘外套腔内。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绝缘外套为聚碳酸酯外套。

在本发明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的第一导线防退出环ⅰ上并且围绕第一导线防退出环ⅰ的四周间隔构成有第一防倒退卡刺ⅰ;在所述的第二导线防退出环ⅱ上并且围绕第二导线防退出环ⅱ的四周间隔构成有第二防倒退卡刺ⅱ。

在本发明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防倒退卡刺ⅰ的刺尖朝向所述左线簧的左端,而所述第二防倒退卡刺ⅱ的刺尖朝向所述右线簧的右端。

在本发明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左线簧以及右线簧的结构是相同的。

在本发明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左线簧以及右线簧的形状均呈鼠笼状构造。

在本发明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铜柱由铍铜合金制成。

在本发明的又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绝缘外套的绝缘外套腔的左端并且在对应于所述第一导线防退出环ⅰ的位置围绕绝缘外套腔的腔壁的四周构成有一第一导线防退出环嵌腔ⅰ,而在绝缘外套的绝缘外套腔的右端并且在对应于所述第二导线防退出环ⅱ的位置围绕绝缘外套腔的腔壁的四周构成有一第二导线防退出环嵌腔ⅱ,第一导线防退出环ⅰ嵌置在第一导线防退出环嵌腔ⅰ内,而第二导线防退出环ⅱ嵌置在第二导线防退出环嵌腔ⅱ内。

在本发明的又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导线防退出环嵌腔ⅰ的宽度是与所述第一导线防退出环ⅰ的宽度相适应的,而第一导线防退出环嵌腔ⅰ的深度是与第一导线防退出环ⅰ的厚度相适应的;所述的第二导线防退出环嵌腔ⅱ的宽度是与所述第二导线防退出环ⅱ的宽度相适应的,而第二导线防退出环嵌腔ⅱ的深度是与第二导线防退出环ⅱ的厚度相适应的。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之一,由于仅在绝缘外套的绝缘外套腔内设置了一铜柱,在铜柱的两端的铜柱左、右线簧容纳腔内分别设置了左、右线簧,并且在绝缘外壳腔内分别对应于铜柱的左端端面的位置以及右端端面的位置设置了第一导线防退出环ⅰ以及第二导线防退出环ⅱ,因而零部件数目较少而显著简化了结构,满足了方便制造以及体现经济性的要求;之二,由于在连接时只要徒手将两导线分别从绝缘套腔的左右两端分别插入左、右线簧内,因而无需凭借任何工具,体现施工的便捷高效;之三,由于可由第一导线防退出环ⅰ以及第二导线防退出环ⅱ起到阻止导线退出左、右线簧的作用,因而能充分保障两导线在铜柱内的电气连接的持久可靠性;之四,由于绝缘外套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能,因而得以保障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结构图。

图2为两根导线利用图1所示结构实施电气连接的示意图。

图3为完成了对图2所示的导线连接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和有益效果,申请人在下面以实施例的方式作详细说明,但是对实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对本发明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发明构思所作出的仅仅为形式上的而非实质性的等效变换都应视为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范畴。

在下面的描述中凡是涉及左、右、内和外等的概念都是以图1所处的位置状态为例的,因而不能将其理解为对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的特别限定。

实施例1:

请参见图1,示出了一绝缘外套1,该绝缘外套的绝缘外套腔11自绝缘外套1的左端贯通至右端;示出了一铜柱2,该铜柱2位于前述绝缘外套腔11内并且铜柱2的外壁被绝缘外套腔11的腔壁包络,在该铜柱2内并且位于铜柱2的长度方向的居中位置构成有铜柱腔分隔壁21,该铜柱腔分隔壁21的左侧的空间构成为铜柱左线簧容纳腔22,而位于铜柱腔分隔壁21的右侧的空间构成为铜柱右线簧容腔腔23;示出了一左线簧3,该左线簧3设置在前述铜柱左线簧容纳腔22内;示出了一右线簧4,该右线簧4设置在前述铜柱右线簧容腔腔23内;示出了一第一导线防退出环ⅰ5和一第二导线防退出环ⅱ6,第一导线防退出环ⅰ5在对应于前述铜柱2的左端端面的位置设置在前述绝缘外套腔11的左端,而第二导线防退出环ⅱ6在对应于前述铜柱2的右端端面的位置设置在前述绝缘外套腔11的右端。

依据专业常识,本发明结构可根据不同规格的导线7(图2至图3示)制成相应的不同规格,例如以国际家用铜芯线单芯单股铜线bv4(该线缆外径为4.2mm,导体直径为2.2mm)为例:前述铜柱2的直径为7mm并且长度为13mm左右,铜柱2的轴向两侧开直径为5mm,深度为6mm的圆孔,即前述铜柱左、右线簧容纳腔22、23的直径各为5mm,深度为6mm;采用锡磷青铜制成直径0.2mm的铜丝,将该铜丝做成中间细(中部的内径小)两边粗(两端的内径大)的抛物线形状即下面还要提及的鼠笼状的前述左、右线簧3、4,将该左、右线簧3、4分别置入铜柱左、右线簧容纳腔22、23内,前述中间细的例子如中间的内径为4mm,前述两边粗即两端粗的例子如两边的内径为4.6mm。优选地,在将左、右线簧3、4分别装入铜柱左、右线簧容纳腔22、23内后采用激光焊接进行固定,以免左、右线簧3、4脱出。

继续见图1,由于前述的铜柱2由前述绝缘外套1热熔融定位在前述绝缘外套腔11内,因而印证了申请人在上面所讲的包络一说。

在本实施例中,前述的绝缘外套1优选为聚碳酸酯外套,但并非绝对限于聚碳酸酯外套。

由图1所示,在前述的第一导线防退出环ⅰ5上并且围绕第一导线防退出环ⅰ5的四周间隔构成有第一防倒退卡刺ⅰ51;在前述的第二导线防退出环ⅱ6上并且围绕第二导线防退出环ⅱ6的四周间隔构成有第二防倒退卡刺ⅱ61。

请继续见图1,前述第一防倒退卡刺ⅰ51的刺尖朝向前述左线簧3的左端,也可以讲朝向铜柱2的左端,而前述第二防倒退卡刺ⅱ61的刺尖朝向前述右线簧4的右端,也可以讲朝向铜柱2的右端。

前述左线簧3以及右线簧4的结构是相同的,并且前述左线簧3以及右线簧4的形状均呈鼠笼状构造。

在本实施例中,前述铜柱2由铍铜合金制成。

请参见图2和图3并且结合图1,在图2中示出了上面已经提及的导线7,当要将图2所示的两根导线7借助于本发明图1结构实施电气连接时,首先剥除两导线7的相向一端的导线绝缘被覆层71(也可称外护套),剥除导线绝缘被覆层71后露出导体72,再将露出的两根导线7的导体72分别对准绝缘外套1的绝缘外套腔11的左右两端端口插入,以左边的一根导线7为例,导体72插入左线簧3,直至遭到前述铜柱腔分隔壁21的阻挡,此时表明导体72插入到位,而第一导线防退出环ⅰ5上的第一防倒退卡刺ⅰ51与导线7的导线绝缘被覆层71的表面接触,并且起到阻止导线7退出的作用。两导线7连接后呈图3所示效果。

实施例2:

请参见图4,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在前述绝缘外套1的绝缘外套腔11的左端并且在对应于前述第一导线防退出环ⅰ5的位置围绕绝缘外套腔11的腔壁的四周构成有一第一导线防退出环嵌腔ⅰ111,而在绝缘外套1的绝缘外套腔11的右端并且在对应于前述第二导线防退出环ⅱ6的位置围绕绝缘外套腔11的腔壁的四周构成有一第二导线防退出环嵌腔ⅱ112,第一导线防退出环ⅰ5嵌置在第一导线防退出环嵌腔ⅰ111内,而第二导线防退出环ⅱ6嵌置在第二导线防退出环嵌腔ⅱ112内。

前述的第一导线防退出环嵌腔ⅰ111的宽度是与前述第一导线防退出环ⅰ5的宽度相适应的,而第一导线防退出环嵌腔ⅰ111的深度是与第一导线防退出环ⅰ5的厚度相适应的;前述的第二导线防退出环嵌腔ⅱ112的宽度是与前述第二导线防退出环ⅱ6的宽度相适应的,而第二导线防退出环嵌腔ⅱ112的深度是与第二导线防退出环ⅱ6的厚度相适应的。其余均同对实施例1的描述。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弥补了已有技术中的缺憾,顺利地完成了发明任务,如实地兑现了申请人在上面的技术效果栏中载述的技术效果。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