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按钮及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547055发布日期:2021-01-05 21:01阅读:65来源:国知局
一种按钮及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子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按钮及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对于诸如插座、遥控器、移动电话等电子装置,通常使用按钮开关来控制电子装置的作业。通过对按钮开关进行不同的设计来获取不同的按压效果,举例来说,某些按钮开关具有发光设计,通过灯光来指示电源是否接通电子装置。

相关技术提供了一种能够透光的按钮,该按钮设于电子装置的壳体上,电子装置的壳体上具有按钮过孔;该按钮包括:按压部、透光部和弹性部;其中,按压部为圆片形,透光部为与该按压部侧壁连接的环状结构,用于透光,按压部与透光部整体位于按钮过孔内部;弹性部的一端与透光部的侧壁连接,弹性部的另一端与电子装置的壳体连接,用于为按钮提供弹性复位力。

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灯光容易从按钮与按钮过孔之间的缝隙中透出,使得用户体验感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按钮及电子装置,能够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具体而言,包括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按钮,所述按钮包括:按压部、遮光部和弹性部;

所述按压部包括:按压面壁、按压侧壁,所述按压面壁能够透光;

所述按压侧壁的第一端与所述按压面壁的周缘连接,所述按压侧壁与所述按压面壁配合构成导光腔;

所述按压侧壁的第二端与所述遮光部连接,所述遮光部被配置为用于防止灯光由所述导光腔中外泄;

所述弹性部的第一端与所述按压侧壁的外侧连接,所述弹性部的第二端用于与电子装置的壳体连接。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遮光部的内侧具有指示灯容纳腔,所述指示灯容纳腔与所述导光腔连通,并且,所述指示灯容纳腔用于容纳所述电子装置的指示灯。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遮光部为弧形板状结构。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按压面壁包括:透光区域和非透光区域。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透光区域与所述非透光区域的材质相同,并且,所述透光区域的壁厚小于所述非透光区域的厚度。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非透光区域的表面具有遮光涂层。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装置,所述电子装置包括:上述任一种按钮、壳体和具有指示灯的功能件;

所述壳体上具有按钮过孔,所述按钮的按压部能够被按压活动地位于所述按钮过孔内部;

所述按钮的弹性部的第二端与所述壳体连接;

所述具有指示灯的功能件位于所述壳体内部。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弹性部的第二端与所述壳体可拆卸连接。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按钮还包括: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弹性部连接;

所述壳体的内侧面连接有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第二定位部配合构成定位。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弹性部包括:第一弹性臂、第二弹性臂、第一卡件和第二卡件;

所述第一弹性臂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弹性臂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按压侧壁的外侧连接;

所述第一弹性臂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卡件连接,所述第二弹性臂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卡件连接;

所述壳体上还具有第一装配孔和第二装配孔,并且所述第一子装配孔内具有第一卡台,所述第二装配孔内具有第二卡台;

所述第一卡台与所述第一卡件卡接,所述第二卡台与所述第二卡件卡接。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装配孔与所述按钮过孔间隔设置,用于容纳所述第一卡件;

所述第二装配孔与所述按钮过孔连通,用于同时容纳所述第二弹性臂和所述第二卡件;

所述第一卡件的顶部具有第一导向面,所述第一卡台的底部具有第二导向面,所述第一导向面与所述第二导向面相适配,用于使所述第一卡件由下至上地穿过所述第一装配孔与所述第一卡台卡接。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弹性臂包括:第一侧支撑段、第二侧支撑段和端部支撑段;

所述第一侧支撑段的第一端与所述按压侧壁的外侧连接,所述第一侧支撑段的第二端与所述端部支撑段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端部支撑段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侧支撑段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侧支撑段的第一端与所述按压侧壁的外侧连接;

所述第一侧支撑段、所述端部支撑段、所述第二侧支撑段、所述按压侧壁配合构成弹性缓冲腔;

所述第一定位部和所述第一卡件分别与所述端部支撑段的顶部表面连接。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弹性臂包括:同轴连接的第一连接段和第一增弹段;

所述第一连接段的远离所述第一增弹段的端部与所述按压侧壁的外侧连接;

所述第一增弹段的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段的端部与所述第二卡件连接。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增弹段为弧形结构或者v形结构。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弹性部的第二端与所述壳体一体成型连接。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壳体上具有多个第三装配孔,所述多个第三装配孔沿周向方向间隔分布于所述按钮过孔的外侧,并且,所述多个第三装配孔均与所述按钮过孔连通;

所述弹性部包括:多个第三弹性臂,所述第三弹性臂的第一端与所述按压侧壁的外侧一体成型连接,所述第三弹性臂的第二端与所述壳体一体成型连接;

多个所述第三弹性臂分别位于对应的所述第三装配孔内。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弹性臂包括:同轴连接的第二连接段、第二增弹段和第三连接段;

所述第二连接段的远离第二增弹段的端部与所述按压侧壁一体成型连接;

所述第三连接段的远离第二增弹段的端部与所述壳体一体成型连接。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增弹段为弧形结构或者v形结构。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电子装置包括:插座、遥控器、移动电话、音箱、迷你电风扇。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按钮,适用于电子装置,并且在应用时与电子装置的壳体连接。按钮的按压部包括按压面壁和按压侧壁,两者配合构成导光腔,这样,当电子装置的指示灯发光时,灯光进入导光腔内并由按压面壁透出。通过设置遮光部,能够防止灯光由导光腔中外泄,使灯光仅能够由按压面壁透出,确保了灯光聚集度,同时提高了用户体验。通过设置弹性部,来为按钮提供弹性复位力,使得按钮在被按压后能够自动复位。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由第一视角获取的一示例性按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由第二视角获取的一示例性按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电子装置的俯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电子装置的剖面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电子装置的壳体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电子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电子装置中的按钮的剖面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示例性电子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图8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图8的局部放大仰视图。

其中,图5中的t代表顶部表面,b代表底部表面。

附图标记分别表示:

1-按钮,

11-按压部,

111-按压面壁,1111-透光区域,1112-非透光区域,

112-按压侧壁,1121-侧支撑,1122-底支撑,1123-按压台,

113-导光腔,

12-遮光部,121-指示灯容纳腔,

13-弹性部,

131-第一弹性臂,

1311-第一侧支撑段,1312-第二侧支撑段,1313-端部支撑段,

1314-弹性缓冲腔,

132-第二弹性臂,1321-第一连接段,1322-第一增弹段,

133-第一卡件,

1331-第一导向面,1332-顶部表面,1333-侧部表面,1334-底部表面,

134-第二卡件,

135-第三弹性臂,1351-第二连接段,1352-第二增弹段,1353-第三连接段,

14-第一定位部,

2-壳体,

21-按钮过孔,22-第一装配孔,23-第二装配孔,

24-第一卡台,241-第二导向面,242-底面,243-侧面,244-顶面,

25-第二卡台,26-第二定位部,

27-第三装配孔,

3-功能件,

31-指示灯,32-线路板模块,33-微动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目前,诸如插座、遥控器、移动电话等电子装置均设有按钮,按钮与微动开关配合构成按钮开关,用来控制电子装置的工作。其中,通过使指示灯与按钮开关组合,能够赋予按钮开关发光功能,利用灯光来指示电子装置的不同作业状态。

指示灯可以发出不同颜色,例如红色、黄色、绿色、蓝色、白色等,通过特定颜色,来指示电子装置处于特定的作业状态;或者,通过指示灯的打开和关闭,来指示电子装置分别处于不同的作业状态。以防过充插座举例来说,按压按钮,指示灯亮起,使得按钮发光,代表插座定时功能开启;指示灯熄灭,代表插座电源被切断。

相关技术提供的能够透光的按钮包括:按压部、透光部和弹性部;其中,按压部为圆片形,透光部为与该按压部侧壁连接的环状结构,用于透光,按压部与透光部整体位于按钮过孔内部;弹性部的一端与透光部的侧壁连接,弹性部的另一端与电子装置的壳体连接,用于为按钮提供弹性复位力。电子装置的指示灯亮起时,灯光不仅会由透光部透出,而且还容易从按钮与按钮过孔之间的缝隙中透出,使得灯光不聚集,同时造成用户体验感较差。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按钮1,如附图1所示,该按钮1包括:按压部11、遮光部12和弹性部13;其中,按压部11包括:按压面壁111、按压侧壁112,按压面壁111能够透光。

按压侧壁112的第一端与按压面壁111的周缘连接,并且按压侧壁112与按压面壁111配合构成导光腔113;按压侧壁112的第二端与遮光部12连接,遮光部12被配置为用于防止灯光由导光腔113中外泄;弹性部13的第一端与按压侧壁112的外侧连接,弹性部13的第二端用于与电子装置的壳体2连接。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按钮1,适用于电子装置,并且在应用时与电子装置的壳体2连接。按钮1的按压部11包括按压面壁111和按压侧壁112,两者配合构成导光腔113,这样,当电子装置的指示灯发光时,灯光进入导光腔113内并由按压面壁111透出。通过设置遮光部12,能够防止灯光由导光腔113中外泄,使灯光仅能够由按压面壁111透出,确保了灯光聚集度,同时提高了用户体验。通过设置弹性部13,来为按钮1提供弹性复位力,使得按钮1在被按压后能够自动复位。

本发明实施例中,遮光部12与按压侧壁112的第二端连接,也就是说,遮光部12与按压侧壁112的远离按压面壁111的一端连接,遮光部12被配置为用于防止灯光由导光腔113中外泄。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附图1所示,遮光部12的内侧具有指示灯容纳腔121,指示灯容纳腔121与导光腔113连通,并且,指示灯容纳腔121用于容纳电子装置的指示灯。

指示灯容纳腔121至少要容纳指示灯的发光部分,只要能够形成指示灯容纳腔121的任何结构均适用于遮光部12,例如,弧形、角形、以及其他常见的规则或者不规则的几何形状。

举例来说,遮光部12为容易成型制备的弧形板状结构(例如,半圆环形板),并且,遮光部12的弯曲方向绕指示灯设置,这样,遮光部12的内侧形成有弧形结构的指示灯容纳腔121,指示灯位于该弧形结构的指示灯容纳腔121内部。

遮光部12的长度根据指示灯的长度来确定,至少确保使指示灯的发光部分全部位于指示灯容纳腔121内。

指示灯发光时,灯光被遮光部12的壁所遮挡,直接进入导光腔113内,有效防止了灯光外泄。由于电子装置的壳体2上必然设置有按钮过孔21,以容纳能够进行按压活动的按钮1,按钮1与按钮过孔21之间可能会存在缝隙,本发明实施例通过设置遮光部12,能够有效防止灯光由按钮1与按钮过孔21之间的缝隙中透出。

对于按压部11,按压侧壁112围绕按压面壁111的周缘设置,这样,按压侧壁112与按压面壁111配合构成的导光腔113仅存在一处开口,该开口用于供灯光进入,该导光腔113的其余部分均为封闭式,能够使导光腔113中的灯光被聚集,最终由按压面壁111透出。

按压面壁111的结构包括但不限于:圆形板状、矩形板状或者多边形板状等,按压侧壁112的结构与按压面壁111的结构相适配,只要确保两者配合构成半封闭式的导光腔113即可。举例来说,按压面壁111为容易成型制备的圆形板状,按压侧壁112为容易成型制备的圆筒状,两者配合构成的导光腔113呈圆柱形。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附图2所示,按压侧壁112包括:侧支撑1121和底支撑1122,侧支撑1121的第一端与按压面壁111连接,侧支撑1121的第二端与遮光部12连接,底支撑1122套设于侧支撑1121的第二端的外部。举例来说,侧支撑1121为圆筒形结构时,底支撑1122为圆环形结构。通过设置底支撑1122,一方面能够增加按压侧壁112的强度,进而提高弹性部13与按压侧壁112之间的连接强度,另一方面还能够便于通过注塑成型的工艺来制备得到该按钮1。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附图1所示,按压面壁111包括:透光区域1111和非透光区域1112,这样,灯光进入导光腔113内并由按压面壁111的透光区域1111透出,利于进一步提高灯光聚集度。对于透光区域1111和非透光区域1112两者的位置分布,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实现方式:

(1)非透光区域1112围设于透光区域1111的周缘,例如,透光区域1111位于按压面壁111的中间位置(参见图2)。透光区域1111的结构包括但不限于:圆形、方形、多边形、星形、灯形或者其他具有指示意义的几何标识图形。

(2)透光区域1111围设于透光区域1111的周缘,例如,非透光区域1112位于按压面壁111的中间位置。透光区域1111的结构包括但不限于:环形或者其他具有指示意义的几何标识图形。

(3)透光区域1111设置为由非透光区域1112间隔开来的多处(两处或者两处以上),并且透光区域1111和非透光区域1112能够配合构成多种类型的几何图形。

按压面壁111的透光区域1111和非透光区域1112可以采用相同的材质制备得到,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材质制备得到,只要确保透光区域1111处能够透光,而非透光区域1112处无法透光即可。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透光区域1111与非透光区域1112的材质相同,并且,透光区域1111的壁厚小于非透光区域1112的厚度(参见图1的椭圆形框线里的局部剖面部分)。对于该种实现方式,在形成按压面壁111时,通过对透光区域1111的壁进行减薄处理(使按压面壁111部分减薄),使其厚度达到能够透光的厚度,来实现透光。通过上述实现方式,不仅能确保按压面壁11的强度,还能够显著降低按压部11的制备难度,简化按压部11的制备流程,同时还能够简化按钮1的结构。

对于该种实现方式,示例性地,使按压面壁111与按压侧壁112采用一体成型工艺制备得到该按压部11。

为了进一步提高非透光区域1112对于灯光的遮蔽效果,本发明实施例中,使非透光区域1112的表面具有遮光涂层(涂层未在图中示出)。示例地,通过移印工艺,将遮光油墨移印到按压面壁111的上表面,来获得遮光涂层。这样,指示灯的灯光仅通过透光区域1111透出,非透光区域1112有效遮蔽了灯光,利于提高用户体验。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采用注塑成型工艺来制备得到该按钮1,方法如下:提供一基材,采用注塑成型使该基材内部掏空,来获得该按压部11。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装置,以附图3所示的插座举例来说,该电子装置包括:上述的任一种按钮1、壳体2以及具有指示灯的功能件3。其中,壳体2上具有按钮过孔21,按钮1的按压部11能够被按压活动地位于按钮过孔21内部;按钮1的弹性部13的第二端与壳体2连接;如附图4所示,具有指示灯31的功能件3位于壳体2内部。其中,按钮1与功能件3联动,也就是说,按钮1进行按压活动使,能够作用于功能件3使其进行特定的功能作业。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装置,基于使用了上述按钮1,当指示灯32发光时,灯光进入导光腔113内并由按压面壁111的透光区域1111透出,由于按钮1的遮光部12的遮蔽,能够防止灯光由导光腔113中外泄,确保了灯光仅能够由透光区域1111透出,而不会由按压部11与按钮过孔21之间的间隙中,提高了用户体验。

电子装置的壳体2上具有按钮过孔21,按钮过孔21的结构与按钮1的按压部11的结构相适配,两者间隙配合,并且,两者之间的间隙小于0.5mm,这样不仅能保证按压部11能够在按钮过孔21中进行按压活动,同时还能避免灰尘等杂质由按压部11和按钮过孔21之间的间隙中进入。

举例来说,当按压部11为圆柱形结构时,按钮过孔21为圆筒形结构;当按压部11为六边形柱体结构时,按钮过孔21为六边形腔体结构。

按钮1通过其弹性部13来与电子装置的壳体2进行连接,其中,弹性部13的第一端与按压部11的按压侧壁112的外侧连接,弹性部13的第二端与壳体2连接,可见,弹性部13不仅能够实现按钮1与壳体2之间的连接,而且还能够为按钮1提供弹性复位力,使其被按压后能够迅速地自动恢复至原位。

对于弹性部13与壳体2之间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可拆卸连接、一体成型连接等,以下分别示例说明:

(1)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弹性部13的第二端与电子装置的壳体2可拆卸连接,举例来说,该可拆卸连接方式包括:卡接、螺钉连接、键连接等。

相关技术中,弹性部13与电子装置的壳体2的连接方式为热熔连接,热熔工艺流程复杂,生产装配效率低,生产不良率高,而本发明实施例使弹性部13与壳体2之间采用上述可拆卸连接方式,操作简单,使得按钮1在电子装置中的装配更加便利快捷,利于提高装配效率和生产良率。

当按钮1的弹性部13与壳体2采用可拆卸连接方式进行连接时,为了提高按钮1的装配精度,防止按钮1在装配时发生偏斜,如附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按钮1还包括:第一定位部14,第一定位部14与弹性部13连接,并且,电子装置的壳体2上具有第二定位部26,第一定位部14与第二定位部26配合构成定位。

第一定位部14与第二定位部26的数量相同,并且位置一一对应,两者互相配合实现定位。

作为一种示例,第一定位部14为凸起结构(圆柱形凸台、圆锥形凸台等),则第二定位部26为与第一定位部14相适配的凹槽结构(圆筒形凹槽、圆锥形凹槽等)。

作为另一种示例,第一定位部14为凹槽结构(圆筒形凹槽、圆锥形凹槽等),则第二定位部26为与第一定位部14相适配的凸起结构(圆柱形凸台、圆锥形凸台等)。

通过如上设置,当按钮1装配至电子装置的壳体2上时,使按钮1的第一定位部14与壳体2上的第二定位部26对准并连接,实现定位,这样能够确保按钮1居中地位于电子装置的壳体2上的按钮过孔21内,防止因为按钮1因为偏斜而导致其与按钮过孔21之间一边缝隙大,一边缝隙小的问题,提高用户体验。

示例地,弹性部13的第二端与壳体2之间采用卡接方式进行连接,卡接方式不仅利于降低零部件数量,且操作方便。

结合以下示例就弹性部13的第二端与壳体2之间的卡接方式进行说明:

如附图2所示,弹性部13包括:第一弹性臂131、第二弹性臂132、第一卡件133和第二卡件134;第一弹性臂131的第一端和第二弹性臂132的第一端分别与按压侧壁112的外侧连接;第一弹性臂131的第二端与第一卡件133连接,第二弹性臂132的第二端与第二卡件134连接。进一步地,壳体2上还具有第一装配孔22和第二装配孔23,并且,第一装配孔22内具有第一卡台24,第二装配孔23内具有第二卡台25;第一卡台24与第一卡件133卡接,第二卡台25与第二卡件134卡接。并且,第一定位部14与第一弹性臂131连接。

其中,第一弹性臂131和第二弹性臂132分别位于按压侧壁112相对的外侧,这样使得按钮1与壳体2的卡接位置对称地位于按钮1两侧,能够获得更稳定的卡接效果。

对于按钮1的第一弹性臂131和第二弹性臂132,它们一方面起到了连接及支撑作用,一方面起到了弹性复位作用,所以第一弹性臂131和第二弹性臂132的设计,须满足在受到特定阈值大小的外力作用时,才能够发生弹性形变,在外力低于该特定阈值时,第一弹性臂131和第二弹性臂132均保持不发生弹性形变的状态,以对按钮1提供足够的支撑。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弹性臂131和第二弹性臂132的结构不同,并且,第一卡件133与第二卡件134的结构不同,使得第一卡件133与第一卡台24的卡接方式不同于第二卡件134与第二卡台25的卡接方式。

作为一种示例,如附图5和附图6所示,第一装配孔22与按钮过孔21间隔设置,用于容纳第一卡件133;第二装配孔23与按钮过孔21连通,用于同时容纳第二弹性臂132和第二卡件134。其中,第一装配孔22和第二装配孔23分别位于按钮过孔21相对的两侧。

如附图4所示,第一卡件133的顶部具有第一导向面1331,第一卡台24的底部具有第二导向面241,第一导向面1331与第二导向面241相适配,用于使第一卡件133由下至上地穿过第一装配孔22与第一卡台24卡接。(本发明实施例中,以按压部11作为基准,按压面壁111所在方向为上方,按压侧壁112所在方向为下方)

举例来说,第一卡件133包括:第一卡件本体、位于第一卡件本体顶部的第一卡块,其中,第一卡件本体的结构包括但不限于:圆柱形、棱柱形、矩形等。如附图4或者附图7所示,第一卡块为梯形块体,包括:由上至下顺次连接的顶部表面1332、倾斜的第一导向面1331、侧部表面1333和底部表面1334,并且,第一卡块的底部表面1334作为卡接面来与第一卡台24接触实现卡接。

第一卡块的顶部表面1332和第一卡块的底部表面1334均沿水平方向延伸,两者平行相对,第一卡块的侧部表面1333沿竖直方向延伸,第一卡块的第一导向面1331与顶部表面1332之间的夹角为30°-60°,例如为45°。

对应地,如附图4所示,第一装配孔22内设置的第一卡台24为倒置的梯形块体,包括:由下至上顺次连接的底面242、倾斜的第二导向面241、侧面243和顶面244,并且,第一卡台24的顶面244作为卡接面来与第一卡件133接触以实现卡接。

第一卡台24的顶面244和底面242均沿水平方向延伸,两者平行相对,侧面243沿竖直方向延伸,第二导向面241与底面之间的夹角为30°-60°,例如为45°。

第二卡件134与第二卡台25的结构相适配,举例来说,第二卡件134为矩形块体或者梯形块体,第二卡台25为矩形平台,并且,第二卡件134的底部表面1334与第二卡台25的顶部表面1332搭接,以实现两者的卡接。

对于该种实现方式,在将按钮1装配至电子装置的壳体2上时,首先使第二卡件134由下至上地穿过第二装配孔23,然后使第二卡件134的底部表面1334搭接于第二卡台25的顶部表面1332上,完成第二卡件134与第二卡台25之间的卡接,此时,按钮1的按钮1部也进入至按钮过孔21内部。随后,使第一卡件133由下至上地穿过第一装配孔22,在此过程中,由于第一卡件133的第一导向面1331与第一卡台24上的第二导向面241接触并实现导向,使得第一卡件133能够沿着第一卡台24进入并穿过第一装配孔22,最终使第一卡件133的底部表面1334搭接于第一卡台24的顶面上,完成第一卡件133与第一卡台24之间的卡接,进而实现将按钮1装配至电子装置的壳体2上。

对于上述示例中涉及的卡接方式,通过使第一装配孔22与按钮过孔21间隔设置,并且,第一装配孔22仅用于容纳第一卡件133,这样能够使第一卡件133与第一卡台24之间的卡接更加稳固。通过使第二装配孔23与按钮过孔21连通,第二装配孔23用于容纳第二弹性臂132和第二卡件134,能够提高按钮1的装配效率。

可见,对于上述卡接方式,使得第一卡件133、第一卡台24、第二卡件134和第二卡台25的结构设计更加简单,简化了各部件的制备过程,而且其卡接操作快捷便利,利于提高按钮1的装配效率。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弹性臂131和第二弹性臂132的结构相同(第一弹性臂131设置有一个、两个或更多个),第一卡件133与第二卡件134的结构相同,这样使得第一卡件133与第一卡台24的卡接方式与第二卡件134与第二卡台25的卡接方式相同。

举例来说,第一卡件133和第二卡件134两者均包括:第二卡件本体和位于第二卡件本体顶部的第二卡块,其中,第二卡块与第二卡件本体之间的连接处形成有限位台阶(图中未示出)。

第二卡件本体的结构包括但不限于:圆柱形、棱柱形等,第二卡块的结构包括但不限于:圆锥形、楔形等,其中,第二卡块底部的最大直径大于第二卡件本体的直径,以确保限位台阶形成与两者之间的连接处。

适应性地,使第一装配孔22、第二装配孔23均与按钮过孔21间隔设置,两者分别位于按钮过孔21相对的两侧,并且,第一卡台24和第二卡台25分别可弹性伸缩地位于第一装配孔22和第二装配孔23内,使得第一装配孔22和第二装配孔23的体积可变。

对于该种实现方式,以第一卡件133的装配过程举例说明按钮1与壳体2的卡接过程:第一卡件133的第二卡块进入第一装配孔22,挤压第一卡台24使其运动,使得第一装配孔22的体积变大,进而使第一卡件133的第二卡块穿过第一装配孔22。由于第一卡件133的第二卡件本体的直径小于第二卡块的最大直径,在第二卡块穿过第一装配孔22后,第二卡件本体位于第一装配孔22内不再挤压第一卡台24,使得第一卡台24复位运动至原位,使得第一装配孔22的体积缩小,此时第二卡块的底部表面搭接于第一卡台24的顶部表面上,实现第一卡件133与第一卡台24的卡接。第二卡件134与第二卡台25的卡接过程参见上述第一卡件133与第一卡台24的卡接过程,在此不再作重复的描述。

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弹性臂131和第二弹性臂132沿按压侧壁112的周向方向间隔分布,两者的结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为了便于第一定位部14的安装,使第一弹性臂131和第二弹性臂132的结构不同,并且,使第一定位部14设置于第一弹性臂131上。

示例地,如附图2所示,第一弹性臂131包括:第一侧支撑段1311、第二侧支撑段1312和端部支撑段1313;其中,第一侧支撑段1311的第一端与按压侧壁112的外侧连接,第一侧支撑段1311的第二端与端部支撑段1313的第一端连接;端部支撑段1313的第二端与第二侧支撑段1312的第二端连接,第二侧支撑段1312的第一端与按压侧壁112的外侧连接。第一侧支撑段1311、端部支撑段1313、第二侧支撑段1312、按压侧壁112配合构成弹性缓冲腔1314。其中,第一定位部14和第一卡件133均位于端部支撑段1313的顶部表面上。

该示例中,第一弹性臂131的端部支撑段1313相当于上述涉及的“第一弹性臂131的第二端”。

第一侧支撑段1311与第二侧支撑段1312相互平行,或者,第一侧支撑段1311与第二侧支撑段1312不平行,但是两者对称设置,这样,由第一侧支撑段1311、端部支撑段1313、第二侧支撑段1312、按压侧壁112构成的弹性缓冲腔1314的沿垂直于按压侧壁112方向的中心线能够穿过按压侧壁112的中轴线,使得该第一弹性臂131自身的弹力分布更加均匀。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对第一弹性臂131进行上述结构设计,使得第一弹性臂131不仅具有足够大的弹力,而且具有更多的承载位点,利于第一定位部14和第一卡件133在其上的安装。其中,为了提高按钮1使用寿命,使第一侧支撑段1311和第二侧支撑段1312的第一端均与按压侧壁112的底支撑1122的外侧连接。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附图2所示,第一定位部14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一定位部14分别位于端部支撑段1313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并且,第一卡件133位于端部支撑段1313的中部。通过上述设置,使两个第一定位部14分别位于端部支撑段1313的两端,不仅能获得更好的定位效果,还利于按钮1在电子装置的壳体2上的装配稳定性。特别地,通过使第一卡件133位于端部支撑段1313的中部位置处,使得按钮1与电子装置的壳体2之间的卡接位置居中,使按钮1在壳体2上的卡接更加稳定。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附图2或者附图7所示,第二弹性臂132包括:同轴连接的第一连接段1321和第一增弹段1322;第一连接段1321的远离第一增弹段1322的端部与按压侧壁112的外侧连接;第一增弹段1322的远离第一连接段1321的端部与第二卡件134连接。示例地,使第一连接段1321的远离第一增弹段1322的端部与按压侧壁112的侧支撑1121的外侧连接。

通过对第二弹性臂132进行上述结构设置,使其结构简单,便于制备,特别适应于与按钮过孔21连通的第二装配孔23。

第一增弹段1322用于增加第二弹性臂132的弹性,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增弹段1322为弧形结构或者v形结构,该类结构能够保证按钮1被按压后可以回位。示例地,如附图7所示,第一增弹段1322的上表面凸起,下表面凹陷,并且第一增弹段1322的最高凸起位置处的壁厚小于或者等于第一增弹段1322的其余位置处的壁厚,这样不仅能够进一步增加第二弹性臂132的弹性,而且该种结构设计还能够减小按钮1的按压力,使得按钮1被按压时的按压手感轻重适中,显著提高客户体验。

对于上述各示例涉及的按钮1,本发明实施例中,使按压部11、遮光部12和弹性部13采用一体成型工艺制备得到按钮1,该一体成型工艺例如为注塑工艺。

(2)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附图8所示,弹性部13的第二端与壳体2一体成型连接,这样,不仅确保按钮1在壳体2上的连接稳固性,还避免了按钮1偏斜的问题。

针对上述一体成型连接方式,在壳体2上设置多个第三装配孔27,多个第三装配孔27沿周向方向间隔分布于按钮过孔21的外侧,并且,多个第三装配孔27均与按钮过孔21连通。对应地,适用的弹性部13包括:多个第三弹性臂135,多个第三弹性臂135分别位于对应的第三装配孔27内(也就是说,多个第三弹性臂135沿周向方向间隔分布于按钮1的按压侧壁112的外侧,并且第三弹性臂135与第三装配孔27一一对应)。第三弹性臂135的第一端与按压侧壁112的外侧一体成型连接,第三弹性臂135的第二端与壳体2一体成型连接。

通过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第三弹性臂135来使按钮1与壳体2之间构成连接,能够提高连接紧固效果。示例地,使用两个第三弹性臂135,并且两个第三弹性臂135位于按钮1的按压侧壁112相对的外侧,这样在提高连接效果的前提下,还利于简化按钮1的结构。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附图9所示,第三弹性臂135包括:同轴连接的第二连接段1351、第二增弹段1352和第三连接段1353;其中,第二连接段1351的远离第二增弹段1352的端部与按压侧壁112一体成型连接;第三连接段1353的远离第二增弹段1352的端部与壳体2一体成型连接。

示例地,第二连接段1351的远离第二增弹段1352的端部与按压侧壁112的底支撑1122的外侧连接。

上述结构的第三弹性臂135具有结构简单,便于成型制备,且能够保证按钮1被按压后可以回位的优点。

示例地,如附图9所示,第二增弹段1352为弧形结构或者v形结构,该类结构均能增加第三弹性臂135的弹性。以第二增弹段1352为弧形结构举例来说,第二增弹段1352的上表面凹陷,下表面凸起,并且第一增弹段1322的最低凹陷位置处的壁厚小于或者等于第二增弹段1352的其余位置处的壁厚,这样不仅能够进一步增加第三弹性臂135的弹性,而且该种结构设计还能够减小按钮1的按压力,使得按钮1被按压时的按压手感轻重适中,显著提高客户体验。基于第三弹性臂135,按钮1被按压时能下沉,而不再被按压时能够复位。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增弹段1352的壁厚为等厚设置,并且壁厚为0.5mm-0.8mm,如此设置,在确保第三弹性臂135具有足够弹性的前提下,还利于通过注塑成型的工艺来获得按钮1,确保不会出现注塑缺陷。

为了能够使按钮1与壳体2采用注塑成型工艺一体化制备时的操作更加便利,参见附图9和附图10,在按钮1与按钮过孔21以及第三装配孔27之间设置分型台,其中,分型台相对于壳体2的顶部表面下沉0.8mm-1mm,使按钮1的底部表面相对于壳体2的底部表面上沉0.8mm-1mm,同时,使下沉的分型台部分与上沉的按钮1底部表面部分错开,形成间隙,使得除了按钮1的第三弹性臂135的与壳体2连接的端部部分之外,其余部分均是悬空的。如此设置,不仅能够使得按钮1在壳体2上的注塑成型更加容易操作,还能够保证获得的按钮1在按动时实现下沉,在松开时实现回位。

对于本发明实施例中上述涉及的任一种电子装置,其包括但不限于:插座、遥控器、移动电话、音箱、迷你电风扇等。

举例来说,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装置为usb防过充插座,上述涉及的“壳体2”为该防过充插座的内面盖,该防过充插座的内面盖上具有按钮过孔和装配孔,并且,该防过充插座的外面盖上具有与按钮过孔相对的过孔,以用于使按钮的按压部穿过。

举例来说,防过充插座的内面盖具有按钮过孔21、第一装配孔22和第二装配孔23,第一装配孔22与按钮过孔21间隔设置,第二装配孔23与按钮过孔21连通。第一装配孔22内具有第一卡台24,第一卡台24与第一卡件133卡接并且卡接处下沉于内面盖的顶部表面以下;第二装配孔23内具有第二卡台25,第二卡台25与第二卡件134卡接,并且卡接处下沉于内面盖的顶部表面以下,这样使得内面盖的顶部表面是平滑的,没有任何凸起结构,便于外面盖在内面盖上的装配。

根据电子装置的具体种类,来适应性地确定电子装置的功能件3,举例来说,该电子装置为usb防过充插座时,如附图4所示,功能件3包括:线路板模块32、指示灯31、微动开关33、插座模块(图中未示出);其中,插座模块、指示灯31和微动开关33均与线路板模块32连接。

按压部11的按压侧壁112的第二端具有触发台1123,触发台1123与微动开关33配合,用于在按压按钮1时,触发台1123能够碰触微动开关33,以触发微动开关33使其通断。其中,触发台1123的结构包括但不限于:方形台、圆形台或者弧形台等。

指示灯31位于按钮1的指示灯容纳腔121的内部,在按钮1被按压时,触发台1123碰触微动开关33,以触发微动开关33,微动开关33实现通断。微动开关33与线路板模块32电性连接,微动开关33通断信息传递至线路板模块32,并且线路板模块32接收到微动开关33通断信息后,向指示灯31发出开启指令,使指示灯31开启发光,指示灯31发出的光进入导光腔113内,由按压面壁111上的透光区域1111处透出。与此同时,线路板模块32向插座模块发出定时接通电源的功能,插座模块进行定时供电,以便于外部电器件在设定时间内进行取电。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术语“第一”和“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以上所述仅是为了便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