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路器的电机装配生产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881392发布日期:2021-04-30 13:00阅读:100来源:国知局
断路器的电机装配生产线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断路器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断路器的电机装配生产线。



背景技术:

断路器是指能够关合、承载和开断正常回路条件下的电流,并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关合、承载和开断异常回路条件下电流的开关装置。

断路器可用来分配电能,不频繁地启动异步电动机,对电源线路及电动机等实行保护,当它们发生严重的过载或者短路及欠压等故障时能自动切断电路,而且在分断故障电流后一般不需要变更零部件,因此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相关技术中有一种断路器,参照图1,包括前端盖转子、轴用卡簧12、电机前端盖13、前端盖轴承14、弹性挡圈15、定子16、后端盖支架17。前端盖转子包括转轴11,转轴11上开有两个呈环型的限位槽18,轴用卡簧12卡设在转轴11上且轴用卡簧12位于限位槽18内,轴用卡簧12呈断口型且断口的两端分别开有安装孔19,转轴11上安装有前端盖轴承14,前端盖轴承14位于两个轴用卡簧12之间,前端盖轴承14安装在电机前端盖13的一侧,弹性挡圈15安装在电机前端盖13内且位于前端盖轴承14和轴用卡簧12之间,定子16套设在前端盖转子上,电机前端盖13和后端盖支架17栓接,定子16夹设在电机前端盖13与后端盖支架17之间。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上述断路器的装配是通过人工手动进行装配的,而手动装配过程导致工人的劳动强度较高,同时装配效率较低,存在明显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减小工人劳动强度,提高装配效率,本申请提供一种断路器的电机装配生产线。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断路器的电机装配生产线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断路器的电机装配生产线,包括工作台,所述工作台上设有用于将一个轴用卡簧装配至转轴上的第一装配机构、用于将电机前端盖、前端盖轴承和弹性挡圈装配至转轴上的第二装配机构、用于将转子装入定子,再装配另一个轴用卡簧并将电机前端盖和后端盖支架栓接的第三装配机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装配机构能够在转轴上装配一个轴用卡簧,第二装配机构将前端盖轴承和弹性挡圈装入电机前端盖内,然后将电机前端盖安装至转轴上,第三装配机构将第二个轴用卡簧装配至转轴上,然后再将电机前端盖和后端盖支架栓接,实现了断路器的机械化装配,操作工人只需要定时补充零件和移动零件即可,减小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同时提高了装配效率。

可选的,所述第一装配机构包括第一承载机构和卡簧装配机构,所述第一承载机构包括第一定位块,所述第一定位块上开有供前端盖转子放入的第一容纳腔;

所述卡簧装配机构包括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包括连接在工作台上的第二支架、连接在第二支架上的第四气缸、连接于第四气缸活塞杆的第五固定板、连接于第五固定板的第六固定板、连接在第六固定板上的第五气缸、连接于第五气缸活塞杆的顶块,所述第六固定板相对的两侧分别连接有第七固定板,两个第七固定板之间连接有第八固定板,所述第八固定板背向第六固定板的一侧滑动连接有挡圈滑块,所述挡圈滑块位于顶块的下方,两个挡圈滑块相对侧壁的顶端分别设有抵触斜面,两个抵触斜面之间的距离沿着从上往下的方向逐渐变小,两个挡圈滑块上分别连接有一个卡簧夹板,所述卡簧夹板上连接有用于插入安装孔内的插销,所述挡圈滑块和对应的第七固定板之间顶撑有复位压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作工人将前端盖转子放置在第一容纳腔内,然后将第一定位块移动至安装部处,然后操作人员手动将轴用挡圈移动至卡簧夹板处,使得插销插入轴用挡圈上的两个安装孔中,再然后启动第五气缸,第五气缸的活塞杆带动顶块向下运动,顶块通过抵触斜面撑开两个挡圈滑块,两个挡圈滑块相互远离,以此两个插销能够将轴用卡簧掰开,轴用卡簧发生形变,启动第四气缸,第四气缸的活塞杆伸出,以此插销能够带动轴用卡簧移动至转轴上相对限位槽的位置,第五气缸的活塞杆缩回,复位压簧推动挡圈滑块复位,轴用卡簧恢复正常形状并卡入限位槽内,以此实现了转轴与轴用卡簧之间的装配。第四气缸的活塞杆缩回,带动插销实现复位。

可选的,所述第二装配机构包括第二承载机构和电机前端盖装配机构,所述电机前端盖装配机构包括前端盖轴承装配组件、弹性挡圈装配组件、前端盖装配组件;

所述第二承载机构包括第二定位块,所述第二定位块上开有供前端盖转子或者电机前端盖放入的第二容纳腔;

所述前端盖轴承装配组件包括连接在工作台上的气缸支座三、设置于气缸支座三上的第八气缸、连接于第八气缸活塞杆的第十三固定板、连接于第十三固定板的第十四固定板、连接于第十四固定板的三爪气缸,所述三爪气缸的夹爪朝向地面;

所述弹性挡圈装配组件包括连接在工作台上的气缸支座四、设置于气缸支座四上的第九气缸、连接于第九气缸活塞杆的第十五固定板、连接于第十五固定板的固定座、连接于固定座上的第三夹爪气缸,所述固定座上栓接有承载座,所述承载座高于第三夹爪气缸,所述承载座上连接有第十气缸,所述第十气缸的活塞杆指向地面,所述第十气缸的活塞杆上连接有具有磁性的顶套;

所述前端盖装配组件包括连接在工作台上的第三支架、连接在第三支架上且竖向设置的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第二安装板,两个第二安装板之间转动穿设有竖向设置的第一丝杆,所述第二安装板上连接有第三电机,所述第三电机的输出轴同轴连接于第一丝杆的一端,所述第一丝杆上套设有安装座,所述安装座与第一丝杆螺纹配合,所述安装座与第一安装板紧贴,所述安装座上设有第四夹爪气缸。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作人员手动将电机前端盖放入第二容纳腔内,然后将第二定位块移动至前端盖轴承装配组件处,操作人员手动将前端盖轴承移动至三爪气缸并通过三爪气缸夹紧前端盖轴承,启动第八气缸、第八气缸的活塞杆伸出,从而带动第十三固定板和第十四固定板移动,第十四固定板通过三爪气缸将前端盖轴承装入电机前端盖内,然后第八气缸的活塞杆缩回,三爪气缸复位;

操作人员继续将第二定位块移动至弹性挡圈装配组件处,并手动将弹性挡圈靠近顶套,顶套通过磁性对弹性挡圈实现吸附,第九气缸的活塞杆伸出,以此第十五固定板通过固定座带动第三夹爪和第十气缸下移,第十气缸的活塞杆伸出,以此顶套将弹性挡圈装入电机前端盖内,第十气缸的活塞杆缩回时,第三夹爪气缸对顶套实现夹紧,以此减小了顶套将弹性挡圈重新拉出电机前端盖的可能性;

操作人员继续将第二定位块移动至前端盖装配组件处,并将已经装入前端盖轴承和弹性挡圈的电机前端盖夹紧在第四夹爪气缸内,然后将装好一个轴用卡簧的前端盖转子放入第二定位块内,启动第三电机,第三电机的输出轴转动带动第一丝杆转动,安装座通过与第一丝杆的螺纹配合而上下移动,安装座向下移动时,带动第四夹爪气缸向下移动,第四夹爪气缸将已经装入前端盖轴承和弹性挡圈的电机前端盖装配至前端盖转子上,以此实现了弹性挡圈、前端盖轴承、电机前端盖在前端盖转子上的装配。

可选的,所述第三装配机构包括第三承载机构和定转子装配机构,所述定转子装配机构包括压装机构和拧螺丝机构,所述卡簧装配机构在压装机构旁还设置有一组;

所述第三承载机构包括第三定位块,所述第三定位块上开有用于供后端盖支架放入的放置槽;

所述压装机构包括连接在工作台上的气缸固定架、连接在气缸固定架上的第十二气缸,所述第十二气缸的活塞杆指向地面,所述第十二气缸的活塞杆穿过气缸固定架并连接有顶杆;

所述拧螺丝机构包括连接在工作台上的螺丝固定架、设置在螺丝固定架上的第十三气缸、固定连接于第十三气缸活塞杆的第十八固定板、连接于第十八固定板的螺丝机挂板、连接在螺丝机挂板上的第十四气缸,所述第十四气缸的活塞杆指向地面且连接有电批固定块,所述电批固定块上安装有碳刷电批;

所述拧螺丝机构还包括连接于螺丝机挂板上的夹嘴固定块,所述夹嘴固定块上竖向开有装配孔,所述碳刷电批的批刀滑动穿设在装配孔内,所述夹嘴固定块的一侧一体成型有斜管,斜管与装配孔相通,斜管连通有螺丝供料机,所述夹嘴固定块手上固定穿设有两根固定销,所述固定销上转动套设有夹块,所述夹嘴固定块相对夹块的一侧开有让位口,所述夹块的一端转动连接在让位口内,另一端与夹嘴固定块之间顶撑有弹性压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作人员将定子放入第三定位块上,然后将装好弹性挡圈、前端盖轴承、电机前端盖的前端盖转子放入定子内,然后手动将第三定位块移动至压装机构旁的卡簧装配机构处,在转子上安装好第二个轴用卡簧,然后将第三定位块移动至压装机构处,启动第十二气缸,第十二气缸的活塞杆伸出,以此顶杆向下运动,从而将前端盖转子压入定子内,第十二气缸的活塞杆缩回后,操作人员手动将第三定位块移动至拧螺丝机构处。首先启动第十四气缸,第十四气缸的活塞杆带动碳刷电批向上运动,碳刷电批的批刀将斜管与装配孔的相通处让开,然后螺丝供料机通过斜管向装配孔内加入螺丝,第十四气缸的活塞杆伸出,以此碳刷电批的批刀抵触螺丝,启动第十三气缸,第十三气缸的活塞杆伸出,第十八固定板通过螺丝机挂板带动第十四气缸和碳刷电批向下运动,夹块和电机前端盖配合,以此夹块在固定销上发生转动,两个夹块松开螺丝,此时启动碳刷电批,碳刷电批将螺丝拧紧在电机前端盖和后端盖支架之间。

可选的,所述工作台上还设有第一平移机构,所述第一平移机构位于第一装配机构和第二平移机构之间,所述第二平移机构包括连接在工作台上的气缸支座一、连接在气缸支座一上的第一电缸、设置于第一电缸滑块的第六气缸,所述第六气缸的活塞杆指向地面且固定连接有第九固定板,所述第九固定板上连接有第十固定板,所述第十固定板上连接有第一夹爪气缸。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夹爪气缸能够实现对零件的夹取并通过第六气缸实现升降,然后通过第一电缸实现平移,以此通过机械的方式实现零件的移动,减小了操作工人的劳动强度。

可选的,所述工作台上还设有第二平移机构,所述第二平移机构位于第二装配机构和第三装配机构之间,所述第二平移机构包括连接在工作台上的气缸支座五、连接在气缸支座五上的第五电缸、设置于第五电缸滑块的第十一气缸,所述第十一气缸的活塞杆指向地面且固定连接有第十六固定板,所述第十六固定板上连接有第十七固定板,所述第十七固定板上连接有第五夹爪气缸。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五夹爪能够实现对零件的夹取并通过第十一气缸实现升降,然后通过第五电缸实现平移,以此通过机械的方式实现零件的移动,减小了操作工人的劳动强度。

可选的,所述工作台上还设有压料机构,所述压料机构设置于第十四气缸的下方,所述压料机构包括连接在工作台上的第一支撑架、栓接在第一支撑架上的第十五气缸,所述第十五气缸的活塞杆背向地面,所述第十五气缸的活塞杆连接有用于对零件进行压紧的压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压料机构对拧螺丝时的零件进行压紧,以此减小了拧螺丝过程中,零件发生移动的可能性。

可选的,所述工作台上还设有润滑机构,所述润滑机构设置在拧螺丝机构旁,所述润滑机构包括连接在工作台上的第二支撑架、连接在第二支撑架上的润滑脂存放盒。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拧螺丝工作工程中,可以将碳刷电批的批刀插入润滑脂存放盒内,批刀上能够沾染润滑脂,以此批刀在装配孔内穿设时更加的顺畅。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有益技术效果:第一装配机构能够在转轴上装配一个轴用卡簧,第二装配机构将前端盖轴承和弹性挡圈装入电机前端盖内,然后将电机前端盖安装至转轴上,第三装配机构将第二个轴用卡簧装配至转轴上,然后再将电机前端盖和后端盖支架栓接,实现了断路器的机械化装配,操作工人只需要定时补充零件和移动零件即可,减小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同时提高了装配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体现背景技术中前端盖转子、电机前端盖、定子之间连接关系的装配图;

图2是用于体现本申请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用于体现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承载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用于体现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用于体现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固定板、第四固定板、第三气缸之间连接关系的爆炸图;

图6是用于体现本申请实施例中卡簧夹板、挡圈滑块、第七固定板之间连接关系的爆炸图;

图7是用于体现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承载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用于体现本申请实施例中气缸支座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用于体现本申请实施例中气缸支座四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用于体现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三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用于体现本申请实施例中气缸支座五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用于体现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三承载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用于体现本申请实施例中丝杆滑块板、第十三气缸、第十八固定板、螺丝机挂板之间连接关系的爆炸图;

图14是用于体现本申请实施例中斜管、固定销、夹块之间连接关系的爆炸图。

附图标记说明:1、工作台;2、存料盒;3、挡条;401、第一电机;402、第一承载盘;403、第一定位块;404、第一容纳腔;410、第一气缸;411、第一支架;412、第二气缸;413、第一固定板;414、第二固定板;415、第三固定板;416、第四固定板;417、第三气缸;418、放料槽;419、出料槽;420、推条;421、分叉块;422、滑条;423、滑轨;430、第二支架;431、第五固定板;432、第六固定板;433、第五气缸;434、顶块;435、第七固定板;436、第八固定板;437、挡圈滑块;438、抵触斜面;439、卡簧夹板;440、插销;441、凸条;442、滑移槽;443、复位压簧;444、第四气缸;50、气缸支座一;51、第一电缸;52、第六气缸;53、第九固定板;54、第十固定板;55、第一夹爪气缸;601、第二电机;602、第二承载盘;603、第二定位块;604、第二容纳腔;610、承载板;611、振动盘;620、气缸支座二;621、第二电缸;622、第一侧滑台移动座;623、第七气缸;624、第十一固定板;625、第十二固定板;626、第二夹爪气缸;630、气缸支座三;631、第三电缸;632、第二侧滑台移动座;633、第八气缸;634、第十三固定板;635、第十四固定板;636、三爪气缸;640、气缸支座四;641、第四电缸;642、第三侧滑台移动座;643、第九气缸;644、第十五固定板;645、固定座;646、第三夹爪气缸;647、承载座;648、第十气缸;649、顶套;650、第三支架;651、第一安装板;652、第二安装板;653、第一丝杆;654、第三电机;655、安装座;656、翻转气缸;657、第四夹爪气缸;71、气缸支座五;72、第五电缸;73、第四侧滑台移动座;74、第十一气缸;75、第十六固定板;76、第十七固定板;77、第五夹爪气缸;801、第四电机;802、第三承载盘;803、第三定位块;804、放置槽;810、气缸固定架;811、第十二气缸;812、顶杆;820、螺丝固定架;821、导轨架;822、第二丝杆;823、第五电机;824、丝杆滑块板;825、第十三气缸;826、第十八固定板;827、螺丝机挂板;828、第十四气缸;829、电批固定块;830、碳刷电批;831、夹嘴固定块;832、装配孔;833、斜管;834、固定销;835、夹块;836、让位口;837、弹性压簧;840、平移轨;841、平移块;850、导向条;851、导向板;852、导向槽;91、第一支撑架;92、第十五气缸;93、压块;101、第二支撑架;102、润滑脂存放盒;11、转轴;12、轴用卡簧;13、电机前端盖;14、前端盖轴承;15、弹性挡圈;16、定子;17、后端盖支架;18、限位槽;19、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14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相关技术中有一种断路器,参照图1,包括前端盖转子、轴用卡簧12、电机前端盖13、前端盖轴承14、弹性挡圈15、定子16、后端盖支架17。前端盖转子包括转轴11,转轴11上开有两个呈环型的限位槽18,轴用卡簧12卡设在转轴11上且轴用卡簧12位于限位槽18内,轴用卡簧12呈断口型且断口的两端分别开有安装孔19,转轴11上安装有前端盖轴承14,前端盖轴承14位于两个轴用卡簧12之间,前端盖轴承14安装在电机前端盖13的一侧,弹性挡圈15安装在电机前端盖13内且位于前端盖轴承14和轴用卡簧12之间,定子16套设在前端盖转子上,电机前端盖13和后端盖支架17栓接,定子16夹设在电机前端盖13与后端盖支架17之间。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断路器的电机装配生产线。参照图2,断路器的电机装配生产线包括放置在地面上的工作台1、设置在工作台1上的第一装配机构、第一平移机构、第二装配机构、第二平移机构、第三装配机构。

参照图1和图2,工作台1上放置有顶部开口的存料盒2,存料盒2用于放置轴用卡簧12;工作台1上还栓接有呈“凹”字型设置的挡条3,挡条3开口的一侧与工作台1的延边围成一个矩型空间,存料盒2放置在矩型空间内,以此实现了对存料盒2的限位。

参照图1和图3,第一装配机构用于将一个轴用卡簧12装配至转轴11上的一个限位槽18中,第一装配机构包括第一承载机构和卡簧装配机构,第一承载机构包括第一电机401、第一承载盘402、若干个第一定位块403。

参照图3,第一电机401栓接在工作台1上,第一电机401的输出轴背向工作台1;第一承载盘402水平设置,第一承载盘402固定套设在第一电机401的输出轴上,第一承载盘402与第一电机401的输出轴同轴设置。

参照图2和图3,若干个第一定位块403均栓接在第一承载盘402上,若干个第一定位块403绕第一承载盘402的轴线周向设置,第一定位块403上开有供前端盖转子放入的第一容纳腔404。

参照图2和图3,启动第一电机401,工作人员将前端盖转子放入第一定位块403上的第一容纳腔404内,第一电机401的输出轴带动第一承载盘402转动,第一承载盘402转动时带动若干个第一定位块403同时转动,以此前端盖转子移动至卡簧装配机构处进行装配。

参照图3和图4,卡簧装配机构包括载料部和安装部,载料部包括栓接在工作台1上的第一气缸410、连接于第一气缸410活塞杆的第一支架411、栓接在第一支架411上的第二气缸412、固定连接于第二气缸412活塞杆的第一固定板413,第二气缸412的活塞杆指向地面。

参照图3和图4,载料部还包括栓接在第一固定板413上的第二固定板414、栓接于第二固定板414底部的第三固定板415、栓接于第二固定板414一侧的第四固定板416、栓接在第四固定板416上的第三气缸417。

参照图4和图5,第二固定板414竖向设置,第二固定板414上竖向开有与轴用卡簧12相适配的放料槽418,第三固定板415的上表面开有与放料槽418相通的出料槽419;第三气缸417位于第四固定板416的下表面,第三气缸417的活塞杆连接有水平设置的推条420,推条420延伸至出料槽419内并与其滑动配合。

参照图4和图5,第三固定板415相对出料槽419远离第三气缸417的位置固定连接有用于插入轴用卡簧12断口处的分叉块421,分叉块421的设置对轴用卡簧12的位置进行的校准,以此减小了推条420推动轴用卡簧12在出料槽419内滑移时,轴用卡簧12发生转动的可能性。

参照图4和图5,启动第一气缸410,第一气缸410的活塞杆带动第一支架411移动,第一支架411通过第一固定板413、第二固定板414将第三固定板415移动至前端盖转子的上方。工作人员在放料槽418内放入多个轴用卡簧12,最下方的轴用卡簧12位于出料槽419内。

参照图4和图5,启动第三气缸417,第三气缸417的活塞杆带动推条420在出料槽419内滑移,推条420将最下方的轴用卡簧12推至前端盖转子的正上方,分叉块421恰好卡入轴用卡簧12的断口处。

参照图4和图5,第一支架411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滑条422,工作台1上栓接有滑轨423,滑条422与滑轨423滑动配合,滑轨423平行于第一气缸410的活塞杆。滑条422与滑轨423的滑动配合对第一支架411的移动起导向作用,同时使得第一支架411的移动更稳定。

参照图3和图6,安装部包括栓接在工作台1上的第二支架430、栓接在第二支架430上的第四气缸444、固定连接于第四气缸444活塞杆的第五固定板431、栓接在第五固定板431上第六固定板432。

参照图3和图6,第六固定板432背向第五固定板431的一侧栓接有第五气缸433,第五气缸433的活塞杆指向地面,第五气缸433的活塞杆固定连接有顶块434。

参照图3和图6,第六固定板432相对的两侧分别栓接有第七固定板435,两个第七固定板435之间栓接有第八固定板436,第八固定板436背向第六固定板432的一侧设有两个竖向设置的挡圈滑块437。

参照图3和图6,两个挡圈滑块437相对侧壁的顶端分别设有抵触斜面438,两个抵触斜面438之间的距离沿着从上往下的方向逐渐变小。两个挡圈滑块437上分别栓接有一个卡簧夹板439,卡簧夹板439的下表面一体成型有用于插入安装孔19内的插销440。

参照图3和图6,第八固定板436背向第六固定板432的一侧一体成型有两个水平设置的凸条441,两个凸条441之间的连线竖向设置。挡圈滑块437上开有与凸条441相配的滑移槽442,挡圈滑块437通过滑移槽442滑移在凸条441上,凸条441和滑移槽442的纵截面均呈燕尾形设置,燕尾形设置减小了挡圈滑块437从凸条441上脱落的可能性。

参照图3和图6,挡圈滑块437和对应的第七固定板435之间顶撑有复位压簧443,复位压簧443对挡圈滑块437施加一个推力,两个挡圈滑块437相互靠近,以此对挡圈滑块437实现自动复位。

参照图3和图6,启动第四气缸444,第四气缸444的活塞杆通过第五固定板431带动第六固定板432移动,第六固定板432通过第七固定板435带动第八固定板436移动,第八固定板436通过凸条441带动挡圈滑块437向下运动,挡圈滑块437通过卡簧夹板439带动插销440插入轴用卡簧12上的安装孔19中。

参照图3和图6,启动第五气缸433,第五气缸433的活塞杆带动顶块434向下运动,顶块434通过抵触斜面438撑开两个挡圈滑块437,两个挡圈滑块437相互远离,以此两个插销440能够将轴用卡簧12掰开,轴用卡簧12发生形变。

参照图3和图6,此时,启动第二气缸412,第二气缸412的活塞杆通过第一固定板413和第二固定板414带动第三固定板415向下移动,第三固定板415上分叉块421移出轴用卡簧12的断口处,然后启动第一气缸410,第一气缸410的活塞杆带动第三固定板415从前端盖转子的上方移开。

参照图3和图6,再次启动第四气缸444,第四气缸444的活塞杆继续伸出,以此插销440能够带动轴用卡簧12移动至转轴11上相对限位槽18的位置,第五气缸433的活塞杆缩回,复位压簧443推动挡圈滑块437复位,轴用卡簧12恢复正常形状并卡入限位槽18内。第四气缸444的活塞杆缩回,带动插销440实现复位。

参照图4和图6,通过载料部和安装部配合工作,实现了轴用卡簧12与前端盖转子之间的装配,虽然需要人工手动放置前端盖转子且定期向放料槽418内补充轴用卡簧12,但是相比全手动装配,本申请仍然降低了操作工人的劳动强度,同时提高了装配效率。

参照图7,当轴用卡簧12与前端盖转子装配完成后,第一承载盘402转动,从而将已装配零件的移开,并供未装配零件的移入,从而继续下一个装配工作。

参照图7,第一平移机构用于将零件从第一装配机构移动至第二装配机构进行下一步的装配工作。第一平移机构包括栓接在工作台1上的气缸支座一50、栓接在气缸支座一50上的第一电缸51、栓接在第一电缸51滑块上的第六气缸52,第六气缸52的活塞杆指向地面。

参照图7,第一平移机构还包括固定连接于第六气缸52活塞杆的第九固定板53、固定连接在第九固定板53上的第十固定板54、栓接在第十固定板54上的第一夹爪气缸55。

参照图7,启动第一电缸51,第一电缸51上的滑块带动第六气缸52移动,第六气缸52通过第九固定板53和第十固定板54带动第一夹爪气缸55,当第一夹爪气缸55移动至前端盖转子的正上方时,第一电缸51关闭。

参照图7,第六气缸52的活塞杆伸出,第一夹爪气缸55向下运动,第一夹爪气缸55对前端盖转子实现夹取,第六气缸52的活塞杆缩回,前端盖转子从第一定位块403上取出。

参照图7,再次启动第一电缸51,第一电缸51上的滑块向第二装配机构运动,待运动到指定位置时,第六气缸52的活塞杆伸出带动第一夹爪气缸55下降,第一夹爪气缸55松开前端盖转子,第六气缸52的活塞杆缩回,以此实现将前端盖转子移动至第二装配机构上。

参照图8,第二装配机构包括第二承载机构和电机前端盖13装配机构,第二承载机构包括第二电机601、第二承载盘602、若干个第二定位块603。

参照图8,第二电机601栓接在工作台1上,第二电机601的输出轴背向工作台1,第二承载盘602水平设置且固定套设在第二电机601的输出轴上,第二承载盘602和第二电机601的输出轴同轴设置。启动第二电机601,第二电机601的输出轴带动第二承载盘602转动。

参照图8,第二定位块603栓接在第二承载盘602上,若干个第二定位块603绕第二承载盘602的轴线周向设置。第二定位块603上开有供前端盖转子插入的第二容纳腔604,第一平移机构将前端盖转子从第一定位块403移动至第二定位块603上。

参照图8和图9,电机前端盖13装配机构包括绕第二承载盘602周向依次设置的前端盖上料组件、前端盖轴承14装配组件、弹性挡圈15装配组件、前端盖装配组件,前端盖上料组件、前端盖轴承14装配组件、弹性挡圈15装配组件分别对应有一个上料结构。

参照图8和图9,上料机构包括栓接于工作台1的承载板610、栓接在承载板610上的振动盘611,振动盘611的设置实现了自动上料。

参照图8,前端盖上料组件包括栓接在工作台1上的气缸支座二620,栓接在气缸支座二620上的第二电缸621、栓接于第二电缸621滑块上的第一侧滑台移动座622栓接在第一侧滑台移动座622上的第七气缸623,第七气缸623的活塞杆指向地面。

参照图8,前端盖上料组件还包括固定连接于第七气缸623活塞杆的第十一固定板624、栓接在第十一固定板624上的第十二固定板625、栓接在第十二固定板625上的第二夹爪气缸626。

参照图8,第二电缸621上的滑块移动,第七气缸623的活塞杆下降,第二夹爪气缸626从对应的振动盘611从取料,第二夹爪气缸626的两个夹爪顶撑在用于安装前端盖轴承14的空腔的侧壁上,第七气缸623的活塞杆缩回。

参照图8,第二电缸621上的滑块回移,第二夹爪气缸626带动电机前端盖13移动至第二定位块603上,第二夹爪气缸626的夹爪松开电机前端盖13,第七气缸623带动第二夹爪气缸626上升,第二承载盘602转动,放有电机前端盖13的第二定位块603移动至前端盖轴承14转配组件处。

参照图8,前端盖轴承14装配组件包括栓接在工作台1上的气缸支座三630、栓接在气缸支座三630上的第三电缸631、栓接在第三电缸631滑块上的第二侧滑台移动座632、栓接在第二侧滑台移动座632上的第八气缸633、第八气缸633的活塞杆指向地面。

参照图8,前端盖轴承14装配组件还包括固定连接于第八气缸633活塞杆的第十三固定板634、栓接在第十三固定板634上的第十四固定板635、栓接在第十四固定板635上的三爪气缸636。

参照图8,第三电缸631上的滑块移动,第八气缸633的活塞杆下降,三爪气缸636从对应的振动盘611从取料,三爪气缸636的三个夹爪顶撑在前端盖轴承14内环的侧壁上,第八气缸633的活塞杆缩回。

参照图8,第三电缸631上的滑块回移,三爪气缸636带动前端盖轴承14移动至电机前端盖13内,三爪气缸636的夹爪松开前端盖轴承14,第八气缸633带动三爪气缸636上升,第二承载盘602转动,装有前端盖轴承14的电机前端盖13通过第二定位块603移动至弹性挡圈15装配组件处。

参照图9,弹性挡圈15装配组件包括栓接在工作台1上的气缸支座四640、栓接在气缸支座四640上的第四电缸641、栓接在第四电缸641滑块上的第三侧滑台移动座642、栓接在第三侧滑台移动座642上的第九气缸643、第九气缸643的活塞杆指向地面。

参照图9,弹性挡圈15装配组件还包括固定连接于第九气缸643活塞杆的第十五固定板644、栓接于第十五固定板644的固定座645、栓接于固定座645的第三夹爪气缸646。

参照图9,固定座645上还栓接有承载座647,承载座647上栓接有第十气缸648,第十气缸648的活塞杆指向地面,第十气缸648的活塞杆螺纹连接有顶套649,顶套649由磁性材料制成。

参照图9,第四电缸641上的滑块移动,第九气缸643的活塞杆下降,固定座645带动第十气缸648向下运动,顶套649通过磁性材料的吸力从对应的振动盘611中吸取弹性挡圈15,第九气缸643的活塞杆缩回。

参照图9,第四电缸641上的滑块回移,顶套649带动弹性挡圈15移动至前端盖轴承14的上方,第十气缸648的活塞杆缩回,顶套649将弹性挡圈15嵌入电机前端盖13内。启动第三夹爪气缸646,第三夹爪气缸646对顶套649实现夹紧。

参照图9,当第十气缸648的活塞杆缩回时,弹性挡圈15受到第三夹爪气缸646上夹爪的作用,能够与顶套649实现分离,减小了顶套649重新将弹性挡圈15带出电机前端盖13的可能性。

参照图9,弹性挡圈15的外侧壁与电机前端盖13上安装前端盖轴承14空腔的侧壁紧贴,以此实现弹性挡圈15与电机前端盖13之间的装配。第二承载盘602转动,装入弹性挡圈15电机前端盖13通过第二定位块603移动至前端盖装配组件处。

参照图10,前端盖装配组件包括栓接在工作台1上的第三支架650、栓接在第三支架650上且竖向设置的第一安装板651,第一安装板651的两端分别栓接有第二安装板652,两个第二安装板652之间转动穿设有竖向设置的第一丝杆653,一个第二安装板652上栓接有第三电机654,第三电机654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与第一丝杆653的一端连接。

参照图10,第一丝杆653上套设有安装座655,安装座655与第一丝杆653螺纹配合,安装座655与第一安装板651紧贴。安装座655上栓接有翻转气缸656,翻转气缸656的转动端栓接有第四夹爪气缸657。

参照图10,第三电机654为正反转电机,第三电机654的输出轴正转时,安装座655与第一丝杆653的螺纹配合使得安装座655向下运动,当第四夹爪气缸657运动至合适位置时,第四夹爪气缸657对电机前端盖13实现夹取,然后第三电机654的输出轴反转,安装座655上升一定高度后,启动翻转气缸656,翻转气缸656将电机前端盖13翻转。

参照图10,待第一平移机构将前端盖转子放入前端盖装配组件处的第二定位块603上后,第三电机654的输出轴再次正转,安装座655下降,从而套设在前端盖转子上,第四夹爪气缸657松开电机前端盖13,通过第三电机654和翻转气缸656实现复位,电机前端盖13与前端盖转子装配完成后,从前端盖装配组件处移开。

参照图10,第二平移机构设置在第二装配机构和第三装配机构之间,用于将第二装配机构装配完成的零件移动至第三装配机构上进行下一步的装配。

参照图11,第二平移机构包括栓接在工作台1上的气缸支座五71、栓接在气缸支座五71上的第五电缸72、栓接于第五电缸72滑块上的第四侧滑台移动座73,栓接于第四侧滑台移动座73的第十一气缸74、第十一气缸74的活塞杆指向地面。

参照图11,第二平移机构还包括固定连接于第十一气缸74活塞杆的第十六固定板75、栓接于第十六固定板75的第十七固定板76、栓接在第十七固定板76上的第五夹爪气缸77。

参照图11,启动第五电缸72,第五电缸72上的滑块带动第十一气缸74移动,第十一气缸74通过第十六固定板75和第十七固定板76带动第五夹爪气缸77,当第五夹爪气缸77移动至第二装配机构装配完成后的零件的正上方时,第一电缸51关闭。

参照图11,第十一气缸74的活塞杆伸出,第五夹爪气缸77向下运动,第五夹爪气缸77对零件实现夹取,第十一气缸74的活塞杆缩回,零件从第二定位块603上取出。

参照图11,再次启动第五电缸72,第五电缸72上的滑块向第三装配机构运动,待运动到指定位置时,第十一气缸74的活塞杆伸出带动第五夹爪气缸77下降,第五夹爪气缸77松开零件,第十一气缸74的活塞杆缩回,以此实现将零件从第二装配机构移动至第三装配机构。

参照图12,第三装配机构包括第三承载机构和定转子装配机构,第三承载机构包括第四电机801、第三承载盘802、若干个第三定位块803。

参照图12,第四电机801栓接在工作台1上,第四电机801的输出轴背向地面,第三承载盘802水平设置且固定套设在第四电机801的输出轴上,第三承载盘802和第四电机801的输出轴同轴设置。

参照图12,第三定位块803栓接在第三承载盘802上,若干个第三定位块803绕第三承载盘802的轴线周向设置。第三定位块803上开有用于供后端盖支架17放入的放置槽804。

参照图12,启动第四电机801,第四电机801的输出轴带动第三承载盘802转动,第三承载盘802带动若干个与其栓接的第三定位块803移动。第二平移机构将装上电机前端盖13的前端盖转子插入定子16内。

参照图12,定转子装配机构包括压装机构和拧螺丝机构,卡簧装配机构在压装机构和第二平移机构之间还设有一组,位于压装机构和第二平移机构之间的卡簧装配机构用于在转轴11上安装第二个轴用卡簧12,第二个轴用卡簧12的安装方式与第一个轴用卡簧12的安装方法相同。

参照图12,压装机构包括栓接在工作台1上的气缸固定架810、栓接在气缸固定架810上的第十二气缸811,第十二气缸811的活塞杆指向地面,第十二气缸811的活塞杆穿过气缸固定架810并螺纹连接有顶杆812。

参照图12,当第三承载盘802将零件移动至压装机构处时,第十二气缸811的活塞杆伸出从而带动顶杆812向下运动,顶杆812将前端盖转子压入定子16内,第十二气缸811的活塞杆复位时,顶杆812上升,第三承载盘802转动将压装后的零件移动至拧螺丝机构处。

参照图12,拧螺丝机构包括栓接在工作台1上的螺丝固定架820、栓接在螺丝固定架820上的导轨架821、转动穿设在导轨架821上的第二丝杆822、栓接在导轨架821一端的第五电机823,第五电机823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与第二丝杆822的一端连接。

参照图12和图13,拧螺丝机构还包括通过螺纹套设在第二丝杆822上的丝杆滑块板824、栓接在丝杆滑块板824上的第十三气缸825,第十三气缸825的活塞杆指向地面,第十三气缸825的活塞杆固定连接有第十八固定板826。

参照图12和图13,第十八固定板826上栓接有螺丝机挂板827,螺丝机挂板827背向第十八固定板826一侧的顶端栓接有第十四气缸828,第十四气缸828的活塞杆指向地面且通过螺纹连接有电批固定块829,电批固定块829上安装有碳刷电批830。

参照图12和图13,螺丝机挂板827上栓接有夹嘴固定块831,夹嘴固定块831上竖向开有装配孔832,碳刷电批830的批刀滑动穿设在装配孔832内。夹嘴固定块831的一侧一体成型有斜管833,斜管833与装配孔832相通,斜管833连通有螺丝供料机。

参照图13和图14,夹嘴固定块831上固定穿设有两根固定销834,固定销834上转动套设有夹块835,夹嘴固定块831上相对夹块835的一侧开有让位口836,夹块835的一端转动连接在让位口836内,另一端与夹嘴固定块831之间顶撑有弹性压簧837。

参照图13和图14,第五电机823为正反转电机,第五电机823的输出轴带动第二丝杆822转动,丝杆滑块板824通过与第二丝杆822的螺纹配合水平滑移,从而带动碳刷电批830移动至装配位置的正上方。

参照图13和图14,第十四气缸828的活塞杆缩回,批刀将斜管833与装配孔832的连通处让开,螺丝供料机通过斜管833向装配孔832内加入螺丝,两个夹块835配合对装配孔832内的螺丝实现夹持。

参照图13和图14,第十四气缸828的活塞杆伸出,电批固定块829向下运动,碳刷电批830的批刀抵触螺丝头部的十字型凹槽。第十三气缸825的活塞杆伸出,螺丝机挂板827向下运动,两个夹块835的倾斜外侧壁受电机前端盖13影响,松开螺丝,然后碳刷电批830能够将电机前端盖13和后端盖支架17通过螺丝拧紧,拧完螺丝后的零件由工作人员手动取下。

参照图13和图14,导轨架821上栓接有与其平行的平移轨840,平移轨840上滑移有平移块841,平移块841栓接于丝杆滑块板824,平移轨840与平移块841的滑动配合对丝杆滑块板824的移动起导向定位作用,有利于提高丝杆滑块板824移动时的稳定性。

参照图13和图14,螺丝机挂板827上栓接有竖向设置的导向条850,电批固定块829上栓接有导向板851,导向板851上竖向开有导向槽852,导向板851通过导向槽852架设在导向条850上,导向条850与导向槽852滑动配合。通过导向条850和导向板851的滑动连接对电批固定块829的运动起导向作用,有利于提高电批固定块829运动的稳定性。

参照图12,工作台1上还设有压料机构,压料机构包括栓接在工作台1上的第一支撑架91、栓接在第一支撑架91上的第十五气缸92,第十五气缸92的活塞杆背向地面,第十五气缸92的活塞杆栓接有用于对零件进行压紧的压块93。通过压料机构对拧螺丝时的零件进行压紧,以此减小了拧螺丝过程中,零件发生移动的可能性。

参照图12,工作台1上还设有润滑机构,润滑机构设置在拧螺丝机构旁,润滑机构包括栓接在工作台1上的第二支撑架101、栓接在第二支撑架101上的润滑脂存放盒102,润滑脂存放盒102的顶部开口。拧螺丝工作工程中,可以将碳刷电批830的批刀插入润滑脂存放盒102内,批刀上能够沾染润滑脂,以此批刀在装配孔832内穿设时更加的顺畅。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断路器的电机装配生产线的实施原理为:

启动第一电机401,工作人员将前端盖转子放入第一定位块403上的第一容纳腔404内,第一电机401的输出轴带动第一承载盘402转动,第一承载盘402转动时带动若干个第一定位块403同时转动,以此前端盖转子移动至卡簧装配机构处进行装配。

启动第一气缸410,第一气缸410的活塞杆带动第一支架411移动,第一支架411通过第一固定板413、第二固定板414将第三固定板415移动至前端盖转子的上方。工作人员在放料槽418内放入多个轴用卡簧12,最下方的轴用下方位于出料槽419内。

启动第三气缸417,第三气缸417的活塞杆带动推条420在出料槽419内滑移,推条420将最下方的轴用卡簧12推至前端盖转子的正上方,分叉块421恰好卡入轴用卡簧12的断口处。

启动第四气缸444,第四气缸444的活塞杆通过第五固定板431带动第六固定板432移动,第六固定板432通过第七固定板435带动第八固定板436移动,第八固定板436通过凸条441带动挡圈滑块437向下运动,挡圈滑块437通过卡簧夹板439带动插销440插入轴用卡簧12上的安装孔19中。

启动第五气缸433,第五气缸433的活塞杆带动顶块434向下运动,顶块434通过抵触斜面438撑开两个挡圈滑块437,两个挡圈滑块437相互远离,以此两个插销440能够将轴用卡簧12掰开,轴用卡簧12发生形变。

此时,启动第二气缸412,第二气缸412的活塞杆通过第一固定板413和第二固定板414带动第三固定板415向下移动,第三固定板415上分叉块421移出轴用卡簧12的断口处,然后启动第一气缸410,第一气缸410的活塞杆带动第三固定板415从前端盖转子的上方移开。

再次启动第四气缸444,第四气缸444的活塞杆继续伸出,以此插销440能够带动轴用卡簧12移动至转轴11上相对限位槽18的位置,第五气缸433的活塞杆缩回,复位压簧443推动挡圈滑块437复位,轴用卡簧12恢复正常形状并卡入限位槽18内。第四气缸444的活塞杆缩回,带动插销440实现复位。

第一承载盘402转动,从而将前端盖转子移动至靠近第一平移机构处,启动第一电缸51,第一电缸51上的滑块带动第六气缸52移动,第六气缸52通过第九固定板53和第十固定板54带动第一夹爪气缸55,当第一夹爪气缸55移动至前端盖转子的正上方时,第一电缸51关闭。

第六气缸52的活塞杆伸出,第一夹爪气缸55向下运动,第一夹爪气缸55对前端盖转子实现夹取,第六气缸52的活塞杆缩回,前端盖转子从第一定位块403上取出。

再次启动第一电缸51,第一电缸51上的滑块向第二装配机构运动,待运动到第二定位块603的上方时,第六气缸52的活塞杆伸出带动第一夹爪气缸55下降,第一夹爪气缸55松开前端盖转子,第六气缸52的活塞杆缩回,前端盖转子掉入第二容纳腔604内。

在第一装配机构工作的同时,启动第二电机601,第二电机601的输出轴带动第二承载盘602转动。第二电缸621上的滑块移动,第七气缸623的活塞杆下降,第二夹爪气缸626从对应的振动盘611从取料,第二夹爪气缸626的两个夹爪顶撑在用于安装前端盖轴承14的空腔的侧壁上,第七气缸623的活塞杆缩回。

第二电缸621上的滑块回移,第二夹爪气缸626带动电机前端盖13移动至第二定位块603上,第二夹爪气缸626的夹爪松开电机前端盖13,第七气缸623带动第二夹爪气缸626上升,第二承载盘602转动,放有电机前端盖13的第二定位块603移动至前端盖轴承14转配组件处。

第三电缸631上的滑块移动,第八气缸633的活塞杆下降,三爪气缸636从对应的振动盘611从取料,三爪气缸636的三个夹爪顶撑在前端盖轴承14内环的侧壁上,第八气缸633的活塞杆缩回。

第三电缸631上的滑块回移,三爪气缸636带动前端盖轴承14移动至电机前端盖13内,三爪气缸636的夹爪松开前端盖轴承14,第八气缸633带动三爪气缸636上升,第二承载盘602转动,装有前端盖轴承14的电机前端盖13通过第二定位块603移动至弹性挡圈15装配组件处。

第四电缸641上的滑块移动,第九气缸643的活塞杆下降,固定座645带动第十气缸648向下运动,顶套649通过磁性材料的吸力从对应的振动盘611中吸取弹性挡圈15,第九气缸643的活塞杆缩回。

第四电缸641上的滑块回移,顶套649带动弹性挡圈15移动至前端盖轴承14的上方,第十气缸648的活塞杆缩回,顶套649将弹性挡圈15嵌入电机前端盖13内。启动第三夹爪气缸646,第三夹爪气缸646对顶套649实现夹紧。当第十气缸648的活塞杆缩回时,弹性挡圈15受到第三夹爪气缸646上夹爪的作用,能够与顶套649实现分离。第二承载盘602转动,装入弹性挡圈15电机前端盖13通过第二定位块603移动至前端盖装配组件处。

第三电机654的输出轴正转时,安装座655与第一丝杆653的螺纹配合使得安装座655向下运动,当第四夹爪气缸657运动至合适位置时,第四夹爪气缸657对电机前端盖13实现夹取,然后第三电机654的输出轴反转,安装座655上升一定高度后,启动翻转气缸656,翻转气缸656将电机前端盖13翻转。

待第一平移机构将前端盖转子放入前端盖装配组件处的第二定位块603上后,第三电机654的输出轴再次正转,安装座655下降,从而套设在前端盖转子上,第四夹爪气缸657松开电机前端盖13,通过第三电机654和翻转气缸656实现复位,电机前端盖13与前端盖转子装配完成后,从前端盖装配组件处移开并靠近第二平移机构。

启动第五电缸72,第五电缸72上的滑块带动第十一气缸74移动,第十一气缸74通过第十六固定板75和第十七固定板76带动第五夹爪气缸77,当第五夹爪气缸77移动至第二装配机构装配完成后的零件的正上方时,第一电缸51关闭。

第十一气缸74的活塞杆伸出,第五夹爪气缸77向下运动,第五夹爪气缸77对零件实现夹取,第十一气缸74的活塞杆缩回,零件从第二定位块603上取出。

再次启动第五电缸72,第五电缸72上的滑块向第三装配机构运动,待运动到指定位置时,第十一气缸74的活塞杆伸出带动第五夹爪气缸77下降,第五夹爪气缸77松开零件,第十一气缸74的活塞杆缩回,以此实现将零件从第二装配机构移动至第三装配机构。

操作人员手动在第三定位块803上放入定子16,启动第四电机801,第四电机801的输出轴带动第三承载盘802转动,第三承载盘802带动若干个与其栓接的第三定位块803移动。第二平移机构将装上电机前端盖13的前端盖转子插入定子16内。

位于压装机构和第二平移机构之间的卡簧装配机构用于在转轴11上安装第二个轴用卡簧12,第二个轴用卡簧12的安装方式与第一个轴用卡簧12的安装方法相同。

当第三承载盘802将零件移动至压装机构处时,第十二气缸811的活塞杆伸出从而带动顶杆812向下运动,顶杆812将前端盖转子压入定子16内,第十二气缸811的活塞杆复位时,顶杆812上升,第三承载盘802转动将压装后的零件移动至拧螺丝机构处。

第十五气缸92的活塞杆缩回,以此压块93能够对零件进行压紧。第五电机823的输出轴带动第二丝杆822转动,丝杆滑块板824通过与第二丝杆822的螺纹配合水平滑移,从而带动碳刷电批830移动至装配位置的正上方。

第十四气缸828的活塞杆缩回,批刀将斜管833与装配孔832的连通处让开,螺丝供料机通过斜管833向装配孔832内加入螺丝,两个夹块835配合对装配孔832内的螺丝实现夹持。

第十四气缸828的活塞杆伸出,电批固定块829向下运动,碳刷电批830的批刀抵触螺丝头部的十字型凹槽。第十三气缸825的活塞杆伸出,螺丝机挂板827向下运动,两个夹块835的倾斜外侧壁受电机前端盖13影响,松开螺丝,然后碳刷电批830能够将电机前端盖13和后端盖支架17通过螺丝拧紧,拧完螺丝后的零件由工作人员手动取下。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