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升降收合的按键及具有该按键的升降按键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74557发布日期:2020-09-18 20:07阅读:83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升降收合的按键及具有该按键的升降按键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按键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可升降收合的按键及具有该按键的升降按键组件。



背景技术:

目前,超轻超薄成为了当下笔记本电脑的主要发展方向,主要表现在笔记本电脑越做越薄,许多生产厂家为了减少键盘的高度,就改用按键行程比较短的键盘来取代行程长的键盘。然而,按键行程缩短后,按键按动起来并不舒服,触感不好,反馈感也不足。例如:苹果的macbookpro采用了带有蝴蝶脚的键盘,虽然缩短了按键行程,减小了键盘的高度,但是消费者普遍反映按键手感不好。并且,因为蝴蝶脚设计太过精密,只要有些许灰尘或毛发掉到键盘内,就会造成严重的故障,影响电脑的正常使用。因此,通过减少按键的行程以达到键盘减薄的技术方案的缺陷十分明显,亟需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紧凑,可以实现升降收合,且升降稳定可靠的按键,该按键采用按键的升降方式以达到键盘厚度的减少,且按键反馈手感好;同时,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升降按键组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可升降收合的按键,其包括底座、活动支架和键帽,所述底座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起键板、固定板和移动板,所述起键板滑动设置于固定板的上方,所述移动板滑动设置于固定板的下方;所述活动支架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与固定板铰接,第一支架的另一端与键帽铰接;所述第二支架的一端与移动板铰接,第二支架的另一端与键帽铰接;所述起键板靠近键帽的一侧凸设有顶起块。

其中的,所述活动支架还包括复位弹性件,所述复位弹性件的一端与第一支架靠近键帽的一端连接,复位弹性件的另一端与键帽连接;或者所述复位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连接。

其中的,所述第一支架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插块和插槽,所述第二支架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插块和插槽,所述第一支架的插块与第二支架的插槽相互配合,所述第一支架的插槽与第二支架的插块相互配合。

其中的,所述一种可升降收合的按键还包括平衡杆,所述平衡杆的一端与固定板铰接,平衡杆的另一端与键帽活动连接。

其中的,所述底座还包括设置于移动板的下方的开关电路板,所述开关电路板上设置有触发开关,所述键帽、第一支架或者第二支架设置有触发件,所述触发件用于触发触发开关。

其中的,所述底座还包括设置于移动板的下方的辅助板,所述辅助板与键帽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用于将按压后的键帽弹起的复位弹起件。

其中的,所述活动支架还包括键帽弹起件,所述键帽弹起件设置于键帽与固定板之间,键帽弹起件的一端与键帽抵触,键帽弹起件的另一端与固定板抵触。

一种升降按键组件,其包括前面所述的可升降收合的按键和用于驱动按键升降的升降驱动机构,所述升降驱动机构包括均滑动设置于底座的一侧的滑动块、第一移动杆和第二移动杆,所述第一移动杆和第二移动杆均与滑动块交叉设置;所述滑动块设置有第一斜线滑槽和第二斜线滑槽,所述第一移动杆经由滑动件与第一斜线滑槽的滑动配合滑动连接于滑动块,所述第二移动杆经由滑动件与第二斜线滑槽的滑动配合滑动连接于滑动块;所述第一移动杆远离滑动块的一端与起键板连接,所述第二移动杆远离滑动块的一端与移动板连接。

其中的,所述升降驱动机构还包括用于对滑动块的移动进行导向的第一导向组件和用于对第一移动杆、第二移动杆的移动进行导向的第二导向组件。

进一步的,所述升降驱动机构还包括用于对起键板的移动和/或对移动板的移动进行导向的第三导向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可升降收合的按键,通过驱动起键板和移动板同一个方向移动,移动板的移动便可以拉动第二支架发生向上或者向下转动,转动的第二支架便可以带动键帽实现升降,同时,键帽的升降也带动第一支架的转动,在第一支架的支撑下使得键帽能够实现平稳地升降;同时,当键帽在被按压时,其在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活动支撑下,能够提高按键的反馈感,提高使用者按键的舒适度。由此,当要使用按键时,驱动起键板和移动板同步向右移动,移动的起键板便带动顶起块移动并使顶起块与键帽抵触,进而将键帽顶起;在键帽被顶起的同时,移动的移动板便带动第二支架向上转动,转动的第二支架带动键帽和第一支架同步升起,使键帽供使用者使用;当按键不使用时,驱动移动板向左移动,移动的移动板便带动第二支架向下转动,转动的第二支架以带动键帽下降,直至键帽下降至收合状态,进而使键盘的厚度减少,以使键盘变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通过实现键帽升降的方式以使键盘变薄,进而使得按键在使用时无需缩短按键的行程,从而使得按键保持原有的舒适度和反馈感的同时,又能将实现键盘的变薄,并且降低了按键的故障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升降按键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a为按键使用状态时的示意图,图中b为按键处于收合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升降按键组件隐藏键帽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底座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键帽、活动支架及平衡杆在装配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活动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升降驱动机构在按键处于使用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按键被按压的过程示意图,图中c为键帽被按压前的结构示意图,图中d为键帽被按压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升降驱动机构在按键处于收合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键帽在收合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键帽从收合状态转换至使用状态时的过程示意图,图中e为键帽处于收合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f为顶起块与键帽抵触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g为键帽上升至使用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另一视角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键帽从收合状态转换至使用状态时的另一种方式的过程示意图,图中h为键帽处于收合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i为顶起块与第一支架抵触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j为键帽上升至使用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升降按键组件的实施例二的其中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的升降按键组件的实施例二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底座;2、升降驱动机构;3、活动支架;4、键帽;5、平衡杆;11、起键板;12、固定板;13、移动板;14、辅助板;15、开关电路板;111、顶起块;112、斜坡面;141、复位弹起件;151、开关触点;21、滑动块;22、第一移动杆;23、第二移动杆;211、第一斜线滑槽;212、第二斜线滑槽;213、拉动块;241、第一导向轴承;242、第二导向轴承;243、第三导向轴承;244、滑动凸耳;31、第一支架;32、第二支架;33、复位弹性件;311、插块;312、插槽;321、凸起;41、斜面;42、卡勾;43、卡接扣;44、避让滑槽;45、键帽弹起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可升降收合的按键,其包括底座1、活动支架3和键帽4,所述底座1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起键板11、固定板12和移动板13,所述起键板11滑动设置于固定板12的上方,所述移动板13滑动设置于固定板12的下方;所述活动支架3包括第一支架31和第二支架32,所述第一支架31的一端与固定板12铰接,第一支架31的另一端与键帽4铰接;所述第二支架32的一端与移动板13铰接,第二支架32的另一端与键帽4铰接;所述起键板11靠近键帽4的一侧凸设有顶起块111。具体地,所述顶起块111用于与键帽4抵触并将键帽4顶起;或者所述顶起块111用于与第一支架31抵触并将第一支架31顶起。

在实际应用中,起键板11和移动板13朝同方向移动,移动板13的移动便可以拉动第二支架32发生向上或者向下转动,转动的第二支架32便可以带动键帽4实现升降,同时,键帽4的升降也带动第一支架31的转动,在第一支架31的支撑下使得键帽4能够实现平稳地升降;同时,当键帽4在被按压时,其在第一支架31和第二支架32的活动支撑下,能够提高按键的反馈感,提高使用者按键的舒适度。由此,当要使用按键时,驱动起键板11和移动板13均向右移动,移动的起键板11便带动顶起块111移动并使顶起块111与键帽4抵触,进而将键帽4顶起;或者,移动的起键板11带动顶起块111移动并使顶起块111与第一支架31抵触,进而将第一支架31顶起,以实现键帽4被顶起;在键帽4被顶起后,移动的移动板13便带动第二支架32向上转动,转动的第二支架32带动键帽4和第一支架31同步升起,使键帽4供使用者使用;当按键不使用时,驱动移动板13向左移动,移动的移动板13便带动第二支架32向下转动,转动的第二支架32以带动键帽4下降,直至键帽4下降至收合状态,进而使键盘的厚度减少,以使键盘变薄。如图10所示,由于键帽4处于收合状态时,第一支架31和第二支架32处于同一水平直线上,由此对键帽4形成自锁力,在该状态下,如果仅拉动移动板13是无法拉动第二支架32升起,因此,本实施例中,必须先利用起键板11带动顶起块111移动,以使顶起块111对键帽4产生向上的推力,顶起块111将键帽4顶起,键帽4的上升便带动第二支架32向上转动;或者,如图13所示,带动顶起块111移动,以使顶起块111与第一支架31抵触,进而对第一支架31产生向上的推力,以将第一支架31顶起;通过前述的两种方式,从而使得第二支架32与第一支架31不在同一水平直线上,以便于移动板13拉动第二支架32继续移动并使第二支架32向上转动,直至使键帽4上升至使用状态。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通过实现键帽4升降的方式以使键盘变薄,进而使得按键在使用时无需缩短按键的行程,从而使得按键保持原有的舒适度和反馈感的同时,又能将实现键盘的变薄,并且降低了按键的故障率。

作为优选的,所述键帽4靠近顶起块111的一侧设置有斜面41,所述顶起块111的顶部设置有与键帽4的斜面41相配合的斜坡面112。通过斜面滑动的结构设计,由此使键帽4能够轻松且省力地被顶起块111顶起。同样的,顶起块111也可以通过斜坡面112与第一支架31抵触,以顶起第一支架31,进而将键帽4顶起。

作为优选的,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支架31的形状和第二支架32的形状均呈u型,所述第一支架31与第二支架32交叉设置。所述第一支架31的开口端与固定板12铰接,第一支架31的顶部横杆经由卡接扣43与键帽4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支架32的开口端与移动板13铰接,第二支架32的顶部横杆经由卡扣与键帽4转动连接。

在本技术方案中,所述活动支架3还包括复位弹性件33,所述复位弹性件33的一端与第一支架31靠近键帽4的一端连接,复位弹性件33的另一端与键帽4连接;或者所述复位弹性件3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支架31和第二支架32连接。作为优选的,所述复位弹性件33可以采用现有的弹簧;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复位弹性件33的一端经由卡勾42与键帽4的一端连接,复位弹性件33的另一端与第一支架31连接。具体地,与第一支架31转动连接的卡接扣43设置有用于供第一支架31的顶部滑动的避让滑槽44;该避让滑槽44的设计用以为第一支架31的滑动提供避让空间。同时,卡接扣43的底部设置有与顶起块111的斜坡面112相配合的斜面41。

在实际应用中,在键帽4上升至最高点后,键帽4便处于使用状态。如图7所示,使用者将键帽4按压后,在移动板13在静止状态下,第二支架32仅发生向下转动,键帽4随第二支架32的向下转动而下降,此时第一支架31在卡接扣43的避让滑槽44内远离第二支架32的方向滑动,以使第一支架31靠近键帽4的一端在移动的同时也使其随着键帽4下降发生向下转动,即避让滑槽44为第一支架31的向下转动提供了避让空间,从而让键帽4在移动板13静止不动的情况下能够实现被按压;第一支架31的移动使复位弹性件33被拉伸而储备弹性势能;当键帽4被释放按压时,复位弹性件33释放其储备弹性势能而收缩,收缩的复位弹性件33便拉动第一支架31向上转动,由此带动键帽4复位至初始位置。该结构的设计简单紧凑,使键帽4的工作稳定可靠,且能够进一步地提高键帽4的反馈感。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如图9和图10所示,当键帽4在下降收合的过程中,移动板13带动第二支架32的底部向左移动并使第二支架32发生向下转动,向下转动的第二支架32便带动键帽4下降,同步地,向左移动的第二支架32也会使得卡勾42始终与第一支架31抵触,且键帽4的下降也带动第一支架31向下转动,在此过程中,第一支架31并不会发生移动,即复位弹性件33并不会出现被拉伸的状态,从而复位弹性件33不会对第一支架31产生拉力,由此,可以使得键帽4在上升或者下降过程并不存在较大的阻力,让键帽4能够轻松、省力地实现升降收合。

在本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支架3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插块311和插槽312,所述第二支架32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插块311和插槽312,所述第一支架31的插块311与第二支架32的插槽312相互配合;所述第一支架31的插槽312与第二支架32的插块311相互配合。具体地,如图11和图12所示,插块311和插槽312分别设置于呈u型的第一支架31的两个侧杆的内侧壁上和分别设置于u型的第二支架32的两个侧杆的外侧壁上。第一支架31的插块311与第二支架32的插槽312对应设置。所述插槽312呈喇叭状。

在实际应用中,第一支架31与第二支架32交叉设置,以使第一支架31的插块311插设于第二支架32的插槽312内,同时,第二支架32的插块311亦插设于第一支架31的插槽312内。当第二支架32转动时带动插块311转动,转动的插块311与第一支架31的插槽312的槽壁抵触并由此带动第一支架31同步转动,从而使得第一支架31和第二支架32的转动更为精准,提高键帽4升降的稳定性和精确度。该结构的设计简单紧凑,且运行稳定可靠。

在本技术方案中,所述一种可升降收合的按键还包括平衡杆5,所述平衡杆5的一端与固定板12铰接,平衡杆5的另一端与键帽4活动连接。具体地,平衡杆5靠近键帽4的一端经由开口式的卡扣与键帽4转动扣接。所示平衡杆5的形状呈u型。在实际应用中,平衡杆5跟随键帽4的升降而向上或者向下转动,转动的平衡杆5用以对键帽4提供平衡支撑力,以确保键帽4的工作稳定性,避免键帽4被按压时发生歪斜卡死或者接触不良的问题。

在本技术方案中,所述底座1还包括设置于移动板13的下方的开关电路板15,,所述开关电路板15上设置有触发开关,所述键帽4、第一支架31或者第二支架32设置有触发件,所述触发件用于触发触发开关。作为优选的,所述触发开关可以为薄膜开关、光耦开关、机械开关或者磁感应开关等,当触发开关为磁感应开关时,则触发件为与磁感应开关相配合的磁铁。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触发开关为薄膜开关,薄膜开关上设置有开关触点151,所述触发件为设置于第二支架32的凸起321。如图7所示,当键帽4被按压后,键帽4带动第二支架32向下转动,向下转动的第二支架32带动凸起321下降,直至凸起321下降至与开关电路板15的开关触点151抵触,以使开关电路板15发出触发信号而实现按键的输入功能。如图10所示,当对键帽4进行下降收合时,驱动移动板13向左移动,移动的移动板13拉动第二支架32的底部向左移动,以使第二支架32的顶部向下转动;向左移动的第二支架32便带动凸起321远离开关触点151移动,从而使得第二支架32向下转动后,第二支架32的凸起321与开关触点151不接触,由此避免键帽4在收合时触碰到开关触点151。

在本技术方案中,所述底座1还包括设置于移动板13的下方的辅助板14,所述辅助板14与键帽4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用于将按压后的键帽4弹起的复位弹起件141。作为优选的,复位弹起件141可以为弹性片或者弹簧;弹性片的形状可以是片状或者其它形状。

在实际应用中,当键帽4在被按压后,第二支架32靠近键帽4的一端的下方便与复位弹起件141抵触并下压复位弹起件141,在键帽4释放被按压后,复位弹起件141便将第二支架32向上弹开,以使第一支架31与第二支架32取消处在同一水平直线的状态,从而使得第一支架31和第二支架32能够在复位弹性件33的拉力作用下彼此靠近转动,直至将键帽4升起。或者,键帽4在被按压后,键帽4的底面与复位弹性件141抵触并对复位弹起件141下压,在键帽4释放被按压后,复位弹起件141便将键帽4直接弹起。

实施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点在于:参见图14和图15,所述活动支架3还包括键帽弹起件45,所述键帽弹起件45设置于键帽4与固定板12之间,键帽弹起件45的一端与键帽4抵触,键帽弹起件45的另一端与固定板12抵触。具体地,所述键帽弹起件45可以安装在固定板12上,也可以安装在键帽4上;所述键帽弹起件45为弹簧。在实际应用中,当键帽4在被按压后,键帽4下压键帽弹起件45,使键帽弹起件45储备弹性势能;在键帽4释放被按压后,键帽弹起件45便将第二支架32向上弹开,以使第一支架31与第二支架32取消处在同一水平直线的状态,从而使得第一支架31和第二支架32能够在复位弹性件33的拉力作用下彼此靠近转动,直至将键帽4升起。

本实施例的其余部分与实施例一相同,在本实施例中未解释的特征,均采用实施例一的解释,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升降按键组件,其包括前面所述的一种可升降收合的按键和用于驱动按键升降的升降驱动机构2,所述升降驱动机构2包括均滑动设置于底座1的一侧的滑动块21、第一移动杆22和第二移动杆23,所述第一移动杆22和第二移动杆23均与滑动块21交叉设置;所述滑动块21设置有第一斜线滑槽211和第二斜线滑槽212,所述第一移动杆22经由滑动件与第一斜线滑槽211的滑动配合滑动连接于滑动块21,所述第二移动杆23经由滑动件与第二斜线滑槽212的滑动配合滑动连接于滑动块21;所述第一移动杆22远离滑动块21的一端与起键板11连接,所述第二移动杆23远离滑动块21的一端与移动板13连接。

在实际应用中,按键和升降驱动机构2均装设于键盘上;如图6和图8所示,当键盘使用按键时,拉动滑动块21向左移动,向左移动的滑动块21便带动第一斜线滑槽211和第二斜线滑槽212同步移动,移动的第一斜线滑槽211和第二斜线滑槽212经由滑动件的作用下驱动第一移动杆22和第二移动杆23均远离固定板12的方向移动,此时,第一移动杆22的移动拉动起键板11移动,移动的起键板11带动顶起块111与键帽4抵触,或者顶起块111与第一支架31抵触,由此将键帽4顶起;第二移动杆23的移动拉动移动板13移动,移动的移动板13带动第二支架32的底端移动,以使第二支架32向上转动,向上转动的第二支架32便带动键帽4上升至使用状态;反之,当键盘收纳按键时,拉动滑动块21向右移动,进而带动第一移动杆22和第二移动杆23同时靠近固定板12的方向移动,此时,移动板13便带动第二支架32向下转动,向下转动的第二支架32便带动键帽4下降至收合状态。该升降驱动机构2的结构设计简单紧凑,操作简便快捷,且轻松省力。

作为优选的,所述滑动块21上设置有用于供使用者拉动的拉动块213。在实际应用中,使用者可以拉动拉动块213以驱动滑动块21滑动。另外,滑动块21也可以采用钢丝拉动等其它机械连动机构来驱动,或者用电机驱动机构来驱动。

在本技术方案中,所述升降驱动机构2还包括用于对滑动块21的移动进行导向的第一导向组件和用于对第一移动杆22、第二移动杆23的移动进行导向的第二导向组件。

作为优选的,所述第一导向组件和第二导向组件均可以为轴承组件、安装在滑动块21的两侧的导向块或者与滑动块21滑动配合的滑轨等结构;滑轨可以为抽屉中常用的滑轨件。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向组件为多个第一导向轴承241,所述第二导向组件为多个第二导向轴承242,多个所述第一导向轴承241分别沿着滑动块21的移动方向的两侧设置并与滑动块21的侧边滑动抵触;多个所述第二导向轴承242分别沿着第一移动杆22的移动方向的两侧设置并与第一移动杆22的侧边滑动抵触和分别沿着第二移动杆23的移动方向的两侧设置并与第二移动杆23的侧边滑动抵触。多个所述第一导向轴承241分别位于滑动块21的两侧呈直线排列设置,由此形成用于供滑动块21滑动的轨道,在第一导向轴承241的作用下,以使滑动块21能够更为稳定、顺畅地滑动;同样,多个所述第二导向轴承242的作用与第一导向轴承241的作用是相同的,用以确保第一移动杆22和第二移动杆23均能够稳定、顺畅地移动。

在本技术方案中,所述升降驱动机构2还包括用于对起键板11的移动和/或对移动板的移动进行导向的第三导向组件。作为优选的,所述第三导向组件可以为轴承组件、导向块或者滑轨等。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导向组件包括多个第三导向轴承243,多个所述第三导向轴承243分别设置于起键板11的两侧和移动板13的两侧,所述起键板11的两侧和移动板13的两侧均凸设有与第三导向轴承243滑动抵触的滑动凸耳244。在实际应用中,多个所述第二导向轴承242的作用与第一导向轴承241的作用是相同的,用以确保起键板11和移动板13的移动稳定性和精确性,进一步提高键帽4升降的稳定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变更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技术是指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