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敏电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988941发布日期:2020-08-25 19:28阅读:265来源:国知局
热敏电阻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敏电阻装置。



背景技术:

在已知的热敏电阻装置中,由玻璃密封体包覆的热敏电阻元件通过正极引线与负极引线连接到电线,并且通过电线与外部接头(coupler)连接。此外,为了避免裸露的正极引线与负极引线以及电线的连接端氧化,会使用包封体来包覆玻璃密封体、外露的正极引线与负极引线以及电线的连接端。

然而,外界环境中的物质可能侵入包封体,引起不良反应。例如,在车辆传动系统中,含有硫成分的变速箱油(automatictransmissionfluid,atf)可能因为毛细管现象渗透到包封体内,而与引线或电线的金属材料反应生成沉积物。此沉积物可能穿过包封体在正负两极的引线或电线之间形成导通的电路,导致热敏电阻装置的感测精准度因为受到电阻值变化的影响而劣化。

虽然一种现有技术提出在包封体内额外增加绝缘套管,用以包覆外露金属、隔绝侵入物质的解决方案,但是此类绝缘套管存在寿命问题,长时间之后,可能变质劣化,丧失隔绝保护效果。另一方面,在包封体内额外增加绝缘套管会增加制作成本,且提高制作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对热敏电阻装置中的密封体进行改良,使密封体在两电线之间形成有开槽,用以阻绝外界物质与密封体内的金属材料反应生成的沉积物在两电线之间相互导通。如此,可在低成本以及易于制作的情况下提高热敏电阻装置的可靠度与感测精准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热敏电阻装置包括:热敏电阻元件;正极引线与负极引线,分别连接所述热敏电阻元件;玻璃密封体,包覆所述热敏电阻元件、一部分的所述正极引线以及一部分的所述负极引线;第一电线,连接所述正极引线;第二电线,连接所述负极引线;以及,包封体,包覆所述玻璃密封体、外露于所述玻璃密封体的所述正极引线与所述负极引线、一部分的所述第一电线以及一部分的所述第二电线。所述第一电线与所述第二电线彼此间隔,所述包封体在所述第一电线与所述第二电线之间形成有开槽,且所述开槽比所述第一电线与所述第二电线更朝向所述玻璃密封体延伸。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线具有位于所述包封体内的第一裸线部分以及与所述第一裸线部分连续并且包覆有第一绝缘材的第一绝缘包覆部分,所述第二电线具有位于所述包封体内的第二裸线部分以及与所述第二裸线部分连续并且包覆有第二绝缘材的第二绝缘包覆部分,其中所述开槽比所述第一裸线部分与所述第二裸线部分更朝向所述玻璃密封体延伸。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前述外露于所述玻璃密封体的所述正极引线与所述负极引线之间的距离是由所述玻璃密封体朝向所述第一电线与所述第二电线逐渐增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包封体是使用绝缘树脂进行注塑成型工艺所形成,在注塑成型过程中所述绝缘树脂分别在所述第一电线的第一侧与所述第二电线的第二侧形成第一熔接缝(weldline)与第二熔接缝,且所述第一侧与所述第二侧彼此不相向。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热敏电阻装置的示意图;

图2-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多个实施例的热敏电阻装置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沿图1的a-a’剖面的热敏电阻装置的剖面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沿图1的a-a’剖面的热敏电阻装置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绘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热敏电阻装置。

所述热敏电阻装置100包括热敏电阻元件110、正极引线122、负极引线124、玻璃密封体130、第一电线142、第二电线144以及包封体150。正极引线122与负极引线124分别连接热敏电阻元件110。玻璃密封体130包覆热敏电阻元件110、一部分的正极引线122以及一部分的负极引线124。正极引线122以及负极引线124例如是铜引线,其穿出玻璃密封体130外,用以将被密封于玻璃密封体130内的热敏电阻元件110对外连接。位于玻璃密封体130外部的剩余部分的正极引线122以及剩余部分的负极引线124分别与第一电线142以及第二电线144连接,以通过第一电线142以及第二电线144连接到外部元件,例如接头(图未示)。

包封体150包覆玻璃密封体130及其内部的热敏电阻元件110、一部分的正极引线122、一部分的负极引线124,以及外露于玻璃密封体130的剩余部分的正极引线122、剩余部分的负极引线124以及一部分的第一电线142与一部分的第二电线144。在本实施例中,包封体150例如是由铁氟龙(teflon)或其他适用的材料制成。此外,第一电线142与第二电线144彼此间隔,并由包封体150内部延伸至包封体150外,以连接所述外部元件,例如接头(图未示)。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线142例如具有位于包封体150内的第一裸线部分172以及与第一裸线部分172连续并且包覆有第一绝缘材174的第一绝缘包覆部分176。此外,第二电线144例如具有位于包封体150内的第二裸线部分182以及与第二裸线部分182连续并且包覆有第二绝缘材184的第二绝缘包覆部分186。所述第一裸线部分172以及第二裸线部分182例如是常见的电线的铜芯或是其他金属芯材,第一绝缘材174与第二绝缘材184例如是包覆铜芯的聚氯乙烯(pvc)或其他塑胶绝缘材料。正极引线122以及负极引线124分别连接到第一裸线部分172以及第二裸线部分182。

本实施例为了避免外在环境中的物质可能侵入包封体,例如车辆传动系统中的变速箱油因为毛细管现象渗透到包封体内,而在第一电线142与第二电线144之间反应生成可能形成导通电路的沉积物,本实施例在包封体150位于第一电线142与第二电线144之间的位置上形成开槽160,并使开槽160由包封体150边缘向内并且比第一电线142与第二电线144更朝向玻璃密封体130延伸。

更具体而言,本实施例的开槽160可位于第一电线142的第一裸线部分172与第二电线144的第二裸线部分182之间,并且比第一电线142的第一裸线部分172与第二电线144的第二裸线部分182更朝向玻璃密封体130延伸。藉此,可以阻绝外界物质可能与第一裸线部分172以及第二裸线部分182反应生成的沉积物在第一电线142与第二电线144之间相互导通。换言之,本实施例的热敏电阻装置100通过在包封体150上形成位于第一电线142与第二电线144之间的开槽160,可以在不需要额外在包封体150内设置绝缘套管或其他绝缘件的情况下,达到阻绝前述沉积物相互导通的效果,因此可在低成本以及易于制作的情况下提高热敏电阻装置的可靠度与感测精准度。

另一方面,本实施例也可以进一步对开槽160的尺寸与位置进行设计。例如,开槽160由包封体150边缘朝向玻璃密封体130延伸的长度大于第一电线142与第二电线144埋入包封体150的深度,也就是开槽160与第一电线142以及第二电线144之间存在如图1所示的大于或等于零的深度差距s,较佳者,例如大于1mm,以使开槽160在第一电线142与第二电线144之间起到更佳的隔绝效果。此外,本实施例也可以视实际情况调整开槽160的宽度w。在本实施例中,开槽160的宽度w例如大于或等于1mm。

图2-图5分别绘出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多个实施例的热敏电阻装置,其中这些实施例的热敏电阻装置的部份结构与图1的热敏电阻装置100类似,相同或类似的细节将不再于这些实施例中重复说明。

如图2所示的热敏电阻装置200,加大了开槽260的深度,期望得到更好的隔绝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开槽260的深度有其限制。特别是,当开槽260末端接近正极引线222与负极引线224时(如图2中的虚线区域292与294所示),可能导致正极引线222与负极引线224外露,或外界物质易于渗入而与正极引线222以及负极引线224反应生成沉积物等问题。为了避免图2所示的问题,图3的热敏电阻装置300加大了正极引线322、负极引线324以及包封体350的长度,使得正极引线322与负极引线324远离开槽360末端。需注意的是,此设计增加了热敏电阻装置300的整体尺寸。另一方面,在图4的热敏电阻装置400中,改为对制作包封体450的模具进行设计,变更了包封体450的结构。如此,加大了正极引线422与负极引线424之间的夹角,以对开槽460提供更大的尺寸与加工裕度。

图5的热敏电阻装置500的正极引线522与负极引线524的走线方式与图1的热敏电阻装置100不同。更具体而言,在图1的热敏电阻装置100中,外露于玻璃密封体130的正极引线122与负极引线124之间的距离d1是由玻璃密封体130朝向第一电线142与第二电线144逐渐增大,以使第一电线142与第二电线144可以保持一定的间距。相较于图1的热敏电阻装置100,图5的热敏电阻装置500的正极引线522与负极引线524在穿出玻璃密封体530之后仍然维持相互平行的走线方式,直到连接第一电线542与第二电线544。为了使第一电线542与第二电线544保持一定的间距,玻璃密封体530内的正极引线522与负极引线524也需要保持距离d2,而增加了玻璃密封体530的尺寸,也连带增加了热敏电阻装置500的整体尺寸。反观图1的热敏电阻装置100,通过对正极引线122与负极引线124的走线设计,可以缩小玻璃密封体130的尺寸,有助于热敏电阻装置100的微型化。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沿图1的a-a’剖面的热敏电阻装置的剖面图。在本实施例中,包封体650例如是使用绝缘树脂进行注塑成型(injectmolding)工艺所形成。如图6所示,所述注塑成型(injectmolding)工艺是由包封体650的相对两侧的位置602与604在模具(图未示)中注料,以形成包封体650。然而,已知注塑成型工艺容易在材料汇合处形成熔接缝(weldline),例如,本实施例的包封体650可能在第一电线642的第一侧的位置以及第二电线644的第二侧的位置形成熔接缝。更具体而言,若由图6所示的位置602与604注料,本实施例的包封体650可能在开槽660两侧的相向面上形成熔接缝692与694。如此,外界物质与第一电线642以及第二电线644或其他金属部份反应生成的沉积物,有可能从熔接缝692与694溢出而在区域696连接形成导通电路。

考量前述问题,在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改为由图面上包封体750的上方位置702与704在模具(图未示)中注料,以形成包封体750。如此,即使产生了在注塑成型过程中产生了熔接缝,将会在图7所示的第一电线742的下侧位置以及第二电线744的下侧位置分别形成熔接缝792与794,也就是且在彼此不相向的位置上形成熔接缝792与794。如此,可以有效避免外界物质与第一电线742以及第二电线744或其他金属部份反应生成的沉积物从熔接缝792与794溢出后在开槽760内连接形成导通电路。

虽然结合以上实施例公开了本实用新型,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附上的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