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动力电池防护组件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30909发布日期:2020-09-15 19:32阅读:120来源:国知局
汽车动力电池防护组件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防撞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动力电池防护组件及汽车。



背景技术: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氢发动机汽车、其他新能源汽车等。

电动汽车(bev)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以车载电源为动力,用电机驱动车轮行驶,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各项要求的车辆。现有技术中,电动汽车为增大续航里程,需要尽可能增大电池的电量,而为了增大电量,往往需要增加动力电池模组,导致动力电池占用体积不断加大,不可避免的使得动力电池壳体前壁与前副车架之间的距离不断缩小,在此情况下,正面碰撞副车架极可能撞击到动力电池并刺穿外壁接触到电池模组,导致严重后果。

基于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动力电池防护组件及汽车。该汽车动力电池防护组件及汽车,利于解决正面碰撞前副车架撞击并刺破动力电池前壁的问题,利于提高对动力电池的保护和提高安全性,且结构简单,设置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为克服现有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汽车动力电池防护组件及汽车,利于解决正面碰撞前副车架撞击并刺破动力电池前壁的问题,利于提高对动力电池的保护和提高安全性,且结构简单,设置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动力电池防护组件,包括设置于汽车前副车架与动力电池壳体间的防撞块;所述防撞块固定于动力电池壳体的前壁并具有用于吸能减振的腔体结构;利于形成汽车前副车架与动力电池壳体前壁间的受力缓冲与吸能减振,利于避免在正面碰撞副车架极时可能导致的刺穿动力电池壳体外壁而接触到电池模组的问题出现,利于提高对动力电池的保护和提高安全性,且结构简单,设置方便。

进一步,所述防撞块为对应设置于动力电池壳体前壁与前副车架的左右两个向后凸出结构间的两个;通过在刺破风险最高处,即在前副车架左侧的向后凸出连接结构与对应处的动力电池壳体前壁间及在前副车架右侧的向后凸出连接结构与对应处的动力电池壳体前壁间设置防撞块,进一步利于避免在正面碰撞前副车架时可能出现的刺穿动力电池壳体外壁而接触到电池模组的问题,利于提高对动力电池的保护和提高安全性;此处的左、右方位对应于汽车的左、右方位。

进一步,所述防撞块包括前立板和后立板;所述前立板和后立板间间隔设置有多个用于使得防撞块形成多腔体结构的连接板;优选至少间隔设置五个连接板,以利于形成稳固的多腔体结构及保证受到撞击时沿前后方向可形成充足的支撑性,利于受到前副车架的冲撞力时的吸能减振及避免可能导致的对动力电池壳体前壁的刺穿。

进一步,所述前立板和后立板的厚度大致相等并大于连接板的厚度,通过前立板和后立板的较厚设置及连接板的减厚设置,利于保护动力电池壳体前壁不被刺穿及保证沿前后方向的支撑性的同时,利于在碰撞过程中的变形吸能以起到缓冲作用。

进一步,所述连接板为水平设置;所述连接板与前立板、连接板与后立板均相互垂直设置,并对应的连接处均为弧形过渡设置;所述防撞块形成左右两端开口的盒状结构;进一步利于保证防撞块的整体结构强度及稳固性,以利于保证前后方向支撑性及防撞性能;此处的左、右方位对应于汽车的左、右方位。

进一步,所述前立板和后立板为类矩形结构并长度方向沿水平方向设置;利于增加防撞块与动力电池壳体前壁间的接触面积以形成稳固连接的同时,利于最大化的避免在受到撞击时前副车架对动力电池壳体前壁的刺穿。

进一步,所述前立板和后立板的宽度大于前立板和后立板间的间距;利于提高防撞块于动力电池壳体前壁的固定稳固性及利于在有限的空间内设置防撞块形成对动力电池壳体前壁的保护。

进一步,所述后立板的上端具有上连接边,所述后立板的下端具有下连接边;所述上连接边和下连接边可以为设置于后立板上下端的连接边,也可以直接形成于后立板的上下端,也就是说后立板的上下端直接对应形成上连接边和下连接边,以形成防撞块与动力电池壳体前壁间的固定连接,如通过焊接,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具有如上所述的汽车动力电池防护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动力电池防护组件及汽车,通过在电池壳体前壁与前副车架间设置具有腔体结构的防撞块,利于形成汽车前副车架与动力电池壳体前壁间的受力缓冲与吸能减振,利于避免在正面碰撞副车架极时可能导致的刺穿动力电池壳体外壁而接触到电池模组的问题出现,利于提高对动力电池的保护和提高安全性,且结构简单,设置方便。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装配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安装局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装配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安装局部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汽车动力电池防护组件,包括设置于汽车前副车架1与动力电池壳体3间的防撞块2;所述防撞块2固定于动力电池壳体3的前壁并具有用于吸能减振的腔体结构;利于形成汽车前副车架1与动力电池壳体3前壁间的受力缓冲与吸能减振,利于避免在正面碰撞副车架1极时可能导致的刺穿动力电池壳体3外壁而接触到电池模组的问题出现,利于提高对动力电池的保护和提高安全性,且结构简单,设置方便。

本实施例中,所述防撞块2为对应设置于动力电池壳体3前壁与前副车架1的左右两个向后凸出结构间的两个;通过在刺破风险最高处,即在前副车架1左侧的向后凸出连接结构11与对应处的动力电池壳体前壁31间及在前副车架右侧的向后凸出连接结构12与对应处的动力电池壳体前壁32间设置防撞块2,进一步利于避免在正面碰撞前副车架1时可能出现的刺穿动力电池壳体3外壁而接触到电池模组的问题,利于提高对动力电池的保护和提高安全性;;此处的左、右方位对应于汽车的左、右方位。

本实施例中,所述防撞块2包括前立板4和后立板5;所述前立板4和后立板5间间隔设置有多个用于使得防撞块1形成多腔体结构的连接板6;优选至少间隔设置五个连接板6,以利于形成稳固的多腔体结构及保证受到撞击时沿前后方向可形成充足的支撑性,利于受到前副车架1的冲撞力时的吸能减振及避免可能导致的对动力电池壳体3前壁的刺穿。

本实施例中,所述前立板4和后立板5的厚度大致相等并大于连接板6的厚度,通过前立板4和后立板5的较厚设置及连接板6的减厚设置,利于保护动力电池壳体3前壁不被刺穿及保证沿前后方向的支撑性的同时,利于在碰撞过程中的变形吸能以起到缓冲作用。

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板6为水平设置;所述连接板6与前立板4、连接板6与后立板5均相互垂直设置,并对应的连接处均为弧形过渡设置;所述防撞块2形成左右两端开口的盒状结构;进一步利于保证防撞块2的整体结构强度及稳固性,以利于保证前后方向支撑性及防撞性能;此处的左、右方位对应于汽车的左、右方位。

本实施例中,所述前立板4和后立板5为类矩形结构并长度方向沿水平方向设置;利于增加防撞块2与动力电池壳体3前壁间的接触面积以形成稳固连接的同时,利于最大化的避免在受到撞击时前副车架1对动力电池壳体3前壁的刺穿。

本实施例中,所述前立板4和后立板5的宽度大于前立板4和后立板5间的间距;利于提高防撞块2于动力电池壳体3前壁的固定稳固性及利于在有限的空间内设置防撞块2形成对动力电池壳体3前壁的保护。

本实施例中,所述后立板5的上端具有上连接边7,所述后立板5的下端具有下连接边8;所述上连接边7和下连接边8可以为设置于后立板5上下端的连接边,也可以直接形成于后立板5的上下端,也就是说后立板5的上下端直接对应形成上连接边7和下连接边8(图4和图5所示的防撞块于动力电池壳体前壁的固定安装为该设置方式),以形成防撞块2与动力电池壳体3前壁间的固定连接,如通过焊接,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具有如上所述的汽车动力电池防护组件。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