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C插座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103085发布日期:2020-09-04 13:12阅读:244来源:国知局
Type C插座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领域,尤其是一种侧向安装式usbtype-c插座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行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产品的体积更是沿着越来越轻薄、短小的趋势发展,这也就要求电子产品的零组件尺寸越来越小,为了节省占用的设备空间,已经研发出侧向安装式usbtype-c插座连接器。现有的侧向安装式usbtype-c插座连接器,通过将多个第一插接脚和多个第二插接脚均侧向伸出绝缘本体之后端,安装时,多个第一插接脚和多个第二插接脚均侧向插入外部电路板上焊接导通,取代传统之向后延伸平贴焊接在电路板上的方式,使得产品的整体长度缩短,从而节省了usbtype-c插座连接器在设备上的安装空间,且与电路板连接更加稳固可靠,组装起来也更方便。但是上述所述的“侧向伸出”和“侧向插入”系插接脚先向后伸出绝缘本体的后端再90度弯折向下延伸而与电子设备上的电路板连接。故,usbtype-c插座连接器侧向安装于电路板后,最靠下方的插接脚n1最先弯折从而具有最短的端子长度l1,最靠上方的插接脚n12最后弯折从而具有最长的端子长度l12,中间的插接脚n2-n11,根据从下到上的顺序,具有大于l1且小于l12且依次逐渐增加的端子长度l2-l11。也即,负责差分信号传输的tx、rx两组插接脚,存在端子长度不一致的问题,进而无法满足usbtype-c3.1的传输规范。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typec插座连接器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typec插座连接器,其满足了侧向安装式连接于电路板上的同时,克服了两组差分信号端子长度不一致的问题,进而满足了usbtype-c3.1的传输规范。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typec插座连接器,安装于电路板上,包括绝缘本体、固持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以及安装于绝缘本体外以形成竖直状插接空间的遮蔽壳体,所述遮蔽壳体环形套设所述绝缘本体并形成面向对接连接器的对接面且所述对接面垂直于电路板所在的水平面,其所述导电端子至少包括在同一竖直面内上下平行排列的第一对差分信号端子和第二对差分信号端子,每一差分信号端子均具有沿对接方向向前延伸入插接空间内的接触部和沿对接方向向后延伸出绝缘本体的尾部,还包括转接线路板和若干沿对接方向呈前后直线排列的焊针,所述转接线路板以平行于插接空间的竖直面设置且设有连接于尾部和焊针之间的若干引线,所述引线包括连接于第一对差分信号端子的尾部和对应焊针之间的第一引线以及连接于第二对差分信号端子的尾部和对应焊针之间的第二引线,第一引线和第二引线的长度相等。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每一焊针包括竖直部,所述第一引线自第一对差分信号端子的尾部向后水平延伸再竖直向下延伸而与所对应焊针的竖直部连接,所述第二引线自第二对差分信号端子的尾部曲线延伸而与所对应焊针的竖直部连接,所述第一引线在转接线路板的表面延伸,第二引线在转接线路板的内部延伸,第一引线和第二引线互不交叉干涉。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引线至少包括一个弯曲部,所述弯曲部包括整体走向朝上的第一段、整体走向朝下的第二段以及连接于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且整体呈水平走向的第三段。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三段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高于第二对差分信号端子的尾部所在的水平高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除了第一对差分信号端子和第二对差分信号端子,所述导电端子还包括电源端子和接地端子,所述电源端子、接地端子与第一对差分信号端子、第二对差分信号端子一起上下并排固设于绝缘本体内且同样包括向前延伸入插接空间内的接触部和向后延伸出绝缘本体的尾部,除了第一引线和第二引线,所述引线还包括连接于电源端子的尾部和对应焊针之间的第三引线以及连接于接地端子的尾部和对应焊针之间的第四引线,所述第三引线自电源端子的尾部向后水平延伸再竖直向下延伸而与所对应焊针的竖直部连接,所述第四引线自接地端子的尾部向后水平延伸再竖直向下延伸而与所对应焊针的竖直部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上排导电端子和下排导电端子,所述上排导电端子和下排导电端子在与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垂直的左右方向上对称设置,所述上排导电端子和下排导电端子均设有上述电源端子、接地端子、第一对差分信号端子和第二对差分信号端子。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绝缘本体具有相对设置的前端面、后端面以及相对设置的左表面、右表面,所述前端面和后端面平行、左表面和右表面平行且所述前端面、后端面、左表面、右表面均垂于电路板所在的水平面,所述上排导电端子固持于绝缘本体的左表面,所述下排导电端子固持于绝缘本体的右表面,所述接触部暴露于绝缘本体的左、右表面且呈左右两竖排对称设置,所述尾部延伸出绝缘本体的后端面且呈左右两竖排对称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引线均为两组且在转接线路板上左右对称设置,所述焊针为左右对称设置的两横排。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遮蔽壳体是冲压金属件,包括环形套设于绝缘本体上的主体部及遮蔽转接线路板的延展部,所述主体部包括顶壁、底壁以及连接于顶壁、底壁之间的一对侧壁,所述侧壁上设有冲压形成的凸包,所述绝缘本体外设有包覆成型的绝缘外壳,所述绝缘外壳上设有与凸包配合的凹槽,所述延展部具有面向电路板的底部开口,所述焊针延伸出底部开口而能够与电路板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延展部包括自主体部一体向后水平延伸至转接线路板后方的基部、自一对侧壁向后在竖直面内延伸的一对翼部以及自基部的末端弯折向下延伸的后挡部,所述后挡部的两侧边缘分别向前弯折延伸一个包覆至翼部上的扣合部,所述翼部设有冲压形成的卡扣,所述扣合部设有而与卡扣配合的凹陷部。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typec插座连接器通过在转接线路板设置不同形态的引线,补强了其中一组差分信号端子的长度,使两组差分信号端子的长度保持一致,从而满足了usbtype-c3.1的传输规范。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typec插座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typec插座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立体组合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typec插座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图3中部分元件进一步的立体分解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绝缘本体、导电端子和部分引线组合状态的侧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绝缘本体、导电端子和其他部分引线组合状态的侧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绝缘本体、导电端子和全部引线组合状态的俯视图。

图8为图1的侧视图。

图9为沿图8中a-a线的剖视图。

图10为沿图8中b-b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考图1至图10,一种typec插座连接器100,安装于电路板上,包括绝缘本体1、固持于绝缘本体1内的若干导电端子2以及安装于绝缘本体1外以形成竖直状插接空间30的遮蔽壳体3,所述遮蔽壳体3环形套设所述绝缘本体1,所述遮蔽壳体3具有面向对接连接器的对接面且所述对接面垂直于电路板所在的水平面。所述竖直状的插接空间30,指的是插接空间30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大于左右方向上的宽度。所述导电端子2至少包括在同一竖直面内上下平行排列的第一对差分信号端子21和第二对差分信号端子22,每一差分信号端子均具有沿对接方向向前延伸入插接空间30内的接触部201和沿对接方向向后延伸出绝缘本体1的尾部202。本实用新型typec插座连接器100还包括转接线路板4和若干沿对接方向呈前后直线排列的焊针5,所述转接线路板4以平行于插接空间30的竖直面设置且设有连接于尾部202和焊针5之间的若干引线6。所述引线6包括连接于第一对差分信号端子21的尾部202和对应焊针5之间的第一引线61以及连接于第二对差分信号端子22的尾部202和对应焊针5之间的第二引线62,第一引线61和第二引线62的长度相等。所述左右方向、对接方向(也即前后方向)、竖直方向(也即上下方向)分别是以图1中所示的x、y、z方向为参考;则,所述水平面、对接面以及竖直面分别是图1中所示的xy平面、xz平面、yz平面。

请参考图3至图7,每一焊针5包括竖直部51,所述第一引线61自第一对差分信号端子21的尾部202向后水平延伸再竖直向下延伸而与所对应焊针5的竖直部51连接,所述第二引线62自第二对差分信号端子22的尾部202曲线延伸而与所对应焊针5的竖直部51连接。所述第一引线61在转接线路板4的表面延伸,第二引线62在转接线路板4的内部延伸,第一引线61和第二引线62互不交叉干涉。实施方式一中,所述焊针5仅包括竖直部51,即,焊针5和电路板之间为插板式连接;实施方式二中,所述焊针5还包括自竖直部51弯折延伸的水平部52,即,焊针5和电路板之间为smt焊接连接。

请参考图6,所述第二引线62至少包括一个弯曲部621,所述弯曲部621包括整体走向朝上的第一段6211、整体走向朝下的第二段6212以及连接于第一段6211和第二段6212之间且整体呈水平走向的第三段6213。弯曲部621的目的是延展第二对差分信号端子22的长度。

请继续参考图6,所述第三段6213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高于第二对差分信号端子22的尾部202所在的水平高度。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段6213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高于第二对差分信号端子22的尾部202所在的水平高度,这样第一段6211、第二段6212、第三段6213都可以有较长的长度,经由一个弯曲部621就可以达成长度一致的补强目的;在其他实施方式里,所述第三段6213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也可以低于第二对差分信号端子22的尾部202所在的水平高度,只不过由于往低走,第二引线62能够延展的长度较短,所以,其他实施方式中需要不止一个而是至少两到三个弯曲部621,才能够达成长度一致的补强目的。

请参考图5,除了第一对差分信号端子21和第二对差分信号端子22,所述导电端子2还包括电源端子23和接地端子24。所述电源端子23、接地端子24与第一对差分信号端子21、第二对差分信号端子22一起上下并排固设于绝缘本体1内且同样包括向前延伸入插接空间30内的接触部201和向后延伸出绝缘本体1的尾部202。除了第一引线61和第二引线62,所述引线6还包括连接于电源端子23的尾部202和对应焊针5之间的第三引线63以及连接于接地端子24的尾部202和对应焊针5之间的第四引线64。所述第三引线63自电源端子23的尾部202向后水平延伸再竖直向下延伸而与所对应焊针5的竖直部51连接,所述第四引线64自接地端子24的尾部202向后水平延伸再竖直向下延伸而与所对应焊针5的竖直部51连接。

请参考图5、图6和图9,所述导电端子2包括左排导电端子203和右排导电端子204,所述左排导电端子203和右排导电端子204在平行竖直面的左右方向上对称设置,所述左排导电端子203和右排导电端子204均设有上述电源端子23、接地端子24、第一对差分信号端子21和第二对差分信号端子22。

请参考图3和图4,所述绝缘本体1具有相对设置的前端面11、后端面12以及相对设置的左表面13、右表面14。所述前端面11和后端面12平行、左表面13和右表面14平行且所述前端面11、后端面12、左表面13、右表面14均垂于电路板所在的水平面。所述左排导电端子203固持于绝缘本体1的左表面13,所述右排导电端子204固持于绝缘本体1的右表面14。所述接触部201暴露于绝缘本体1的左、右表面13、14且呈左右两竖排对称设置,所述尾部202延伸出绝缘本体1的后端面12且呈左右两竖排对称设置。

请参考图4、图5和图6,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引线61、62、63、64均为两组且在转接线路板4上左右对称设置,所述焊针5为左右对称设置的两横排。引线6和焊针5的对称式布置对应于端子排布。

请参考图1、图2、图3和图8,所述遮蔽壳体3是冲压金属件,包括环形套设于绝缘本体1上的主体部31及遮蔽转接线路板4的延展部32。所述主体部31包括顶壁311、底壁312以及连接于顶壁311、底壁312之间的一对侧壁313。所述侧壁313上设有冲压形成的凸包3131,所述绝缘本体1外设有包覆成型的绝缘外壳7,所述绝缘外壳7上设有与凸包3131配合的凹槽71,即绝缘外壳7与遮蔽壳体3的主体部31之间藉由凸包3131与凹槽71固定。所述延展部32具有面向电路板的底部开口320,所述焊针5延伸出底部开口320而能够与电路板连接。

请继续参考图1、图2、图3、图8和图10,所述延展部32包括自主体部31一体向后水平延伸至转接线路板4后方的基部321、自一对侧壁313向后在竖直面内延伸的一对翼部322以及自基部321的末端弯折向下延伸的后挡部323。所述后挡部323的两侧边缘分别向前弯折延伸一个包覆至翼部322上的扣合部324,所述翼部322设有冲压形成的卡扣3221,所述扣合部324设有而与卡扣3221配合的凹陷部3241。遮蔽壳体3的翼部322和后挡部323之间亦固定。

本实用新型typec插座连接器100通过在转接线路板4设置的不同形式的引线6,补强了其中一组差分信号端子的长度,使两组差分信号端子的长度保持一致,从而满足了usbtype-c3.1的传输规范。

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对本说明书的理解应该以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为基础,例如对“前”、“后”、“左”、“右”、“上”、“下”等方向性的描述,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