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103082发布日期:2020-09-04 13:12阅读:222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相关技术中,通信系统通常利用电连接器发送数据。例如,网络系统、服务器、数据中心等。其中,电连接器包括信号导体和接地导体,其中信号导体以信号对布置用于传送差分信号。接地导体布置在信号对之间以控制阻抗和减少串扰。每个信号对可以通过一个或多个接地导体从相邻信号对分离。一般的信号导体和接地导体均采取地-信号-信号-地(gssg)型式布置,而采取这种布置会产生谐振,从而影响高频信号的传递。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电连接器容易产生谐振导致影响信号传递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电连接器包括外壳和均收容于所述外壳内的复数个接地端子、复数个信号端子以及共地弹片,所述共地弹片包括弹片本体,所述弹片本体沿所述接地端子或所述信号端子延伸的方向的相对两端均搭接于所述接地端子的表面上或均搭接于所述信号端子的表面上。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弹片本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搭接臂、连接臂以及第二搭接臂,所述第一搭接臂和所述第二搭接臂相互远离的端部均搭接于所述接地端子上或均所述信号端子上。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臂包括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连接板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搭接臂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搭接臂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连接臂的截面呈v型。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搭接臂和所述第二搭接臂均包括连接端、延伸段以及圆弧段,所述圆弧段抵接于所述接地端子或所述信号端子的表面上。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搭接臂和所述第二搭接臂的数量均为多个且所述第一搭接臂和所述第二搭接臂的数量相等。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搭接臂和所述第二搭接臂均沿所述连接臂的长度方向均匀间隔布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臂上开设有卡接孔,所述外壳的内壁面上凸设有与所述卡接孔形状适配的卡接件,所述卡接孔与所述卡接件适配连接以将所述弹片本体与所述外壳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弹片本体为一体成型件。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外壳为绝缘外壳。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在外壳内收容共地弹片,共地弹片包括弹片本体,弹片本体沿接地端子或信号端子延伸的方向的相对两端均搭接于接地端子的表面上或均搭接于信号端子的表面上,使得该共地弹片的两端能够同时与信号端子或接地端子上的多个点位进行接触,以形成稳定可靠的共地结构,降低该电连接器中谐振的产生,并且可以根据需要,只设置共地弹片的两端均与信号端子接触连接或只设置共地弹片的两端均与接地端子接触连接以提供多种不同的连接方式,从而提高兼容性了,提升了共地结构使用时的自由程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拆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弹片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并且,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连接器包括外壳10和均收容于外壳10内的复数个接地端子20、复数个信号端子30以及共地弹片40,共地弹片40包括弹片本体(未标示),弹片本体沿接地端子20或信号端子30延伸的方向的相对两端均搭接于接地端子20的表面上或均搭接于信号端子30的表面上。

在本实施例中,在外壳10内收容共地弹片40,共地弹片40包括弹片本体,弹片本体沿接地端子20或信号端子30延伸的方向的相对两端均搭接于接地端子20的表面上或均搭接于信号端子30的表面上,使得该共地弹片40的两端能够同时与信号端子30或接地端子20上的多个点位进行接触,以形成稳定可靠的共地结构,降低该电连接器中谐振的产生,并且可以根据需要,只设置共地弹片40的两端均与信号端子30接触连接或只设置共地弹片40的两端均与接地端子20接触连接以提供多种不同的连接方式,从而提高兼容性了,提升了共地结构使用时的自由程度。

请参考图2,弹片本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搭接臂41、连接臂42以及第二搭接臂43,第一搭接臂41和第二搭接臂43相互远离的端部均搭接于接地端子20上或均信号端子30上。在一可选地实施例中,通将第一搭接臂41和第二搭接臂43均搭接于信号端子30上,使得弹片本体与信号端子30之间形成多点接触,以降低谐振的产生,以提供更为稳定和可靠的功能。当然,在另一实施例中,也可以将第一搭接臂41和第二搭接臂43均搭接于接地端子20上。

进一步地,连接臂42包括第一连接板421和第二连接板422,第一连接板421的第一端和第二连接板422的第一端连接,第一连接板421的第二端与第一搭接臂41连接,第二连接板422的第二端与第二搭接臂43连接。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连接板421和第二连接板422分别连接第一搭接臂41和第二搭接臂43,使得连接臂42的截面呈v型(或u型),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减小弹片本体所占的空间也能够有效解决谐振产生的情况。

请再次参考图2,第一搭接臂41和第二搭接臂43均包括连接端411、延伸段412以及圆弧段413,圆弧段413抵接于接地端子20或信号端子30的表面上。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圆弧段413抵接于信号端子30或接地端子20的表面上,使得在通过弹片本体与信号端子30或接地端子20接触时,能够形成稳定的抵接力,以保证该弹片本体的正常使用。并且,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根据电连接器的型号和款式的不同,对延伸段412的形状以及长度进行调整,以进一步提升该共地结构的兼容性。

其中,在一可选地实施例中,第一搭接臂41和第二搭接臂43的数量均为多个且第一搭接臂41和第二搭接臂43的数量相等,以使通过弹片本体连接信号端子30或接地端子20时,弹片本体可进一步增加与其接触的点位,以进一步降低谐振情况的发生。当然,在其他可选地实施例中,第一搭接臂41和第二搭接臂43的数量也可以不相等也可以只为一个且均能够降低谐振情况的发生。

进一步地,第一搭接臂41和第二搭接臂43均沿连接臂42的长度方向均匀间隔布置,通过将多个第一搭接臂41和多个第二搭接臂43均沿连接臂42的长度方向均匀间隔布置,使得第一搭接臂41和第二搭接臂43在进行接触时,弹片本体所承受的力较为均匀,从而能够在有效降低谐振情况发生的同时,保证接地片的结构强度。

另外,为了将弹片本体进行有效固定,在一可选地实施例中,在连接臂42上开设有卡接孔423,外壳10的内壁面上凸设有与卡接孔423形状适配的卡接件,卡接孔423与卡接件适配连接以将弹片本体与外壳10连接。而通过卡接件和卡接孔423的配合,使得弹片本体能够十分稳固地固定于外壳10上,防止电连接器在使用时,弹片本体从端子上发生脱离。

在一实施例中,弹片本体为一体成型件,以提高弹片本体的整体强度,当然,在另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弹片本体也可以为拼接件,例如第一搭接臂41、连接臂42和第二搭接臂43均为可拆分的部件。

同时,外壳10优选采用为绝缘外壳10,以防止该电连接器在使用时,外壳10对其造成影响。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