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压机电缆快速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950275发布日期:2020-11-19 19:37阅读:114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压机电缆快速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连接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空压机电缆快速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电缆连接装置即电缆接头,它是电缆附件的一种,是工厂设备通电运转的必要零部件,是电缆线路中不可或缺的关键部分,其优良的安全可靠性是保证电缆线路运行稳定的首要条件。电缆接头是电缆线路中的关键部分,但也是电缆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原来连接电源线和空压机电缆是将电缆接头插入套管,通过液压钳紧固,这种连接方法费时费力,连接不牢靠,需用热缩管包裹,工艺流程复杂,连接完成后接头不美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空压机电缆快速连接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技术问题,它能够牢靠地连接电缆。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压机电缆快速连接装置,其中,包括接线端子、第一压线棒、第二压线棒、第一压紧螺栓和第二压紧螺栓;

所述接线端子由导体材料制成,所述接线端子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接线孔和第二接线孔;

所述接线端子上设有第一压紧孔和第二压紧孔;所述第一压紧孔和所述第二压紧孔均为螺纹孔;所述第一压紧孔与所述第一接线孔连通,且所述第一压紧孔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一接线孔的中心线垂直;所述第二压紧孔与所述第二接线孔连通,且所述第二压紧孔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二接线孔的中心线垂直;

所述第一压线棒插设在所述第一压紧孔内,所述第一压紧螺栓与所述第一压紧孔螺纹连接,且所述第一压紧螺栓抵在所述第一压线棒上;

所述第二压线棒插设在所述第二压紧孔内,所述第二压紧螺栓与所述第二压紧孔螺纹连接,且所述第二压紧螺栓抵在所述第二压线棒上。

如上所述的空压机电缆快速连接装置,其中,可选的是,还包括上压板和底板;

所述上压板和所述底板均由绝缘材料制成;

所述底板上设有凹槽,所述接线端子位于所述凹槽内;

所述凹槽的数量为至少两个;

所述上压板与所述底板之间螺栓连接。

如上所述的空压机电缆快速连接装置,其中,可选的是,所述底板上设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由绝缘材料制成;

所述连接板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且所述连接板与所述底板垂直;

两个相邻的所述连接板与所述底板配合构成所述的凹槽。

如上所述的空压机电缆快速连接装置,其中,可选的是,所述连接板上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位于所述连接板远离所述底板的一侧;

所述连接板通过所述连接孔与所述上压板螺纹连接。

如上所述的空压机电缆快速连接装置,其中,可选的是,所述连接板的数量为4个,四个所述连接板与所述底板配合形成三个所述凹槽。

如上所述的空压机电缆快速连接装置,其中,可选的是,所述接线端子的底部设有安装孔,所述凹槽的底部设有绝缘孔,所述安装孔和所述绝缘孔均为螺纹孔;所述安装孔与所述绝缘孔通过螺栓连接。

如上所述的空压机电缆快速连接装置,其中,可选的是,所述第一压线棒为长条形,且所述第一压线棒靠近所述第一压紧孔的一侧为平面,所述第一压线棒远离所述第一压紧孔的一侧为曲面,且所述曲面内凹。

如上所述的空压机电缆快速连接装置,其中,可选的是,所述曲面为部分圆柱面,且所述部分圆柱面对应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一压线棒的长度方向平行。

如上所述的空压机电缆快速连接装置,其中,可选的是,所述第二压线棒为长条形,且所述第二压线棒靠近所述第二压紧孔的一侧为平面;所述第二压线棒远离所述第二压紧孔的一侧为开口背离所述第二压紧孔的弧面。

如上所述的空压机电缆快速连接装置,其中,可选的是,所述接线端子的材料为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接线端子上设置第一接线孔和第二接线孔,分别将两个待连接的电缆端分别插入到第一接线孔和第二接线孔,再利用第一压线棒和第二压线棒分别将对应的电缆端与接线端子连接。这种连接方式更加简单且牢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接线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左视图;

图3是图1的右视图;

图4是第一压线棒与第二压线棒的截面示意图;

图5是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俯视图;

图7是上压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接线端子,2-第一压线棒,3-第二压线棒,4-上压板,5-底板;

11-第一接线孔,12-第二接线孔,13-第一压紧孔,14-第二压紧孔,15-安装孔;

51-凹槽,52-连接板,53-绝缘孔;

521-连接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请参照图1到图8,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空压机电缆快速连接装置,其中,包括接线端子1、第一压线棒2、第二压线棒3、第一压紧螺栓和第二压紧螺栓。所述接线端子1被设置为用于分别连接两个待压紧的电缆端,以实现两个电缆端之间的固定连接。

具体地,所述接线端子1由导体材料制成,所述接线端子1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接线孔11和第二接线孔12。具体实施时,所述接线端子1的材料可以是铜、铝或银。考虑到导电性能与成本,优选铜。第一接线孔11和第二接线孔12用于分别连接两个待连接的电缆端。

更具体地,所述接线端子1上设有第一压紧孔13和第二压紧孔14;所述第一压紧孔13和所述第二压紧孔14均为螺纹孔;所述第一压紧孔13和所述第二压紧孔14用于分别与所述第一压紧螺栓和所述第二压紧螺栓配合,以实现对于电缆端的压紧,从而实现接线端子1与电缆端之间的牢固连接。所述第一压紧孔13与所述第一接线孔11连通,且所述第一压紧孔13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一接线孔11的中心线垂直;所述第二压紧孔14与所述第二接线孔12连通,且所述第二压紧孔14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二接线孔12的中心线垂直。所述第一压线棒2插设在所述第一压紧孔13内,所述第一压紧螺栓与所述第一压紧孔13螺纹连接,且所述第一压紧螺栓抵在所述第一压线棒2上。如此,通过拧紧所述第一压紧螺栓,就能够促使第一压线棒2压紧对应的电缆端,从而使电缆端与第一接线孔11的壁紧密接触,从而实现牢靠地连接。具体实施时,所述第一接线孔11和所述第二接线孔12均为长腰形孔,且其长轴方向均在竖直方向上。

所述第二压线棒3插设在所述第二压紧孔14内,所述第二压紧螺栓与所述第二压紧孔14螺纹连接,且所述第二压紧螺栓抵在所述第二压线棒3上。如此,通过拧紧所述第二压紧螺栓,就能够促使第二压线棒3压紧对应的电缆端,从而使电缆端与第二接线孔12的壁紧密接触。从而实现牢靠地连接。

具体使用时,先将待连接的两根电缆的端部剥开,以使内部的导体露出。然后分别将第一根电缆端部的导体插入到第一接线孔11内,再插入第一压线棒2,拧紧第一压紧螺栓,使第一压线棒2压紧第一接线孔11内第一根电缆端部的导体。该第一根电缆端部的导体受压后,紧贴到第一接线孔11的壁上,如此,能够使第一根电缆端部的导体与接线端子1具有较为可靠地接触,从而便于电流的传递。然后再将第二根电缆端部的导体插入到第二接线孔12内,再插入第二压线棒3,拧紧第二压紧螺栓,使第二压线棒3压紧第二接线孔12内的第二根电缆端部的导体。该第二根电缆端部的导体受压后,紧贴到第二接线孔12的壁上,如此,能够使第二根电缆端部的导体与接线端子1具有较为可靠的接触,从而便于电流的传递。如此,能够使电缆的接头处更加紧固和可靠。

作为一种较佳的实现方式,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上压板4和底板5。具体地,所述上压板4和所述底板5用于保证用电的安全性,具体地,所述上压板4和所述底板5均由绝缘材料制成。所述底板5上设有凹槽51,所述接线端子1位于所述凹槽51内;如此,能够提高用电安全性。

所述凹槽51的数量为至少两个;具体地,一个端子用于连接同一路线上的电缆,而实际使用时,通使使用的电为双路电或三相电,因此,所述凹槽51的数量为一个或两个。更近一步地,所述上压板4与所述底板5之间螺栓连接。如此,通过上压板4和底板5之间的配合,能够在接线端子的外周形成一层绝缘层。从而能够提高使用的安全性。同时,还能够提高电缆连接处的美观性。

作为一种较佳的实现方式,所述底板5上设有连接板52,所述连接板52由绝缘材料制成;通过设置所述连接板52,能够防止相邻的两接线端子之间接触而导致的短路。所述连接板52与所述底板5固定连接,且所述连接板52与所述底板5垂直。两个相邻的所述连接板52与所述底板5配合构成所述的凹槽51。具体实施时,所述连接板52与所述底板5之间可以是一体成型。

更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板52上设有连接孔521,所述连接孔521位于所述连接板52远离所述底板5的一侧;所述连接板52通过所述连接孔521与所述上压板4螺纹连接。如此,通过所述连接板52上的连接孔521,能够与所述上压板51实现连接。

更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板52的数量为4个,四个所述连接板52与所述底板5配合形成三个所述凹槽51。在实际应用中,工厂中所使用的通常是三相电,在连接时,通常需要3个接线端子1。如此,能够保证接线端子1的分布较为整齐。

作为一种较佳的实现方式,所述接线端子1的底部设有安装孔15,所述凹槽51的底部设有绝缘孔53,所述安装孔15和所述绝缘孔53均为螺纹孔;所述安装孔15与所述绝缘孔53通过螺栓连接。如此,便于对接线端子1进行固定。当然,也可以是在底板5上设置定位柱,对接线端子进行定位,然后再通过所述上压板4与底板5的配合来实现对接线端子的固定。

作为一种较佳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一压线棒2为长条形,且所述第一压线棒2靠近所述第一压紧孔13的一侧为平面。如此,便于第一压紧螺栓能够抵紧在该平面上以产生向下的力,从而压紧第一压线棒2向下移动。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压线棒2远离所述第一压紧孔13的一侧为曲面,且所述曲面内凹。如此,能够使所述第一压紧棒2与第一根电缆端部的导体具有较大的接触面,同时使第一根电缆端部的导体与接线端子1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所述曲面为部分圆柱面,且所述部分圆柱面对应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一压线棒2的长度方向平行。

作为一种较佳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二压线棒3为长条形,且所述第二压线棒3靠近所述第二压紧孔14的一侧为平面;所述第二压线棒3远离所述第二压紧孔14的一侧为开口背离所述第二压紧孔14的弧面。如此,能够使所述第二压紧棒3与第二根电缆端部的导体具有较大的接触面,同时使第二根电缆端部的导体与接线端子1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从而保证连接的可靠性。

以上依据图式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不以图面所示限定实施范围,凡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构想所作的改变,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仍未超出说明书与图示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