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降低共阻抗传导耦合的取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866079发布日期:2020-11-10 12:06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降低共阻抗传导耦合的取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汽车用电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降低共阻抗传导耦合的取电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汽车上配置的用电设备的种类越来越多,各类用电设备对于电能的需求不仅越来越大,而且对配电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同时随着环保概念的普及,汽车智能化、电动化已经是目前汽车发展的主流趋势,在实现汽车智能化和电动化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引入了一些功耗大、对电压波动敏感的用电设备如线控制动系统、线控转向系统、侧风窗投影、大规格的多媒体显示屏等。

以上这些设备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即在工作的过程中因自身的功耗比较大,因此在配电线路中会产生较大的电压降,同时,自身对电压的波动也会比较敏感,如配电系统设计不当就较容易导致这些设备无法正常工作,工作可靠性差,从而造成安全隐患。而降低系统的共阻抗传导耦合,可以有效的提高各设备之间的工作可靠性,因此在相关技术中,有一些采用以减少或消除共阻抗线路即共用线路的方式来降低系统的共阻抗传导耦合,以此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但是,从结构的角度出发,从电源端开始,因结构限制要完全消除共用线路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采用这种方法来降低系统的共阻抗传导耦合的效果有待提升,用电设备的工作可靠性依然不能得到较好的保证,随着目前汽车及大型机械智能化和电动化的不断普及,急需设计更为优化的方案来保证用电设备的工作可靠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降低共阻抗传导耦合的取电装置,以解决相关技术中道路车辆及大型机械装置中低压用电系统的工作可靠性差的问题。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降低共阻抗传导耦合的取电装置,其用于连接取电导线和蓄电池的正极桩,其包括:

取电单元,其上设有一用于套设所述正极桩的取电通孔;

连接单元,其设于取电单元的侧壁上,所述连接单元包括至少两个沿所述取电单元侧壁间隔设置的连接组件,每一所述连接组件靠近所述取电单元的一端与所述取电通孔的中心距离相等,每一所述连接组件用于连接固定一根所述取电导线,并通过所述取电单元将所述取电导线与蓄电池的正极桩连通;

固定单元,其设于所述取电单元上,所述固定单元用于将所述取电单元贴合固定于所述蓄电池的正极桩上。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取电单元为套筒结构,所述取电单元用于套设于所述蓄电池的正极桩上且其内壁与所述蓄电池的正极桩的外壁相互贴合。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取电单元的侧壁上设有一固定槽,所述固定槽的两侧均与所述固定单元相连,所述固定单元用于通过调节所述固定槽的宽度以调节所述取电单元与蓄电池的正极桩之间的贴合度。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单元还包括一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呈扇形且较短的弧形边贴设于所述取电单元的侧壁上,所述连接板沿圆周方向上间隔设有至少两个第一通孔。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组件包括:

第一连接件,其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呈扁平状且其上设有与所述第一通孔尺寸契合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侧边相连,另一端用于连接固定所述取电导线;

第二连接件,其依次穿设所述第二通孔和其中一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连接件用于将所述第一连接件固定在对应的其中一所述第一通孔上。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为呈扁平状的同心圆环,所述第二连接部为圆柱结构,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底部均设有呈u型的保护件。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单元包括:

两块间隔对称设置的固定板,每一所述固定板上均设有第三固定孔,且每一所述固定板的一侧均与所述固定槽的其中一槽边相连;

固定件,其依次穿设两个所述第三固定孔,所述固定件通过调节两块所述固定板之间的间距以调节所述固定槽两侧的宽度。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板与对应的所述固定槽的槽边一体成型,且所述固定板与对应的所述固定槽的槽边的连接处的顶部设有工艺缺口。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板垂直设于所述取电单元的顶部边沿处并与所述取电单元一体成型。

一些实施例中,每一所述固定板的顶部均设有一翻边,所述翻边与对应的所述固定板一体成型。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包括: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降低共阻抗传导耦合的取电装置,由于取电单元用于套设在正极桩上,连接组件沿取电单元的侧壁间隔设置,且每一连接组件靠近取电单元的一端与取电通孔的中心距离相等,而每一连接组件主要用于连接固定一根取电导线,并通过取电单元将取电导线与蓄电池的正极桩连通,所以,保证了所有的取电位置与蓄电池的正极桩的距离是相等的且尽可能短,从而保证了敏感设备间尽可能小的共阻抗耦合,因此可以有效的提高用电设备的工作可靠性,同时,在相同的功能需求条件下,可降低相应用电设备电源电路器件的电力应力要求,即电源电路的骚扰得到抑制,可有效降低零部件的实物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用于降低共阻抗传导耦合的取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用于降低共阻抗传导耦合的取电装置的未安装第一连接件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用于降低共阻抗传导耦合的取电装置的未安装连接组件和固定件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取电单元,20-连接板,21-第一通孔,22-第一连接件,23-第二连接件,24-保护件,3-固定单元,30-固定板,31-固定件,32-工艺缺口,33-翻边。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降低共阻抗传导耦合的取电装置,其能解决相关技术中道路车辆及大型机械装置中低压用电系统的工作可靠性差的问题。

图1是取电装置的完整的结构示意图,取电装置主要用于连接取电导线和蓄电池的正极桩,保证所有的取电位置与蓄电池的正极桩的距离是相等的且尽可能短,从而保证敏感设备间尽可能小的共阻抗耦合。其具体包括取电单元1、连接单元和固定单元3,其中,取电单元1上设有一用于套设正极桩的取电通孔,连接单元设于取电单元1的侧壁上,连接单元包括至少两个沿取电单元1侧壁间隔设置的连接组件,且每一连接组件靠近取电单元1的一端与取电通孔的中心距离相等,同时每一连接组件用于连接固定一根取电导线,并通过取电单元1将取电导线与蓄电池的正极桩连通,固定单元3设于取电单元1上,其主要用于将取电单元1贴合固定于蓄电池的正极桩上。

进一步的,图3为取电装置未安装连接组件和固定件时的结构示意图,从结构设计的角度出发,取电单元1为套筒结构,呈空心圆柱形,其内径略大于蓄电池的正极桩的外径。取电单元1用于套设在蓄电池的正极桩上,且其内壁与蓄电池的正极桩的外壁在固定单元3的作用下能尽可能的相互贴合。

进一步的,为了与固定单元3的结构匹配,取电单元1的侧壁上还设有一固定槽,固定槽具有一定宽度,且其两侧均与固定单元3相连,当取电单元1套设在蓄电池的正极桩上后,固定单元3用于通过调节固定槽的宽度以调节取电单元1与蓄电池的正极桩之间的贴合度。

进一步的,连接单元还包括一连接板20,连接板20呈扇形且较短的弧形边贴设于取电单元1的侧壁上,使连接板20与取电单元1的侧壁垂直相连,连接板20沿圆周方向上间隔设有至少两个第一通孔21,第一通孔21主要用于安装连接组件,因此第一通孔21和连接组件的数量匹配。

进一步的,图2为取电装置未安装第一连接件时的结构示意图,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件22和第二连接件23,第一连接件22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呈扁平状且其上设有与第一通孔21尺寸契合的第二通孔,第二连接部的一端与第一连接部的侧边相连,另一端用于连接固定取电导线;第二连接件23则依次穿设第二通孔和其中一第一通孔21,第二连接件23用于将第一连接件22固定在对应的其中一第一通孔21上。从结构设计的角度出发,这里连接组件优选为5个,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增加或减少,所有连接组件沿着圆周方向等间距设置,与蓄电池的正极桩激励相等。

进一步的,第一连接部为呈扁平状的同心圆环,第二连接部为圆柱结构,第二连接部的底部均设有呈u型的保护件24,可以用于增加结构强度。另外,第一连接件22上还设有垫片,其位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件23之间,用于保证第一连接部能较好的固定在连接板20上。

进一步的,固定单元3包括两块间隔对称设置的固定板30和固定件31,其中,每一固定板30上均设有第三固定孔,且每一固定板30的一侧均与固定槽的其中一槽边相连,固定件31依次穿设两个第三固定孔,固定件31通过调节两块固定板30之间的间距以调节固定槽两侧的宽度,确保取电通孔与蓄电池的正极桩间的可靠电连接,使其接触电阻得到有效控制。这里固定件31为螺栓结构,调节方便。

进一步的,固定板30与对应的固定槽的槽边一体成型,且固定板30与对应的固定槽的槽边的连接处的顶部设有工艺缺口32,能够较好的降低冲压成型时的难度,简化制作工艺和成本。

进一步的,由于取电位置与蓄电池的正极桩的距离越小,则共阻抗耦合就越小,因此,取电连接板20垂直设于取电单元1的顶部边沿处并与取电单元1一体成型。

进一步的,每一固定板30的顶部均设有一翻边33,翻边33与对应的固定板30一体成型。翻边33的设计可以确保固定板30在用固定件31打紧时的刚度,避免因变形而影响取电通孔与正极桩的可靠连接,确保与蓄电池桩头间的可靠电连接,使其接触电阻得到有效控制。

本取电装置的原理为:

连接板20沿取电单元1的顶部边沿垂直设置,连接组件沿连接板20的圆周方向等间距间隔设置,当取电单元1用于套设在正极桩上后,通过调节固定单元3保证取电单元1和正极桩之间完全贴合,能够确保与正极桩之间的可靠电连接,使其接触电阻得到有效控制。此时每一连接组件连接固定一根取电导线,并通过取电单元1将取电导线与蓄电池的正极桩连通,每一连接组件靠近取电单元1的一端与取电通孔的中心距离相等且为最短,从而保证了敏感设备间尽可能小的共阻抗耦合,因此可以有效的提高用电设备的工作可靠性,同时,在相同的功能需求条件下,可降低相应用电设备电源电路器件的电力应力要求,即电源电路的骚扰得到抑制,可有效降低零部件的实物成本。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申请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