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绝缘的电磁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293953发布日期:2020-12-15 08:33阅读:267来源:国知局
双重绝缘的电磁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继电器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双重绝缘的电磁继电器。



背景技术:

电磁继电器是一种具有隔离功能的自动开关元件,其广泛应用于家电、遥控、遥测、通讯、自动控制、机电一体化及电力电子设备中,是最重要的控制元件之一,在控制电路中起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

现有技术的一种电磁继电器,其动簧部分与衔铁通过一塑料件连接在一起,利用该绝缘件对动簧部分与衔铁进行隔离。然而,仅依靠动簧部分与衔铁之间的塑料件进行绝缘,尺寸无法小型化。为了增加轭铁与线圈之间的爬电距离,现有技术的电磁继电器通常是在线圈架上增加绝缘片,但这不仅增加了绝缘片的装配工序,还增加了绝缘片的成本。并且,依然无法满足iec61810-1:2015关于固体绝缘距离的标准规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双重绝缘的电磁继电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重绝缘的电磁继电器,包括底座、磁路部分和接触部分,接触部分包括动簧部分和设置于底座的静簧部分,磁路部分包括轭铁、衔铁,以及装有漆包线的线圈架,线圈架呈立式,轭铁具有配合在线圈架外侧并呈立式的第一边,衔铁配合在轭铁的第一边的刀口处,且衔铁与轭铁的第一边配合有用于提供衔铁复位的复原簧片;动簧部分与轭铁的第一边位于线圈架的同一侧,且动簧部分与衔铁通过一绝缘件连接在一起;接触部分与磁路部分之间的固体绝缘距离≥2.0mm;线圈架的头部底面设有第一结构,线圈架的尾部顶面设有第二结构,第一结构和第二结构分别为凹陷结构或凸出结构,并位于漆包线与轭铁的第一边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结构和第二结构均为长条形,并位于所述轭铁的宽度方向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结构和第二结构均为凹陷结构,并均为台阶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台阶结构的水平部分和竖直部分的宽度均大于或等于1mm。

进一步的,所述衔铁设有供复原簧片伸出的让位凹槽,该让位凹槽与复原簧片配合的一面设有一个或若干凸台,所述复原簧片一边抵在凸台上。

进一步的,所述线圈架中装有铁芯,所述轭铁还具有呈卧式的第二边,该第二边与所述轭铁的第一边底端一体相连,铁芯底端与所述衔铁的第二边连接或一体相连;所述衔铁与动簧部分的固体绝缘距离≥1.4mm,所述漆包线与铁芯的固体绝缘距离≥0.6mm。

进一步的,所述动簧部分包括动簧片、连接片和触头部件,连接片顶部与所述衔铁通过所述绝缘件连接在一起,动簧片连接于连接片,动簧片底部向下延伸,并设置触头部件。进一步的,所述动簧片位于所述连接片背离所述静簧部分的一侧,且所述动簧片底端朝所述静簧部分所在的一侧折弯。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片与衔铁通过所述绝缘件以嵌件注塑或点胶方式连接在一起;所述触头部件包括动触头和导电片,导电片连接于所述动簧片底部,动触头连接在导电片上。

进一步的,所述底座设有隔墙,该隔墙将所述动簧部分与轭铁的第一边隔开,所述复原簧片局部限位于该隔墙与所述轭铁的第一边之间。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接触部分与磁路部分之间的固体绝缘距离≥2.0mm,且衔铁与动簧部件通过绝缘件绝缘,并通过所述第一结构、第二结构增加漆包线与轭铁之间的爬电距离,使本实用新型的接触系统与磁路系统之间具有双重绝缘的效果,从而使电磁继电器易于实现小型化,并且可以满足iec61810-1的加强绝缘要求,也可以满足iec60335-1的加强绝缘要求。

2、所述第一结构、第二结构优选台阶结构,使加工工艺更为简单。

3、所述衔铁通过设计所述凸台与复原簧片配合,使衔铁与复原簧片的接触面积较小,从而减小复原簧片与衔铁之间的摩擦,同时衔铁的让位凹槽产生的金属屑不会对复原簧片产生不利影响。

4、所述动簧部分包括所述动簧片、连接片、触头部件,能够利用连接片增加动簧部分与静簧部分分离时的刚性,又能利用动簧片保持动簧部分的柔性。所述动簧片底端朝所述静簧部分所在的一侧折弯,能够避免动簧片底端边缘与底座发生碰撞刮擦,从而防止毛屑产生。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双重绝缘的电磁继电器不局限于实施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a-a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动簧部分与衔铁在组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请参见图1-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双重绝缘的电磁继电器,包括底座1、磁路部分和接触部分,接触部分与磁路部分之间的固体绝缘距离≥2.0mm。接触部分包括动簧部分8和设置于底座1的静簧部分9,磁路部分包括轭铁5、衔铁4,以及装有铁芯10和漆包线2的线圈架3,线圈架3立置于底座1,轭铁5具有配合在线圈架3外侧并呈立式的第一边51。轭铁5还具有呈卧式的第二边52,该第二边32与第一遍51底端一体相连,且第二边52与第一边51构成l字形。轭铁的第二边52与铁芯10底端连接(在其它实施例中,铁芯与轭铁的第二边一体成型),且轭铁5的第二边52及铁芯10底端和底座1之间用胶水固定。衔铁4配合在轭铁5的第一边51的刀口处,且衔铁4与轭铁5的第一边51配合有用于提供衔铁4复位的复原簧片6;动簧部分8与轭铁5的第一边51位于线圈架3的同一侧,且动簧部分8与衔铁4通过一塑料绝缘件7连接在一起。线圈架3的头部底面设有第一结构31,线圈架3的尾部顶面设有第二结构32,第一结构31和第二结构32分别为凹陷结构或凸出结构,并位于漆包线2与轭铁5的第一边51之间。第一结构31和第二结构32均为长条形,并位于所述轭铁5的宽度方向上。所述线圈架3的头部是指线圈架3用于绕制漆包线2的筒体部之上的部分,所述线圈架3的尾部是指用于绕制漆包线2的筒体部之下的部分。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结构31和第二结构32均为凹陷结构,并均为台阶结构,该台阶结构的水平部分和竖直部分的宽度均大于或等于1mm。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结构、第二结构均为凹槽结构。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结构、第二结构均为凸出结构,例如,均为凸筋结构等。

本实施例中,所述衔铁4设有供复原簧片6伸出的让位凹槽41,该让位凹槽41与复原簧片6配合的一面设有一个或若干凸台42,所述复原簧片6一边抵在凸台42上。所述凸台42的数量具体为两个,但不局限于此,该两个凸台42沿所述衔铁4的宽度方向间隔分布。所述衔铁4通过所述凸台42与复原簧片6配合,使衔铁4与复原簧片6的接触面积较小,从而减小复原簧片6与衔铁4之间的摩擦,同时衔铁4的让位凹槽41产生的金属屑不会对复原簧片6产生不利影响。

本实施例中,所述动簧部分8包括动簧片81、连接片82和触头部分,连接片82顶部与所述衔铁4通过所述绝缘件7以嵌件注塑或点胶方式连接在一起;动簧片81位于所述连接片82背离所述静簧部分9的一侧,且动簧片81顶部连接于连接片82,动簧片81底部向下延伸,并设置触头部件。触头部件具体包括导电片83和动触头84,导电片83连接于动簧片81底部,动触头84铆接或点焊在导电片83上。所述动触头84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与至少两个静簧部分9一一配合。所述动簧片81底端朝所述静簧部分9所在的一侧折弯成大致水平的形状,从而避免动簧片81底端边缘与底座1发生碰撞刮擦而产生毛屑。

本实施例中,所述衔铁4与动簧部分的固体绝缘距离≥1.4mm,所述漆包线2与铁芯10的固体绝缘距离≥0.6mm。所述衔铁4与动簧部分的固体绝缘距离即指所述衔铁4与动簧部分的连接片82在绝缘件7中的绝缘距离,所述漆包线与铁芯的固体绝缘距离即指线圈架用于绕制漆包线的筒体部的壁厚。所述衔铁4与动簧部分的固体绝缘距离与所述漆包线2与铁芯10的固体绝缘距离之和即为接触部分与磁路部分之间的固体绝缘距离。

本实施例中,所述底座1设有隔墙11,该隔墙11将所述动簧部分8与轭铁5的第一边51隔开,所述复原簧片6局部限位于该隔墙11与所述轭铁5的第一边51之间。

本实施例中,所述漆包线2与轭铁5的第一边51之间的空气间隙为2.4mm,本实用新型设置所述第一结构31、第二结构32后,所述漆包线2与轭铁5之间的爬电距离为3.4mm,大于漆包线2与轭铁5的第一边51之间的空气间隙,因此,本实用新型相较于现有技术,明显提高了漆包线2与轭铁5之间的爬电距离。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双重绝缘的电磁继电器,其接触部分与磁路部分之间的固体绝缘距离≥2.0mm,其衔铁4与动簧部件之间通过所述绝缘件7进行绝缘,并通过所述第一结构31、第二结构32增加漆包线2与轭铁5之间的爬电距离,使本实用新型的接触系统(为输出系统)与磁路系统(为输入系统)之间具有双重绝缘的效果,从而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电气性能,使电磁继电器易于实现小型化,并可以满足iec61810-1/iec60335-1输入与输出部分加强绝缘的要求。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双重绝缘的电磁继电器,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上述实施例仅用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双重绝缘的电磁继电器,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实施例,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落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