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辅助触点的电磁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293952发布日期:2020-12-15 08:33阅读:325来源:国知局
带辅助触点的电磁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继电器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带辅助触点的电磁继电器。



背景技术:

电磁继电器是一种具有隔离功能的自动开关元件,其广泛应用于家电、遥控、遥测、通讯、自动控制、机电一体化及电力电子设备中,是最重要的控制元件之一,在控制电路中起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现有技术的一些电磁继电器除了具有主触点(包括主动触点和主静触点),还进一步设置了辅助触点(包括辅助动触点和辅助静触点),用于检测主触点是否出现动作不良,例如是否出现熔焊,正常情况下,要求主触点闭合时,辅助触点需断开,主触点断开时,辅助触点则需闭合。辅助动触点位于辅助动簧片上,辅助动簧片一般呈l字形,并连接在继电器的磁路系统上,且辅助动簧片与磁路系统的连接点和辅助动触点位于l字形的同一边,这就使得辅助动簧片的柔性全由其辅助动触点所在的一边产生,为了提高辅助动簧片柔性以减小其反力,就必须将其辅助动触点所在的一边做长,而现有技术的电磁继电器的宽度较窄,没有足够的空间来容纳辅助动簧片加长的部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带辅助触点的电磁继电器,其能够提高辅助动簧片的柔性。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带辅助触点的电磁继电器,包括底座、接触系统和磁路系统,接触系统包括主触点单元和辅助触点单元,主触点单元与辅助触点单元的动作相反,并由磁路系统控制切换;辅助触点单元包括设置辅助动触点的辅助动簧片、设置辅助静触点的辅助静簧片,二者对应配合;辅助动簧片包括第一片体、第二片体,第一片体与第二片体一体相连并构成l字形,且第一片体对应l字形的一边,第二片体对应l字形的另一边,辅助动触点位于第一片体;辅助动簧片与磁路系统的固定点位于第二片体。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片体与第二片体的连接点与所述固定点之间具有预设间距。

进一步的,所述磁路系统包括轭铁、衔铁和线圈架,线圈架立置于所述底座,衔铁配合在轭铁的刀口处,并与主触点单元配合;衔铁设置驱动部,该驱动部与所述第一片体配合,所述第二片体位于线圈架侧面,所述第二片体与所述线圈架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线圈架轴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片体连接;所述第二片体与所述线圈架的连接方式为烫铆或激光焊接。

进一步的,所述辅助静簧片包括第三片体、第四片体,第三片体与第四片体一体相连并围成l字形,且第三片体对应l字形的一边,第四片体对应l字形的另一边,所述辅助静触点位于第三片体,第四片体位于所述线圈架侧面,该第四片体与所述线圈架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线圈架轴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四片体连接,所述第四片体与所述线圈架的连接方式为烫铆或激光焊接。

进一步的,所述衔铁沿使所述主触点单元闭合的方向运动时,所述驱动部驱动所述第一片体,使辅助动触点与所述辅助静触点断开;所述驱动部释放所述第一片体时,所述辅助动簧片依靠自身反力复位。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部套装有绝缘套;所述驱动部与所述衔铁一体成型。

进一步的,所述主触点单元包括设置主动触点的主动簧片、设置主静触点的主静簧片,主静簧片装于所述底座,并与主动簧片配合,所述衔铁与主动簧片通过一塑料件以嵌件注塑或点胶方式连接在一起,所述衔铁与轭铁之间设有提供衔铁复位的复原簧片。

进一步的,所述线圈架绕制漆包线的部分设有位于其轴向上的筋条。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由于辅助动簧片与磁路系统的固定点位于第二片体,与辅助动触点位于l字形的不同边,使得辅助动簧片的柔性由第一片体和第二片体共同产生,而不是仅由第一片体产生,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无需改变辅助动簧片的尺寸即可提高辅助动簧片的柔性,进而不仅可以满足辅助动簧片的工作所需,还无需改变电磁继电器的宽度尺寸,使电磁继电器可以保持小型化设计。

2、由于所述辅助动触点与辅助静触点依靠所述驱动部驱使断开,依靠辅助动簧片自身反力闭合,使得在辅助动触点与辅助静触点出现粘死时,驱动部会受辅助动簧片阻挡而限制衔铁动作,使主触点单元保持断开状态,从而使整机的判断逻辑正确,监测功能有效,避免发生辅助动触点与辅助静触点出现熔焊(即粘死),整机一直判断主触点单元是断开的,与主触点单元实际是闭合的不符合,造成整机的逻辑错误,失去了原有的监测功能。

3、所述驱动部套装有绝缘套,能够利用该绝缘套增加辅助触点单元与磁路系统的漆包线的爬电距离。

4、所述筋条的设置,能够防止漆包线在跌落等机械力的作用下相对线圈架转动。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带辅助触点的电磁继电器不局限于实施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右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辅助触点单元与线圈架的配合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辅助动簧片的几个部件的间距示意图;

图7是簧片的柔度示意图一;

图8是簧片的柔度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请参见图1-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带辅助触点的电磁继电器,包括底座1、接触系统和磁路系统,接触系统包括主触点单元和辅助触点单元,主触点单元与辅助触点单元的动作相反,并由磁路系统控制切换;辅助触点单元包括设置辅助动触点23的辅助动簧片2、设置辅助静触点33的辅助静簧片3,二者对应配合;辅助动簧片2包括第一片体21、第二片体22,第一片体21与第二片体22一体相连并构成l字形,且第一片体21对应l字形的一边,第二片体22对应l字形的另一边,辅助动触点23位于第一片体21,具体,该辅助动触点23位于所述第一片体21远离所述第二片体22的一端。辅助动簧片2与磁路系统的固定点位于第二片体22,并且,所述第一片体21与第二片体22的连接点与所述固定点之间具有预设间距。

本实施例中,所述磁路系统包括轭铁6、衔铁5,以及装有铁芯、漆包线的线圈架4,线圈架4立置于所述底座1,轭铁6与铁芯连接,衔铁5配合在轭铁6的刀口处,并与铁芯、主触点单元配合。所述衔铁5和第一片体21均位于线圈架4上方,且衔铁5设置驱动部,该驱动部与所述第一片体21配合。所述第二片体22位于线圈架4侧面,且所述第二片体22与所述线圈架4连接。具体,所述线圈架4轴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片体22连接,因此,第二片体22与线圈架4的固定点有两个,该两个固定点上下分布,所述第一片体21与第二片体22的连接点与在上的固定点之间具有预设间距l1。所述第二片体22与所述线圈架4的连接方式为烫铆或激光焊接,但不局限于此。

本实施例中,所述辅助静簧片3包括第三片体31、第四片体32,第三片体31与第四片体32一体相连并围成l字形,且第三片体31对应l字形的一边,第四片体32对应l字形的另一边,所述辅助静触点33位于第三片体31,辅助静簧片3与磁路系统的固定点位于第四片体32。具体,第四片体32位于所述线圈架4侧面,且该第四片体32与所述线圈架4连接。具体,线圈架4轴向的两端分别与第四片体32连接,且第四片体32与线圈架4的连接方式为烫铆或激光焊接,但不局限于此。

本实施例中,所述衔铁5沿使所述主触点单元闭合的方向运动时,所述驱动部驱动所述第一片体21,使辅助动触点23与所述辅助静触点33断开,所述驱动部释放所述第一片体21时,所述辅助动簧片2依靠自身反力复位。所述驱动部与所述衔铁5一体成型,并且,所述驱动部套装有绝缘套51,通过该绝缘套51增加辅助触点单元与磁路系统的漆包线的爬电距离。

本实施例中,所述主触点单元包括设置主动触点的主动簧片9、设置主静触点的主静簧片10,主静簧片10装于所述底座1,并与主动簧片9配合,所述衔铁5与主动簧片9通过一塑料件8以嵌件注塑或点胶方式连接在一起,所述衔铁5与轭铁6之间设有提供衔铁5复位的复原簧片7。

本实施例中,所述线圈架4绕制漆包线的部分设有位于其轴向上的筋条(图中未体现),利用该筋条防止漆包线在跌落等机械力的作用下相对线圈架4转动。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带辅助触点的电磁继电器,由于其辅助动簧片2与线圈架4的固定点位于第二片体22,与其辅助动触点23位于l字形的不同边,因此,辅助动簧片2的柔性由第一片体21和第二片体22共同产生,而不是仅由第一片体21产生,使得本实用新型在不改变辅助动簧片2尺寸的情况下,可以提高辅助动簧片2的柔性,从而不仅可以满足辅助动簧片2的工作所需,还无需改变电磁继电器的宽度尺寸,使电磁继电器可以保持小型化设计。

以下采用计算辅助动簧片2柔度的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相较于现有技术,其辅助动簧片2柔度的变化。

根据弹性梁的弯曲理论,可以计算一端固定的簧片另一端受一集中力时,在着力点簧片的柔度为:

式中:f——作用力(千克力);

lk——着力点与固定点的距离(厘米);

e——弹性模数(千克/厘米2);

j——梁的惯性矩(厘米4);

要求着力点与固定点之间某一点的柔度,如图7所示,距固定点x处m点的柔度为:

式中所用符号的意义及单位同(1)式。

如图8所示,着力点外m点的柔度为:

以上各式均来自现有技术,其推导过程省略。以上各式是当柔度远小于簧片长度,且不会超出簧片弹性变形极限的情况下得出的。

在复杂的簧片组合中,可利用力的叠加原理,来进行柔度计算。利用上述公式,根据簧片位置及受力情况,可以得到簧片组的机械特性,在簧片长度不大时,可以近似地认为:簧片受力时,仍保持为一段直线,只是绕固定点转动一个小角度。这样,可以得出柔度的近似公式:

式中所用符号的意义及单位同(1)式。

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辅助动簧片2的柔度yx≈[(l1+l2)2×(l1+l3)f]/(3ej),其中,l1为所述第一片体21与第二片体22的连接点与在上的固定点之间的间距,l2为所述第一片体21与第二片体22的连接点与第一片体21的着力点(该着力点与所述驱动部配合)之间的间距,l3为所述第一片体21与第二片体22的连接点与辅助动触点23之间的间距。当l1=2.5mm,l2=8.6mm,l3=11.7mm时,yx≈583.194f/ej

在现有技术中,辅助动簧片2的固定点位于第一片体21,且第一片体21与第二片体22的连接点与该固定点的间距为l4,此时,yx'≈[(l2-l4)2×(l3-l4)f]/(3ej),当l1=2.5mm,l2=8.6mm,l3=11.7mm,l4=1mm时,yx'≈206.01f/ej。

因此,yx/yx'=(583.194f/ej)/(206.01f/ej)=2.83

显然,本实用新型较现有技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辅助动簧片2的柔度增加了1.83倍。因此,在电磁继电器宽度较小的情况下,使辅助动簧片2的固定点位于第二片体22,可明显增加辅助动簧片2的柔度,从而明显提高辅助动簧片2的柔性。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带辅助触点的电磁继电器,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上述实施例仅用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带辅助触点的电磁继电器,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实施例,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落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