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汽车标定的连接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612408发布日期:2021-04-09 13:03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汽车标定的连接工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工具,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汽车标定的连接工具,属于汽车标定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汽车标定是汽车研发工程领域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汽车标定工作的基础是使用装有标定软件的电脑与车辆控制器之间建立通讯,整车对外通讯端口外观标准为obd接口,但通讯端口内的通讯针脚无通用定义,标准obd口有18个针脚,绝大多数通讯只使用其中不超过6个针脚,其位置及顺序,没有行业标准的位置与排列顺序;

一般标定项目根据具体车辆线束定制或自制转接线束与试验车辆建立通讯,往往结构比较简单,由于众多的导线交织在一起,在其中一根导线损坏时很难进行区分,常采用的方法是更换转接线,因此会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标准的obd口有18个针脚,绝大多数通讯只使用其中不超过6个针脚,其位置及顺序,没有行业标准的位置与排列顺序,为了适应不同的车辆就必须要定制不同的转接线束,因此适应性较低,不能满足生产和维修的要求;

因此,亟需对汽车标定的连接工具进行改进,以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汽车标定的连接工具,一端采用标准obd端口与标定设备相接,另一端采取自由金属针脚端的结构,可以根据需求连接相应软金属针脚端,不受接口外形及针脚位置的限制,软金属针脚端的标签与obd接口端的标签,可以适应所有车型,提升设备的实用性。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案包括:

一种用于汽车标定的连接工具,包括线束套和obd接口端,所述线束套的内部固定设置有若干个导线绝缘皮,若干个所述导线绝缘皮的内部固定设置有导线,所述导线的一端固定设置有金属接头,所述金属接头与所述导线绝缘皮的连接处固定设置有第二导线标签,所述导线的另一端固定设置有金属针脚端,所述导线与所述金属针脚端的连接处固定套接有绝缘套,所述绝缘套上固定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导线标签对应的第一导线标签;

所述obd接口端的一侧面固定设置有接头,所述接头的内部固定设置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obd接口,所述obd接口的另一端在所述obd接口端的另一侧面固定设置有金属接头接口,所述金属接头接口和所述obd接口电性连接,所述金属接头与所述金属接头接口相适配;

所述接头上固定设置有与所述obd接口对应设置的第三标签,所述obd接口端的另一侧面固定设置有与所述第三标签对应的第四标签。

优选的,所述obd接口端两端的延长板上开设有对称分布的装配孔。

优选的,所述第三标签固定设置在所述obd接口的下方,所述第四标签固定设置在所述金属接头接口的下方,所述第三标签和所述第四标签相对应。

优选的,所述接头为梯形结构,且所述接头的两侧面开设有对称分布的限位槽。

优选的,所述金属针脚端的一端固定设置有软金属针脚,所述软金属针脚为铜质的针状结构。

优选的,所述导线绝缘皮的数量与所述obd接口的数量一致,所述第二导线标签与所述第一导线标签相一致。

本实用新型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一端采用标准obd端口与标定设备相接,另一端采取自由金属针脚端的结构,可以根据需求连接相应软金属针脚端,不受接口外形及针脚位置的限制,提高线束套的实用性和稳定性。

2、在软金属针脚端的每一针脚上单独的第一标签,与接口端的针脚上的第二标签对应,虽有连接稳定性相较不足的缺点,但是通用性极强,理论上可以适应所有车型,可以弥补现在常用设备的不足。

3、第三标签和第四标签一一对应,在原有的导线损坏之后,可以选用其他的导线进行使用,无需更换所有的导线,提升安装的快捷性和实用性,同时有利于节约资源。

4、金属针脚端的一端固定设置有软金属针脚,软金属针脚为铜质的针状结构,可以和其他导线铰织在一起使用,也可以直接插接在设备上,提升连接线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导线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obd接口端主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obd接口端后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金属针脚端立体图。

图中,1-线束套,3-导线绝缘皮,4-导线,5-obd接口端,501-接头,502-装配孔,503-限位槽,6-绝缘套,601-第一导线标签,602-第二导线标签,7-金属针脚端,701-软金属针脚,8-金属接头,9-第三标签,901-第四标签,11-金属接头接口,12-obd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配合附图及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借此对本申请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功效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

如图1-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汽车标定的连接工具,包括线束套1和obd接口端5,接头501为梯形结构,且接头501的两侧面开设有对称分布的限位槽503,通用obd接口端5,提升接头的适用性,线束套1的内部固定设置有十二个导线绝缘皮3,十二个导线绝缘皮3的内部固定设置有导线4,导线4的一端固定设置有金属接头8,金属接头8与导线绝缘皮3的连接处固定设置有第二导线标签602,导线4的另一端固定设置有金属针脚端7,金属针脚端7的一端固定设置有软金属针脚701,软金属针脚701为铜质的针状结构,可以和其他导线铰织在一起使用,也可以直接插接在设备上,提升连接线的实用性,导线4与金属针脚端7的连接处固定套接有绝缘套6,绝缘套6上固定设置有与第二导线标签602对应的第一导线标签601,导线4的两端对应,便于识别和安装,提升安装的效率,obd接口端5的一侧面固定设置有接头501,接头501的内部固定设置有十二个均匀分布的obd接口12,obd接口12的另一端在obd接口端5的另一侧面固定设置有金属接头接口11,金属接头接口11和obd接口12电性连接,金属接头8与金属接头接口11相适配,一端采用标准obd端口5与标定设备相接,另一端采取自由金属针脚端的结构,可以根据需求连接相应软金属针脚端7,不受接口外形及针脚位置的限制,提高线束套1的实用性和稳定性,在软金属针脚端7的每一针脚上单独设标签标注针脚号码,与obd接口端的针脚对应,虽有连接稳定性相较不足的缺点,但是通用性极强,理论上可以适应所有车型,可以弥补现在常用设备的不足;

接头501上固定设置有与obd接口12对应设置的第三标签9,obd接口端5的另一侧面固定设置有与第三标签9对应的第四标签901,第三标签9固定设置在obd接口12的下方,第四标签901固定设置在金属接头接口11的下方,第三标签9和第四标签901一一对应,在原有的导线4损坏之后,可以选用其他的导线4进行使用,无需更换所有的导线4,提升安装的快捷性和实用性。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obd接口端5两端的延长板上开设有对称分布的装配孔502,方便固定,提升obd接口端5的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导线绝缘皮3的数量与obd接口12的数量一致,第二导线标签602与第一导线标签601相一致,便于识别,在其中一个导线损坏的情况下可以直接利用其他的导线进行替换,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如图1-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汽车标定的连接工具的原理如下:

线束套1的内部设置有十二个导线绝缘皮3,十二个导线绝缘皮3内部的导线4一端固定设置有金属接头8,导线4的另一端固定设置有金属针脚端7,金属针脚端7的一端固定设置有软金属针脚701,软金属针脚701为铜质的针状结构,可以和其他导线铰织在一起使用,也可以直接插接在设备上,提升连接线的实用性,导线4与金属针脚端7的连接处固定套接有绝缘套6,绝缘套6上固定设置有与第二导线标签602对应的第一导线标签601,导线4的两端对应,便于识别和安装,提升安装的效率,obd接口端5的一侧面固定设置有接头501,接头501的内部固定设置有十二个均匀分布的obd接口12,obd接口12的另一端在obd接口端5的另一侧面固定设置有金属接头接口11,金属接头接口11和obd接口12电性连接,金属接头8与金属接头接口11相适配,一端采用标准obd端口5与标定设备相接,另一端采取自由金属针脚端的结构,可以根据需求连接相应软金属针脚端7,不受接口外形及针脚位置的限制,提高线束套1的实用性和稳定性,在软金属针脚端7的每一针脚上单独设标签标注针脚号码,与obd接口端的针脚对应,虽有连接稳定性相较不足的缺点,但是通用性极强,理论上可以适应所有车型,可以弥补现在常用设备的不足。

如在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组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可理解,硬件制造商可能会用不同名词来称呼同一个组件。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并不以名称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组件的方式,而是以组件在功能上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的准则。如在通篇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所提及的“包含”为一开放式用语,故应解释成“包含但不限定于”。“大致”是指在可接收的误差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一定误差范围内解决技术问题,基本达到技术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商品或者系统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商品或者系统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商品或者系统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若干优选实施例,但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实用新型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