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断路器的灭弧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012339发布日期:2021-05-11 15:08阅读:66来源:国知局
一种断路器的灭弧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断路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断路器的灭弧系统。



背景技术:

断路器能接通个、承载和分断正常电路条件下的电流,也能在规定的非正常条件(例如断路器条件)下接通、承载一定时间和分断电流的一种机械开关电器,因此在配电系统中广泛应用。

随着通信行业的飞速发展,用户量也迅猛增加,通信机柜为实现高密度配电方案,传统的小型断路器高度尺寸无法满足需求,且须内置信号检测端口,故需对断路器内部模块进行重新布局、设计,设计难度大。中国专利cn111261471a公开的一种断路器的过载保护系统,因信号检测用端口插接深度不够,无法有效防止反插,导致直流状态下使用时易造成因反插导致的危害;故需在原有断路器的外形尺寸下加深插片插接深度,从而用户通过此插槽与检测铜排来实现防反插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断路器的灭弧系统,所述灭弧系统,通过重新布局及定义引弧片的形状,有效加速电弧的转移及熄灭,同时将二极管内移从而加申请插片的插接深度,为用户提供可靠的防反插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断路器的灭弧系统,包括安装在断路器壳体内的双金属片、上引弧片、动触头、下引弧片、静触头、线圈、灭弧室;所述双金属片右端与上引弧片(同时通过导电片与外部接线插头连接)连接,左端通过软铜线与动触头连接;而左端张开并分别与上引弧片右端以及动触头连接的金属片;所述上引弧片左端与灭弧室顶部连接;下引弧片左端与灭弧室底部连接,右端与静触头连接;所述线圈一端与静触头连接,另一端与外部接线插头连接;所述上引弧片上设有引弧面一、引弧面二、引弧面三这三段通过光滑圆弧面进行衔接的连续引弧面;所述下引弧片上设有引弧面四、引弧面五、引弧面六、引弧面七这四段通过光滑圆弧面进行衔接的连续引弧面。

进一步地,所述引弧面一为向下倾斜的倾斜面且其顶部与双金属片上侧金属片的左端连接;所述引弧面二下凹形成槽口向上的凹槽;所述引弧面三与灭弧室顶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引弧面四与静触头连接;所述引弧面五向上弯曲形成槽口向下的凹槽;所述引弧面六为向下倾斜的倾斜面;所述引弧面七连接在灭弧室底部。

进一步地,所述灭弧系统,还包括二极管与插片;所述二极管分别与插片、上引弧片的引弧面二连接在一起,使得插片与动触头保持等电位。所述插片始终与动触头保持相同电位,故当动触头与静触头接触与分离时插片的电位也随之变化,从而实现插片可作为断路器状态监测用端口。

进一步地,双金属片与上引弧片、上引弧片与灭弧室、下引弧片与灭弧室、下引弧片与静触头、线圈与静触头、线圈与外部接线插头、软铜线与双金属片及动触头都是采用焊接的方式实现相互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所述灭弧系统通过优化上、下引弧片的形状及位置以达到以下两点效果:

1)分断断路器电流时,引弧效果较好,有效地减小动触头的烧损程度。

2)通过合理布局灭弧系统,将信号检测用二极管内移,使得插片长度可大幅增加,以便于客户信号检测排插接深度增大,有效防止因断路器反插导致的危害。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灭弧系统布局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断路器分闸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动触头组件、插片、二极管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线圈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上引弧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下引弧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示:1-壳体、2-上引弧片、3-动触头、4-主拉簧、5-线圈、6-静触头、7-下引弧片、8-灭弧室、9-软铜线、10-双金属片、11-二极管、12-插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须知,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实施例:

如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断路器的灭弧系统,包括安装在断路器壳体1内的双金属片10、上引弧片2、动触头3、下引弧片7、静触头6、线圈5、灭弧室8;所述双金属片10右端与上引弧片2连接(同时通过导电片与外部接线插头连接),左端通过软铜线9与动触头3连接(在相同截面情况下,软铜线的表面积要远大于硬铜线的表面积。由于交流电有趋肤效应,当导体中有交流电或者交变电磁场时,导体内部的电流分布不均匀,电流集中在导体的“皮肤”部分,也就是说电流集中在导体外表的薄层,越靠近导体表面,电流密度越大的现象,故软铜线的载流量要比硬线大。另外软铜线因表面积大,其散热效果也比硬铜线好);所述上引弧片2左端与灭弧室8顶部焊接在一起;下引弧片7左端与灭弧室8底部焊接在一起,右端与静触头6焊接在一起;所述线圈5一端与静触头焊接在一起,另一端与外部接线插头焊接在一起;所述上引弧片2上设有引弧面一2a、引弧面二2b、引弧面三2c这三段通过光滑圆弧面进行衔接的连续引弧面;所述下引弧片7上设计有引弧面四7a、引弧面五7b、引弧面六7c、引弧面七7d这四段通过光滑圆弧面进行衔接的连续引弧面。

如图3、图5所示,所述引弧面一2a为向下倾斜的倾斜面且其顶部与双金属片10上侧金属片的左端连接;所述引弧面二2b下凹形成槽口向上的凹槽;所述引弧面三2c与灭弧室8顶部连接。

如图4、图6所示,所述引弧面四7a与静触头连接;所述引弧面五7b向上弯曲形成槽口向下的凹槽;所述引弧面六7c为向下倾斜的倾斜面;所述引弧面七7d连接在灭弧室8底部。

如图1-3所示,所述灭弧系统,还包括二极管11与插片12;所述二极管11分别与插片12、上引弧片2的引弧面二2b连接在一起,使得插片12与动触头3保持等电位。

如图2所示,当操作断路器按钮使其进行合闸操作时,动触头3与静触头6接触;当大的短路电流通过线圈5时,衔铁会迅速拍击锁扣,使得机构解锁,动触头3将会在主拉簧4的作用力下迅速与静触头6分离(动触头3与主拉簧4一端连接,主拉簧4另一端连接在壳体1上),并快速往上引弧片2方向运动直至被壳体1限位,达到开距位置。

如图2、图5、图6所示,所述断路器回路中通过大的断路器电流时,衔铁会迅速拍击锁扣解锁,动触头3迅速与静触头6分离并往上引弧片2方向运动;因动、静触头分离时会产生电弧,因短路电流通过线圈5-静触头6-电弧-动触头3时形成了u型回路(动、静触头间电流方向相反),电弧在洛伦兹力以及动触头3快速分断时的惯性力的作用下迅速往引弧片方向运动,静触头6端的弧根迅速往引弧面一7a、引弧面二7b方向移动;由于上引弧片2与动触头3保持等电位,动触头3端的弧根也会在力的作用下从动触头3转移至引弧面一2a上,从而实现电弧迅速从触头上转移,从而减少触头的烧损。

如图2、图5、图6所示,当电弧弧根运动至引弧面五7b、引弧面一2a上后,由于引弧面一2a设计为倾斜面,电弧弧根将迅速往引弧面一2a的左端运动,从而远离动触头3。当电弧运动至引弧面一2a、引弧面五7b间时,电流方向为线圈5-静触头6-引弧面四7a、引弧面五7b-电弧-引弧面一2a、引弧片-外部连接端口,此时引弧面四7a、引弧面五7b与引弧面一2a电流方向相反,电弧依旧会受到向灭弧室8方向的洛伦兹力,加上电弧产生导致的高温高压条件下,灭弧室8右端压强明显大于左端,所以电弧弧根迅速运动至引弧面三2c、引弧面七7d上,从而电弧进入灭弧室8内并通过栅片灭弧远离熄灭电弧。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含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具体实施方式所公开的技术方案,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