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插头连接器和电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164248发布日期:2021-12-24 21:34阅读:89来源:国知局
电插头连接器和电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插头连接器,该电插头连接器具有绝缘部件和用于差分信号传输的至少一个内导体接触元件对,其中该内导体接触元件对包括第一内导体接触元件和第二内导体接触元件,该内导体接触元件从绝缘部件的第一端延伸穿过该绝缘部件至该绝缘部件的第二端,如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
2.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电连接装置,该电连接装置具有电插头连接器和电气组件,特别是电路板。


背景技术:

3.从电气工程领域已知各种电插头连接器。如已知的,电插头连接器用于将电源信号和/或数据信号传输到相应的电配对插头连接器。插头连接器或配对插头连接器可以具体为插头、电路板连接器、面板连接器、插座、耦接器或适配器。在本发明的上下文中使用的术语“插头连接器”或“配对插头连接器”代表所有变体。
4.特别对用于汽车工业或用于车辆的插头连接器的坚固性和可靠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插头连接有时必须承受高负载,例如机械负载,并且以限定的方式保持闭合,使得电连接不会例如在车辆操作期间被无意地切断。确保可靠性是主要的关注点,特别是在车辆自主运行和驾驶员辅助系统的情况下。
5.在车辆自主运行的情况下,或者在使用辅助系统的情况下,有时有必要将来自若干相机、各种传感器和导航源的大量数据相互组合并且通常是实时地传输。因此,许多装置、屏幕和照相机的操作需要车辆电子系统中的高性能基础设施。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车辆内的插头连接器和电缆连接关于所需的数据速率的需求变得非常高。为了节省结构空间和重量,进一步重要的是将插头连接器设计成尽可能紧凑。
6.对用于汽车工业的插头连接器的进一步需求在于这些插头连接器应该是以高单位数量经济地生产并且应该易于且可靠地组装。
7.为了以高数据速率传输数据,电插头连接器通常具有差分内导体接触元件对。在此,信号传输的质量显著地取决于内导体接触元件与连接到电插头连接器上的电气组件之间的过渡电阻以及电插头连接器中的特征阻抗的适配。关于与电气组件(特别是电路板)的连接,还应该考虑插头连接器用于批量生产的适用性,并且用于将插头连接器组装在电气组件上的费用应当保持在低位。
8.电插头连接器的内导体接触元件与电气组件之间的电接触和机械接触通常在实践中通过所谓的过大配合或“过盈配合”来实现。为此目的,压入销以一定的压入压力被压入电气组件的相关联的镀金属的凹部中。这导致冷焊,并且在压入销和凹部之间形成紧密连接。
9.对于居中的压入动作,并且为了避免在电气组件中形成裂纹和断裂,应该在相应的压入销上施加最对称的可能压入压力。为此目的,在实践中,压入销各自具有两个相对定位的支撑肩部,通过该支撑肩部相应地均匀地传递压入力。
10.已经发现,特别是,共用的内导体接触元件对的两个内导体接触元件的直接相对定位的支撑肩部对特征阻抗具有不可忽略的电容影响。以这种方式,可以降低插头连接器用于传输特别高频率电信号的适用性。
11.鉴于已知的现有技术,所以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插头连接器,该电插头连接器适用于以高数据速率传输信号并且可以经济地生产并且优选地在大规模生产背景下容易地组装。
12.本发明还基于提供一种改进的电连接装置的目的,该电连接装置可以优选地有利地适用于高频技术中。
13.对于电插头连接器,该目的是通过在权利要求1中指定的特征实现。关于电连接装置,该目的是通过权利要求14的特征来实现。
14.从属权利要求和以下描述的特征涉及本发明的有利实施例和变体。


技术实现要素:

15.提供了一种电插头连接器,该电插头连接器具有绝缘部件或绝缘体和用于差分信号传输的至少一个内导体接触元件对。内导体接触元件对具有第一内导体接触元件和第二内导体接触元件。内导体接触元件从绝缘部件的第一端穿过绝缘部件延伸到绝缘部件的第二端。内导体接触元件在绝缘部件的第一端的区域中,具有用于接触相应配对插头连接器的内导体的接触区段,内导体接触元件在绝缘部件的第二端的区域中,具有用于压入(具体地根据所谓的“过大尺寸配合”)到电气组件的镀金属的凹部中的压入销(也在表述“压配合销”下已知)。
16.绝缘部件的第一端可以特别地形成在绝缘部件的“前”端的区域中或形成在配备有绝缘部件的电插头连接器的前端的区域中。绝缘部件的第二端可特别地形成在绝缘部件的“后”端的区域中或形成在配备有绝缘部件的电插头连接器的后端的区域中。两个端部可优选地布置在绝缘部件或配备有绝缘部件的电插头连接器的相对定位的端部处(沿着纵向轴线或中心轴线)。
17.所提出的压入技术特别地作为电路板领域中的连接技术是已知的,并且已经证明对于引起无焊料的电连接是成功的。在这种技术的情况下,压入销的外径略大于镀金属凹部的内径。在压入过程期间出现的“过压”可以通过变形而被容纳在凹部中或压入销中。由于所积聚的力的作用,形成了一种紧密的、冷焊的和气密的连接。
18.使用过大配合来将电插头连接器连接至电气组件可能是有利的,因为例如不发生所涉及的部件的热负载。此外,压入式连接可以非常容易且快速地引起。此外,气密连接可持久地抵抗插头连接器的老化和腐蚀。
19.绝缘部件优选地具有单件形式,但也可能具有多件形式。绝缘部件可例如任选地具有密封件和/或紧固元件,例如止动元件。
20.绝缘部件优选地仅由电绝缘或绝缘体材料形成。然而,绝缘部件基本上还可以具有导电部件,例如用于将插头连接器连接至电路板或相应的配对插头连接器的连接元件,例如弹簧片、螺钉元件和/或止动元件。
21.绝缘部件可部分地、基本上或优选地完全由塑料形成。
22.根据本发明提供的是,内导体接触元件在每种情况下具有确切的一个支撑肩部,
通过该支撑肩部可以引入将压入销压入镀金属的凹部中所需的压入力(间接地或直接地,优选地从合适的组装工具开始)。支撑肩部沿着内导体接触元件的中心轴线形成在接触区段和压入销之间。内导体接触元件还具有对应的支撑表面,该支撑表面避开支撑肩部并且通过支撑表面将内导体接触元件支撑在绝缘部件中。
23.支撑肩部优选地相对于内导体接触元件的中心轴线正交地延伸或沿着相对于内导体接触元件的中心轴线的正交直线延伸。然而,支撑肩部还可能沿着相对于中心轴线偏离90
°
的角度延伸。
24.所提出的内导体接触元件优选地具有不对称的设计。
25.由于以下事实:根据本发明,共用的内导体接触元件对的每个接触元件仅具有单个的支撑肩部,有利地减少了电容的引入,由此电插头连接器可以适合于具有特别高的数据速率的传输信号。
26.为了将对应的内导体接触元件对称地压入电气组件的镀金属的凹部中(尽管其仅有单侧肩部或尽管其不对称的配置),避开支撑肩部的支撑表面可以有利地用于将内导体接触元件支撑在绝缘部件中。
27.支撑表面优选地被布置为沿着内导体接触元件的中心轴线与支撑肩部直接相对。支撑表面优选地沿着内导体接触元件的中心轴线在比支撑肩部更大的轴向截面上延伸。以此方式,可以进一步改进内导体接触元件在绝缘部件内的引导,并且可以特别有效地支撑内导体接触元件。
28.所提出的电插头连接器可以是以节省材料并且因此至少特别经济的方式可生产的——同时具有简单的组装过程。
29.在本发明的一个改进中,可以提供的是,电插头连接器具有外导体组件。外导体组件可包括用于相应的电配对插头连接器的外导体的电接触和机械接触的第一接口和用于电气组件的电接触和机械接触的第二接口。绝缘部分优选地被接纳在外导体组件中,并且以其第一端在第一接口中且其第二端在第二接口中(或以其第一端在第一接口上且其第二端在第二接口上)定位。
30.外导体组件优选地具有单件形式,但也可能具有多件形式。
31.外导体组件可以可选地具有邻接第一接口的弹簧笼,以用于连接到相应的配对插头连接器的外导体。
32.外导体组件优选地完全由导电材料形成。然而,外导体组件基本上还可以具有电绝缘部件,例如由塑料构成的密封件和/或止动元件。外导体组件优选地被设计为电磁屏蔽电插头连接器的插头连接器部件。外导体组件优选地还被设计为在电气组件和配对插头连接器之间提供阻抗控制的电过渡。
33.外导体组件可以部分地、基本上或优选地完全由金属、优选地金属片形成。
34.外导体组件优选地具有套筒状的形式,以便相应地包封电插头连接器的要被电磁屏蔽的插头连接器部件,特别是共用内导体接触元件对的内导体接触元件。
35.外导体组件可具有直线、弯曲或成角度的轮廓,特别地还具有用于成角度的插头连接器中的直角轮廓。
36.为了接触电气组件,外导体组件的第二接口可以具有多个接触元件。具体地,可以提供的是,接触元件(像已经存在的内导体接触元件)被设计成压入销(为了区分,外导体组
件的压入销在下文中也将被称为“压入接触件”),以用于在电气组件的镀金属的凹部中的过大尺寸配合。可替代地或另外地,例如还可以提供接触元件作为用于插入电气组件的镀金属的凹部中的弹性接触元件的配置。非常特别优选地,第一组的接触元件被设计为压入接触件,并且第二组被设计为弹性接触元件。以此方式,接触元件的数量和/或密度可以有利地增加,而没有组装引起的对电气组件(例如电路板)的损坏或断裂的风险。由于接触元件的密度的增加或者接触元件之间的最小间距的减小,最终有可能使外导体组件的屏蔽作用增加,并且使过渡电阻减小,以便提供用于传输具有甚至更高频率的信号的电插头连接器。
37.电插头连接器还可以具有多个外导体组件,例如两个或更多个外导体组件、四个或甚至更多个外导体组件或八个或甚至更多个外导体组件。优选的是,每个外导体组件确切地电磁屏蔽两个内导体接触元件或一个内导体接触元件对。
38.内导体接触元件的压入销和/或外导体组件的压入接触件的外径优选地大于电气组件的相应镀金属的凹部的内径。在压入过程中出现的“过压”可以最终由压入销或压入接触件和/或镀金属的凹部来容纳。
39.内导体接触元件的压入销和/或外导体组件的压入接触件可以在其自由端处具有插入区段,该插入区段的外径小于镀金属的凹部的内径。可以提供的是,从插入区段开始,压入销或压入接触件的横截面加宽。以此方式可以有助于压入销或压入接触件的插入。此外,以此方式,在压入过程期间,压入销或压入接触件压入凹部中所需的压入压力可连续地增加,这可进一步降低所涉及的部件的机械负载。
40.在本发明的一种配置中,可以提供的是,内导体接触元件的压入销和/或外导体组件的压入接触件至少沿着其纵向轴线的截面具有弹性变形区。该变形区优选地由中心材料凹部形成。压入销或压入接触件可特别地具有沿压入销或压入接触件的纵向轴线取向的细长材料凹部或槽或凹槽。还有可能提供多个材料凹部,该材料凹部优选地被布置成沿着对应的压入销或压入接触件的纵向轴线分布。然而,压入销或压入接触件也可以基本上是实心设计的。
41.在本发明的一种配置中,可提供的是,外导体组件形成为单件,优选地由冲压和弯曲部件形成。外导体组件可特别地与其接触元件形成为单件。然而,还可以提供的是外导体组件和接触元件具有多件的形式。将外导体组件作为由金属片制成的单件的生产可以特别适合于批量生产。
42.在本发明的一个有利的配置中,可以提供的是外导体组件、特别是接触元件、和/或内导体接触元件是由铝青铜形成的。
43.外导体组件和/或内导体接触元件可由任何金属或任何金属合金(也分别由不同的金属或金属合金)形成。外导体组件和/或内导体接触元件可以例如由黄铜、青铜和/或铍铜形成。然而,发明人已经确定,铝青铜可以适用于电插头连接器和电气组件之间的特别好的连接。
44.外导体组件和/或内导体接触元件的表面可以是毛坯的、镀镍的、镀锡的、镀金的和/或镀钯的。
45.在本发明的一个改进中,可以提供的是,电插头连接器具有绝缘壳体组件,该绝缘壳体组件具有用于将电插头连接器连接至相应的配对插头连接器的机械接口。
46.优选地,外导体组件被接纳在壳体组件中(特别优选地以形锁合和/或非形锁合的方式)并且将其第一接口定位在机械接口中。然而,还可以提供相反的布置,其中壳体组件被接纳在外导体组件中,优选地以形锁合和/或非形锁合的方式。
47.壳体组件的机械接口可以具有用于机械编码的装置,特别地用于确保插头连接器和配对插头连接器的正确取向和/或用于确保仅可容许的配对插头连接器能够机械地连接到插头连接器。机械接口可以具有用于在插头连接器和配对插头连接器之间进行止动接合的止动装置。机械接口可以具有一个或更多个密封件。
48.可以提供的是,外导体组件在壳体组件的、与机械接口相对定位的第二(后)端处以端部区段伸出壳体组件之外。以此方式,可以以特别简单的方式使得到与电气组件(例如,电缆、装置壳体或电路板)的机械和/或电气连接成为可能。
49.电绝缘壳体组件优选地具有单件形式,但是还可能具有多件形式。壳体组件可以例如任选地具有密封件和/或紧固元件。
50.壳体组件优选地仅由电绝缘材料形成。然而,壳体组件基本上还可以具有导电部件,例如用于将插头连接器连接到电路板或相应的配对插头连接器上的连接元件,例如弹簧接片、螺钉元件和/或止动元件。
51.壳体组件可以部分地、基本上或优选地完全由塑料形成。
52.外导体组件可选地具有至少一个紧固接片,该至少一个紧固接片可从基本状态弯曲到紧固状态,以便在插头连接器组装过程期间将外导体组件紧固到壳体组件。通过所提出的紧固,可以在壳体组件与外导体组件之间提供实心的底切。以此方式,壳体组件可以被显著地固定在外导体组件上(或反之亦然),优选地使得防止在向前方向上或与相应的配对插头连接器的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拔出。可替代地,然而还有可能在外导体组件与壳体组件之间提供一些其他的紧固,例如过盈配合或通过紧固爪的紧固。
53.壳体组件可以被设计成用于接纳多于一个的外导体组件,例如两个外导体组件或更多个外导体组件、三个外导体组件或更多个外导体组件、四个外导体组件或甚至更多个外导体组件。可替代地或附加地,可以提供的是,至少一个外导体组件被设计成用于彼此分开地屏蔽多个内导体接触元件。优选地,外导体组件被设计成在每种情况下将共用的内导体接触元件对的两个内导体接触元件共同地与可能存在的另外的内导体接触元件/内导体接触元件对屏蔽开。
54.电插头连接器可以基本上具有任何数量的内导体接触元件对,例如除了内导体接触元件对之外还具有一个或更多个单独的内导体接触元件。然而,优选地,电插头连接器具有一至六个内导体接触元件对,特别是确切的一个内导体接触元件对、确切的两个内导体接触元件对或确切的四个内导体接触元件对。
55.除了绝缘部件、绝缘壳体组件、外导体组件和内导体接触元件之外,电插头连接器还可以具有另外的插头连接器部件,例如用于紧固到电气组件(例如紧固到电缆或紧固到电路板)的密封件或紧固元件。
56.在本发明的一个有利的改进中,可以提供的是,支撑肩部沿着内导体接触元件的中心轴线直接邻接压入销。
57.以此方式,可以特别有效地且精确地引入压入力。
58.在本发明的一个改进中,可以提供的是,第一内导体接触元件和第二内导体接触
元件是沿着绝缘部件的纵向轴线以轴对称的方式布置和形成的。
59.借助于共用内导体接触元件对的内导体接触元件的轴对称或镜像对称布置,插头连接器的阻抗能够以特别有利的方式被控制。
60.在本发明的一个改进中,可以提供的是,第一内导体接触元件的支撑肩部和第二内导体接触元件的支撑肩部在相对的方向上、优选地沿着相对于内导体接触元件的对应的中心轴线共同的正交直线延伸。
61.因此,在它们被组装在电插头连接器中的状态下,内导体接触元件可以优选地不具有“位于内部的”支撑肩部而是在每种情况下具有“位于外部的”支撑肩部。
62.共用的内导体接触元件对的相邻的内导体接触元件的支撑肩部优选地指向相对的方向,这进一步减小了电容的引入并且改善了信号传输。在此已经发现,特别是如果支撑肩部各自沿着相对于内导体接触元件的对应中心轴线的共同的正交直线延伸,则实现了低的电容引入。
63.在本发明的一个改进中,可以提供的是绝缘部件、外导体组件和/或壳体组件具有用于组装工具的至少一个接合表面,通过该接合表面,用于将压入销压入镀金属的凹部中的压入力可从组装工具引入到支撑肩部中。
64.压入力原则上还可以直接引入对应的支撑肩部中。然而,经由绝缘部件、外导体组件和/或壳体组件引入压入力是优选的。壳体组件优选地具有接合表面。
65.接合表面优选地在压入方向上直接布置在内导体接触元件或镀金属的凹部上方。
66.在本发明的一个改进中,可以提供的是,绝缘部件在其内侧上具有肋状延伸部,该肋状延伸部具有对应的侧向邻接表面,该侧向邻接表面面向电气组件并且对应的支撑肩部抵靠该侧向邻接表面以便传输压入力。
67.经由肋状延伸部,压入力可以特别可靠地引入相应的支撑肩部中。
68.在本发明的一个有利的改进中,可以提供的是,侧向邻接表面被形成为凹入在该肋状延伸部中或在缩进部分的后面,以便为对应的支撑肩部提供止挡。
69.相应的缩进部分可为邻接表面上的支撑肩部提供形锁合。因此,内导体接触元件可以通过其支撑肩部以特别最佳的方式定位和定向在邻接表面上,优选地与缩进部分后面的止动动作用接合。
70.在本发明的一个改进中,可以提供的是,内导体接触元件通过其支撑表面经由在绝缘部件的内侧上形成的对应的引导表面被支撑在绝缘部件中。
71.对应的内导体接触元件的引导可以优选地通过绝缘部件的相应的引导壁来实现,该引导壁形成引导表面。
72.引导表面优选地由中间壁的面向对应的内导体接触元件或对应的支撑表面的表面形成在绝缘部件中,该中间壁在绝缘部件中的内导体接触元件之间延伸。
73.引导表面或引导壁优选地至少在内导体接触元件的支撑表面的整个轴向范围上延伸。
74.在本发明的一个有利的改进中,可以提供的是,内导体接触元件在每种情况下都被引导穿过在支撑表面与肋状延伸部之间的绝缘部件。
75.绝缘部件可有利地提供用于对应的内导体接触元件的引导通道。通过引导通道,对应的内导体接触元件可以被最佳地定向和定位在绝缘部件中,其中,同时,可以将压入力
以极其精确且部件保持的方式引入对应的支撑肩部中。
76.在本发明的一个有利的改进中,可以提供的是,内导体接触元件的接触区段被设计为销接触件或套管接触件。
77.然而,内导体接触元件的接触区段可以基本上具有任何设计,其中相应的配置可以特别地取决于电插头连接器的使用领域。
78.电插头连接器优选地为电路板插头连接器(插头或插座)的形式或电缆插头连接器(插头或耦接器)的形式。
79.电插头连接器可以优选地为成角度插头连接器的形式。然而,电插头连接器也可以是非成角度的形式。
80.电插头连接器可特别地被设计为提供模块化插头连接器系统,例如h

mtd插头连接器。然而,电插头连接器不限于特定的插头连接器类型,其中,本发明特别适合用于高频技术的插头连接器。特别地,它还可以是pl、bnc、tnc、smba(fakra)、sma、smb、sms、smc、smp、bms、hfm(fakra

mini)、bmk、mini

coax或mate

ax类型的插头连接器。
81.根据本发明的插头连接器可特别有利地用于车辆内,特别是机动车辆内。在此,表述“车辆”描述了任何运输工具,特别是用于在陆地上、在水上或在空气中使用的车辆,并且还包括航天器。可能的使用领域是自主驾驶、驾驶员辅助系统、导航系统、“信息娱乐”系统、后座娱乐系统、互联网连接和无线千兆(ieee802.11ad标准)。可能的应用涉及高分辨率相机(例如4k和8k相机)、传感器装置、车载计算机、高分辨率屏幕、高分辨率仪表板、3d导航单元和移动无线电单元。
82.根据本发明的插头连接器适合于在电气工程的整个领域内的任何应用,并且不应理解为限于在汽车工程中使用。
83.在本发明的一个有利的改进中,可以提供的是内导体接触元件各自是单件的形式。然而,内导体接触元件也可以是多件的形式。
84.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电连接装置,该电连接装置具有根据上文和下文中陈述的电插头连接器和电气组件,特别是电路板。
85.根据本发明的电连接装置可以优选地被设计为由电路板连接器和电路板构成的连接装置。然而,原则上有可能提供由电插头连接器和电气组件构成的任何连接装置,例如还有电缆插头连接器,该电缆插头连接器被紧固到电缆形式或电气装置插头连接器形式的电气组件,该电气装置插头连接器被紧固到电气组件的装置壳体。
86.有可能有利地提供一种电连接装置,在这种电连接装置的情况下可以相当大地改善电插头连接器在电气组件上的组装。
87.此外,有可能有利地减小电插头连接器的空间需求或电插头连接器的尺寸,由此电插头连接器在电气组件上占据更少的结构空间。
88.所提出的电连接装置可以有利地适合于传输具有特别高数据速率的电信号。
89.在本发明的一个改进中,可以提供的是,镀金属的凹部被形成为电气组件中的、特别是电路板中的电镀通孔(“过孔”)和/或盲孔。
90.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组装电插头连接器的方法,在该方法中,至少一个内导体接触元件(特别是根据上文和下文陈述的内导体接触元件)以第一端插入电插头连接器的绝缘部件的对应槽中并且随后沿着绝缘部件的引导通道弯曲。
91.内导体接触元件优选地弯曲90
°
,以便形成用于成角度的插头连接器的单件式内导体接触元件。
92.可以优选地提供的是,由于弯曲过程,内导体接触元件的支撑肩部被放置成与绝缘部件内的肋状延伸部的侧向邻接表面接合。
93.配备有至少一个内导体接触元件的绝缘部件,优选地具有至少一个差分内导体接触元件对(由第一内导体接触元件和第二内导体接触元件组成)可以优选地随后被插入插头连接器的外导体组件中,以及通过该插头连接器的外导体组件中的止动动作接合。配备有绝缘部件的外导体组件可以优选地随后被插入壳体组件中并且被紧固到壳体组件。
94.本说明书和专利权利要求的进一步的特征涉及组装方法的有利实施例和变体。
95.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内导体接触元件,其中该内导体接触元件在其一端处具有压入销,该压入销用于压入电气组件的镀金属凹部,并且其中,内导体接触元件具有形成在一侧上的支撑肩部,通过该支撑肩部可以引入压入销的压入所需的压入力。
96.本说明书和专利权利要求的进一步的特征涉及内导体接触元件的有利实施例和变体。
97.已经结合根据本发明的电插头连接器描述的特征当然还可以有利地应用于电连接装置——并且反之亦然。此外,已经提及的关于根据本发明的电插头连接器的优点还可以在电连接装置方面理解——并且反之亦然。
98.此外,应注意,诸如“包括”(comprising)、“具有”(having)或“带有”(with)等的表述不排除任何其他特征或步骤。此外,诸如“一个”(a)或“该/所述”(the)等以单数形式提及步骤或特征的表述并不排除多个特征或步骤,并且反之亦然。
99.然而,在本发明的纯粹的实施例中,还可以提供的是,在本发明中由表述“包括”、“具有”或“带有”引入的特征构成详尽的列表。因此,在本发明的上下文中,一个或更多个特征列表可以例如分别针对每个权利要求以自包含的形式来考虑。例如本发明可以仅由权利要求1中指定的特征组成。
100.要注意的是,诸如“第一”或“第二”等的术语主要用于各个装置或方法特征之间的可区分性的目的,并且并非强制性地旨在表示特征相互依赖或彼此相关。此外,内导体接触元件/内导体接触元件对的表述部分“内导体”不应被理解为意味着必须强制性地提供外导体或外导体组件。
101.在本发明的上下文下,纵向轴线或中心轴线可以优选地是对应部件的对称轴线。
102.此外强调的是,如果在实践中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不排除这样的偏差,在本案例中描述的值和参数还包括分别陈述的值或参数的
±
10%或更小、优选
±
5%或更小、更优选
±
1%或更小、非常特别优选
±
0.1%或更小的偏差或波动。通过起始值和终止值的方式指定范围还包括由分别陈述的范围所包括的所有值和分数,特别是起始值和终止值以及对应的平均值。
103.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独立于权利要求1的电插头连接器,该电插头连接器具有第一内导体接触元件和第二内导体接触元件,第一内导体接触元件和第二内导体接触元件各自可以通过其端部之一插入电气组件的镀金属的凹部中,其中,内导体接触元件各自具有确切的一个支撑肩部,通过该支撑肩部可以引入将内导体接触元件插入镀金属的凹部中所需的压入力。权利要求1和从属权利要求的进一步特征以及本说明书中描述的特征涉及插头
连接器的有利实施例和变体。
附图说明
104.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
105.这些附图各自示出了优选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本发明的单独特征被展示为彼此结合。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也可以与相同示例性实施例的其他特征分开实施,并且因此可以由专家容易地组合以形成具有其他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的进一步有用的组合和子组合。
106.具有相同功能的元件在附图中由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
107.在图中,在每种情况下示意性地:
108.图1以立体图示出了由电插头连接器和电气组件组成的电连接装置;
109.图2以单独的立体图示出了图1的插头连接器的外导体组件;
110.图3以单独的立体图示出了图1的插头连接器的绝缘部件以及共同的内导体接触元件对的在其中被引导的内导体接触元件;
111.图4示出了图1的插头连接器的两个内导体接触元件自身的立体图;
112.图5以立体图从后部示出了图3的绝缘部件,该绝缘部件具有单个内导体接触元件;
113.图6示出了在绝缘部件内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内导体接触元件的放大立体细节,以示出支撑肩部与绝缘部件中的肋状延伸部的邻接表面之间的力的传递;以及
114.图7在后视图中示出了具有根据图6的插入的内导体接触元件的图3的绝缘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115.图1示出了具有第一电插头连接器2和电气组件3的电连接装置1。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电插头连接器2是电路板插头连接器的形式,并且电气组件3是电路板的形式。然而,这不应被理解为是限制性的。在本发明的背景下,基本上可以提供任何电插头连接器2和任何电气组件3。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电插头连接器2是成角度的插头连接器的形式,但基本上也可以是非成角度的或直的插头连接器的形式。
116.电插头连接器2具有电绝缘壳体组件4,该电绝缘壳体组件具有用于将电插头连接器2连接至相应的配对插头连接器(未示出)的机械接口5。壳体组件4是由塑料形成为单件。
117.电插头连接器2还具有外导体组件6,外导体组件6以形锁合的方式被接纳在壳体组件4中。为了完整展示,在图2中单独展示了外导体组件6。
118.外导体组件6与壳体组件4之间的紧固基本上是任意的。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外导体组件6具有两个可弯曲的紧固接片7。在它们的基本状态(未示出)下,紧固接片7能够允许用于将壳体组件4沿着壳体组件4的纵向轴线l组装在外导体组件6上的组装运动。相比之下,在所展示的弯曲的紧固状态中,紧固接片7能够以形锁合的方式阻挡外导体组件6上的壳体组件4。为此目的,壳体组件4具有紧固腹板8(参见图1),紧固接片7接合在其紧固边缘的后面。
119.外导体组件6具有用于对应的电配对插头连接器的外导体的电接触和机械接触的第一接口9。外导体组件6还具有第二接口10,第二接口10用于电气组件3或电路板的镀金属
凹部11的电接触和机械接触。为了接触电气组件3,第二接口10具有多个接触元件12、13(具体参见图2)。
120.电插头连接器2还具有绝缘部件14和用于差分信号传输的至少一个内导体接触元件对15,如图3所示。内导体接触元件对15的第一内导体接触元件16和第二内导体接触元件17各自被形成为单件并且在图4中共同地展示。
121.绝缘部件14被接纳在外导体组件6中并且通过其第一端18定位在第一接口9中以及通过其第二端19定位在第二接口10中。共用的内导体接触元件对15的内导体接触元件16、17从绝缘部件14的第一端18穿过绝缘部件14延伸到绝缘部件14的第二端19。
122.内导体接触元件16、17在绝缘部件14的第一端18的区域中,具有用于接触相应配对插头连接器的内导体的接触区段(例如,如所示出的接触销20),并且,在绝缘部件14的第二端19的区域中具有压入销21,压入销21用于压入电气组件3的对应的相应镀金属凹部11中。通过绝缘部件14,内导体接触元件16、17可以充分地固定在电插头连接器2中并且相对于外导体组件6电绝缘。
123.外导体组件6一方面可以用于电磁屏蔽内导体接触元件16、17。外导体组件6还可以执行电外导体的功能以用于在信号传输的背景下传输电参考信号。
124.为了接触电气组件3或电路板,提供的是,外导体组件6的接触元件12、13被分成两组(参见图2)。第一组的接触元件12、13形成为压入式接触件13以用于过大地配合在电气组件3或电路板的镀金属的凹部11中。第二组接触元件12、13形成为弹性接触元件12以用于插入到电气组件3或电路板的镀金属凹部11中。压入接触件13可以特别地沿着其纵向轴线l
e
的截面具有弹性变形区22,该弹性变形区22优选地由以槽或针眼的方式的中心材料凹部形成,如所展示的。
125.内导体接触元件16、17的压入销21可以具有类似的设计(例如参见图4或图6)。压入销21同样可具有弹性变形区22。在图1至图5所示的示例性实施例中,弹性变形区22被形成为凹槽,该凹槽不一直延伸穿过内导体接触元件16、17的材料。相比之下,在图6和图7中所示的示例性实施例中,变形区22被形成为连续延伸穿过材料的槽。
126.在示例性实施例中,镀金属的凹部11形成为电路板3中的电镀通孔,并且没有更详细地示出。然而,镀金属的凹部11也可形成为盲孔或凹陷。
127.如具体从图4中可见的,内导体接触元件16、17各自具有确切地一个支撑肩部23。经由支撑肩部23,可以引入用于将压入销21压入镀金属凹部11中所需的压入力。支撑肩部23沿着内导体接触元件16、17的中心轴线m形成在接触区段20与压入销21之间。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支撑肩部23沿着内导体接触元件16、17的中心轴线m直接邻接压入销21,以改进力的引入。
128.在图3和图7中,内导体接触元件16、17被展示为被共同接纳在绝缘部件14中。第一内导体接触元件16和第二内导体接触元件17在这种情况下沿绝缘部件14的纵向轴线l以轴对称或镜像对称的方式布置和形成。在此,第一内导体接触元件16的支撑肩部23和第二内导体接触元件17的支撑肩部23在相对于内导体接触元件16、17的相应中心轴线m沿共同正交直线o的相反方向延伸。以此方式,电插头连接器2的特性阻抗可以被优化。
129.为了允许尽可能对称且均匀的力的引入,尽管各个的内导体接触元件16、17不对称,内导体接触元件16、17具有对应的支撑表面24(具体参见图4),该支撑表面24避开支撑
肩部23并且经由支撑表面24使内导体接触元件16、17被支撑在绝缘部件14中。
130.在图5中,在后视图中展示了绝缘部件14与第一内导体接触元件16。为了更清楚地示出,省略了第二内导体接触元件17。可以看出,绝缘部件14在其内侧上具有肋状延伸部25,肋状延伸部25具有面向电气组件3的相应的侧向邻接表面26,并且相应的支撑肩部23支撑抵靠侧向邻接表面26以传递压入力。在此,侧向邻接表面26被形成为凹入在肋状延伸部25中或在缩进部分27之后,以便为相应的支撑肩部23提供止挡并且将内导体接触元件16、17甚至更有效地固定在绝缘部件14内(还参见图6)。
131.内导体接触元件16、17通过它们的支撑表面24经由形成在绝缘部件14的内侧上的相应的引导表面28支撑。在此,引导表面28被形成在绝缘部件14的、形成在内导体接触元件16、17之间的中间壁29的面向对应的内导体接触元件16、17的表面上。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内导体接触元件16、17总体上被引导穿过支撑表面24与肋状延伸部25之间的绝缘部件14。绝缘部件14因此具有用于内导体接触元件16、17的u形引导件,该u形引导件过渡到对应的槽30中(参见图5和图7)。
132.为了组装对应的内导体接触元件16、17,这可以用其接触区段20插入槽30中并且随后沿着槽30在支撑表面24与肋状延伸部25之间弯曲直到支撑肩部23已经到达其在邻接表面26下方的端部位置。
133.为了将被提供用于压入动作的压入力引入到支撑肩部23中,绝缘部件14、外导体组件6和/或壳体组件4可以具有至少一个接合表面31以用于相应的组装工具。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提供的是,壳体组件4具有接合表面31(参见图1),它被布置在内导体接触元件16、17的压入销21上方的区域中。特别地,可以规定内导体接触元件的压入销21和外导体组件6的接触元件12、13被压入电气组件3或电路板的对应的镀金属凹部11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