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断路器的防远程误合闸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744864发布日期:2022-12-30 21:34阅读:40来源:国知局
一种断路器的防远程误合闸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断路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断路器的防远程误合闸结构。


背景技术:

2.随着我国供电网络逐渐实现智能化,国家电网公司对供电设备的要求也越来越智能化。在现有的供电网络终端中,应用最多的还是传统的断路器,也有一些智能电网终端用到智能断路器,智能断路器除了需要实现短路、过载等故障脱扣保护基础功能,还需要实现实时监测用电情况,收集用电信息,远程控制断路器,对断路器进行分闸、合闸操作等智能化功能。
3.现有技术中,用于判断分合闸位置的结构一般采用的是微动开关,如手柄合闸时触发微动开关,以此判定处于合闸位置,微动开关断开时判定处于分闸位置。用于切换手动位置和自动位置的结构一般采用拨码开关。但是,微动开关和拨码开关体积较大,使得断路器很难再实现小型化设计。


技术实现要素:

4.为此,本发明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断路器的防远程误合闸结构,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的特点。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6.一种断路器的防远程误合闸结构,包括断路器本体,所述断路器本体具有用于切换分合闸的手柄、用于切换手动位置和自动位置的拨动件以及用于电控的线路板;所述线路板上设有第一电接触部、第二电接触部和第三电接触部;所述断路器本体内还设置有导电的弹性组件,所述弹性组件与第一电接触部形成固定的电连接,且分别与手柄和拨动件形成联动连接;所述拨动件在手动位置和自动位置之间切换时,能够使弹性组件在接通第一电接触部和第二电接触部的接触位置和断开接触的分离位置之间切换;所述手柄在分合闸切换操作时,能够使弹性组件在接通第一电接触部和第三电接触部的接触位置和断开接触的分离位置之间切换;所述线路板通过检测第一电接触部与第二电接触部之间的电信号以及检测第一电接触部与第三电接触部之间的电信号以确认当前所处状态。
7.进一步的,所述弹性组件具有固定支臂、第一弹性支臂和第二弹性支臂,所述固定支臂被固定设置并电接触所述第一电接触部;所述第一弹性支臂延伸至拨动件位置而与拨动件形成联动连接,所述拨动件在手动位置和自动位置之间切换时,能够使第一弹性支臂在电接触所述第二电接触部的接触位置和与第二电接触部分离的分离位置之间切换;所述第二弹性支臂延伸至手柄位置而与手柄形成联动连接,所述手柄在分合闸切换操作时,能够使第二弹性支臂在电接触所述第三电接触部的接触位置和与第三电接触部分离的分离位置之间切换。
8.进一步的,所述弹性组件为扭簧组件,包括第一扭簧单元和第二扭簧单元,所述第一扭簧单元的线圈部和第二扭簧单元的线圈部均被固定,所述第一扭簧单元的第一支臂和
第二扭簧单元的第一支臂相连而共同组成所述固定支臂,所述第一扭簧单元的第二支臂延伸至拨动件位置形成所述第一弹性支臂,所述第二扭簧单元的第二支臂延伸至手柄位置形成所述第二弹性支臂。
9.进一步的,所述断路器本体的外壳体延伸有固定轴柱和固定轴套,所述第一扭簧单元的线圈部套设于固定轴柱上;所述第二扭簧单元的线圈部套设于固定轴套上,手柄的转轴套接于固定轴套内。
10.进一步的,所述扭簧组件是由单根金属线一体制备成型。
11.进一步的,所述拨动件上设置有抵接凸台,所述第一弹性支臂延伸至拨动件位置并通过自身弹性力向上抵接在抵接凸台上,所述拨动件背离第一弹性支臂的自由端移动时,驱动第一弹性支臂的自由端朝向所述第二电接触部方向移动并与之形成电接触;所述拨动件朝第一弹性支臂的自由端移动时,第一弹性支臂失去拨动件的按压力而复位,从而与第二电接触部分离。
12.进一步的,所述手柄上设置有抵触台阶,所述第二弹性支臂延伸至抵触台阶与第三电接触部之间,当所述手柄朝向第三电接触部方向拨动时,通过抵触台阶下压第二弹性支臂至电接触所述第三电接触部;当所述手柄背离第三电接触部方向拨动时,所述第二弹性支臂失去抵触台阶的抵压而复位,从而与第三电接触部分离。
13.进一步的,所述线路板上开设有一插孔,所述第一电接触部为设置于插孔内壁上的导电环,所述固定支臂固定插设于插孔内并与导电环相电接触。
14.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电接触部和第三电接触部均为凸起设置于线路板上的导电柱。
15.通过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6.所述线路板通过检测第一电接触部与第二电接触部之间的电信号以确认当前处于自动位置还是手动位置,以及检测第一电接触部与第三电接触部之间的电信号以确认当前为合闸位置还是分闸位置。将体积较大的微动开关和拨码开关替换成小尺寸结构(即弹性组件与线路板上电接触部)的配合来实现,极大的节省了空间,便于断路器的进一步小型化设计;且该布局结构简单,成本低。
附图说明
17.图1所示为实施例中断路器的部分内部结构示意图;
18.图2(a)所示为实施例中断路器的防远程误合闸结构的状态示意图一,该图为立体示意图;
19.图2(b)所示为图2(a)所示结构的正视图;
20.图3所示为图2(b)中结构的背视图;
21.图4所示为实施例中断路器的防远程误合闸结构的状态示意图二;
22.图5所示为实施例中断路器的防远程误合闸结构的状态示意图三;
23.图6所示为实施例中线路板与弹性组件的配合结构的俯视图;
24.图7所示为实施例中弹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5.图8所示为实施例中弹性组件在另一个角度下的结构示意图;
26.图9所示为实施例中弹性组件的装配示意图;
27.图10所示为实施例中的部分电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8.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发明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发明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发明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
29.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30.参照图1至图9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断路器的防远程误合闸结构,具体为一种小型(微型)断路器的防远程误合闸结构,包括断路器本体100,所述断路器本体100具有用于切换分合闸的手柄20、用于切换手动位置和自动位置的拨动件10以及用于电控的线路板11;所述线路板11上设有第一电接触部(未示出)、第二电接触部112和第三电接触部113;具体的,第一电接触部位于第二电接触部112和第三电接触部113的中间位置,即第一电接触部设置于第二电接触部112和第三电接触部113的中间位置的插孔111内,第二电接触部112对应拨动件10,第三电接触部113对应手柄20。
31.所述断路器本体100内还设置有导电的弹性组件30,所述弹性组件30与第一电接触部形成固定的电连接,且分别与手柄20和拨动件10形成联动连接;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组件30具有固定支臂31、第一弹性支臂32和第二弹性支臂33,所述固定支臂31被固定设置并电接触所述第一电接触部,从而使固定支臂31始终与第一电接触部进行电接触。
32.所述第一弹性支臂32延伸至拨动件10位置而与拨动件10形成联动连接,所述拨动件10在手动位置和自动位置之间切换时,能够使弹性组件30在接通第一电接触部和第二电接触部112的接触位置和断开接触的分离位置之间切换;具体的,所述拨动件10在手动位置和自动位置之间切换时,能够使第一弹性支臂32在电接触所述第二电接触部112的接触位置(即接通第一电接触部和第二电接触部112)和与第二电接触部112分离(即断开接触)的分离位置之间切换;如本具体实施例中,图2(a)、图2(b)所示,拨动件10处于自动位置,同时第一弹性支臂32处于与第二电接触部112分离的分离位置;当拨动件10从自动位置拨动至手动位置时(即在图2(a)、图2(b)的基础上向右拨动至图5的位置时),驱使第一弹性支臂32电接触所述第二电接触部112,此时,第一电接触部和第二电接触部112被弹性组件30导通。当拨动件从手动位置拨动至自动位置时(即图5的基础上向左拨动至图2(a)、图2(b)状态时),第一弹性支臂32与第二电接触部112分离,第一电接触部和第二电接触部112之间不导通。当然的,也可以是从自动位置拨动至手动位置时不导通,从手动位置拨动至自动位置时导通。
33.具体的,所述第二弹性支臂33延伸至手柄20位置而与手柄20形成联动连接。所述手柄20在分合闸切换操作时,能够使弹性组件30在接通第一电接触部和第三电接触部113的接触位置和断开接触的分离位置之间切换;所述手柄20在分合闸切换操作时,能够使第二弹性支臂33在电接触所述第三电接触部113的接触位置(即接通第一电接触部和第三电接触部113)和与第三电接触部113分离(即断开接触)的分离位置之间切换。如本具体实施例中,图2所示手柄处于分闸位置,同时第二弹性支臂33处于与第三电接触部113分离的分
离位置;当手柄20合闸操作时(即在图2(a)、图2(b)的基础上向右拨动手柄20至图4状态时),驱使第二弹性支臂33电接触所述第三电接触部113,此时,第一电接触部和第三电接触部113被弹性组件30导通。当手柄20分闸操作时(即在图4的基础上向左拨动手柄20至图2(a)、图2(b)状态时),第二弹性支臂33与第三电接触部113分离,第一电接触部和第三电接触部113之间不导通。当然的,也可以相反。
34.所述线路板11通过检测第一电接触部与第二电接触部112之间的电信号以及检测第一电接触部与第三电接触部113之间的电信号以确认当前所处状态。如本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线路板11检测到第一电接触部与第二电接触部112之间存在电信号(如电压、电流等)时,表示处于手动位置,即图5所示状态。未检测到电信号时为自动位置,即图2(a)、图2(b)所示状态。
35.又如所述线路板11检测到第一电接触部与第三电接触部113之间存在电信号,表示处于合闸位置,即图4所示状态。未检测到电信号时为分闸位置,即图2(a)、图2(b)所示状态。
36.当处于自动位置时,线路板11接收并执行远程输入的分合闸命令,实现正常的远程操控;当处于手动位置时,线路板11不执行远程输入的合闸命令,很好的实现防远程误合闸。此控制方式是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详述。
37.通过该断路器的防远程误合闸结构的设计,将体积较大的微动开关和拨码开关替换成小尺寸结构(即弹性组件30与线路板11上电接触部)的配合来实现,极大的节省了空间,便于断路器的进一步小型化设计;且该布局结构简单,成本低。
38.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线路板11为现有的线路板结构,线路板11内集成的电信号检测电路、控制电路和通信电路均为现有技术,其中,电信号检测电路的电路原理框图如图10所示,s1代表手柄20分合闸,s2代表手动和自动切换。本方案只是在线路板11上第一电接触部、第二电接触部112和第三电接触部113,实现与弹性组件30的配合。
39.进一步的,所述弹性组件30是由单根金属线一体制备成型的扭簧组件,包括第一扭簧单元34和第二扭簧单元35,所述第一扭簧单元34的线圈部和第二扭簧单元35的线圈部均被固定,具体的,所述断路器本体100的外壳体1001延伸有固定轴柱110和固定轴套120,所述第一扭簧单元34的线圈部套设于固定轴柱110上;所述第二扭簧单元35的线圈部套设于固定轴套120上,装配简易。手柄20的转轴套接于固定轴套120内。
40.所述第一扭簧单元34的第一支臂和第二扭簧单元35的第一支臂相连(本实施例中为一体连接结构)而共同组成所述固定支臂31,即固定支臂31处于该金属线的中间段;所述第一扭簧单元34的第二支臂延伸至拨动件10位置形成所述第一弹性支臂32,所述第二扭簧单元35的第二支臂延伸至手柄20位置形成所述第二弹性支臂33;所述第一弹性支臂32的自由端(即外端部)和第二弹性支臂33的自由端为该金属线的两外端部。
41.采用该扭簧组件,结构简单、容易制备成型,且装配简便,动作行程稳定。当然的,在其它实施例中,扭簧组件也可以采用多段金属线拼接而成,如第一扭簧单元34采用一段金属线制备,第二扭簧单元35采用另一段金属线制备,第一扭簧单元34的第一支臂和第二扭簧单元35的第一支臂通过现有技术中的焊接等固定手段实现固定。又或者是,弹性组件30也可以采用其它的类型的结构,如采用一个呈“v”形的弹片来替代,“v”形的弹片的中间段作为固定支臂31,两端部分别作为第一弹性支臂32和第二弹性支臂33,等等。
42.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所述拨动件10与第一弹性支臂32的具体配合方式为:参照图2(b)、图4和图5所示,所述拨动件10上设置有抵接凸台101,所述第一弹性支臂32延伸至拨动件10位置并通过自身弹性力向上抵接在抵接凸台101上,所述拨动件10背离第一弹性支臂32的自由端移动时,图2(b)中,第一弹性支臂32的自由端朝左,拨动件10向右移动(本实施例为从自动位置切换至手动位置);驱动第一弹性支臂32的自由端朝向所述第二电接触部112方向(即向下)移动并与之形成电接触;所述拨动件10朝第一弹性支臂32的自由端移动(本实施例为从手动位置切换至自动位置)时,第一弹性支臂32失去拨动件10的抵接凸台101的按压力而复位,从而与第二电接触部112分离。第一弹性支臂32和拨动件10的配合结构简单,装配操作简便。当然的,在其它实施例中,拨动件10与第一弹性支臂32的装配结构不局限于此。
43.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所述手柄20与第二弹性支臂33的具体配合方式为:参照图2(b)、图4和图5所示,所述手柄20上设置有抵触台阶201,所述第二弹性支臂33延伸至抵触台阶201与第三电接触部113之间,当所述手柄20朝向第三电接触部113方向拨动(本实施例为由分闸位置拨动至合闸位置)时,通过抵触台阶201下压第二弹性支臂33至电接触所述第三电接触部113;当所述手柄20背离第三电接触部113方向拨动(本实施例为由合闸位置拨动至分闸位置)时,所述第二弹性支臂33失去抵触台阶201的抵压而复位,从而与第三电接触部113分离。第二弹性支臂33和手柄20的配合结构简单,装配操作简便。当然的,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二弹性支臂33和手柄20的装配结构不局限于此。
44.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所述线路板11上开设有一插孔111,所述第一电接触部为设置于插孔111内壁上的导电环(未示出),所述固定支臂31固定插设于插孔111内并与导电环相电接触;从而实现固定支臂31的固定装配,具体为可拆卸的固定装配;装配结构简单,且拆卸操作容易,拆卸时,只要拔出即可。当然的,在其它实施例中,固定支臂31的固定装配方式不局限于此,也可以采用不可拆卸的焊接固定方式直接与第一电接触部连接等。
45.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电接触部112和第三电接触部113均为凸起设置于线路板11上的导电柱。第一弹性支臂32和第二弹性支臂33通过抵接于相对应的导电柱上实现电接触,不会限制第一弹性支臂32和第二弹性支臂33的行程。当然的,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二电接触部112和第三电接触部113的结构不局限于此。
46.尽管结合优选实施方案具体展示和介绍了本发明,但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可以对本发明做出各种变化,均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