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265736发布日期:2021-12-31 18:22阅读:108来源:国知局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显示面板上通常集成摄像头模组等硬件,以利用摄像头模组来获得图像采集。相关技术中,通常在显示面板上设置开孔区,开孔区内放置摄像头模组。然而,开孔区的边缘易出现裂纹,且裂纹易向显示面板的非开孔区延伸,影响显示面板的正常显示。为了保证显示面板的正常使用,显示面板内设置有环绕开孔区的裂纹检测(panel crack detection,简称为pcd)线,以检测显示面板是否存在裂纹。然而,相关技术中的裂纹检测线存在检测盲区,裂纹检测的准确性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3.鉴于上述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用于提高显示面板的裂纹检测的准确性。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5.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其设置有开孔区和沿所述开孔区的周向边缘设置的裂纹检测环;所述裂纹检测环具有使所述裂纹检测环断开的缺口,所述缺口的第一端具有容纳区,所述缺口的第二端具有凸出部,至少部分所述凸出部位于所述容纳区内,所述容纳区与所述凸出部啮合,且两者存在预设间隙。
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缺口的第一端具有容纳区,缺口的第二端具有凸出部,至少部分凸出部位于容纳区内,容纳区与凸出部啮合,且两者存在预设间隙。通过容纳区和凸出部相配合,使得沿一个方向延伸的裂纹难以通过缺口,以避免漏检,提高裂纹检测的准确性。
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裂纹检测环由一根裂纹检测线形成;
8.优选地,所述容纳区的两端点所形成的虚拟直线与所述凸出部相交。
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裂纹检测线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引线、第一延伸线、第一连接线、第二延伸线、第二连接线、第三延伸线和第二引线;其中,所述第一引线用于接收信号,所述第二引线用于输出信号,所述第二延伸线形成所述裂纹检测环的内环,所述第一延伸线和所述第三延伸形成所述裂纹检测环的外环,所述第一连接线和所述第二连接线之间形成所述缺口。
1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延伸线与所述第二延伸线平行,所述第三延伸线与所述第二延伸线平行,且所述第一延伸线与所述第二延伸线之间的间距,与所述第三延伸线与所述第二延伸线之间的间距相等。
1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裂纹检测环的内环与所述开孔区的边缘之间的距离为100μm

400μm,所述第一连接线与所述第二连接线之间的距离为30μm

50μm。
1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容纳区由所述第一连接线弯折形成,所述凸出部
由所述第二连接线弯折形成。
1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凸出部的形状为三角形、矩形、正方形、梯形或者阶梯矩形,所述容纳区的形状与所述凸出部的形状相适配。
1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线和所述第二连接线均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径向段、周向段和第二径向段。
15.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其设置有开孔区和沿所述开孔区的周向边缘设置的至少两个裂纹检测环,每个所述裂纹检测环具有一个缺口,且所述至少两个裂纹检测环的各所述缺口沿所述开孔区的周向错开设置。
1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在开孔区的周向边缘设置多个裂纹检测环,且各裂纹检测环的缺口沿开孔区的周向错开,各裂纹检测环的缺口在开孔区的周向上不具有重合区域。当显示面板存在可以通过某一个裂纹检测环的缺口的裂纹时,该裂纹难以通过其他的裂纹检测环的缺口,以避免漏检,提高裂纹检测的准确性。
17.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如上所述的显示面板,因而具有裂纹检测的准确性较高的优点,具体效果参照上文所述,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为相关技术中的裂纹检测环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相关技术中的裂纹检测环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22.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23.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裂纹检测环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24.图6为图5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25.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裂纹检测环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26.图8为图7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27.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裂纹检测环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28.图10为图9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
29.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裂纹检测环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
30.图12为图11中e处的局部放大图;
31.图1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裂纹检测环的第五种结构示意图;
32.图1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裂纹检测环的第六种种结构示意图。
33.附图标记说明:
34.100

显示面板;
ꢀꢀꢀꢀꢀꢀꢀꢀꢀꢀꢀꢀꢀꢀꢀꢀ
200

开孔区;
35.300

缺口;
ꢀꢀꢀꢀꢀꢀꢀꢀꢀꢀꢀꢀꢀꢀꢀꢀꢀꢀꢀꢀ
400

裂纹检测线;
36.410

第一引线;
ꢀꢀꢀꢀꢀꢀꢀꢀꢀꢀꢀꢀꢀꢀꢀꢀ
420

第一延伸线;
37.430

第一连接线;
ꢀꢀꢀꢀꢀꢀꢀꢀꢀꢀꢀꢀꢀꢀ
440

第二延伸线;
38.450

第二连接线;
ꢀꢀꢀꢀꢀꢀꢀꢀꢀꢀꢀꢀꢀꢀ
460

第三延伸线;
39.470

第二引线;
ꢀꢀꢀꢀꢀꢀꢀꢀꢀꢀꢀꢀꢀꢀꢀꢀ
500

裂纹;
40.600

触控电极;
ꢀꢀꢀꢀꢀꢀꢀꢀꢀꢀꢀꢀꢀꢀꢀꢀ
610

触控线;
41.620

触控芯片;
ꢀꢀꢀꢀꢀꢀꢀꢀꢀꢀꢀꢀꢀꢀꢀꢀ
700

显示芯片;
42.810

第一裂纹检测线;
ꢀꢀꢀꢀꢀꢀꢀꢀꢀꢀ
820

第二裂纹检测线;
43.821

第三引线;
ꢀꢀꢀꢀꢀꢀꢀꢀꢀꢀꢀꢀꢀꢀꢀꢀ
822

第四延伸线;
44.823

第四引线。
具体实施方式
45.正如背景技术所述,相关技术中的显示面板存在裂纹检测准确性较低的问题,经发明人研究发现,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在于,设置在显示面板内的裂纹检测线环绕开孔区形成裂纹检测环,裂纹检测环具有缺口,使得裂纹检测环存在检测盲区,具体分析如下:
46.参照图1,当裂纹检测环包括一个环时,该环的两端之间形成如图1所示的缺口300。当缺口300中出现裂纹500时,裂纹检测环不会受到裂纹500影响,即该区域的裂纹500检测难以检测出来,导致裂纹检测准确性较低。
47.参照图2,当裂纹检测环包括两个环时,这两个环分别为内环和外环,内环和外环的连接线形成如图2所示的缺口300。参照图3所示的局部放大图,当缺口300中出现裂纹500时,裂纹检测环不会受到裂纹500影响,即该区域的裂纹500检测难以检测出来,导致裂纹检测准确性较低。
48.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缺口的第一端具有容纳区,缺口的第二端具有凸出部,至少部分凸出部位于容纳区内,通过凸出部与容纳区啮合,且两者存在预设间隙,使得沿一个方向延伸的裂纹难以通过缺口,以避免漏检,提高裂纹检测的准确性。
49.为了使本技术实施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均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50.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可以为智能手环、导航仪、显示器、手机、平板电脑、个人数字助理等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者部件,其包括下文所述的显示面板。
51.参照图4,显示面板100设置有开孔区200,开孔区200可以为通孔或者盲孔,开孔区200内设置有摄像头模组等。开孔区200的周向边缘设置有裂纹检测环,如图4所示,裂纹检测环环绕开孔区200,且裂纹检测环与开孔区200的边缘具有间隔。
52.在一些可能的示例中,显示面板100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阵列基板、像素定义层(pixel definition layer,简称为pdl)、封装层以及触控层。其中,像素定义层中具有像素开口,像素开口内设置有像素单元,阵列基板通常为薄膜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r,简称为tft)阵列基板。tft阵列基板一般包括衬底和设置在衬底上的薄膜晶体管层。
53.具体的,衬底可以为玻璃(glass)衬底或者聚酰亚胺(pi)衬底,薄膜晶体管层包括
设置在衬底上的第一绝缘层,第一绝缘层上设置有栅极线和薄膜晶体管的栅极(gate),栅极线沿第一方向排布,且栅极线与栅极连接。栅极线和栅极上覆盖有第二绝缘层,第二绝缘层上设置有数据线、薄膜晶体管的源极(source)和漏极(drain),数据线沿第二方向排布,且数据线与漏极连接。薄膜晶体管的漏极与像素单元电连接,薄膜晶体管在栅极线的控制下,将数据线从显示芯片输入的数据显示信号提供给薄膜晶体管相对应的像素单元,以驱动显示面板100进行显示。显示芯片通常包括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简称为ic),其还控制栅极线向薄膜晶体管提供扫描信号,以控制薄膜晶体管的开启或关闭。数据线、薄膜晶体管的源极(source)和漏极(drain)上覆盖有第三绝缘层,第三绝缘层通常包括平坦化层,平坦化层的上表面齐平。
54.需要说明的是,薄膜晶体管可以是底栅结构,也可以是顶栅结构,可以是非晶硅(a

si)薄膜晶体管,也可以是低温多晶硅(low temperature poly silicon,简称为ltps)薄膜晶体管或者氧化物(oxide)薄膜晶体管,本技术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55.像素单元可以包括不同颜色的子像素,例如,像素单元包括红色子像素r、绿色子像素g和蓝色子像素b。或者,像素单元包括红色子像素r、绿色子像素g、蓝色子像素b和白色子像素w。每个子像素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位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发光层。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中的一个与薄膜晶体管电性连接,通过薄膜晶体管控制发光层发光。示例性的,第一电极位于阵列基板上,且与薄膜晶体管电性连接,第一电极可以为阳极,阳极中产生空穴。相应的,第二电极可以为阴极,阴极产生电子,阳极产生的空穴和阴极产生的电子在发光层内复合发光。发光层可以包括堆叠设置的空穴注入层(hole injection layer,简称为hil)、空穴传输层(hole transport layer,简称为htl)、发光材料层(emitting material layer,简称为eml)、电子传输层(electron transport layer,简称为etl)和电子注入层(electron injection layer,简称为eil),其中,空穴注入层设置在第一电极上。
56.封装层设置在像素定义层和像素单元上,用于保护位于其下方显示面板100的其他结构,阻隔水氧侵蚀发光层。封装层常采用氧化硅、氮化硅以及甲基丙烯酸酯等形成的无机材料层,或者封装层采用无机材料层和有机材料层的叠层结构,有机材料层设置在两个相邻的无机材料层之间。
57.封装层上设置有触控层,触控层包括触控电极600,触控电极600形成网格状结构,即触控电极600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触控子电极和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触控子电极,第一触控子电极和第二触控子电极交叉设置。第一触控子电极和第二触控子电极可以均为金属材料,以减少电信号在第一触控子电极和第二触控子电极中的传输延迟。或者,第一触控子电极和第二触控子电极可以均为透明导电材料,例如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简称为ito)或者石墨烯等,以减少对像素单元发出的光线的反射。触控电极600通过触控线610与触控芯片620电连接(图4中未画出触控电极600、触控线610和触控芯片620的连接方式),触控芯片620向触控电极600发送驱动信号或接收感应信号。
58.在本技术一些可能的示例中,开孔区200设置在触控层,例如,开孔区200贯穿触控电极600,开孔区200具有图5所示的对称轴y。裂纹检测环也设置在触控层,如图5和图6所示,裂纹检测环周向环绕开孔区200。裂纹检测环具有缺口300,该缺口300使得裂纹检测环周向断开,即裂纹检测环沿周向并不连续。
59.缺口300具有两端,缺口300的第一端具有容纳区,缺口300的第二端具有凸出部,示例性的,缺口300的第一端可以为图5和图6所示的左端,缺口300的第二端可以为图5和图6所示的右端。至少部分凸出部位于容纳区内,容纳区与凸出部啮合,沿远离裂纹检测环中心的方向,容纳区和凸出部交错,其中,容纳腔的形状和凸出部的形状可以相匹配。容纳区和凸出部之间还存在预设间隙,通过调整预设间隙的大小,使得缺口300内不存在穿过该缺口300的直线,从而使得开孔区200内的裂纹500延伸时,裂纹检测环会受到损伤,进而可以将裂纹500检测出来。
60.具体的,容纳区的两个端点之间形成虚拟直线,虚拟直线如图6中虚线所示,凸出部与该虚拟直线相交,以使缺口300内不存在穿过该缺口300的直线。
61.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本技术的一些实现方式中,裂纹检测环由一根裂纹检测线400形成,该裂纹检测线400沿开孔区200延伸、弯折形成裂纹检测环,裂纹检测环具有彼此分离的两端的开放曲线形状。
62.具体的,如图5所示,裂纹检测线40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引线410、第一延伸线420、第一连接线430、第二延伸线440、第二连接线450、第三延伸线460和第二引线470。其中,第一引线410用于接收信号,第二引线470用于输出信号。第一引线410和第二引线470可以彼此相对,且相对于对称轴y对称。如图5所示,第一引线410和第二引线470之间具有间隙,对称轴y穿过该间隙,即对称轴y位于第一引线410和第二引线470之间。第一引线410和第二引线470可以为直线型或者l型,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第一引线410和第二引线470的形状并不是限定的。
63.继续参照图5,第二延伸线440形成裂纹检测环的内环,第一延伸线420和第三延伸线460形成裂纹检测环的外环。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延伸线420和第三延伸线460位于第二延伸线440远离开孔区200的一侧,即位于第二延伸线440的外侧。第一连接线430和第二连接线450相对设置且具有间隔,以形成缺口300,即第一连接线430为缺口300的第一端,第二连接线450为缺口300的第二端。
64.如图5所示,第一延伸线420和第二延伸线440平行,第三延伸线460与第二延伸线440平行,第一延伸线420、第二延伸线440和第三延伸线460均沿开孔区200的周向延伸。第一延伸线420与第二延伸线440之间的间距与第三延伸线460与第二延伸线440之间的间距相等。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延伸线420和第三延伸线460相对于对称轴y对称分布。示例性的,第一延伸线420位于对称轴y的左侧,第三延伸线460位于对称轴y的右侧。第一延伸线420为向左凸出的弧形,第三延伸线460为向右凸出的弧形。
65.本技术实施例中,裂纹检测环的内环与开孔区200的边缘之间的距离为100μm

400μm,例如,内环的中心可以与开孔区200的中心相重合。当裂纹500在开孔区200径向方向的投影长度小于该距离时,裂纹500未延伸至裂纹检测环,裂纹500不对裂纹检测环产生影响,该裂纹500不会影响显示面板100的正常显示,此时确定显示面板100不存在裂纹500。如图5所示,当裂纹500延伸至裂纹检测环时,裂纹500使得裂纹检测环的内环、外环、第一连接线430或者第二连接线450中内的一个或者多个受损,此时确定显示面板100存在裂纹500。
66.继续参照图5,第一连接线430与第二连接线450之间的距离为30μm

50μm,在保证裂纹检测线400可以正常检测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裂纹检测线400的缺口300的尺寸,以降低漏检的可能性。如图5所示,第一连接线430弯折形成容纳区,第二连接线450弯折形成凸出
部。
67.在本技术一些可能的示例中,第一连接线430和第二连接线450均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径向段、周向段和第二径向段,其中,第一径向段和第二径向段可以沿开孔区200的径向延伸,周向段沿开孔区200的周向延伸。当然,第一径向段与第二径向段也可以沿对称轴y的方向延伸。如图5所示,第一连接线430的第一径向段和周向段形成容纳区,第二连接线450的第一径向段和周向段形成凸出部,使得缺口300大致呈z字形。
68.在本技术的另一些可能的示例中,凸出部的形状为三角形、矩形、正方形、梯形或者阶梯矩形,容纳区的形状与凸出部的形状相适配。容纳区由第一连接线430弯折形成,容纳区的形状是指容纳区,以及容纳区的两端点所形成的虚拟形状。凸出部由第二连接线450弯折形成,凸出部的形状是指凸出部,以及凸出部的两端点所形成的虚拟形状。
69.具体的,如图7和图8所示,凸出部的形状为三角形,相应的,容纳区的形状也为三角形。或者,如图9和图10所示,凸出部的形状为阶梯矩形,相应的,容纳区的形状也为阶梯矩形。再或者,如图11和图12所示,凸出部的形状为矩形,相应的,容纳区的形状也为矩形。当然,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凸出部的形状并不是限定的,例如,凸出部还可以为圆弧形等。
70.本技术实施例中的裂纹检测环可以通过图形化工艺形成,即第一引线410、第一延伸线420、第一连接线430、第二延伸线440、第二连接线450、第三延伸线460和第二引线470同时形成。图形化工艺通常包括沉积膜层、涂覆光刻胶层、曝光、显影、刻蚀,以及去除光刻胶层等过程。
71.本技术实施例中的裂纹检测环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裂纹检测,在一种可能的检测方式中,如图4所示,裂纹检测线400的第一引线410和第二引线470均连接显示芯片700,显示芯片700向第一引线410输入电压,并接收第二引线470上的输出电压或者接收第二引线470上的输出电流。当裂纹检测线400断开时,第二引线470上的输出电压或者输出电流低于预设值甚至为零,此时确定显示面板100存在裂纹500。
72.在另一种可能的检测方式中,裂纹检测线400的第一引线410连接显示芯片700,第二引线470连接阵列基板,例如连接数据线。显示芯片700向第一引线410输入信号,根据像素单元是否点亮判断显示面板100是否存在裂纹500。具体的,当裂纹检测线400断开时,像素单元不会被点亮,即显示面板100内不存在亮线,此时确定显示面板100存在裂纹500。
7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0中,缺口300的第一端具有容纳区,缺口300的第二端具有凸出部,凸出部位于容纳区内,且容纳区的两端点所形成的虚拟直线与凸出部相交。通过容纳区和凸出部相配合,使得缺口300中不存在穿过该缺口300的直线,从而使得沿一个方向延伸的裂纹500难以通过缺口300,以避免漏检,提高裂纹500检测的准确性。
74.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面板100,显示面板100包括开孔区200,显示面板100的结构可以参照上文,在此不再赘述。参照图13,开孔区200具有对称轴y,开孔区200的周向设置有至少两个裂纹检测环,每个裂纹检测环具有使其断开的一个缺口300,且至少两个裂纹检测环的各缺口300沿开孔区200的周向错开。
75.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如图13和图14所示,显示面板100包括两个裂纹检测环,每个裂纹检测环由一个裂纹检测线形成。为了方便描述,将这两个裂纹检测环中的一个定义为第一裂纹检测环,将这两个裂纹检测环中的另一个定义为第二裂纹检测环。示例性的,第一裂纹检测环环绕开孔区200设置,第二裂纹检测环环绕第一裂纹检测环设置,即第二裂
纹检测环相对第一裂纹检测环远离开孔区200。第一裂纹检测环由第一裂纹检测线810形成,第二裂纹检测环由第二裂纹检测线820形成。
76.在一种可能的示例中,如图13所示,第一裂纹检测线81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引线410、第一延伸线420和第二引线470。第一引线410用于接收信号,第二引线470用于输出信号,第一延伸线420沿开孔区200的周向延伸。第一引线410和第二引线470可以彼此相对,第一引线410和第二引线470可以形成轴对称图形,第一引线410和第二引线470之间形成第一裂纹检测环的缺口300。
77.第二裂纹检测线82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引线821、第四延伸线822和第四引线823,即第四延伸线822沿开孔区200的周向延伸。第三引线821和第四引线823之间形成第二裂纹检测环的缺口300。例如,第三引线821和第四引线823可以形成轴对称图形。如图13所示,第一裂纹检测环的缺口300与第二裂纹检测环的缺口300在开孔区的周向上错开。
78.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裂纹检测线810的第一引线410和第二引线470可以与第一延伸线420异层设置,第二裂纹检测线820的第三引线821和第四引线823可以与第四延伸线822异层设置,以避免第第一裂纹检测线810的第一引线410和第二引线470与第二裂纹检测线820的第三引线821和第四引线823交叉而导通,保证第一裂纹检测环和第二裂纹检测环的正常工作。
79.在另一种可能的示例中,如图14所示,第一裂纹检测线81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引线410、第一延伸线420、第一连接线430、第二延伸线440、第二连接线450、第三延伸线460和第二引线470。第一引线410用于接收信号,第二引线470用于输出信号。第一引线410和第二引线470可以彼此相对,对称轴y位于第一引线410和第二引线470之间,且第一引线410和第二引线470相对于对称轴y对称。
80.第二延伸线440形成第一裂纹检测环的内环,第一延伸线420和第三延伸线460形成第一裂纹检测环的外环。即第一延伸线420和第三延伸线460位于第二延伸线440远离开孔区200的一侧,即位于第二延伸线440的外侧。第一连接线430和第二连接线450相对设置且具有间隔,以形成第一裂纹检测环的缺口300,该缺口300的形状不是限定的。
81.第二裂纹检测线82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引线821、第四延伸线822和第四引线823,其中,第四延伸线822形成第二裂纹检测环的环状部分,即第四延伸线822沿开孔区200的周向延伸。第三引线821和第四引线823之间形成第二裂纹检测环的缺口300。例如,第三引线821和第四引线823之间设置有第一裂纹检测环的第一引线410和第二引线470。第三引线821和第四引线823相对于对称轴y对称分布。例如,第二裂纹检测线820为相对于对称轴y的轴对称图形。
82.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第二延伸线440的中心、第一延伸线420和第三延伸线460的中心、第四延伸线822的中心,以及开孔区200的中心可以相重合。
8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0中,在开孔区200的周向边缘设置多个裂纹检测环,且各裂纹检测环的缺口300沿开孔区200的周向错开,各裂纹检测环的缺口300在开孔区200的周向上不具有重合区域。当显示面板100存在可以通过某一个裂纹检测环的缺口300的裂纹500时,该裂纹500难以通过其他的裂纹检测环的缺口300,以避免漏检,提高裂纹500检测的准确性。
84.本说明书中各实施例或实施方式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
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相互参见即可。
85.应当指出,在说明书中提到的“一个实施例”、“实施例”、“示例性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等表示的实施例可以包括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但未必每个实施例都包括该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此外,这样的短语未必是指同一实施例。此外,在结合实施例描述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时,结合明确或未明确描述的其他实施例实现这样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处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范围之内。
86.一般而言,应当至少部分地由语境下的使用来理解术语。例如,至少部分地根据语境,文中使用的术语“一个或多个”可以用于描述单数的意义的任何特征、结构或特性,或者可以用于描述复数的意义的特征、结构或特性的组合。类似地,至少部分地根据语境,还可以将诸如“一”或“所述”的术语理解为传达单数用法或者传达复数用法。
87.应当容易地理解,应当按照最宽的方式解释本公开中的“在
……
上”、“在
……
以上”和“在
……
之上”,以使得“在
……
上”不仅意味着“直接处于某物上”,还包括“在某物上”且其间具有中间特征或层的含义,并且“在
……
以上”或者“在
……
之上”不仅包括“在某物以上”或“之上”的含义,还可以包括“在某物以上”或“之上”且其间没有中间特征或层(即,直接处于某物上)的含义。
88.此外,文中为了便于说明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例如,“下面”、“以下”、“下方”、“以上”、“上方”等,以描述一个元件或特征相对于其他元件或特征的如图所示的关系。空间相对术语意在包含除了附图所示的取向之外的处于使用或操作中的器件的不同取向。装置可以具有其他取向(旋转90度或者处于其他取向上),并且文中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词可以同样被相应地解释。
89.文中使用的术语“衬底”是指在其上添加后续材料层的材料。衬底本身可以被图案化。添加到衬底顶上的材料可以被图案化,或者可以保持不被图案化。此外,衬底可以包括宽范围内的一系列材料,例如,硅、锗、砷化镓、磷化铟等。替代地,衬底可以由非导电材料(例如,玻璃、塑料或者蓝宝石晶圆等)制成。
90.文中使用的术语“层”可以指包括具有一定厚度的区域的材料部分。层可以在整个的下层结构或上覆结构之上延伸,或者可以具有比下层或上覆结构的范围小的范围。此外,层可以是匀质或者非匀质的连续结构的一个区域,其厚度小于该连续结构的厚度。例如,层可以位于所述连续结构的顶表面和底表面之间或者所述顶表面和底表面处的任何成对的横向平面之间。层可以横向延伸、垂直延伸和/或沿锥形表面延伸。衬底可以是层,可以在其中包括一个或多个层,和/或可以具有位于其上、其以上和/或其以下的一个或多个层。层可以包括多个层。例如,互连层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导体和接触层(在其内形成触点、互连线和/或过孔)以及一个或多个电介质层。
91.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