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连接器、线缆连接器组件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164152发布日期:2023-05-14 23:55阅读:28来源:国知局
线缆连接器、线缆连接器组件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实施例涉及线缆连接器,特别涉及一种线缆连接器、线缆连接器组件、电路板组件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1、随着通信设备的串并转换电路(serializer deserializer,简称serdes)的主流链路往112g+ 或更高的速率演进,高速链路对链路损耗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而电路板例如印制电路板(print circuit board,简称pcb)上的走线损耗明显高于高速线缆(cable)。因此,越来越多的设计是将传统的电路板走线换成线缆走线。

2、目前,在电路板上电连接一线缆连接器,将线缆的一端电连接在线缆连接器上,使得电路板引出线缆,通过该线缆与外部电路或元器件电连接。其中,线缆连接器具有信号端子,信号端子的首部与电路板上的引脚例如焊盘电接触,信号端子的尾部与线缆的一端电连接,使得线缆通过该信号端子与电路板的引脚电连接。相关技术中,信号端子靠近首部的部分为弯折部,该弯折部沿着电路板的表面延伸,以保证线缆连接器装配在电路板上时,通过挤压该弯折部,使得该信号端子的首部在预紧力的作用下紧密的抵触在引脚上。

3、然而,上述线缆连接器中,信号端子的首部无法稳定地抵接在电路板的对应引脚上。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线缆连接器、线缆连接器组件、电路板组件及电子设备,该线缆连接器的一端能够稳定地抵接在电路板的对应引脚上,从而保证线缆连接器与电路板的电连接可靠性。

2、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线缆连接器,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信号对单元;

3、每个信号对单元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信号端子,每个信号端子的第一端用于与电路板的对应引脚电接触,每个信号端子的第二端用于与对应的线缆电连接;

4、每个信号端子沿自身的延伸方向上形成有弯折部,弯折部与第一端之间具有一定距离。

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线缆连接器,通过将信号对单元中,信号端子的弯折部设置为与信号端子的第一端之间具有一定距离,换句话说,将信号端子的弯折部往靠近第二端的方向调整了一段距离,使得信号端子靠近第一端的部分与信号端子的主延伸方向一致,即没有往其他方向弯折的弯折部。这样,在将线缆连接器装配在电路板上时,可将信号端子的第一端以及靠近第一端的部分垂直于电路板设置,从而避免了信号端子靠近第一端的部分占用电路板沿引脚排布方向上的空间,可通过延长弯折部在垂直于信号端子主延伸方向上的延伸长度,以提高信号端子在延伸方向上的弹性,保证信号端子的第一端与电路板上引脚之间的接触可靠性,而不会占用电路板用于接触信号端子的配合面的表面空间,这样可减小线缆连接器中相邻信号端子之间的间距,使得该线缆连接器形成高速高密的线缆连接器,从而使得该线缆连接器适用于高密度引脚的电路板。

6、另外,通过将信号对单元中的信号端子设置为上述结构,使得该信号端子的第一端在与电路板的引脚抵接配合时,会发生沿垂直于电路板的方向上的压缩过程,而不会沿平行于电路板的方向滑动,即不会在配合面上滑动,这样可保证信号端子的第一端与电路板上引脚的接触稳定性,这样,当信号端子通过焊盘与引脚电连接时,可缩小该焊盘的横截面尺寸,确保信号端子与引脚之间的阻抗稳定性。另外,本技术实施例的信号端子无需占用配合面尺寸,从而为线缆连接器的屏蔽件、电路板上的参考地以及两个之间的连接结构提供了合适的空间,保证信号端子第一端的屏蔽作用,使得信号端子的抗串扰性能更优。另外,相关技术中,在信号端子的第一端设置弧形弯钩,以避免信号端子在沿配合面滑动时对引脚上的焊盘造成损坏,相比于相关技术,本技术实施例因信号端子靠近第一端的部分无弯折部,该信号端子的第一端垂直抵接在电路板的引脚例如焊盘上,而无沿配合面上的滑动趋势,因此,该信号端子的第一端无弯钩,减小了信号端子第一端处的信号损耗,保证了信号对单元对高速信号的传输性能。

7、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弯折部沿信号端子的延伸方向具有多个部分,多个部分中,相邻两个部分的弯折方向不同,这样,可增强弯折部在信号端子的延伸方向上的弹性,使得信号端子的第一端能够稳定地抵接在电路板的引脚上,且可保证该弯折部不会占用线缆连接器与电路板之间的配合面的水平尺寸。

8、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线缆连接器还包括导电壳体,导电壳体用于与电路板的参考地电连接;

9、导电壳体具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屏蔽腔,多个屏蔽腔与多个信号对单元对应设置,每个信号对单元的至少部分位于对应的屏蔽腔内,且信号对单元与屏蔽腔的内壁绝缘设置。

10、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在线缆连接器中设置导电壳体,并在该导电壳体中设置相互独立的屏蔽腔,这样,通过将每个信号对单元收纳在对应的屏蔽腔内,并将该导电壳体与电路板的参考地电连接,使得该导电壳体起到屏蔽信号的作用,从而可有效防止各个信号对单元向外辐射高速信号波而影响彼此的信号传输稳定性,从而提高线缆连接器中各个信号对单元的防串扰性能。

11、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弯折部与对应的屏蔽腔的内壁之间的距离沿弯折部的延伸方向处处相等,以保证该弯折部在延伸方向上的特性阻抗一致,从而提高线缆连接器的传输高速信号的性能。

12、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导电壳体的一端具有多个第一避让口,多个第一避让口与多个屏蔽腔对应设置,每个第一避让口与对应的屏蔽腔连通,每个第一避让口用于供对应的信号端子的第一端穿出至屏蔽腔的外部,以便于信号端子的第一端与电路板上的引脚电接触。

13、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线缆连接器还包括多个第一绝缘件,多个第一绝缘件与多个信号对单元对应设置;

14、每个第一绝缘件设置在对应的信号端子与第一避让口的内壁之间。

15、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在每个信号端子与第一避让口的内壁之间设置第一绝缘件,以起到固定每个信号端子的作用,保证信号端子的第一端能够稳定地抵接在电路板的引脚上。另外,第一绝缘件的设置,也确保信号端子的第一端与导电壳体之间有效绝缘,防止信号端子发生短路,也防止了信号端子沿平行配合面的方向晃动而与导电壳体接触。

16、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线缆连接器还包括多个第二绝缘件,多个第二绝缘件与多个信号对单元对应设置;

17、每个第二绝缘件设置在对应的信号对单元与屏蔽腔的内壁之间,且每个第二绝缘件靠近信号端子的第二端设置。

18、本技术实施例通过信号端子靠近第二端的位置设置第二绝缘件,并将该第二绝缘设置在信号对单元与屏蔽腔的内壁之间,以确保信号对单元的每个信号端子与导电壳体之间有效绝缘,避免信号端子与导电壳体之间发生短路。另外,第二绝缘件的设置提高了信号对单元在屏蔽腔内的稳固性,避免了信号对单元在垂直于信号端子的延伸方向上晃动,从而提高了信号对单元的信号端子与电路板上引脚的电接触稳定性,也防止了信号端子在晃动过程中与导电壳体接触。

19、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信号端子的第二端与线缆的连接处位于屏蔽腔内,第二绝缘件的至少部分位于连接处与屏蔽腔的内壁之间,以起到保护线缆与信号端子连接处的作用,例如当线缆与信号端子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时,该第二绝缘件可保护焊点的作用,避免焊点处发生断裂等情况。

20、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每根线缆的至少部分位于对应的屏蔽腔内;

21、每根线缆包括自内而外依次套设的线芯、绝缘层及导电层;

22、线缆连接器还包括导电介质,导电介质填充在导电层与屏蔽腔的内壁之间。

23、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在线缆的导电层与屏蔽腔之间填充导电介质,一方面,可将线缆的导电层与导电壳体电连接,这样,当导电壳体与电路板的参考地电连接时,线缆的导电层、导电壳体及电路板的参考地形成良好的地回流系统,从而提高了线缆连接器以及线缆的对外屏蔽作用,避免了线缆连接器和线缆与外界信号之间发生相互串扰,也避免了线缆连接器内部的各个信号对单元之间发生信号串扰。

24、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线缆连接器还包括地接触件;

25、地接触件设置在导电壳体靠近所述信号端子第一端的一侧,且地接触件的一侧与导电壳体电连接,地接触件的另一侧用于与电路板的参考地电连接;

26、地接触件上具有多个第二避让口,每个第二避让口用于供对应的信号端子穿过。

27、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在导电壳体靠近所述信号端子第一端的一侧设置地接触件,以使该导电壳体通过该地接触件与电路板的参考地电连接,以确保该导电壳体对信号的屏蔽效果。

28、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地接触件上具有弹性件,弹性件的弹性方向与信号端子的延伸方向一致,这样,当线缆连接器与电路板电连接时,可通过导电壳体和电路板对地接触件进行挤压,使得地接触件在弹性件的预紧力的作用下能够与电路板的参考地紧密电接触,从而保证导电壳体与电路板的参考地之间的电连接可靠性。

29、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弹性件被配置为弹臂,弹臂的延伸方向垂直于信号端子的延伸方向,弹臂的一端与地接触件连接,弹臂的另一端用于与电路板的参考地电连接。

30、通过将弹性件设置为弹臂,一方面,确保了地接触件与电路板的参考地之间的电接触紧密性,另一方面,弹臂的设置提高了弹性件与地接触件的连接稳固性,也简化了弹性件的结构。

31、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至少部分弹臂设置在第一避让口内,以合理利用第二避让口内的空间,避免了弹臂占用地接触件背向导电壳体的一侧即配合面的空间尺寸,进而避免了该弹臂对信号端子造成干涉,而影响信号端子与电路板上引脚的电接触。

32、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地接触件被配置为弹性缓冲件,这样,可通过该地接触件自身的弹性作用,使得线缆连接器与电路板电连接时,通过压缩该地接触件,使得该地接触件产生垂直于电路板的弹力,从而保证地接触件与电路板上的参考地紧密接触,从而使得导电壳体的接地可靠性。

33、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导电壳体朝向地接触件的一侧具有凸筋,凸筋抵接在地接触件上。

34、通过在导电壳体朝向地接触件的一侧设置凸筋,以在线缆连接器与电路板装配时,该凸筋可挤压地接触件,使得地接触件的对应位置的弹性材料的压缩量更大,这样可使得该地接触件对应凸筋的位置与电路板的参考地之间的接触更加紧密。

35、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导电壳体还具有容纳槽,容纳槽位于所有屏蔽腔背向第一避让口的一侧,每个线缆的其中一部分还位于容纳槽内;

36、线缆连接器还包括止推件,止推件设置在容纳槽内,且该止推件的外缘与容纳槽的内壁连接;

37、止推件上具有多个第三避让口,每个第三避让口用于供对应的线缆穿过,且每个第三避让口的宽度小于每个信号端子的截面尺寸,这样,可通过该止推件对导电壳体内的信号端子起到止挡作用,防止信号端子在屏蔽腔内发生松动,从而避免信号端子从屏蔽腔脱出。

38、另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包括多根线缆和如上所述的线缆连接器;

39、线缆连接器中,信号对单元的每个信号端子与对应的线缆电连接。

40、本技术实施例在线缆连接器组件中设置上述线缆连接器,通过调整信号端子中弯折部在垂直于信号端子主延伸方向上的延伸长度,以提高信号端子在主延伸方向上的弹性,保证信号端子的第一端与电路板上引脚之间的接触可靠性,从而保证线缆连接器组件与电路板的引脚之间的电连接可靠性,另外,该线缆连接器组件中的信号端子不会占用电路板用于接触信号端子的配合面的表面空间,从而使得该线缆连接器适用于高密度引脚的电路板。

41、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线缆包括自内而外依次设置的线芯、绝缘层及导电层;

42、线芯的一端与对应的信号端子电连接,导电层与线缆连接器的导电壳体电连接。

43、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将线缆的导电层与导电壳体电连接,当导电壳体与电路板的参考地电连接时,线缆的导电层、导电壳体及电路板的参考地形成良好的地回流系统,从而提高了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对外屏蔽作用,避免了线缆连接器和线缆与外界信号之间发生相互串扰,也避免了线缆连接器内部的各个信号对单元之间发生信号串扰。

44、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线缆还包括线缆绝缘体;

45、线缆绝缘体设置在线芯连接信号端子的一端外周,以使线芯的一端与导电壳体的内侧壁之间通过线缆绝缘体隔开,以避免线芯与信号端子连接处例如焊点位置与导电壳体的内壁之间发生电接触而短路。

46、再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一种电路板组件,包括电路板和如上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

47、线缆连接器组件的信号端子与电路板上的对应引脚电接触,且信号端子的第一端的至少部分垂直于电路板。

48、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在电路板组件中设置上述线缆连接器组件,避免了线缆连接器组件中,信号端子靠近第一端的部分占用电路板沿引脚排布方向上的空间,可通过调整弯折部在垂直于信号端子主延伸方向上的延伸长度,以提高信号端子在主延伸方向上的弹性,保证信号端子的第一端与电路板上引脚之间的接触可靠性,保证线缆与电路板的引脚之间的电连接可靠性。该信号端子靠近第一端的部分也不会占用电路板的配合面的表面空间,从而使得该线缆连接器适用于高密度引脚的电路板,保证了高密电路板组件的信号传输性能。

49、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电路板的引脚上具有焊盘,信号端子的一端与焊盘电接触,以增大信号端子与引脚之间的电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信号端子与引脚的电接触可靠性。

50、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焊盘上具有凹槽,信号端子的第一端位于凹槽内。

51、通过在焊盘上设置凹槽,并将该信号端子的第一端设置在该凹槽内,以起到限制信号端子的第一端在焊盘表面上活动的作用,保证信号端子的第一端在焊盘上的接触稳定性,从而保证信号端子第一端的阻抗稳定性。例如,当该凹槽设置在焊盘的中心时,可将信号端子的第一端限制在焊盘的中心位置,从而保证信号端子的高速传输性能更加稳定。

52、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电路板包括基板和芯片中的任意一者,例如,线缆连接器组件的信号端子可与基板上的引脚电连接,也可与芯片上的引脚电连接,换句话说,基板可通过本技术实施例的线缆连接器与线缆电连接,以提高基板上的引脚与线缆连接器中信号端子的接触稳定性,且该信号端子不会占用基板表面的空间,使得该线缆连接器适用于高密度的基板。相应地,芯片也可通过本技术实施例的线缆连接器与线缆电连接,以提高芯片上的引脚与线缆连接器中信号端子的接触稳定性,且该信号端子不会占用芯片用于接触信号端子的配合面的表面空间,使得该线缆连接器适用于高密度的芯片。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