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及锂离子电池

文档序号:29571604发布日期:2022-04-09 04:05阅读:295来源:国知局
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及锂离子电池

1.本技术属于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及锂离子电池。


背景技术:

2.锂离子电池作为电动汽车、3c电子产品和军事航天领域的主流储能装置,具有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对环境友好等特点。然而,随着智能数码产品的普及和新能源汽车的广泛应用,其快速充电能力仍不能满足多种应用场景的需求。例如,电动车通常需要1.5-8小时才能充满电,耗时远超过燃油车加油所需的时间,市场竞争力受到限制。因此,为满足用户要求,提升用户体验,研发具有快充能力的锂离子电池必将成为电池领域发展的重要方向。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及锂离子电池,旨在解决锂离子电池快充性能不足,无法满足用户需求的问题。
4.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其中,
5.锂盐包括六氟磷酸锂和氟代磺酰亚胺类锂盐的混合物;
6.有机溶剂包括主溶剂和共溶剂,主溶剂包括氟代环状碳酸酯类化合物;共溶剂包括线状碳酸酯类化合物和/或线状羧酸酯类化合物。
7.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的实施例,上述六氟磷酸锂的摩尔浓度为0.2~1.5mol/l。
8.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的实施例,上述氟代磺酰亚胺类锂盐的摩尔浓度为0.2~1.2mol/l。
9.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的实施例,上述氟代磺酰亚胺类锂盐包括双氟磺酰亚胺锂、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锂和双五氟乙基磺酰亚胺锂中的一种或多种。
10.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的实施例,上述主溶剂相对有机溶剂的质量百分比为10~50%。
11.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的实施例,上述氟代环状碳酸酯类化合物包括氟代碳酸乙烯酯、双氟代碳酸乙烯酯、氟代碳酸丙烯酯和三氟代碳酸丙烯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12.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的实施例,上述共溶剂相对有机溶剂的质量百分比为50~90%。
13.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的实施例,上述线状碳酸酯类化合物包括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酯和碳酸甲乙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14.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的实施例,上述线状羧酸酯类化合物包括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丙酯、乙酸丁酯、丙酸甲酯、丙酸乙酯、丁酸甲酯和丁酸乙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15.另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包括正极,隔膜,负极和上述锂离子电池电解液。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7.(1)本技术提供的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可加速锂离子跨电极/电解液界面的传输动力学,从而加快了锂离子电池的充电速度。
18.本技术电解液中添加的六氟磷酸锂不仅能在正极铝集流体表面形成致密的氟化铝保护膜,抑制铝集流体的腐蚀,而且可提高电解液的离子电导率;氟代磺酰亚胺类锂盐能够加速锂离子跨正极/电解液界面的传输动力学,减小电池极化,实现高倍率快充。
19.主溶剂中的氟代环状碳酸酯类化合物和锂离子具有更低的结合能,可加速充电过程中负极侧的脱溶剂化过程,促进锂离子跨负极/电解液界面的传输动力学,抑制析锂副反应的发生;共溶剂中的线状碳酸酯类化合物和线状羧酸酯类化合物能够降低电解液粘度,保证电解液具有合适的离子电导率和宽温域特性。
20.因此,在上述物质的协同作用下,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可加速锂离子跨电极/电解液界面的传输动力学,从而加快电池的充电速度。
21.(2)本技术提供的锂离子电池具有快充性能,及良好的循环寿命和容量保持率。
22.由实施例1~8可知,使用该电解液的软包型锂离子电池,能够在4-6c的大倍率下进行快速充电,在10-15分钟内可充满总容量的80.1%以上;电池在4-6c下进行恒流恒压充电,在1c下进行恒流放电,循环500圈后,容量保持率均在87.9%以上。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4.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和对比例1的软包型锂离子电池的循环容量保持率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了使本技术的申请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技术效果更加清晰,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为了解释本技术,并非为了限定本技术。
26.为了简便,本文仅明确地公开了一些数值范围。然而,任意下限可以与任何上限组合形成未明确记载的范围;以及任意下限可以与其它下限组合形成未明确记载的范围,同样任意上限可以与任意其它上限组合形成未明确记载的范围。此外,尽管未明确记载,但是范围端点间的每个点或单个数值都包含在该范围内。因而,每个点或单个数值可以作为自身的下限或上限与任意其它点或单个数值组合或与其它下限或上限组合形成未明确记载的范围。
27.在本文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说明,“以上”、“以下”为包含本数,“一种或多种”中的“多种”的含义是两种以上。
28.本技术的上述申请内容并不意欲描述本技术中的每个公开的实施方式或每种实现方式。如下描述更具体地举例说明示例性实施方式。在整篇申请中的多处,通过一系列实施例提供了指导,这些实施例可以以各种组合形式使用。在各个实例中,列举仅作为代表性
组,不应解释为穷举。
29.目前,实现电池快充的关键在于提升锂离子的传输能力,主要包括:(1)锂离子在电极材料中的扩散;(2)锂离子在电解液中以及跨电极/电解液界面的传输。其中,加速(1)过程的锂离子传输能力往往涉及新电极材料的制备,这会改变现有锂离子电池生产流程、增加成本,所以在不改变现有电极材料的前提下,通过构建新型电解液来加速过程(2)过程中的锂离子传输能力成为了一种高效的解决方法。
30.基于此,发明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旨在提供一种能直接提升锂离子跨电极/电解液界面的传输速度的电解液,进而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充电速度、循环寿命和库伦效率。
31.锂离子电池电解液
32.本技术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其中,
33.锂盐包括六氟磷酸锂和氟代磺酰亚胺类锂盐的混合物;
34.有机溶剂包括主溶剂和共溶剂,主溶剂包括氟代环状碳酸酯类化合物;共溶剂包括线状碳酸酯类化合物和/或线状羧酸酯类化合物。
35.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六氟磷酸锂以其良好的电导率和均衡的电化学性能,在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六氟磷酸锂除可提高电解液的离子电导率外,还能够在正极铝集流体表面形成致密的氟化铝(alf3)和有机铝盐的保护膜,抑制氟代磺酰亚胺类锂盐对铝集流体的腐蚀,从而提高充放电库伦效率。
36.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氟代磺酰亚胺类锂盐具有极高的解离度及优异的化学稳定性。同时,氟代磺酰亚胺类阴离子能够优先于六氟磷酸根和锂离子发生溶剂化作用,但其结合能却更低,因此脱溶剂化速度更快。因此,氟代磺酰亚胺类锂盐可加速锂离子跨正极/电解液界面的传输动力学,减小电池极化,实现高倍率快充。
37.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氟代环状碳酸酯类化合物相比线状酯类化合物,具有更强的溶剂化能力,能够优先和锂离子发生溶剂化作用、促进锂盐解离,保证电解液的离子导率。但是,与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中最常用的碳酸乙烯酯相比,氟代环状碳酸酯和锂离子具有更低的结合能,可加速充电过程中负极侧的脱溶剂化过程,促进锂离子跨负极/电解液界面的传输动力学,抑制析锂副反应的发生。同时,氟代环状碳酸酯类化合物能够形成离子导率更高、化学性质更稳定的sei膜,进而提升高充电倍率下的循环性能。
38.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以线状碳酸酯类化合物和线状羧酸酯类化合物作为共溶剂,可显著降低电解液体系的熔点和粘度,从而保证电解液体系具有较高的离子电导率和宽温域特性,为锂离子电池在高倍率的高效稳定运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39.根据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对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中的锂盐、主溶剂和共溶剂种类的选择及含量的控制,使各组分协同作用,进而使锂离子电池电解液能够加速锂离子跨电极/电解液界面的传输动力学,减小电池极化,从而利于锂离子电池实现高倍率快充,并维持良好的循环寿命和容量保持率。
40.在一些实施例中,六氟磷酸锂的摩尔浓度为0.2~1.5mol/l。
41.例如,六氟磷酸锂的摩尔浓度可以是0.2mol/l、0.5mol/l、0.8mol/l、1.2mol/l或1.5mol/l。六氟磷酸锂的摩尔浓度也可以是以上数值的任意组合范围。
42.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六氟磷酸锂的浓度选择0.2~1.5mol/l,不仅利于锂离子电池充放电过程中li
+
的传输,而且可在正极铝集流体表面形成致密的氟化铝保护膜,抑制铝
集流体的腐蚀,从而提高充放电库伦效率。六氟磷酸锂的浓度低于0.2mol/l时,电解液的铝箔钝化能力下降,不利于提升电池库伦效率的提升。六氟磷酸锂的浓度高于1.5mol/l时,电解液粘度和离子缔合程度过高,离子导率下降;且六氟磷酸锂容易水解产生hf腐蚀电极材料,两者都不利于提升电池的快充能力和循环寿命。
43.在一些实施例中,氟代磺酰亚胺类锂盐的摩尔浓度为0.2~1.2mol/l。
44.例如,氟代磺酰亚胺类锂盐的摩尔浓度可以是0.2mol/l、0.5mol/l、0.8mol/l、1.0mol/l或1.2mol/l。氟代磺酰亚胺类锂盐的摩尔浓度也可以是以上数值的任意组合范围。
45.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的锂盐包括六氟磷酸锂和氟代磺酰亚胺类锂盐,为了使氟代磺酰亚胺类锂盐和六氟磷酸锂发挥协同作用,且能够良好的溶解于主溶剂和共溶剂中,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氟代磺酰亚胺类锂盐的摩尔浓度为0.2~1.2mol/l。若氟代磺酰亚胺类锂盐的摩尔浓度低于0.2mol/l,则氟代磺酰亚胺类锂盐无法加速锂离子跨正极/电解液界面的传输动力学,也就无法实现电池的快充性能。若氟代磺酰亚胺类锂盐的摩尔浓度大于1.2mol/l,电解液中锂盐的浓度较高,会使电解液的粘度和离子缔合程度增加,造成电解液离子电导率的降低,不利于快充性能的实现。
46.在一些实施例中,氟代磺酰亚胺类锂盐包括双氟磺酰亚胺锂、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锂和双五氟乙基磺酰亚胺锂中的一种或多种。
47.例如,氟代磺酰亚胺类锂盐可以是双氟磺酰亚胺锂,还可以是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锂,还可以是双五氟乙基磺酰亚胺锂,或者是由双氟磺酰亚胺锂和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锂组成的混合物,或者是由双氟磺酰亚胺锂、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锂和双五氟乙基磺酰亚胺锂组成的混合物。电解液中的氟代磺酰亚胺类锂盐也可以是以上任意一种氟代磺酰亚胺类锂盐或由以上多种磺酰亚胺类锂盐组成的混合物。
48.在一些实施例中,主溶剂相对有机溶剂的质量百分比为10~50%。
49.例如,主溶剂相对有机溶剂的质量百分比可以是10%、20%、30%、40%或50%,主溶剂相对有机溶剂的质量百分比也可以是以上数值的任意组合范围。
50.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主溶剂在上述质量百分比内,可良好地促进锂离子跨负极/电解液界面的传输动力学,进而抑制析锂,提升高充电倍率下的循环性能。当氟代环状碳酸乙烯酯的含量低于10%时,无法加速充电过程中负极侧的脱溶剂化过程,且无法充分使锂盐解离,导致电解液离子导率低、快充条件下更容易发生析锂。当氟代环状碳酸乙烯酯的含量高于50%时,电解液粘度过高,对极片的浸润性下降;且负极表面的sei膜会显著增厚,增加电池内阻,导致析锂产生。
51.在一些实施例中,氟代环状碳酸酯类化合物包括氟代碳酸乙烯酯、双氟代碳酸乙烯酯、氟代碳酸丙烯酯和三氟代碳酸丙烯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52.例如,氟代环状碳酸酯类化合物可以是氟代碳酸乙烯酯,还可以是氟代碳酸丙烯酯,还可以是三氟代碳酸丙烯酯,或者是由氟代碳酸乙烯酯和双氟代碳酸乙烯酯组成的混合物,或者是由双氟代碳酸乙烯酯、氟代碳酸丙烯酯和三氟代碳酸丙烯酯组成的混合物。电解液中的氟代环状碳酸酯类化合物也可以是以上任意一种氟代环状碳酸酯类化合物或由以上多种氟代环状碳酸酯类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53.在一些实施例中,共溶剂相对有机溶剂的质量百分比为50~90%。
54.例如,共溶剂相对有机溶剂的质量百分比可以是50%、60%、70%、80%或90%。共溶剂相对有机溶剂的质量百分比也可以是以上数值的任意组合范围。
55.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为了降低电解液的整体粘度,提高li
+
的电导率,共溶剂相对有机溶剂的质量百分比为50~90%。共溶剂相对有机溶剂的质量百分比低于50%时,主溶剂的含量就相应提高,导致电解液的粘度增大,不利于电池实现快速充电。由于线状碳酸酯类化合物和线状羧酸酯类化合物的介电常数较低,若其含量高于90%,则会导致锂盐的解离度下降,不利于电解液维持高离子导率。
56.在一些实施例中,线状碳酸酯类化合物包括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酯和碳酸甲乙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57.例如,线状碳酸酯类化合物可以是碳酸二甲酯,还可以是碳酸二乙酯,还可以是碳酸甲乙酯,或者是由碳酸二甲酯和碳酸二乙酯组成的混合物,或者是由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酯和碳酸甲乙酯组成的混合物。电解液中的线状碳酸酯类化合物也可以是以上任意一种线状碳酸酯类化合物或由以上多种线状碳酸酯类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58.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上述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酯和碳酸甲乙酯常温下为无色液体,与其他有机溶剂具有良好的互溶性。
59.在一些实施例中,线状羧酸酯类化合物包括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丙酯、乙酸丁酯、丙酸甲酯、丙酸乙酯、丁酸甲酯和丁酸乙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60.例如,线状羧酸酯类化合物可以是乙酸甲酯,还可以是乙酸丁酯,还可以是丁酸乙酯,或者是由乙酸甲酯和丁酸甲酯组成的混合物,或者是由乙酸丁酯和丙酸乙酯组成的混合物。电解液中的线状羧酸酯类化合物也可以是以上任意一种线状羧酸酯类化合物或由以上多种线状羧酸酯类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61.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通过改变溶剂体系来提升电池的动力学性能,在溶剂体系中选择易扩散、浸润性好、粘度低、熔沸点低的线状碳酸酯类化合物和线状羧酸酯类化合物作为溶剂,能够降低传质阻力,保证锂离子在电解液中快速传输,为提升电池的充电速度奠定基础。
62.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的制备方法
63.本技术另一方面提出了一种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的制备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在手套箱内,将一定体积比的主溶剂和共溶剂混合均匀,再向上述溶液中加入六氟磷酸锂和氟代磺酰亚胺类锂盐,缓慢搅拌直至完全溶解,得到锂离子电池电解液。
64.可以理解的是,为了防止电解液与空气中的水、氧气发生反应,手套箱内的水氧含量需均小于1ppm且充满氩气。
65.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的制备方法,简单易行,且制备得到的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互溶性好、体系稳定,可直接促进锂离子跨电极/电解液界面的传输动力学。
66.锂离子电池
67.本技术再一方面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包括正极,隔膜,负极及本技术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的锂离子电池电解液。
68.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上述正极可以包括镍钴铝酸锂、镍钴锰酸锂、钴酸锂、锰酸锂和磷酸铁锂。
69.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上述负极可以包括石墨和硅碳负极。
70.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锂离子电池,由于包含上述第一方面的任一实施例中的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可加速锂离子跨电极/电解液界面的传输动力学,减小电池极化,实现高倍率下的快充,保持良好的循环寿命和容量保持率。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的锂离子电池,可满足用户需求,提升用户体验,可应用于电动汽车、3c数码产品、军事装备、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
71.实施例
72.下述实施例更具体地描述了本技术公开的内容,这些实施例仅仅用于阐述性说明,因为在本技术公开内容的范围内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化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明显的。除非另有声明,以下实施例中所报道的所有份、百分比、和比值都是基于重量计,而且实施例中使用的所有试剂都可商购获得或是按照常规方法进行合成获得,并且可直接使用而无需进一步处理,以及实施例中使用的仪器均可商购获得。
73.实施例1
74.在水氧含量均小于1ppm、充满氩气的手套箱内,将氟代碳酸乙烯酯和碳酸二甲酯以20:80的体积比混合均匀,随后依次加入0.5mol/l六氟磷酸锂和1.0mol/l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锂,缓慢搅拌直至完全溶解。
75.实施例2
76.在水氧含量均小于1ppm、充满氩气的手套箱内,将双氟代碳酸乙烯酯,碳酸二甲酯和碳酸二乙酯以10:35:55的体积比混合均匀,随后依次加入0.5mol/l六氟磷酸锂和0.7mol/l双氟磺酰亚胺锂,缓慢搅拌直至完全溶解。
77.实施例3
78.在水氧含量均小于1ppm、充满氩气的手套箱内,将氟代碳酸乙烯酯、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酯、碳酸甲乙酯以15:25:30:30的体积比混合均匀,随后依次加入0.4mol/l六氟磷酸锂、0.4mol/l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锂和0.3mol/l双五氟乙基磺酰亚胺锂,缓慢搅拌直至完全溶解。
79.实施例4
80.在水氧含量均小于1ppm、充满氩气的手套箱内,将氟代碳酸乙烯酯、氟代碳酸丙烯酯、碳酸二甲酯以15:10:75的体积比混合均匀,随后依次加入1.2mol/l六氟磷酸锂和0.4mol/l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锂,缓慢搅拌直至完全溶解。
81.实施例5
82.在水氧含量均小于1ppm、充满氩气的手套箱内,将氟代碳酸乙烯酯、双氟代碳酸乙烯酯、乙酸乙酯以15:5:80的体积比混合均匀,随后依次加入0.2mol/l六氟磷酸锂、0.2mol/l双氟磺酰亚胺锂和0.8mol/l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锂,缓慢搅拌直至完全溶解。
83.实施例6
84.在水氧含量均小于1ppm、充满氩气的手套箱内,将双氟代碳酸乙烯酯、三氟碳酸丙烯酯、乙酸甲酯以10:20:70的体积比混合均匀,随后依次加入0.4mol/l六氟磷酸锂、0.8mol/l双氟磺酰亚胺锂和0.1mol/l双五氟乙基磺酰亚胺锂,缓慢搅拌直至完全溶解。
85.实施例7
86.在水氧含量均小于1ppm、充满氩气的手套箱内,将双氟代碳酸乙烯酯、氟代碳酸丙
烯酯、碳酸二乙酯、丙酸甲酯以15:10:45:30的体积比混合均匀,随后依次加入0.2mol/l六氟磷酸锂、0.5mol/l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锂和0.2mol/l双五氟乙基磺酰亚胺锂,缓慢搅拌直至完全溶解。
87.实施例8
88.在水氧含量均小于1ppm、充满氩气的手套箱内,将氟代碳酸乙烯酯、碳酸二甲酯和丙酸乙酯以20:30:50的体积比混合均匀,随后依次加入0.6mol/l六氟磷酸锂、0.2mol/l双氟磺酰亚胺锂和0.5mol/l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锂,缓慢搅拌直至完全溶解。
89.对比例
90.对比例1
91.在水氧含量均小于1ppm、充满氩气的手套箱内,将碳酸乙烯酯和碳酸二甲酯以30:70的体积比混合均匀,随后加入1.0mol/l六氟磷酸锂,缓慢搅拌直至完全溶解。
92.对比例2
93.在水氧含量均小于1ppm、充满氩气的手套箱内,将碳酸乙烯酯和碳酸二甲酯以30:70的体积比混合均匀,随后加入0.5mol/l六氟磷酸锂和1.0mol/l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锂,缓慢搅拌直至完全溶解。
94.对比例3
95.在水氧含量均小于1ppm、充满氩气的手套箱内,将氟代碳酸乙烯酯和碳酸二甲酯以20:80的体积比混合均匀,随后加入1.0mol/l六氟磷酸锂,缓慢搅拌直至完全溶解。
96.测试部分
97.将上述实施例1~8和对比例1~3的电解液注入软包电池中,注液后的电池经过封装、静置、化成、老化、二次封装和预循环等步骤,得到待测试的电池。其中,软包型锂离子电池包括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铝塑膜和极耳,标称容量为1.0ah,工作电位为2.7-4.2v;正极为镍钴铝酸锂材料,活性物质面载量为14.3mg/cm2;负极为石墨材料,活性物质面载量为10.0mg/cm2。
98.将上述制备好的待测电池按照下述方法进行测试:
99.锂离子电池在4-6c下进行恒流恒压充电,在1c下进行恒流放电。以4c充电时,充电时间为15分钟;以5c充电时,充电时间为12分钟;以6c充电时,充电时间为10分钟;测试其充电容量及充放电循环500圈后的容量保持率。
100.实施例1~8和对比例1~3锂离子电池的充电容量和容量保持率的测试结果如下表1所示,其中,实施例1和对比例1的软包型锂离子电池在4c充电,1c放电下的循环容量保持率曲线如图1所示。
101.表1实施例1~8及对比例1~3的性能测试结果
[0102][0103]
由上述测试结果可知,包含实施例1~8的电解液的锂离子电池,在固定时间10-15min内,充电容量均在80.1%以上;在4-6c下进行恒流恒压充电,在1c下进行恒流放电,充放电循环500圈后,容量保持率均在87.9%以上。而使用含对比例1的电解液的锂离子电池,因电解液中缺少氟代环状碳酸酯类的主溶剂和氟代磺酰亚胺类锂盐,即无法完全加速锂离子跨电极/电解液界面的传输动力学,导致其充电容量和循环容量保持率皆不如使用实施例1~8的电解液的锂离子电池。对比例2的电解液采用了氟代磺酰亚胺类锂盐,但缺少氟代环状碳酸酯类的主溶剂,导致充电时锂离子从正极脱出的速度远远大于锂离子嵌入负极的速度,在负极表面产生大量析锂,使得电池容量衰减迅速。对比例3的电解液因缺少氟代磺酰亚胺类锂盐,则导致无法促进锂离子跨正极/电解液界面的传输动力学,不利于锂离子电池高倍率快充的实现,导致其充电容量低于使用实施例1~8的电解液的锂离子电池。
[0104]
此外,由图1可知,实施例1的锂离子电池在4c充电,1c放电下,循环800圈后的容量保持率远高于对比例1的容量保持率,这是由于电解液中缺少氟代环状碳酸酯类的主溶剂和氟代磺酰亚胺类锂盐,即无法直接加速锂离子跨电极/电解液界面的传输动力学,导致锂离子电池的在固定时间内充电容量较低,且固定充放电循环圈数后由于发生析锂,容量保持率较差。
[0105]
综上所述,电解液中同时添加可促进锂离子跨电极/电解液界面的氟代环状碳酸酯主溶剂和氟代磺酰亚胺类锂盐,以及可降低电解液粘度、抑制铝集流体腐蚀的共溶剂和六氟磷酸锂时,所制备的锂离子电池在快速充电时即可具有较高的充电容量和容量保持率。
[0106]
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