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组件层压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383862发布日期:2021-08-24 12:37阅读:455来源:国知局
光伏组件层压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伏组件层压机。



背景技术:

目前,光伏层压机中所涉及的层压板通常采用具有一定柔性的橡胶材质制成,其面向光伏组件的下表面为平面形态。如此在光伏组件层压成型过程中,光伏组件边角区域(包括四条边及四个角)的受力会比中间中间区域的受力大,使得经层压所得光伏组件的边角区域相对中间区域的厚度明显更薄,特别是在四个角所在位置处。对于双玻组件而言,由于边角变形严重,层压过程有时甚至会直接会将双波组件的玻璃压碎。

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图1所示方案来解决此问题,具体而言,在光伏组件进入光伏组层压机进行层压之前,在光伏组件100'的四个角部位置处各安装一个护角100a,进而在层压时通过护角100a来阻挡层压板对光伏组件四个角的压力。该方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光伏组件四角位置相对较薄甚至存在压碎玻璃的问题,但是该方案的使用成本高,操作繁琐且不利于全自动化操作,有时护角放置不到位还是会出现压碎组件的情况。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技术方案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光伏组件层压机,其具体设计方式如下。

一种光伏组件层压机,具有层压腔以及上下移动设置于所述层压腔下侧的层压板,所述层压板下表面具有与待层压光伏组件位置相对应的工作区,所述层压板的下表面于所述工作区的周边位置处向下凸伸形成有凸台,所述凸台至少包括位于所述工作区四角外侧的护角部。

进一步,所述凸台还具有位于所述工作区边缘外侧的护边部。

进一步,所述护边部与所述护角部呈连续状设置。

进一步,所述凸台的凸伸高度不小于所述光伏组件层压后的厚度。

进一步,所述凸台的凸伸高度为2-6mm。

进一步,所述凸台与所述工作区的距离为2-5mm。

进一步,所述所述层压板下表面间隔设置有多个所述工作区。

进一步,所述凸台的下侧边缘呈倒角设置。

进一步,所述光伏组件层压机还具有设置于所述层压板下侧的加热板。

进一步,所述光伏组件层压机还具有上下相对设置的第一循环高温布与第二循环高温布,所述层压板位于所述第一循环高温布围设的空间内,所述加热板位于所述第二循环高温布围设的空间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光伏组件层压机结构中,由于层压板的下表面于工作区的周边位置处向下凸伸形成有凸台,凸台至少包括位于工作区四角外侧的护角部;在进行光伏组件的层压成型时,护角部可以有效阻挡层压板对光伏组件四个角的压力,进而能够可靠解决光伏组件四角位置相对较薄甚至存在压碎玻璃的问题,且在该技术方案的具体应用应用场景中,相对现有技术不会额外增加操作人员的工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光伏组件在层压前四角设置护角的状态示意图;

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光伏组件层压机结构示意图;

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光伏组件层压机内放置有光伏组件的状态示意图;

图4所示为层压板第一种实施结构示意图;

图5所示为层压板第二种实施结构示意图;

图6所示为层压板第三种实施结构示意图;

图7所示为图3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中,100为光伏组件,200为层压板,20为工作区,21为凸台,211为护角部,212为护边部,300为加热板,400为层压腔,500为第一循环高温布,51为第一传动辊,600为第二循环高温布,61为第二传动辊。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考图2、图3、图4、图5、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光伏组件层压机具有层压腔400以及上下移动设置于层压腔400下侧的层压板200。较为容易理解,在具体进行光伏组件的层压操作应用场景中,通过对层压腔400进行充放气可实现层压板200的上下移动动作,进而通过层压板200对位于其下方待层压的光伏组件100进行层压操作。

结合图3、图4、图5、图6中所示,本实用新型中所涉及的层压板200下表面具有与待层压光伏组件100位置相对应的工作区20,可以理解,工作区20对应于层压成型时待层压光伏组件100在层压板200下表面上的投影区域。进一步地,层压板200的下表面于工作区20的周边位置处向下凸伸形成有凸台21。

在本实用新型中,凸台21至少包括位于工作区20四角外侧的护角部211。参考图5所示,在该具体实施例中,凸台21仅由位于工作区20四角外侧的多个护角部211构成。该具体实施例中的每一护角部211均呈圆形设置,可以理解,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护角部211的形态不局限于圆柱形形态,也可以是其它形状,例如设置为与工作区20角部形状相匹配的形状,具体在此不作进一步展开。

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光伏组件层压机结构中,由于层压板200的下表面于工作区20的周边位置处向下凸伸形成有凸台21,凸台21至少包括位于工作区20四角外侧的护角部211;在进行光伏组件100的层压成型时,护角部211可以有效阻挡层压板200对光伏组件四个角的压力,进而能够可靠解决光伏组件100四角位置相对较薄甚至存在压碎玻璃的问题;且该技术方案的制作成本低,在具体应用应用场景中,相对现有技术也不会额外增加操作人员的工作。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实施例,参考图6所示,凸台21还具有位于工作区20边缘外侧的护边部212,在该具体实施例中,护角部211与护边部212共同构成凸台21。基于护边部212的设置,在光伏组件层100压成型时,护边部212可以阻挡层压板200对光伏组件100四条边的压力,进而能够使得层压成型后光伏组件100的相应边缘区域与中间区域具有大致相同的厚度,相对图5所示实施方案还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光伏组件100边缘区域(即光伏组件100周边去除角部区域外的部分)厚度薄的问题。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参考图4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构成凸台21的护边部211与护角部212呈连续状设置。如图中所示,每一工作区20周边的凸台21围设形成有一凹槽,工作区20即位于该凹槽的底部。基于图4所展示的实施结构,在对光伏组件100进行层压成型时,光伏组件100的全部周边均可被凸台21保护,进而使得光伏组件100的周边与中间具有最优的厚度均匀性。

参考图7所示,优选地,本实用新型中所涉及凸台21的凸伸高度h不小于光伏组件层100压后的厚度。如此在对光伏组件100进行层压成型时,凸台21可有效限制层压板200工作区20周边区域的下移空间,进而最大程度避免现有技术中光伏组件100周边区域偏薄的问题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凸台21的凸伸高度h通常设置为2-6mm。

为避面在层压过程中凸台21直接压在光伏组件100边缘上,凸台21与工作区20之间通常设置有一定的距离,参考图7所示,在该具体实施例中,凸台21与工作区20的距离d1为2-5mm。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中,层压板200的下表面间隔设置有多个工作区20。图4、图5、图6所示实施结构中,层压板200的下表面均间隔设置有3个工作区20,如此,在使用光伏组件层压机时,一次可进行多块光伏组件100的层压操作,进而可有效提高光伏组件层压机的工作效率。

可以理解,在本实用新型中,当层压板200的下表面间隔设置有多个工作区20时,相邻的两个工作区20可共用部分凸台21。在图4所示实施例中,当凸台21围设形成有凹槽时,相邻两凹槽之间的距离d2尺寸范围为30-50cm。

参考图2、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光伏组件层压机还具有设置于层压板200下侧的加热板300,该加热板300用于光伏组件100层压成型过程中对光伏组件100进行加热,还能对光伏组件100进行支撑。

进一步地,参考图2、图3中所示,光伏组件层压机还具有上下相对设置的第一循环高温布500与第二循环高温布600,其中,层压板200位于第一循环高温布500围设的空间内,加热板300位于第二循环高温布600围设的空间内。

具体本实施例中,光伏组件层压机还具有四个第一传送辊51与四个第二传送辊61,其中四个第一传送辊51与四个第二传送辊52各自呈两排两列设置,四个第一传送辊51撑开第一循环高温布500并驱动其循环转动,四个第二传送辊61撑开第二循环高温布600并驱动其循环转动,第一循环高温布500与第二高温布600相邻的一侧部分经过层压板200与加热板300之间空间。

基于以上结构,在对光伏组件100进行层压操作时,待层压的光伏组件100由第二循环高温布600传送至图3中所示位置,继而可通过对层压腔400充气使得层压板200下压并通过第一循环高温布500对光伏组件100施加压力,此时加热板300除了对光伏组件100加热外,还可以对光伏组件100提供向上的支持力。

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避免凸台21的边缘在下压时对第一循环高温布500造成损伤,优选地,参考图7所示,凸台21的下侧边缘呈倒角设置。

可以理解,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本实用新型中所涉及的层压板200通常采用橡胶材质制成。其中,凸台21可以与层压板200的主体部分一体成型;也可以分开成型,进而通过后续二次连接组装在一起。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