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屏蔽多芯连接器及车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572861发布日期:2021-09-08 02:29阅读:84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屏蔽多芯连接器及车钩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电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屏蔽多芯连接器及车钩。


背景技术:

2.随着轨道交通技术的发展,车辆快速重连、灵活编组的要求使得在车辆对电气车钩传输信号的种类要求越来越多,为保证通讯信号传输的速率、抗干扰能力和稳定性,要求电气车钩集成带屏蔽多芯模块的项目越来越多。电气车钩集成的带屏蔽多芯连接器模块,对电气车钩安装精度和导向精度要求更高。
3.为了满足电气车钩安装精度和导向精度的要求,现有技术中多芯连接器模块分别设有两个防转销进行防转定位,一个是外绝缘体防转销,用于整个带屏蔽多芯模块与电气车钩的防转定位;一个是绝缘体防转销,用于带屏蔽多芯模块外绝缘体与内部绝缘体防转定位。然而这种结构加工复杂,对两个防转销孔位置精度要求较高,安装也相对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屏蔽多芯连接器,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带屏蔽多芯模块防转结构较为复杂的技术问题。
5.为了实现所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带屏蔽多芯连接器,包括,
7.外绝缘体,所述外绝缘体上设置有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所述第一空腔内设置有第一防转槽,所述第二空腔内设置有第二防转槽;
8.插座模块,所述插座模块设置所述第一空腔内,所述插座模块包括,
9.插座外壳体,所述插座外壳体上设置有第一防转孔,所述第一防转孔与所述第一防转槽相对应设置;
10.插座内绝缘体,所述插座内绝缘体上设置有第三防转槽,所述第三防转槽与所述第一防转孔相对应设置;
11.第一防转件,所述第一防转件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三防转槽内并与所述插座内绝缘体相卡接,其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一防转孔并插入所述第一防转槽内;
12.插头模块,所述插头模块设置于所述第二空腔内,所述插头模块包括,
13.插头外壳体,所述插头外壳体上设置有第二防转孔,所述第二防转孔与所述第二防转槽相对应设置;
14.插头内绝缘体,所述插头内绝缘体上设置有第四防转槽,所述第四防转槽与所述第二防转孔相对应设置;
15.第二防转件,所述第二防转件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二防转槽内并与所述插头内绝缘体相卡接,其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二防转孔并插入所述第二防转槽内。
16.优选的,所述第三防转槽设置于所述插座内绝缘体的外周面上,且所述第三防转槽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防转孔相对应设置,使得第三防转槽与第一防转孔相连通;
17.所述第四防转槽设置于所述插头内绝缘体的外周面上,且所述第四防转槽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防转孔相对应设置,使得第四防转槽与第二防转孔相连通。
18.优选的,所述第一防转件包括,
19.第一防转部,所述第一防转部设置于所述第三防转槽内,
20.第二防转部,所述第二防转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防转部固定相接,其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一防转孔并插入所述第一防转槽内;
21.其中,所述第一防转部的横向尺寸大于所述第二防转部的横向尺寸,使得所述第一防转部与所述插座内绝缘体相卡接。
22.优选的,所述第二防转件包括,
23.第三防转部,所述第三防转部设置于所述第四防转槽内,
24.第四防转部,所述第四防转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三防转部固定相接,其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二防转孔并插入所述第二防转槽内;
25.其中,所述第三防转部的横向尺寸大于所述第四防转部的横向尺寸,使得所述第三防转部与所述插头外壳体相卡接。
26.优选的,所述插座外壳体内设置有第一容纳腔室,所述插座内绝缘体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室内,且所述插座内绝缘体上设置有插孔;
27.所述插头外壳体上设置有第二容纳腔室,所述插头内绝缘体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室内,且所述插头内绝缘体上设置有插针,所述插针与所述插孔相对应设置,在车钩连挂时,使得所述插针能够插入所述插孔内。
28.优选的,所述第一容纳腔室的外壁上设置有导向槽,所述导向槽的延伸方向与车钩连挂的方向相一致;
29.所述第二容纳腔室内设置有导向件,所述导向件与所述导向槽相对应设置;在车钩连挂时,所述导向件插入所述导向槽内,且能够沿着导向槽的延伸方向滑动。
30.优选的,所述插座内绝缘体包括,
31.固定相接的第一插座绝缘部和第二插座绝缘部,所述第二插座绝缘部的外周面上设置有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第一插座绝缘部相卡接;
32.其中,在车钩连挂时,所述第一限位件能够限制所述插座内绝缘体朝向远离插头内绝缘体的方向移动。
33.优选的,所述插头内绝缘体包括,
34.固定相接的第一插头绝缘部和第二插头绝缘部,所述第二插头绝缘部的外周面上设置有第二限位件;
35.其中,所述第二限位件与所述第一插头绝缘部相卡接,在车钩连挂时,防止所述插头内绝缘体朝向远离插座内绝缘体的方向移动。
36.一种车钩,包括电气车钩,所述电气车钩上设置有带屏蔽多芯连接器,所述带屏蔽多芯连接器为以上任意一项所述的带屏蔽多芯连接器。
3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38.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带屏蔽多芯连接器,其包括外绝缘体,所述外绝缘体包括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且第一空腔内设置有插座模块,第二空腔内设置有插头模块;通过在第一空腔内设置第一防转槽,第二空腔内设置第二防转槽;在插座模块上设置第一防转件,
同时插座外壳体上设置第一防转孔,插座内绝缘体上设置第三防转槽,由此通过将第一防转件的一端设置于第三翻转槽内且与插座内绝缘体相卡接,从而防止了插座内绝缘体与插座外壳体之间的转动;其另一端穿过第一防转孔插入第一防转槽内,从而防止了插座外壳体与外绝缘体之间的转动。由此,通过采用以上第一防转件的结构防止了插座外壳体与插座内绝缘体之间的转动,同时也防止了插座外壳体与插座内绝缘体之间的转动。
39.同时,通过在插头外壳体上设置第二防转孔,插头内绝缘体上设置第四防转槽,由此通过将第二防转件的一端设置于第四翻转槽内且与插头内绝缘体相卡接,从而防止了插头内绝缘体与插头外壳体之间的转动;其另一端穿过第二防转孔插入第二防转槽内,从而防止了插头外壳体与外绝缘体之间的转动。由此,通过采用以上第二防转件的结构防止了插头外壳体与插头内绝缘体之间的转动,同时也防止了插头外壳体与插头内绝缘体之间的转动。
40.综上可知,插座模块设置一个防转件就能够实现防止插座模块与外绝缘体之间,以及插座内绝缘体与插座外壳体之间的转动。同时,插头模块设置一个防转件就能够实现防止插头模块与外绝缘体之间,以及插头内绝缘体与插头外壳体之间的转动。从而,无需设有两个防转件进行防转定位,使得结构简单且易安装,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带屏蔽多芯模块防转结构较为复杂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41.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带屏蔽多芯连接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42.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外绝缘体的结构示意图;
43.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插座模块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44.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插头模块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45.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插座外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46.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插头外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47.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防转件的结构示意图;
48.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防转件的结构示意图;
49.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插头模块和插座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50.以上各图中:1、外绝缘体;11、第一空腔;111、第一防转槽;12、第二空腔;121、第二防转槽;
51.2、插座模块;21、插座外壳体;211、第一防转孔;22、插座内绝缘体; 221、第三防转槽;23、第一防转件;231、第一防转部;232、第二防转部;24、第一限位件;
52.3、插头模块;31、插头外壳体;311、第二防转孔;32、插头内绝缘体; 321、第四防转槽;33、第二防转件;331、第三防转部;332、第四防转部;34、第二限位件;
53.4、导向槽;5、导向件;6、第一固定件;7、第二固定件;8、第一格兰头;9、第二格兰头。
具体实施方式
54.下面,通过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描述。然而应当理解,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结构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结合到其他实施
方式中。
5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上”、“下”“前”“后”“第一”“第二”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5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属于“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时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57.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带屏蔽多芯模块防转结构较为复杂的技术问题,总体思路如下:
58.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带屏蔽多芯连接器,其包括外绝缘体,所述外绝缘体包括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且第一空腔内设置有插座模块,第二空腔内设置有插头模块;通过在第一空腔内设置第一防转槽,第二空腔内设置第二防转槽;在插座模块上设置第一防转件,同时插座外壳体上设置第一防转孔,插座内绝缘体上设置第三防转槽,由此通过将第一防转件的一端设置于第三翻转槽内且与插座内绝缘体相卡接,从而防止了插座内绝缘体与插座外壳体之间的转动;其另一端穿过第一防转孔插入第一防转槽内,从而防止了插座外壳体与外绝缘体之间的转动。由此,通过采用以上第一防转件的结构防止了插座外壳体与插座内绝缘体之间的转动,同时也防止了插座外壳体与插座内绝缘体之间的转动。
59.同时,通过在插头外壳体上设置第二防转孔,插头内绝缘体上设置第四防转槽,由此通过将第二防转件的一端设置于第四翻转槽内且与插头内绝缘体相卡接,从而防止了插头内绝缘体与插头外壳体之间的转动;其另一端穿过第二防转孔插入第二防转槽内,从而防止了插头外壳体与外绝缘体之间的转动。由此,通过采用以上第二防转件的结构防止了插头外壳体与插头内绝缘体之间的转动,同时也防止了插头外壳体与插头内绝缘体之间的转动。
60.综上可知,插座模块设置一个防转件就能够实现防止插座模块与外绝缘体之间,以及插座内绝缘体与插座外壳体之间的转动。同时,插头模块设置一个防转件就能够实现防止插头模块与外绝缘体之间,以及插头内绝缘体与插头外壳体之间的转动。从而,无需设有两个防转件进行防转定位,使得结构简单且易安装,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带屏蔽多芯模块防转结构较为复杂的技术问题。
61.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62.一种带屏蔽多芯连接器,包括,
63.外绝缘体1,所述外绝缘体1上设置有第一空腔11和第二空腔12;所述第一空腔11内设置有第一防转槽111,所述第二空腔12内设置有第二防转槽121;
64.插座模块2,所述插座模块2设置所述第一空腔11内,所述插座模块2包括,
65.插座外壳体21,所述插座外壳体21上设置有第一防转孔211,所述第一防转孔211与所述第一防转槽111相对应设置;
66.插座内绝缘体22,所述插座内绝缘体22上设置有第三防转槽221,所述第三防转槽221与所述第一防转孔211相对应设置;
67.第一防转件23,所述第一防转件23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三防转槽221内并与所述插座内绝缘体22相卡接,其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一防转孔211并插入所述第一防转槽111内;
68.插头模块3,所述插头模块3设置于所述第二空腔12内,所述插头模块3 包括,
69.插头外壳体31,所述插头外壳体31上设置有第二防转孔311,所述第二防转孔311与所述第二防转槽121相对应设置;
70.插头内绝缘体32,所述插座内绝缘体22上设置有第四防转槽321,所述第四防转槽321与所述第二防转孔311相对应设置;
71.第二防转件33,所述第二防转件33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二防转槽121内并与所述插座内绝缘体22相卡接,其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二防转孔311并插入所述第二防转槽121内。
72.如图1至图9所示,多芯连接器包括外绝缘体1、插座模块2、插头模块3。
73.外绝缘体1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一空腔11和第二空腔12,插座模块2设置于第一空腔11内,插头模块3设置于第二空腔12内。第一空腔11贯穿外绝缘体1,即由外绝缘体1的一端延伸至其另一端,同时,第一空腔11内设置有第一防转槽111,第二空腔12贯穿外绝缘体1,即由外绝缘体1的一端延伸至其另一端;同时,第二空腔12内设置有第二防转槽121。
74.插座模块2包括插座外壳体21、插座内绝缘体22、第一防转件23、插孔。
75.具体地说,插座外壳体21上设置有第一防转孔211,所述第一防转孔211 与第一防转槽111相对应设置。同时,插座内绝缘体22上设置有第三防转槽221,所述第三防转槽221与第一防转孔211相对应设置,即通过采用以上结构,使得第一防转槽111、第一防转孔211、第三防转槽221处于同一径向轴线上。本实施例中,第三防转槽221设置于插座内绝缘体22的外周面上,且第三防转槽 221的一端与第一防转孔211相对应设置,使得第三防转槽与第一防转孔相连通,从而使得第一防转件23能够依次穿过第三防转槽221、第一防转孔211、第一防转槽111。第三防转槽221优选为条形状结构,且其结构与第一防转件23相配合,使得第一防转件23的一端能够设置于第三防转槽221内。
76.本实施例中,插座内绝缘体22包括固定相接的第一插座绝缘部和第二插座绝缘部。第三防转槽221设置于第一插座绝缘部的外周面上,第二插座绝缘部的外周面上设置有第一限位件24,第一限位件24与第一插座绝缘部相卡接。由此,在车钩连挂时,通过第一限位件24与第一插座绝缘部相卡接,防止了插座内绝缘体22朝向远离插头内绝缘体32的方向移动。
77.同时,第一防转件23的一端设置于第三防转槽221内并与插座内绝缘体 22相卡接,且此端部沿着第三防转槽221的延伸方向进行延伸,从而使得第一防转件23的此端部与插座外壳体21相卡接,使得第一防转件23的一端将插座外壳体21与插座内绝缘体22连接在一起,从而限制了插座内绝缘体22与插座外壳体21之间的相对转动;且第一防转件23另一端穿过第一防转孔211并插入第一防转槽111内,使得插座外壳体21与外绝缘体1连接在一起。由此,通过采用以上结构,实现了只需一个防转件就能够实现限制插座外壳体21与插座内绝缘体22之间的相对转动,以及插座模块2与外绝缘体1之间的相对转动。其结构简单易安装,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带屏蔽多芯模块防转结构较为复杂的技术问题。
78.具体地说,第一防转件23包括第一防转部231和第二防转部232,第一防转部231设置于第三防转槽221内,第二防转部232的一端与第一防转部231 固定相接,其另一端穿过第一防转孔211并插入第一防转槽111内;其中,第一防转部231的横向尺寸大于第二防转部
232的横向尺寸,使得第一防转部231 与插座内绝缘体22相卡接。本实施例中,第一防转部231优选为块状结构,第二防转部232优选为柱状结构。第一防转部231的一端与第二防转部232固定相接,其另一端设置于第三防转槽221内,且此端部的上端面与插座外壳体21 的内壁相接。通过以上结构,使得第一防转部231与第二防转部232之间呈角度设置,且通过此角度使得第一防转件23与插座外壳体21之间实现卡接结构,从而限制了限制了插座内绝缘体22与插座外壳体21之间的相对转动;同时,通过第二防转部232限制了插座模块2与外绝缘体1之间的相对转动。
79.插头模块3包括插头外壳体31、插头内绝缘体32、第二防转件33、插针。
80.具体地说,插头外壳体31上设置有第二防转孔311,所述第二防转孔311 与第二防转槽121相对应设置。同时,插头内绝缘体32上设置有第四防转槽321,所述第四防转槽321与第二防转孔311相对应设置,即通过采用以上结构,使得第二防转槽121、第二防转孔311、第四防转槽321处于同一径向轴线上。本实施例中,第四防转槽321设置于插头内绝缘体32的外周面上,且第四防转槽 321的一端与第一防转孔211相对应设置,使得第四防转槽与第二防转孔相连通,从而使得第二防转件33能够依次穿过第四防转槽321、第二防转孔311、第二防转槽121。同时,第四防转槽321优选为条形状结构,且其结构与第二防转件 33相配合,使得第二防转件33的一端能够设置于第四防转槽321内。
81.本实施例中,插头内绝缘体32包括固定相接的第一插头绝缘部和第二插头绝缘部。第四防转槽321设置于第一插头绝缘部的外周面上,第二插头绝缘部的外周面上设置有第二限位件34,第二限位件34与第一插头绝缘部相卡接。由此,在车钩连挂时,通过第二限位件34与第一插头绝缘部相卡接,防止了插头内绝缘体32朝向远离插座内绝缘体22的方向移动。
82.同时,第二防转件33的一端设置于第四防转槽321内并与插头内绝缘体 32相卡接,且此端部沿着第四防转槽321的延伸方向进行延伸,从而使得第二防转件33的此端部与插头外壳体31相卡接,使得第二防转件33的一端将插头外壳体31与插头内绝缘体32连接在一起,从而限制了插头内绝缘体32与插头外壳体31之间的相对转动;且第二防转件33另一端穿过第二防转孔311并插入第二防转槽121内,使得插头外壳体31与外绝缘体1连接在一起。由此,通过采用以上结构,实现了只需一个防转件就能够实现限制插头内绝缘体32与插头外壳体31之间的相对转动,以及插头模块3与外绝缘体1之间相对转动。其结构简单易安装,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带屏蔽多芯模块防转结构较为复杂的技术问题。
83.具体地说,第二防转件33包括第三防转部331和第四防转部332,第三防转部331设置于第四防转槽321内,第四防转部332的一端与第三防转部331 固定相接,其另一端穿过第二防转孔311并插入第二防转槽121内;其中,第三防转部331的横向尺寸大于第四防转部332的横向尺寸,使得第三防转部331 与插头内绝缘体32相卡接。本实施例中,第三防转部331优选为块状结构,第四防转部332优选为柱状结构。第三防转部331的一端与第四防转部332固定相接,其另一端沿着第四防转槽321的延伸方向进行延伸,且此端部的上端面与插头外壳体31的内壁相接。通过以上结构,使得第三防转部331与第四防转部332之间呈角度设置,即通过此角度使得第二防转件33与插头外壳体31之间实现卡接,从而限制了插头内绝缘体32与插头外壳体31之间的相对转动;同时,通过第四防转部332限制了插头模块3与外绝缘体1之间的相对转动。
84.进一步,插座外壳体21内设置有第一容纳腔室,插座内绝缘体22设置于第一容纳腔室内,且插孔设置于插座内绝缘体22上。本实施例中,插孔设置于插座内绝缘体22。本实施例中,第一容纳腔室前端的外壁上设置有导向槽4,且导向槽4的延伸方向与车钩连挂或解钩的方向相一致。
85.插头外壳体31上设置有第二容纳腔室,插头内绝缘体32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室内,且插头内绝缘体32上设置有插针,插针与插孔相对应设置,在车钩连挂时,使得所述插针能够插入所述插孔内。第二容纳腔室内设置有导向件5,且导向件5与导向槽4相对应设置。在车钩连挂时,导向件5插入导向槽4内,且能够沿着导向槽4的延伸方向滑动,且导向件5移动至导向槽4的末端时,插头与插座之间不再继续相对运动,即插孔与插针之间完成连接。由此以上结构,在插座模块2与插头模块3连接的过程中,不仅起到导向作用还起到限位作用。
86.综上可知,通过采用以上结构使得插座模块2设置一个防转件就能够实现防止插座模块2与外绝缘体1之间,以及插座内绝缘体22与插座外壳体21之间的转动。同时,插头模块3设置一个防转件就能够实现防止插头模块3与外绝缘体1之间,以及插头内绝缘体32与插头外壳体31之间的转动。从而,无需设有两个防转件进行防转定位,使得结构简单且易安装,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带屏蔽多芯模块防转结构较为复杂的技术问题。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