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电力施工接地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751255发布日期:2021-12-01 14:12阅读:83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携式电力施工接地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施工接地装置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便携式电力施工接地装置。


背景技术:

2.接地体是与土壤直接接触的金属导体或导体群,分为人工接地体和自然接地体,接地体作为与打底土壤密切接触并提供与大地之间电气连接的导体,安全散流雷能量,使其泄入大地,接地装置是为了在已停电的设备和线路上意外地出现电压时,保证工作人员安全的装置,是电力施工、维修中的重要必备工具,目前,现有的便捷式短路接地装置主要有绝缘操作杆、接地头组成。
3.在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号:cn202020310774.5中公开了一种电力施工用接地装置,该装置包括接地棒,接地棒顶端中心固定有外套管,接地棒顶端中心电性连接有传输电线,外套管外壁上固定有螺旋环,外套管内部开设有内螺纹,外套管内部安装有内套管,内套管外壁开设有和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内套管底端中心安装有导电板,导电板底端和传输电线电性相连,导电板顶端中心电性连接有接地线,内套管顶端固定有连接盘,连接盘顶端中心开设有通孔,通孔内部安装有绝缘套环,接地线顶端穿过绝缘套环,连接盘顶端中心固定有保护套管,保护套管顶端中心安装有封闭盖,封闭盖顶端中心开设有连接孔,接地线顶端穿过连接孔,连接盘底端边缘设置有插地杆。该装置的接线结构需另外安装携带,与装置本体不是一个整体,从而使用时增加了零部件的携带量,便捷性较低。
4.因此,提出一种便携式电力施工接地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携式电力施工接地装置,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7.一种便携式电力施工接地装置,包括接地杆体,所述接地杆体的底部设置有接地锥形头,所述接地杆体的顶部本体固定连接有缓冲橡胶环,所述缓冲橡胶环的顶部壁体固定连接有夯击环,所述接地杆体的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环,所述接地杆体的上端左右侧壁对称开设有插槽,所述接地杆体的中部外壁固定连接有固定环,所述固定环的顶部外侧壁体开设有环形槽,所述环形槽的内腔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磁环,所述接地杆体的上端外部套设有接线帽盖,所述接线帽盖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滑动环,所述滑动环的底部壁体固定连接有第一磁环,所述滑动环内腔的下端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二限位环,所述滑动环顶部的左右两端壁体对称开设有卡槽,所述滑动环上端的左右侧壁对称开设有通孔,所述滑动环内腔上端的左右侧壁对称开设有容纳槽,两个所述通孔的内腔对称插设有连接细杆,两个所述连接细杆的相远离一端对称固定连接有固定帽,两个所述固定帽的相背一侧壁体对称固定连接有拉环,两个所述连接细杆的相靠近一端对称固定连接有插杆,两个所述插杆
相背一侧壁体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对称固定连接有第二压缩弹簧,两个所述插杆顶部的相远离一端壁体对称开设有压缩槽,两个所述压缩槽内腔的底部壁体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压缩弹簧,两个所述压缩槽的内腔上端分别插设有弧形卡头。
8.优选的,两个所述插杆分别位于两个容纳槽的内腔,并且两个插杆的相靠近一端分别与两个插槽相互适配。
9.优选的,所述第一限位环的大小尺寸与第二限位环的大小尺寸相同,并且第一限位环位于两个插槽的下方。
10.优选的,两组所述第二压缩弹簧的相远离一端分别与两个容纳槽内腔的相对一侧壁体固定连接。
11.优选的,两个所述弧形卡头的底部分别与两个第一压缩弹簧的顶部固定连接,并且两个弧形卡头的上端分别与两个卡槽相互适配。
12.优选的,所述第一磁环的磁性与第二磁环的磁性相反,并且第一磁环的大小与环形槽内腔的上端相互适配。
13.有益效果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携式电力施工接地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5.1、该便携式电力施工接地装置,通过设置的第一磁环、第二磁环、环形槽、固定环的相互配合可以方便对不使用时的接线帽盖进行固定,将接线帽盖与接地杆体形成一个一体件,能够减少零部件的携带量,避免接线帽盖的丢失,提高施工效率。
16.2、该便携式电力施工接地装置,通过设置的滑动环、第二限位环、第一限位环、插槽、插杆、容纳槽、压缩槽、第一压缩弹簧、第二压缩弹簧、固定帽、连接细杆、拉环、通孔、弧形卡头、卡槽的相互配合可以方便对使用时的接线帽盖进行固定,从而方便对接线帽盖进行接线,滑动式设计,卡扣弹簧式的自动固定,操作简单便捷,增加了功能性和实用性。
17.3、该便携式电力施工接地装置,夯击环的设置便于使用电锤对该装置进行夯击打入地下,缓冲橡胶环的设置可以起到缓冲保护作用,减少了夯击时对接地杆体的损害。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放大图;
20.图3是本实用新型图1中b处放大图;
21.图4是本实用新型接线帽盖和滑动环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2.图5是本实用新型图4中c处放大图。
23.图中:1、接地杆体;2、接地锥形头;3、接线帽盖;4、滑动环;5、固定环;6、夯击环;7、缓冲橡胶环;8、插槽;9、第一限位环;10、第一磁环;11、环形槽;12、第二磁环;13、第二限位环;14、容纳槽;15、插杆;16、压缩槽;17、第一压缩弹簧;18、第二压缩弹簧;19、固定帽;20、连接细杆;21、拉环;22、通孔;23、弧形卡头;24、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
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25.如图1

5所示,一种便携式电力施工接地装置,包括接地杆体1,接地杆体1的底部设置有接地锥形头2,接地杆体1的顶部本体固定连接有缓冲橡胶环7,缓冲橡胶环7的顶部壁体固定连接有夯击环6,夯击环6的设置便于使用电锤对该装置进行夯击打入地下,缓冲橡胶环7的设置可以起到缓冲保护作用,减少了夯击时对接地杆体1的损害,接地杆体1的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环9,第一限位环9的大小尺寸与第二限位环13的大小尺寸相同,并且第一限位环9位于两个插槽8的下方,接地杆体1的上端左右侧壁对称开设有插槽8,接地杆体1的中部外壁固定连接有固定环5,固定环5的顶部外侧壁体开设有环形槽11,环形槽11的内腔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磁环12,接地杆体1的上端外部套设有接线帽盖3,接线帽盖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滑动环4,滑动环4的底部壁体固定连接有第一磁环10,第一磁环10的磁性与第二磁环12的磁性相反,并且第一磁环10的大小与环形槽11内腔的上端相互适配,通过设置的第一磁环10、第二磁环12、环形槽11、固定环5的相互配合可以方便对不使用时的接线帽盖3进行固定,将接线帽盖3与接地杆体1形成一个一体件,能够减少零部件的携带量,避免接线帽盖3的丢失,提高施工效率,滑动环4内腔的下端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二限位环13,滑动环4顶部的左右两端壁体对称开设有卡槽24,滑动环4上端的左右侧壁对称开设有通孔22,滑动环4内腔上端的左右侧壁对称开设有容纳槽14,两个通孔22的内腔对称插设有连接细杆20,两个连接细杆20的相远离一端对称固定连接有固定帽19,两个固定帽19的相背一侧壁体对称固定连接有拉环21,两个连接细杆20的相靠近一端对称固定连接有插杆15,两个插杆15分别位于两个容纳槽14的内腔,并且两个插杆15的相靠近一端分别与两个插槽8相互适配,两个插杆15相背一侧壁体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对称固定连接有第二压缩弹簧18,两组第二压缩弹簧18的相远离一端分别与两个容纳槽14内腔的相对一侧壁体固定连接,两个插杆15顶部的相远离一端壁体对称开设有压缩槽16,两个压缩槽16内腔的底部壁体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压缩弹簧17,两个压缩槽16的内腔上端分别插设有弧形卡头23,两个弧形卡头23的底部分别与两个第一压缩弹簧17的顶部固定连接,并且两个弧形卡头23的上端分别与两个卡槽24相互适配,通过设置的滑动环4、第二限位环13、第一限位环9、插槽8、插杆15、容纳槽14、压缩槽16、第一压缩弹簧17、第二压缩弹簧18、固定帽19、连接细杆20、拉环21、通孔22、弧形卡头23、卡槽24的相互配合可以方便对使用时的接线帽盖3进行固定,从而方便对接线帽盖3进行接线,滑动式设计,卡扣弹簧式的自动固定,操作简单便捷,增加了功能性和实用性。
26.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为一种便携式电力施工接地装置,使用时通过电锤对夯击环6进行夯击,直至接地杆体1插入地下,然后取下电锤,在夯击环6的底部设置有缓冲橡胶环7可对接地杆体1起到缓冲保护的作用,之后向上滑动接线帽盖3使第一磁环10与第二磁环12分离并使第一磁环10从环形槽11的内腔上端脱离,继续向上滑动滑动环4直至第二限位环13的顶部与第一限位环9的底部相互接触,然后向下按压两个弧形卡头23,当两个弧形卡头23的上端完全进入容纳槽14的内腔时在两组第二压缩弹簧18的反向作用力的作用下两个插杆15的相靠近一端会自动插设进入两个插槽8的内腔,进而完成了对接线帽盖3的固定,从而方便对接线帽盖3进行接线,不使用时相背拉动两个拉环21,在两个拉环21的带动下两个连接细杆20带动两个插杆15相背位移并挤压两组第二压缩弹簧18,直至两个弧形卡头23分别卡设进入两个卡槽24的内腔,然后向下滑动滑动环4使第一磁环10进入环形
槽11的内腔与第二磁环12磁性连接,该装置的接线帽盖3与接地杆体1形成一个一体件,能够减少零部件的携带量,避免接线帽盖3的丢失,提高施工效率,滑动式设计,卡扣弹簧式的自动固定,操作简单便捷,增加了功能性和实用性。
27.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