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CM结构InSb-APD中红外探测器及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30185251发布日期:2022-05-26 19:04阅读:359来源:国知局
SACM结构InSb-APD中红外探测器及制备方法
sacm结构insb-apd中红外探测器及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1.本发明属于开关电源系统电磁兼容技术领域,涉及一种sacm结构insb-apd中红外探测器,本发明还涉及上述红外探测器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2.随着对先进红外探测技术的需求不断增加,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高速发展,中波长红外(mwir,3-5μm)探测器的应用范围包括遥感、热追踪、气体监测和空间成像等重要领域。目前,mwir探测器中广泛使用的材料和结构主要包括碲镉汞(hgcdte,mct),量子阱与量子点,锑化铟(insb)焦平面阵列探测器,以inas-gasb为代表的锑基ⅱ型超晶格焦平面阵列探测器。然而,为了降低暗电流,提高信噪比,这些系统需要较低的环境温度才能工作,因此必须配备制冷设备,这导致其体积大、复杂度高、成本高、适用性差。此外室温红外探测器的最新研究方向,如石墨烯、黑磷等二维材料或纳米线结构,由于材料本身和制造工艺的局限,目前尚处于研究阶段,还没有大规模的工业生产能力。
3.insb作为一种直接禁带iii-v半导体材料,具有量子效率高、响应速度快、稳定性高等优点。与目前主流的mct探测器相比,insb衬底成本较低,制备工艺较为成熟,是一种理想的mwir红外探测器材料。但作为窄禁带半导体材料,insb存在室温下复合速率高、暗电流较大等问题。
4.公开号为cn109817754a,公开日为2019.05.28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制作insb红外探测器的材料结构及其制备方法,该探测器结构为衬底上采用分子束外延(mbe)的方法依次生长防漏电缓冲层、n型insb重掺杂层、insb本征吸收层、p型insb轻掺杂层、p型alinsb势垒层和p型insb重掺杂层。该探测器存在的问题在于:(1)其结构实质为insb同质结构,因此在有源区外,俄歇复合并没有被抑制,同时重掺杂n区和p区的高浓度杂质会引起严重的肖特基-里德-霍尔复合。常温下器件暗电流增大,性能受到影响。(2)所采用的分子束外延制造方法相比与磁控溅射法相比成本较高,不利于大规模工业生产。
5.公开号为cn106601870a,公开日为2017.04.26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insb基高温工作红外探测器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探测器方案通过分子束外延在insb衬底上依次生长了insb缓冲层、n型下接触层、非故意掺杂吸收层,in
1-x
al
x
sb势垒层以及n型上接触层。其所设计的nbn结构存在的缺点除了上述同质结构的缺点外,在高电场和材料自身窄带隙的作用下产生的较高暗电流,可通过低工作环境温度抑制复合机制。而在高电场条件下,窄带隙材料也容易发生带间隧穿现象,且这种现象无法通过冷却来抑制。故在高温工作时无法控制隧穿电流对于器件性能的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sacm结构insb-apd中红外探测器,该探测器利用禁带较宽的半导体材料作为上下接触层,形成双异质结结构,抑制扩散电流。
7.本发明的目的是还提供一种sacm结构insb-apd中红外探测器的制备方法。
8.本发明所采用的第一种技术方案是,sacm结构insb-apd中红外探测器,包括从下至上的n型inp衬底、n型inp缓冲层、非有意掺杂的insb倍增层、p型insb电荷层、p型insb吸收层、p型gasb接触层;p型gasb接触层的上方设有上电极层,n型inp缓冲层的上方设有下电极层;
9.还包括覆盖在探测器侧表面的钝化层。
10.本发明第一种技术方案的特点还在于:
11.p型insb吸收层的掺杂浓度从1
×
10
17
cm-3
渐变至1
×
10
14
cm-3

12.上电极层为叉指电极;所述下电极层为栅条状电极。
13.n型inp衬底的材质选用n型inp单晶片,对n型inp衬底的处理过程为:经裁剪后,在丙酮、无水乙醇和去离子水超声清洗、烘干。
14.本发明采用的第二种技术方案为,sacm结构insb-apd中红外探测器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5.步骤1,n型inp缓冲层的制备:
16.室温条件下,使用inp靶材,施主掺杂剂,在n型inp衬底上采用磁控溅射的方法,室温条件下在沉积一层n型inp缓冲层;
17.步骤2,本征insb倍增层的制备:
18.室温条件下,使用insb靶材,采用磁控溅射法,在步骤1得到的n型inp缓冲层上沉积一层非有意掺杂的insb倍增层;
19.步骤3,p型insb电荷层的制备:
20.室温条件下,使用insb靶材,受主掺杂剂,采用磁控溅射法,在步骤2制备得到的insb倍增层表面上,沉积p型insb电荷层;
21.步骤4,p型insb吸收层的制备:
22.室温条件下,使用insb靶材,受主掺杂剂,采用磁控溅射法,在步骤3制备得到的p型insb电荷层上,沉积一层p型insb吸收层;
23.步骤5,p型gasb接触层的制备:
24.室温条件下,使用gasb靶材,受主掺杂剂,采用磁控溅射法,在步骤4制备得到的p型insb吸收层上,沉积一层p型gasb接触层;
25.步骤6,钝化层的制备:
26.室温条件下,使用sio2靶材,采用磁控溅射法,在步骤5制备得到p型gasb接触层表面上,采用掩膜工艺保留顶部红外入射窗口,其余表面沉积一层钝化层;
27.步骤7,上电极层的制备:
28.首先,在步骤制备得到的p型gasb接触层表面上采用lift-off剥离工艺制备出电极图形;然后,在室温条件下,采用磁控溅射或热蒸发镀膜的方法,在制备出的电极图形上沉积一层上电极层。
29.步骤8,下电极层的制备:
30.首先,在步骤6制备得到的钝化层表面上采用lift-off剥离工艺制备出电极图形;然后,在室温条件下,采用磁控溅射或热蒸发镀膜的方法,在制备出的电极图形上沉积一层下电极层。
31.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将同质pin结构的insb探
测器改进为双异质结结构,抑制扩散电流;同时将吸收层改进为吸收、电荷、倍增层分离的sacm雪崩二极管结构,通过电荷层调控器件内部电场实现高增益。
附图说明
32.图1是本发明sacm结构insb-apd中红外探测器的结构示意图;
33.图2(a)、(b)是本发明sacm结构insb-apd中红外探测器的能带结构图,图2(a)为中红外探测器在热平衡条件下的能带结构图,图2(b)为中红外探测器在反偏压条件下的能带结构图;
34.图3是本发明异质sacm结构insb-apd中红外探测器的上电极层电极结构图;
35.图4是本发明sacm结构insb-apd中红外探测器的i-v特性及倍增因子图;
36.图5是本发明sacm结构insb-apd中红外探测器的中波长红外光响应及外量子效率图。
37.图中,1.n型inp衬底,2.n型inp缓冲层,3.下电极层,4.非有意掺杂insb倍增层,5.钝化层,6.p型insb电荷层,7.p型insb吸收层,8.p型gasb接触层,9.上电极层。
具体实施方式
38.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39.本发明的吸收、倍增、电荷层分离(sacm)结构锑化铟雪崩二极管(insb-apd)中红外探测器,如图1所示,包括从下至上的n型inp衬底1、n型inp缓冲层2、非有意掺杂的insb倍增层4、p型insb电荷层6、p型insb吸收层7、p型gasb接触层8,以及覆盖探测器侧表面的钝化层5,及p型gasb接触层8之上的上电极层9与n型inp缓冲层2之上的下电极层3。
40.n型inp衬底1的掺杂浓度为5
×
10
17
cm-3

41.n型inp缓冲层2的掺杂浓度为5
×
10
17
cm-3
、厚0.5μm;
42.非有意掺杂的insb倍增层4为本征材料、厚3μm;
43.p型insb电荷层6厚度为0.1μm,掺杂浓度为5
×
10
16
cm-3

44.p型insb吸收层7掺杂浓度从1
×
10
17
cm-3
渐变至1
×
10
14
cm-3
、厚2μm;
45.p型gasb接触层8掺杂浓度为5
×
10
17
cm-3
、厚0.5μm。
46.p型半导体材料,其受主掺杂剂为be、mg或zn;n型半导体材料,其施主掺杂剂为se、te或sn。
47.p型gasb接触层8的作用为:作为空穴传输接触层;
48.p型insb吸收层7的作用为:吸收红外辐射并转化为电子空穴对;
49.p型insb电荷层6的作用为:为电荷层,调控器件内部电场;
50.非有意掺杂的insb倍增层4的作用为:接收电子并维持光生载流子雪崩过程;
51.n型inp缓冲层2的作用为:用来传输电子并隔绝衬底杂质。
52.上电极层9为叉指电极,结构如图3所示,上电极层9的材料为石墨烯、氧化铟锡ito或掺铝氧化锌azo,厚度均为150-200nm;
53.下电极层3为栅条状电极,下电极层3的材料是ti、au或pt,金属层厚度为200-250nm;钝化层5的材料为sio2或si3n4,厚度为300nm。
54.本发明sacm结构insb-apd中红外探测器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55.选择n型inp单晶片为衬底作为n型inp衬底1,经裁剪后,在丙酮、无水乙醇和去离子水超声清洗、烘箱100℃烘干等表面处理后的衬底上依次制备各层。器件的制备包括以下步骤:
56.步骤1,n型inp缓冲层2的制备;
57.室温条件下,使用inp靶材,施主掺杂剂。在n型inp衬底1上采用磁控溅射的方法,室温条件下在沉积一层厚度为0.5μm的n型inp缓冲层2;
58.步骤2,本征insb倍增层的制备;
59.室温条件下,使用insb靶材,采用磁控溅射法,在步骤1得到的n型inp缓冲层2的基础上沉积一层3μm厚的非有意掺杂的insb倍增层4;
60.步骤3,p型insb电荷层6的制备;
61.室温条件下,使用insb靶材,受主掺杂剂。采用磁控溅射法,在步骤2制备得到的insb倍增层表面上,沉积厚度为0.1μm的p型insb电荷层6;
62.步骤4,p型insb吸收层7的制备;
63.室温条件下,使用insb靶材,受主掺杂剂。采用磁控溅射法,在步骤3制备得到的p型insb电荷层6上,沉积一层厚度为2μm的p型insb吸收层7;
64.步骤5,p型gasb接触层8的制备;
65.室温条件下,使用gasb靶材,受主掺杂剂。采用磁控溅射法,在步骤4制备得到的p型insb吸收层7上,沉积一层厚度为0.5μm的p型gasb接触层8;
66.步骤6,钝化层5的制备;
67.室温条件下,使用sio2靶材。采用磁控溅射法,在步骤5制备得到p型gasb接触层8表面上,采用掩膜工艺保留顶部红外入射窗口,其余表面沉积一层厚度为300nm的钝化层5;
68.步骤7,上电极层9的制备;
69.首先,在步骤5制备得到的p型gasb接触层8表面上采用lift-off剥离工艺制备出电极图形;然后,在室温条件下,采用磁控溅射或热蒸发镀膜的方法,在制备出的电极图形上沉积一层厚度为150-200nm的上电极层9。
70.步骤8,下电极层3的制备;
71.首先,在步骤6制备得到的钝化层表面上采用lift-off剥离工艺制备出电极图形;然后,在室温条件下,采用磁控溅射或热蒸发镀膜的方法,在制备出的电极图形上沉积一层厚度为200-250nm的下电极层3。
72.sacm结构insb-apd中红外探测器,其结构为双异质结结构与sacm雪崩二极管结构的有益组合;
73.选择合适的电荷层参数,使得倍增层电场增大且均匀,增强雪崩倍增效应;同时吸收层内部场强不至于过低,光生载流子可以获得足够能量越过电荷层产生的势垒,减少渡越时间,降低暗电流。
74.本发明采用低温磁控溅射的方法将吸收、电荷及倍增倍增层分离的sacm结构雪崩二极管与双异质结结构组合,在降低暗电流的同时提高器件增益,达到提升性能的目的。
75.实施例
76.选择n型inp单晶片为衬底作为衬底,经裁剪后,在丙酮、无水乙醇和去离子水超声清洗、烘箱100℃烘干等表面处理后的衬底上依次制备各层。器件的制备包括以下步骤:
77.步骤1,n型inp缓冲层1的制备;
78.室温条件下,使用inp靶材,掺杂剂为te。在n型inp衬底1上采用磁控溅射的方法,室温条件下在沉积一层厚度为0.5μm的n型inp缓冲层2;
79.步骤2,本征insb倍增层的制备;
80.室温条件下,使用insb靶材,采用磁控溅射法,在步骤1得到的n型inp缓冲层2的基础上沉积一层3μm厚的非有意掺杂的insb倍增层4;
81.步骤3,p型insb电荷层6的制备;
82.室温条件下,使用insb靶材,掺杂剂为be。采用磁控溅射法,在步骤2制备得到的insb倍增层表面上,沉积厚度为0.1μm的p型insb电荷层6;
83.步骤4,p型insb吸收层7的制备;
84.室温条件下,使用insb靶材,掺杂剂为be。采用磁控溅射法,在步骤3制备得到的p型insb电荷层6上,沉积一层厚度为2μm的p型insb吸收层7;
85.步骤5,p型gasb接触层8的制备;
86.室温条件下,使用gasb靶材,掺杂剂为be。采用磁控溅射法,在步骤4制备得到的p型insb吸收层7上,沉积一层厚度为0.5μm的p型gasb接触层8;
87.步骤6,钝化层5的制备;
88.室温条件下,使用sio2靶材。采用磁控溅射法,在步骤5制备得到探测器件表面上,采用掩膜工艺保留顶部红外入射窗口,其余表面沉积一层厚度为300nm的钝化层5;
89.步骤7,上电极层9的制备;
90.首先,在步骤5制备得到的gasb接触层表面上采用lift-off剥离工艺制备出电极图形;然后,在室温条件下,采用磁控溅射或热蒸发镀膜的方法,在制备出的电极图形上沉积一层厚度为150-200nm的上电极层9。
91.步骤8,下电极层3的制备;
92.首先,在步骤6制备得到的钝化层5表面上采用lift-off剥离工艺制备出电极图形;然后,在室温条件下,采用磁控溅射或热蒸发镀膜的方法,在制备出的电极图形上沉积一层厚度为200-250nm的下电极层3。
93.本发明利用禁带较宽的半导体材料作为上下接触层,形成双异质结结构,抑制扩散电流;相较与pin结构的同质insb器件,宽禁带半导体中较小的俄歇复合系数也降低了暗电流;光吸收区域优化为吸收、电荷和倍增层分离的sacm结构。
94.器件结构的能带图如图2(a)所示,在热平衡状态时异质结界面处的能带趋于光滑,没有形成明显的势阱。同时电荷层引入的壁垒层不大,便于获得能量的载流子能够越过。而在图2(b)的负偏压下,外加电压都由倍增层分担,吸收层内能带结构在该偏压下几乎不变,没有发生明显的能带弯曲,降低了载流子的隧穿概率。
95.图3为上电极层所使用的叉指电极结构。
96.图4为i-v曲线及对应增益图,可见通过电荷层调控器件内部电场实现了高增益。探测器的穿通电压为12v、击穿电压为72v。当器件工作在线性模式下时,增益增长至20。
97.图5为本发明探测器的外量子效率及光响应度图,器件响应度最大值为3.06a/w,峰值处的外量子效率增达到67.6%。探测器的响应度峰值位于波长为5.6μm处。计算得到本发明得到的探测器归一化探测率为4.473
×
109cm
·
hz
1/2
w-1

98.本发明sacm结构insb-apd中红外探测器的特点为:
99.1.在热平衡状态时异质结界面处的能带趋于光滑,没有形成明显的势阱。同时电荷层引入的壁垒层不大,便于获得能量的载流子能够越过。在负偏压下,外加电压都由倍增层分担,吸收层内能带结构在该偏压下几乎不变,没有发生明显的能带弯曲,降低了载流子的隧穿概率。
100.2.通过调控电荷层,实现了降低吸收层中场强,将倍增层与吸收层分离,调节器件的穿通与击穿电压,使得器件内部增益增大。
101.3.结构和制备工艺简单,易于大规模批量生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