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容组件、电路板组件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947208发布日期:2022-05-07 16:34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电容组件、电路板组件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显示面板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容组件、电路板组件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技术进步,具有显示装置的电子设备已成为人们生活的日常用品。显示装置在工作过程中会发出“叽”的声音,这个现象被称为“啸叫”。产生“啸叫”的原因之一就是电容的振动。啸叫由此可见,由于“啸叫”的存在,相关技术中,显示装置的品质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3.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容组件,所述电容组件包括电容、第一引脚、第二引脚以及减振器,所述第二引脚与所述第一引脚分别连接于所述电容相背的两端,所述第二引脚、所述第一引脚及所述电容形成容置空间,所述减振器设于所述容置空间,所述减振器包括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一自由端、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自由端,所述第一自由端用于支撑所述电容,所述第二自由端相较于所述第一自由端背离所述电容,所述第一自由端可相对所述第二自由端运动。
4.其中,所述减振器还包括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二支撑件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三自由端、第二连接部及第四自由端,所述第三自由端与所述第一自由端间隔设置,且用于支撑所述电容,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四自由端相较于所述第三自由端背离所述电容,所述第三自由端可相对所述第四自由端运动。
5.其中,所述减振器的数量为两个及两个以上,所述减振器在所述第一引脚的延伸方向上均匀间隔设置。
6.其中,所述减振器的数量为两个及两个以上,所述电容组件在所述第一引脚指向所述第二引脚方向上依次具有第一区域、中间区域及第二区域,其中,所述第一区域邻近所述第一引脚设置,第二区域邻近所述第二引脚设置,所述中间区域夹设于所述第一区域及所述第二区域之间,其中,所述减振器在第一区域的分布密度为第一密度,在所述第二区域的分布密度为第二密度,在所述中间区域的分布密度为第三密度,其中,所述第一密度大于所述第三密度,且所述第二密度大于所述第三密度。
7.其中,所述第一引脚包括第一引脚本体及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引脚本体,且相较于所述第一引脚本体朝向所述第二引脚,所述第二引脚包括第二引脚本体及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二弯折部连接于所述第二引脚本体,且相较于所述第二引脚本体朝向所述第一引脚,当所述减振器包括第二支撑件时,所述第一自由端与所述第三自由端在所述第一引脚指向所述第二引脚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二自由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弯折部朝向所述电容的面,所述第四自由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弯折部朝向所述电容的面。
8.其中,所述第一引脚包括第一引脚本体及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引脚本体,且相较于所述第一引脚本体朝向所述第二引脚,所述第二引脚包括第二
引脚本体及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二弯折部连接于所述第二引脚本体,且相较于所述第二引脚本体朝向所述第一引脚,当所述减振器包括第二支撑件时,所述第一自由端与所述第三自由端在所述第一引脚的延伸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二自由端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弯折部朝向所述电容的面及所述第二弯折部朝向所述电容的面,所述第四自由端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弯折部朝向所述电容的面及所述第二弯折部朝向所述电容的面。
9.其中,所述第一自由端及所述第三自由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电容,且所述第一自由端及所述第三自由端共同支撑所述电容。
10.其中,所述第一支撑件弹性抵接所述电容及所述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二支撑件弹性抵接所述电容及所述第二弯折部。
11.第二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电路板组件,所述电路板组件包括电路板及如第一方面所述的电容组件,所述电容组件电连接所述电路板。
12.第三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及如第二方面所述的电路板组件,且所述电路板组件电连接所述显示面板。
13.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的电容组件包括电容、第一引脚、第二引脚及减振器,所述减振器设置于所述电容、所述第一引脚及所述第二引脚形成的容置空间中,所述减振器用于对所述电容进行减振。由于所述减振器支撑所述电容,从而降低了所述电容的振动幅度及频率。此外,在所述电容工作时,所述电容的振动带动所述减振器运动,使得所述减振器会随着所述电容一起振动,从而将所述电容振动产生的形变量传递至所述容置空间的空气中,即通过所述减振器与空气摩擦将所述减振器振动的动能转换为热能散发至空气中。此外,所述容置空间内空气随着所述减振器振动发生反复压缩和释放,在此过程中空气与所述减振器以及空气自身分子间发生摩擦,便会形成对所述减振器振动的阻尼力,抑制了所述减振器振动的幅度和频率。因此,本技术提供的电容组件,能够通过所述减振器降低所述电容的振动频率,来抑制甚至消除所述电容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啸叫。当所述电容组件应用于显示装置时,显示装置的品质较高。
14.本技术第二方面提供的电路板组件包括电路板及如第一方面所述的电容组件,所述电容组件应用于所述电路板组件中,所述减振器不仅能够减小所述电容的振动幅度及频率,还能够在所述电容及所述电路板之间起到缓冲作用,来抑制甚至消除所述电容与所述电路板之间的共振,从而抑制甚至消除了所述电容在所述电路板上工作时产生的啸叫。
15.本技术第三方面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及如第二方面所述的电路板组件,所述电路板组件应用于所述显示装置中,通过所述减振器减小了所述电容及所述电路板的振动幅度及频率,且抑制甚至消除了所述电容与所述电路板之间的共振,从而抑制甚至消除了所述电容在所述显示装置中工作时产生的啸叫。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为相关技术中片式多层电容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相关技术中片式多层电容发生振动的示意图。
19.图3为本技术第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容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技术第二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容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图3实施方式中提供的减振器弹性形变的示意图。
22.图6为图4实施方式中提供的减振器弹性形变的示意图。
23.图7为图4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容组件中减振器的一种分布示意图。
24.图8为图4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容组件中减振器的另一种分布示意图。
25.图9为本技术第三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容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6.图10为本技术第四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容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7.图11为图10实施方式中电容组件沿i-i线的剖面示意图。
28.图12为图10实施方式中电容组件沿i-i线相反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29.图13为图9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容组件中减振器与电容固定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30.图14为图13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容组件中减振器弹性抵接引脚及电容的结构示意图。
31.图15是本技术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路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2.图16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电路框图。
33.附图标号:显示装置1;电路板组件10;显示面板20;电容组件100;电路板200;导电件300;电容110;第一引脚120;第二引脚130;减振器140;容置空间150;第一区域160;中间区域170;第二区域180;介质111;内电极112;外电极113;第一引脚本体121;第一弯折部122;第二引脚本体131;第二弯折部132;第一支撑件141;第二支撑件142;第一自由端1411;第一连接部1412;第二自由端1413;第三自由端1421;第二连接部1422;第四自由端1423。
具体实施方式
3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5.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他步骤或单元。
36.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或“实施方式”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或实施方式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37.请参照图1及图2,图1为相关技术中片式多层电容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相关技术中片式多层电容发生振动的示意图。所述电容110通常包括介质111、内电极112及外电极113,所述电容110由印好内电极112的介质膜片以错位的方式叠合起来,经过一次性高温烧
结形成由所述介质111包裹所述内电极112的芯片,再在所述芯片的两端封上所述外电极113制成。当所述电容110通电时,电压会在所述内电极112上产生电场(如图2中的e1及e2),且电场作用在所述内电极112上形成机械力(如图2中的f11、f12、f13、f21、f22及f23),即电能与机械能之间发生转换,也即为逆压电效应。电场在内电极112上的形成的机械力使得所述内电极112发生微小伸缩(如图2中的d),虽然所述内电极112的伸缩量较小,为纳米级变化,但是在通电过程中所述内电极112会反复伸缩,从而使得所述电容110振动频率加快,以致所述电容110发出啸叫声。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内电极112的伸缩以所述内电极112层叠方向为主,即,所述电容110在所述内电极112层叠方向的振动为所述电容110产生啸叫的主要原因。
38.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容组件100。请参照图3,图3为本技术第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容组件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电容组件100包括电容110、第一引脚120、第二引脚130以及减振器140。所述第二引脚130与所述第一引脚120分别连接于所述电容110相背的两端,所述第二引脚130、所述第一引脚120及所述电容110形成容置空间150。所述减振器140设于所述容置空间150,所述减振器140包括第一支撑件141,所述第一支撑件141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一自由端1411、第一连接部1412及第二自由端1413,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用于支撑所述电容,所述第二自由端1413相较于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背离所述电容,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可相对所述第二自由端1413运动。
39.本技术提供的电容110为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multi-layer ceramic capacitors,mlcc)。所述电容110是一种静态电荷存储介质,所述电容110的用途较广,且为电子、电力领域中不可缺少的电子元件。所述电容110主要用于电源滤波、信号滤波、信号耦合、谐振、滤波、补偿、充放电、储能、隔直流等电路中。
40.所述第一引脚120及所述第二引脚130分别连接于所述电容110相背的两端。具体地,所述第一引脚120及所述第二引脚130分别通过连接于所述电容110相背的两端的所述外电极113来连接所述电容110,所述第一引脚120及所述第二引脚130用于支撑所述电容110。所述第一引脚120及所述第二引脚130与所述电容110的连接为电连接,即,所述第一引脚120及所述第二引脚130为导电材料,例如铜、铁或者铝等。
41.所述减振器140设于所述容置空间150,且所述减振器140用于支撑所述电容110。所述减振器140具有弹性。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减振器140为具有弹性的材料,使得所述减振器140可以随着所述电容110的振动而发生运动。举例而言,所述减振器140可以为橡胶、乳胶或弹性纤维等。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减振器140为硬度较大的材料,且所述减振器140的材料本身弹性不大,甚至可以没有弹性,所述减振器140因自身形状而具有弹性,使得所述减振器140可以随着所述电容110的振动而发生运动。举例而言,所述减振器140可以为铁、钢或硬质塑料等。所述减振器140可以为“c”字形、“z”字形或“o”字型等。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减振器140不导电,可以避免所述减振器140对所述电容110的磁路或电性能产生影响,有利于所述减振器140对所述电容110进行减振,从而抑制甚至消除啸叫。
42.在本实施方式中(请参见图3),所述减振器140包括第一支撑件141。所述第一支撑件141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一自由端1411、第一连接部1412及第二自由端1413。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用于支撑所述电容110。所述第二自由端1413相较于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背离所述电容110。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可相对所述第二自由端1413运动。所述第一连接部1412可以
但不限于通过弯折形状或弧形等形状连接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及所述第二自由端1413,只要能够使得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可相对所述第二自由端1413运动即可。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容组件100,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支撑所述电容110,且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可相对所述第二自由端1413运动,并没有使得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脱离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412的连接,而是借助所述第一支撑件141自身的弹性产生弹性形变来实现的。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既可以通过运动靠近所述第二自由端1413,也可以通过运动远离所述第二自由端1413。
43.本技术提供的电容组件100包括电容110、第一引脚120、第二引脚130及减振器140,所述减振器140设置于所述电容110、所述第一引脚120及所述第二引脚130形成的容置空间150中,所述减振器140用于对所述电容110进行减振。由于所述减振器支撑所述电容,从而降低了所述电容的振动幅度及频率。此外,在所述电容110工作时,所述电容110的振动带动所述减振器140运动,使得所述减振器140会随着所述电容110一起振动,从而将所述电容110振动产生的形变量传递至所述容置空间150的空气中,即通过所述减振器140与空气摩擦将所述减振器140振动的动能转换为热能散发至空气中。此外,所述容置空间150内空气随着所述减振器140振动发生反复压缩和释放,在此过程中空气与所述减振器140以及空气自身分子间发生摩擦,便会形成对所述减振器140振动的阻尼力,抑制了所述减振器140振动的幅度和频率。因此,本技术提供的电容组件100,能够通过所述减振器140降低所述电容110的振动频率,来抑制甚至消除所述电容110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啸叫。当所述电容组件100应用于显示装置时,显示装置的品质较高。
44.请参照图4,图4为本技术第二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容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容组件100包括电容110、第一引脚120、第二引脚130以及减振器140。所述第二引脚130与所述第一引脚120分别连接于所述电容110相背的两端,所述第二引脚130、所述第一引脚120及所述电容110形成容置空间150。所述减振器140设于所述容置空间150,用于对所述电容110进行减振。其中,所述减振器140包括第一支撑件141及第二支撑件142。所述第一支撑件141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一自由端1411、第一连接部1412及第二自由端1413。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用于支撑所述电容110。所述第二自由端1413相较于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背离所述电容110。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可相对所述第二自由端1413运动。当所述减振器140包括第二支撑件142时,所述第二支撑件142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三自由端1421、第二连接部1422及第四自由端1423。所述第三自由端1421与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间隔设置,且用于支撑所述电容110。所述第二连接部1422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1412。所述第四自由端1423相较于所述第三自由端1421背离所述电容110。所述第三自由端1421可相对所述第四自由端1423运动。
45.在本实施方式中(请参见图4),所述减振器140包括第一支撑件141及第二支撑件142。所述第一支撑件141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一自由端1411、第一连接部1412及第二自由端1413。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用于支撑所述电容110。所述第二自由端1413相较于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背离所述电容110。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可相对所述第二自由端1413运动。所述第二支撑件142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三自由端1421、第二连接部1422及第四自由端1423。所述第三自由端1421与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间隔设置,且用于支撑所述电容110。所述第二连接部1422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1412。所述第四自由端1423相较于所述第三自由端1421背离所述
电容110。所述第三自由端1421可相对所述第四自由端1423运动。
46.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部1412可以但不限于通过弯折形状或弧形等形状连接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及所述第二自由端1413,只要能够使得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可相对所述第二自由端1413运动即可。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容组件100,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支撑所述电容110,且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可相对所述第二自由端1413运动,并没有使得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脱离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412的连接,而是借助所述第一支撑件141自身的弹性产生弹性形变来实现的。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既可以通过运动靠近所述第二自由端1413,也可以通过运动远离所述第二自由端1413。所述第二连接部1422可以但不限于通过弯折形状或弧形等形状连接所述第三自由端1421及所述第四自由端1423,只要能够使得所述第三自由端1421可相对所述第四自由端1423运动即可。所述第三自由端1421相对所述第四自由端1423运动,并没有使得所述第三自由端1421脱离与所述第二连接部1422的连接,而是借助所述第二支撑件142自身的弹性产生弹性形变来实现的。所述第三自由端1421既可以通过运动靠近所述第四自由端1423,也可以通过运动远离所述第四自由端1423。
47.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自由端1421用于支撑所述电容110,且所述第三自由端1421与所述电容110会共同运动,即所述第三自由端1421与所述电容110可共同相对于所述第四自由端1423运动。由于所述第三自由端1421与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三自由端1421与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都用于支撑所述电容110,所以所述第三自由端1421与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共同支撑所述电容110。同时,所述第二连接部1422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1412,使得所述第二支撑件142与所述第一支撑件141能够同时随着所述电容110振动,即在所述第三自由端1421相对所述第四自由端1423运动的同时,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也会相对所述第二自由端1413运动。所述第二支撑件142与所述第一支撑件141共同支撑所述电容110并随着所述电容110振动而振动,使得所述电容110在振动过程中更加平稳。
48.请参照图5,图5为图3实施方式中提供的减振器弹性形变的示意图。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相对所述第二自由端1413运动,且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相对所述第二自由端1413运动的行程l1满足:1mm≤l1≤1.5mm。举例而言,l1=1mm,或者l1=1.1mm,或者l1=1.2mm,或者l1=1.3mm,或者l1=1.4mm,或者l1=1.5mm。下面对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相对于所述第二自由端1413运动的行程l1进行介绍。所述第一支撑件141处于自然状态(状态a)时,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与所述第二自由端1413之间的距离为l
11
。所述第一支撑件141处于最大压缩状态(状态b)时,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与所述第二自由端1413之间的距离为l
12
。所述第一支撑件141处于最大拉伸状态(状态c)时,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与所述第二自由端1413之间的距离为l
13
。则,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朝向靠近所述第二自由端1413方向运动的最大行程为:l1=l
11-l
12
;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朝向背离所述第二自由端1413方向运动的最大行程l1=l
13-l
11
。在本实施方式中,无论是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朝向靠近所述第二自由端1413方向运动的最大行程l1,还是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背离所述第二自由端1413方向运动的行程最大l1均满足1mm≤l1≤1.5mm。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自由端1411朝向靠近所述第二自由端1413方向运动的最大行程可以与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朝向背离所述第二自由端1413方向运动的最大行程相等或者不相等。若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相对所述第二自由端1413运动的行程l1》1.5mm,会使得所述电容110的振动幅度过大,有可能导致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与所述第二自由端1413发生接触甚至碰撞,会影响所述第一支撑件141的减振效果。若所述第一自由
端1411相对所述第二自由端1413运动的行程l1《1mm,会导致所述第一支撑件141在所述电容110振动的过程中不能够提供足够强的阻尼力,会影响所述第一支撑件141的减振效果。通过对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相对所述第二自由端1413运动的行程l1的限定,使得所述第一支撑件141在所述电容110振动的过程中提供足够强的阻尼力,从而减小所述电容110的振动幅度及频率,实现抑制甚至消除因所述电容110振动而产生的啸叫。
49.请参照图6,图6为图4实施方式中提供的减振器弹性形变的示意图。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相对所述第二自由端1413运动,且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相对所述第二自由端1413运动的行程l1满足:1mm≤l1≤1.5mm。所述第三自由端1421相对所述第四自由端1423运动的行程l2满足:1mm≤l2≤1.5mm。
50.举例而言,l1=1mm,或者l1=1.1mm,或者l1=1.2mm,或者l1=1.3mm,或者l1=1.4mm,或者l1=1.5mm。下面对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相对于所述第二自由端1413运动的行程l1进行介绍。所述第一支撑件141处于自然状态(状态a)时,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与所述第二自由端1413之间的距离为l
11
。所述第一支撑件141处于最大压缩状态(状态b)时,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与所述第二自由端1413之间的距离为l
12
。所述第一支撑件141处于最大拉伸状态(状态c)时,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与所述第二自由端1413之间的距离为l
13
。则,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朝向靠近所述第二自由端1413方向运动的最大行程l1为:l1=l
11-l
12
;第一自由端1411朝向背离所述第二自由端1413方向运动的最大行程为:l1=l
13-l
11
。在本实施方式中,无论是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朝向靠近所述第二自由端1413方向运动的最大行程l1,还是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背离所述第二自由端1413方向运动的行程最大l1均满足1mm≤l1≤1.5mm。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自由端1411朝向靠近所述第二自由端1413方向运动的最大行程可以与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朝向背离所述第二自由端1413方向运动的最大行程相等或者不相等。若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相对所述第二自由端1413运动的行程l1》1.5mm,会使得所述电容110的振动幅度过大,有可能导致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与所述第二自由端1413发生接触甚至碰撞,会影响所述第一支撑件141的减振效果。若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相对所述第二自由端1413运动的行程l1《1mm,会导致所述第一支撑件141在所述电容110振动的过程中不能够提供足够强的阻尼力,会影响所述第一支撑件141的减振效果。通过对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相对所述第二自由端1413运动的行程l1的限定,使得所述第一支撑件141在所述电容110振动的过程中提供足够强的阻尼力,从而减小所述电容110的振动幅度及频率,实现抑制甚至消除因所述电容110振动而产生的啸叫。
51.举例而言,l2=1mm,或者l2=1.1mm,或者l2=1.2mm,或者l2=1.3mm,或者l2=1.4mm,或者l2=1.5mm。下面对所述第三自由端1421相对于所述第四自由端1423运动的行程l2进行介绍。所述第二支撑件142处于自然状态(状态a)时,所述第三自由端1421与所述第四自由端1423之间的距离为l
21
。所述第二支撑件142处于最大压缩状态(状态b)时,所述第三自由端1421与所述第四自由端1423之间的距离为l
22
。所述第二支撑件142处于最大拉伸状态(状态c)时,所述第三自由端1421与所述第四自由端1423之间的距离为l
23
。则,所述第三自由端1421朝向靠近所述第四自由端1423方向运动的最大行程l2为:l2=l
21-l
22
;所述第三自由端1421朝向背离所述第四自由端1423方向运动的最大行程l2为:l2=l
23-l
21
。在本实施方式中,无论是所述第三自由端1421朝向靠近所述第四自由端1423方向运动的最大行程l2,还是所述第三自由端1421朝向背离所述第四自由端1423方向运动的最大行程l2均满
足1mm≤l2≤1.5mm。需要说明的是,第三自由端1421朝向靠近所述第四自由端1423方向运动的最大行程可以与所述第三自由端1421朝向背离所述第四自由端1423方向运动的最大行程相等或者不相等。若所述第三自由端1421相对所述第四自由端1423运动的行程l2》1.5mm,会使得所述电容110的振动幅度过大,有可能会导致所述第三自由端1421与所述第四自由端1423发生接触甚至碰撞,会影响所述第二支撑件142的减振效果。若所述第三自由端1421相对所述第四自由端1423运动的行程l2《1mm,会导致所述第二支撑件142在所述电容110振动的过程中不能够提供足够强的阻尼力,会影响所述第二支撑件142的减振效果。通过对所述第三自由端1421相对所述第四自由端1423运动的行程l2的限定,使得所述第二支撑件142在所述电容110振动的过程中提供足够强的阻尼力,从而减小所述电容110的振动幅度及频率,实现抑制甚至消除因所述电容110振动而产生的啸叫。
52.请参照图4及图7,图7为图4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容组件中减振器的一种分布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减振器140包括第一支撑件141,或者所述减振器140包括第一支撑件141及第二支撑件142。所述第一支撑件141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一自由端1411、第一连接部1412及第二自由端1413。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用于支撑所述电容110。所述第二自由端1413相较于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背离所述电容110。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可相对所述第二自由端1413运动。当所述减振器140包括第二支撑件142时,所述第二支撑件142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三自由端1421、第二连接部1422及第四自由端1423。所述第三自由端1421与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间隔设置,且用于支撑所述电容110。所述第二连接部1422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1412。所述第四自由端1423相较于所述第三自由端1421背离所述电容110。所述第三自由端1421可相对所述第四自由端1423运动。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减振器140的数量为两个及两个以上,所述减振器140在所述第一引脚120的延伸方向上均匀间隔设置。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示意图以所述减振器140的数量为两个及两个以上结合到图4中实施方式进行示意,可以理解的,图7中所述电容组件100的结构示意图并未对本技术提供的电容组件100进行限定。
53.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引脚120的延伸方向是指所述减振器140未被所述电容110、所述第一引脚120及所述第二引脚130包裹的方向,即图7中指示线d所指示的方向或相反方向。
54.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减振器140的数量为两个及两个以上,且所述减振器140在所述第一引脚120的延伸方向上均匀间隔设置。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减振器140的数量为两个,即所述减振器140可在所述第一引脚120的延伸方向上的任意位置间隔设置。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减振器140的数量为两个以上,即所述减振器140在所述第一引脚120的延伸方向上均匀间隔设置。由于所述电容110在所述第一引脚120的延伸方向上的振动较为均匀分布,因此所述减振器140在所述第一引脚120的延伸方向上均匀分布可以增加所述电容110在工作过程中更加稳定,在所述电容110工作时,所述电容110的振动带动多个减振器140运动,使得多个减振器140会随着所述电容110一起振动,从而将所述电容110振动产生的形变量传递至所述容置空间150的空气中,即通过多个减振器140与空气摩擦将多个减振器140振动的动能转换为热能散发至空气中。同时,所述容置空间150内空气随着多个减振器140振动发生反复压缩和释放,在此过程中空气与多个减振器140以及空气自身分子间发生摩擦,便会形成对多个减振器140振动的阻尼力,抑制了多个减振器140振动的幅度和频
率。由于多个减振器140共同支撑所述电容110,从而进一步地降低所述电容110振动的幅度及频率,更有利于抑制甚至消除所述电容110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啸叫。
55.请参照图4及图8,图8为图4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容组件中减振器的另一种分布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减振器140包括第一支撑件141,或者所述减振器140包括第一支撑件141及第二支撑件142。所述第一支撑件141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一自由端1411、第一连接部1412及第二自由端1413。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用于支撑所述电容110。所述第二自由端1413相较于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背离所述电容110。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可相对所述第二自由端1413运动。当所述减振器140包括第二支撑件142时,所述第二支撑件142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三自由端1421、第二连接部1422及第四自由端1423。所述第三自由端1421与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间隔设置,且用于支撑所述电容110。所述第二连接部1422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1412。所述第四自由端1423相较于所述第三自由端1421背离所述电容110。所述第三自由端1421可相对所述第四自由端1423运动。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减振器140的数量为两个及两个以上。所述电容组件100在所述第一引脚120指向所述第二引脚130方向上依次具有第一区域160、中间区域170及第二区域180。其中,所述第一区域160邻近所述第一引脚120设置。第二区域180邻近所述第二引脚130设置。所述中间区域170夹设于所述第一区域160及所述第二区域180之间。其中,所述减振器140在第一区域160的分布密度为第一密度。在所述第二区域180的分布密度为第二密度。在所述中间区域170的分布密度为第三密度。其中,所述第一密度大于所述第三密度,且所述第二密度大于所述第三密度。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示意图以所述减振器140的数量为两个及两个以上结合到图4中实施方式进行示意,可以理解的,图8中所述电容组件100的结构示意图并未对本技术提供的电容组件100进行限定。
56.由于所述电容110通常需要通过所述第一引脚120及所述第二引脚130电连接至电路板上才能工作,所述电容110上的所述第一引脚120及所述第二引脚130会与电路板接触,从而使得所述电容110的振动通过所述第一引脚120及所述第二引脚130处传递至电路板上,会导致电路板的振动与所述电容110的振动发生共振,使得所述第一引脚120及所述第二引脚130附近的振动幅度增大。即,所述电容110在所述第一区域160及所述第二区域180的振动幅度大于所述中间区域170的密度。
57.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减振器140在所述第一引脚120指向所述第二引脚130方向上非均匀间隔设置,具体地,所述减振器140分布设置在所述第一区域160的第一密度大于所述减振器140分布设置在所述中间区域170的第三密度,即,所述减振器140分布设置在所述第一区域160内单位面积的数量多于所述减振器140分布设置在所述中间区域170内单位面积的数量。所述减振器140分布设置在所述第二区域180的第二密度大于所述减振器140分布设置在所述中间区域170的第三密度,即,所述减振器140分布设置在所述第二区域180内单位面积的数量多于所述减振器140分布设置在所述中间区域170内单位面积的数量。通过在所述第一区域160及所述第二区域180分布相对于在所述中间区域170更为密集的所述减振器140,能够针对所述电容110在振动幅度更大的所述第一区域160及所述第二区域180进行减振,更加高效地降低了所述电容110的形变量,从而抑制了所述电容110在工作过程中振动的幅度及频率,使得所述电容110在工作过程中更加稳定,从而抑制甚至消除了所述电容110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啸叫。
58.请参照图9,图9为本技术第三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容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减振器140包括第一支撑件141,或者所述减振器140包括第一支撑件141及第二支撑件142。所述第一支撑件141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一自由端1411、第一连接部1412及第二自由端1413。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用于支撑所述电容110。所述第二自由端1413相较于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背离所述电容110。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可相对所述第二自由端1413运动。当所述减振器140包括第二支撑件142时,所述第二支撑件142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三自由端1421、第二连接部1422及第四自由端1423。所述第三自由端1421与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间隔设置,且用于支撑所述电容110。所述第二连接部1422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1412。所述第四自由端1423相较于所述第三自由端1421背离所述电容110。所述第三自由端1421可相对所述第四自由端1423运动。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引脚120包括第一引脚本体121及第一弯折部122。所述第一弯折部122连接于所述第一引脚本体121,且相较于所述第一引脚本体121朝向所述第二引脚130。所述第二引脚130包括第二引脚本体131及第二弯折部132。所述第二弯折部132连接于所述第二引脚本体131,且相较于所述第二引脚本体131朝向所述第一引脚120。当所述减振器140包括第二支撑件142时,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与所述第三自由端1421在所述第一引脚120指向所述第二引脚130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二自由端1413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弯折部122朝向所述电容110的面。所述第四自由端1423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弯折部132朝向所述电容110的面。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示意图以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与所述第三自由端1421在所述第一引脚120指向所述第二引脚130方向上间隔设置结合到图4中实施方式进行示意,可以理解的,图9中所述电容组件100的结构示意图并未对本技术提供的电容组件100进行限定。
59.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弯折部122用于固定所述第二自由端1413,且所述第一弯折部122通过所述第二自由端1413支撑所述第一支撑件141。所述第二弯折部132用于固定所述第四自由端1423,且所述第二弯折部132通过所述第四自由端1423支撑所述第二支撑件142。因此所述第一弯折部122及所述第二弯折部132共同支撑所述减振器140,且所述减振器140支撑所述电容110,从而增加了所述减振器140与所述电容110一起振动的稳定性,有利于所述减振器140减小所述电容110的振动幅度及频率,从而抑制甚至消除所述电容110因振动而产生的啸叫。
60.举例而言,所述第二自由端1413可以但不限于通过粘结或焊接等方式固定于所述第一弯折部122。所述第四自由端1423可以但不限于通过粘结或焊接等方式固定于所述第二弯折部132。
61.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容110通常需要通过焊锡、导电胶等导电件300安装在电路板上,所述第一弯折部122及所述第二弯折部132能够增加所述电容110的安装面积,使得后续所述电容110的安装应用更加稳定牢固。
62.请一并参照图10、图11及图12,图10为本技术第四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容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图10实施方式中电容组件沿i-i线的剖面示意图;图12为图10实施方式中电容组件沿i-i线相反方向的剖面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减振器140包括第一支撑件141,或者所述减振器140包括第一支撑件141及第二支撑件142。所述第一支撑件141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一自由端1411、第一连接部1412及第二自由端1413。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用于支撑所述电容110。所述第二自由端1413相较于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背离所述电容110。
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可相对所述第二自由端1413运动。当所述减振器140包括第二支撑件142时,所述第二支撑件142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三自由端1421、第二连接部1422及第四自由端1423。所述第三自由端1421与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间隔设置,且用于支撑所述电容110。所述第二连接部1422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1412。所述第四自由端1423相较于所述第三自由端1421背离所述电容110。所述第三自由端1421可相对所述第四自由端1423运动。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引脚120包括第一引脚本体121及第一弯折部122。所述第一弯折部122连接于所述第一引脚本体121,且相较于所述第一引脚本体121朝向所述第二引脚130。所述第二引脚130包括第二引脚本体131及第二弯折部132。所述第二弯折部132连接于所述第二引脚本体131,且相较于所述第二引脚本体131朝向所述第一引脚120。当所述减振器140包括第二支撑件142时,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与所述第三自由端1421在所述第一引脚120的延伸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二自由端1413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弯折部122朝向所述电容110的面及所述第二弯折部132朝向所述电容110的面。所述第四自由端1423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弯折部122朝向所述电容110的面及所述第二弯折部132朝向所述电容110的面。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示意图以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与所述第三自由端1421在所述第一引脚120的延伸方向上间隔设置结合到图4中实施方式进行示意,可以理解的,本实施方式中的示意图并未对本技术提供的电容组件100进行限定。
63.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与所述第三自由端1421在所述第一引脚120的延伸方向上间隔设置,即图10中指示线d所指示的方向或相反方向。
64.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弯折部122及所述第二弯折部132共同固定所述第二自由端1413,且所述第一弯折部122及所述第二弯折部132通过所述第二自由端1413共同支撑所述第一支撑件141。所述第一弯折部122及所述第二弯折部132共同用于固定所述第四自由端1423,且所述第一弯折部122及所述第二弯折部132通过所述第四自由端1423共同支撑所述第二支撑件142。因此所述第一弯折部122及所述第二弯折部132共同支撑所述减振器140,且所述减振器140支撑所述电容110,从而增加了所述减振器140与所述电容110一起振动的稳定性,有利于所述减振器140减小所述电容110的振动幅度及频率,从而抑制甚至消除所述电容110因振动而产生的啸叫。
65.举例而言,所述第二自由端1413可以但不限于通过粘结或焊接等方式固定于所述第一弯折部122及所述第二弯折部132。所述第四自由端1423可以但不限于通过粘结或焊接等方式固定于所述第一弯折部122及所述第二弯折部132。
66.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容110通常需要通过焊锡、导电胶等导电件300安装在电路板上,所述第一弯折部122及所述第二弯折部132能够增加所述电容110的安装面积,使得后续所述电容110的安装应用更加稳定牢固。
67.请参照图13,图13为图9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容组件中减振器与电容固定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引脚120包括第一引脚本体121及第一弯折部122。所述第一弯折部122连接于所述第一引脚本体121,且相较于所述第一引脚本体121朝向所述第二引脚130。所述第二引脚130包括第二引脚本体131及第二弯折部132。所述第二弯折部132连接于所述第二引脚本体131,且相较于所述第二引脚本体131朝向所述第一引脚120。当所述减振器140包括第二支撑件142时,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与所述第三自由端1421在所述第一引脚120指向所述第二引脚130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二自由端1413固定连接于所
述第一弯折部122朝向所述电容110的面。所述第四自由端1423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弯折部132朝向所述电容110的面。或者,当所述减振器140包括第二支撑件142时,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与所述第三自由端1421在所述第一引脚120的延伸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二自由端1413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弯折部122朝向所述电容110的面及所述第二弯折部132朝向所述电容110的面。所述第四自由端1423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弯折部122朝向所述电容110的面及所述第二弯折部132朝向所述电容110的面。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及所述第三自由端1421固定连接于所述电容110,且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及所述第三自由端1421共同支撑所述电容110。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示意图以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及所述第三自由端1421固定连接于所述电容110结合到图9中实施方式进行示意,可以理解的,图11中所述电容组件100的结构示意图并未对本技术提供的电容组件100进行限定。
68.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及所述第三自由端1421固定连接于所述电容110,且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及所述第三自由端1421共同支撑所述电容110。即,所述第一支撑件141通过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固定连接于所述电容110,且所述第一支撑件141通过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支撑所述电容110。所述第二支撑件142通过所述第三自由端1421固定于所述电容110,且所述第二支撑件142通过所述第三自由端1421支撑所述电容110。因此,所述减振器140固定连接于所述电容110且支撑所述电容110。在所述电容110工作时,所述电容110的振动带动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相对于所述第二自由端1413运动,且所述电容110的振动带动所述第三自由端1421相对于所述第四自由端1423运动,使得所述减振器140会随着所述电容110一起振动,从而将所述电容110振动产生的形变量传递至所述减振器140,通过所述减振器140与空气摩擦将所述减振器140振动的动能转换为热能散发至空气中。同时,所述容置空间150内空气随着所述第一支撑件141及所述第二支撑件142振动发生反复压缩和释放,在此过程中空气与所述减振器140以及空气自身分子间发生摩擦,便会形成对所述减振器140振动的阻尼力,抑制了所述减振器140振动的幅度和频率。由于所述减振器140的第一自由端1411及所述第三自由端1421固定连接于所述电容110且支撑所述电容110,从而降低了所述电容110的振动频率,从而抑制甚至消除了所述电容110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啸叫。
69.请参照图14,图14为图13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容组件中减振器弹性抵接引脚及电容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引脚120包括第一引脚本体121及第一弯折部122。所述第一弯折部122连接于所述第一引脚本体121,且相较于所述第一引脚本体121朝向所述第二引脚130。所述第二引脚130包括第二引脚本体131及第二弯折部132。所述第二弯折部132连接于所述第二引脚本体131,且相较于所述第二引脚本体131朝向所述第一引脚120。当所述减振器140包括第二支撑件142时,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与所述第三自由端1421在所述第一引脚120指向所述第二引脚130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二自由端1413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弯折部122朝向所述电容110的面。所述第四自由端1423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弯折部132朝向所述电容110的面。或者,当所述减振器140包括第二支撑件142时,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与所述第三自由端1421在所述第一引脚120的延伸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二自由端1413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弯折部122朝向所述电容110的面及所述第二弯折部132朝向所述电容110的面。所述第四自由端1423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弯折部122朝
向所述电容110的面及所述第二弯折部132朝向所述电容110的面。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及所述第三自由端1421固定连接于所述电容110,且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及所述第三自由端1421共同支撑所述电容110。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件141弹性抵接所述电容110及所述第一弯折部122。所述第二支撑件142弹性抵接所述电容110及所述第二弯折部132。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示意图以所述减振器140弹性抵接所述电容110及所述第一引脚120和所述第二引脚130结合到图11中实施方式进行示意,可以理解的,图12中所述电容组件100的结构示意图并未对本技术提供的电容组件100进行限定。
70.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减振器140通过所述第一支撑件141弹性抵接所述电容110及所述第一弯折部122,且通过所述第二支撑件142弹性抵接所述电容110及所述第二弯折部132。具体地,在所述电容110未工作时,所述第一自由端1411具有向远离所述第二自由端1413方向运动的势能,所述第三自由端1421具有向远离所述第四自由端1423方向运动的势能。因此,所述减振器140具有支撑所述电容110向远离所述减振器140方向的弹性势能。在所述电容110工作时,通常会连接到电路板上进行工作,因此所述电容110的振动会往电路板方向传递,由于所述减振器140具有与振动传播相反的弹性势能,因此所述减振器140能够通过形变恢复的弹性会形成对所述电容110振动的阻力,能够进一步的抑制所述电容110振动的幅度及频率,从而抑制甚至消除所述电容110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啸叫。
71.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电路板组件10。请参照图15,图15是本技术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路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电路板组件10包括电路板200及如上述任意一实施方式所述的电容组件100,所述电容组件100电连接至所述电路板200。
72.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路板组件10可用于电源滤波、信号滤波、信号耦合、谐振、滤波、补偿、充放电、储能、隔直流等。
73.所述电容110在工作时,会因为自身振动频率过高而产生啸叫。同时,当所述电容110在电路板200上通电工作时,所述电容110还会带动所述电路板200振动,以致所述电容110与所述电路板200会因为振动而产生啸叫。
74.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导电件300将所述电容组件100电连接在所述电路板200上,使得所述电容组件100与所述电路板200电连接。所述导电件300可以但不限于为焊锡焊接或导电胶粘接等。在一实施方式中,通过所述导电件300将所述第一引脚本体121及所述第二引脚本体131与所述电路板200进行电连接,形成所述电容组件100的侧边连接。在另一实施方式中,通过所述导电件300将所述第一引脚本体121及所述第二引脚本体131与所述电路板200进行电连接,形成所述电容组件100的侧边连接,此外,通过所述导电件300将所述第一弯折部122及所述第二弯折部132与所述电路板200进行电连接接,形成所述电容组件100的底部连接,使得所述电容组件100能够与所述电路板200的连接更为牢固稳定。
75.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减振器140不仅能够减小所述电容110的振动幅度及频率,还能够在所述电容110及所述电路板200之间起到缓冲作用,来抑制甚至消除所述电容110与所述电路板200之间的共振,从而抑制甚至消除了所述电容110在所述电路板200上工作时产生的啸叫。
76.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1。请参照图16,图16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电路框图。所述显示装置1包括显示面板20及上述的电路板组件10,且所述电路板组件10电连接所述显示面板20。
77.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所述减振器140减小了所述电容110及所述电路板200的振动幅度及频率,且抑制甚至消除了所述电容110与所述电路板200之间的共振,从而抑制甚至消除了所述电容110在所述显示装置1中工作时产生的啸叫。
78.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路板200包括滤波电路。所述电容110在所述电路板200上作为滤波电路的一部分进行工作,所述电路板200中的滤波电路将输入的第一电流进行滤波以得到第二电流,并将所述第二电流提供给所述显示面板20,从而驱动所述显示面板20工作。
79.所述滤波电路包括高通滤波电路、低通滤波电路及带通滤波电路,下面对所述滤波电路为高通滤波电路、或者为低通滤波电路,或者为带通滤波电路的情况进行详细说明。
80.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路板200包括滤波电路,且所述滤波电路为高通滤波电路。具体地,所述高通滤波电路的截止频率为f0,所述第一电流的频率f1为:fa≤f1≤fb,其中,fa<fb,fa≤f0≤fb,那么,所述第二电流的频率f2为:f0≤f2≤fb。举例而言,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高通滤波电路的截止频率f0=50hz,所述第一电流的频率f1范围为:20hz≤f1≤200hz,所述第二电流的频率f2的范围为:50hz≤f2≤200hz,换而言之,所述电路板200的高通滤波电路将电流频率从20hz~200hz滤波至50hz~200hz。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高通滤波电路的截止频率f0=100hz,所述第一电流的频率f1的范围为:20hz≤f1≤200hz,所述第二电流的频率f2的范围为100hz≤f2≤200hz,换而言之,所述电路板200的高通滤波电路将电流频率从20hz~200hz滤波至100hz~200hz。
81.在另一实施方中,所述电路板200包括滤波电路,且所述滤波电路为低通滤波电路。具体地,所述低通滤波电路的截止频率为f0,所述第一电流的频率f1为:fa≤f1≤fb,其中,fa<fb,fa≤f0≤fb,那么,所述第二电流的频率f2为:fa≤f2≤f0。举例而言,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低通滤波电路的截止频率f0=150hz,所述第一电流的频率f1的范围为:20hz≤f1≤200hz,所述第二电流的频率f2的范围为:20hz≤f2≤150hz,换而言之,所述电路板200的低通滤波电路将电流频率从20hz~200hz滤波至20hz~150hz。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低通滤波电路的截止频率f0=120hz,所述第一电流的频率f1的范围为:20hz≤f1≤200hz,所述第二电流的频率f2的范围为:20hz≤f2≤120hz,换而言之,所述电路板200的低通滤波电路将电流频率从20~200hz滤波至20~120hz。
82.其又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路板200包括滤波电路,且所述滤波电路为带通滤波电路。具体地,所述带通滤波电路的高通截止频率为f01,所述带通滤波电路的低通截止频率为f02,所述第一电流的频率f1为:fa≤f1≤fb,其中,fa<fb,fa≤f01≤f02≤fb,那么,所述第二电流的频率f2为:f01≤f2≤f02。举例而言,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带通滤波电路的高通截止频率f01=50hz,所述带通滤波电路的低通截止频率f02=150hz,所述第一电流的频率f1的范围为:20hz≤f1≤200hz,所述第二电流的频率f2的范围为:50hz≤f2≤150hz,换而言之,所述电路板200的带通滤波电路将电流频率从20hz~200hz滤波至50hz~150hz。
83.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仅对所述显示装置1的部分应用进行举例说明,并不对所述显示装置1的应用范围进行限制。
84.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