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子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928638发布日期:2022-10-25 23:37阅读:24来源:国知局
端子台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一种车载功率转换装置的端子台的防水结构。


背景技术:

2.在车载功率转换装置中,设置有端子台以用于与外部电源的连接以及与马达的连接,通过螺栓将来自外部的线缆端子紧固至端子台而电连接。
3.在这样的功率转换装置中,提出了下述结构:端子台设置于机壳内,机壳设置有线缆插入孔以及用于将线缆端子螺栓紧固于端子台的作业孔,所述作业孔以与线缆插入孔正交的方式设置,此外,在用于将线缆固定至机壳的支架设置有用于保证与机壳的防水性的垫圈,以使得水、灰尘等不会从线缆插入孔以及作业孔侵入,通过具有防水功能的盖子将作业孔封堵(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以及专利文献2)。
4.另一方面,提出了这样一种结构,使端子台露出至机壳外部,在将端子台和机壳内部电相连的平板汇流条与端子台模制树脂之间设置有垫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327185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平8-214492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0-21193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6.若如专利文献1以及2的现有例子那样将用于与机壳外部的部件电连接的端子台设置于机壳内部,那么,作为追加部件,需要带有防水垫圈的线缆固定用支架、带有防水垫圈的盖子,此外,维修时由于线缆端子的装拆而产生的螺纹碎屑等导电性异物会侵入机壳内部,为了防止控制电路基板、功率半导体的端子间短路,需要在端子台与机壳之间设置防尘结构,在节省空间以及降低成本方面会存在问题。
7.另一方面,在如专利文献3的现有例子那样使端子台露出至机壳外部的结构的情况下,为了在平板汇流条与端子台的模制树脂之间设置垫圈,不得不设为将笔直形状或l字形状这样简单形状的平板汇流条外插于树脂的结构,在为了提高布局性而设为对复杂形状的平板汇流条进行嵌件模制而成的结构的情况下,难以保证平板汇流条与模制树脂之间的密封性,存在端子台的布局性和防水性无法同时满足的问题。
8.本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这样的问题而形成的,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嵌件成型有平板汇流条的露出外部型端子台的防水结构,能够节省空间且降低成本,并且布局性优异。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9.本技术的端子台的特征在于,设置成使通过对复杂形状的平板汇流条进行嵌件模制而提高了布局性的端子台露出至机壳外部,将使端子台的平板汇流条与机壳内部电连接
的汇流条设为圆筒形状,在圆筒汇流条的前端部设置外周面倒角部,以与平板汇流条、圆筒汇流条的外周面倒角部、端子台模制树脂这三个面接触的方式设置有密封圈。发明效果
10.根据本技术的端子台的防水结构,由于在机壳外部设置有端子台,因此,在空间节省以及成本降低这些方面是优异的。此外,由于通过对复杂形状的平板汇流条进行嵌件模制而形成端子台,因此,布局性优异,由于将端子台与机体内部的连通部分设为简单形状并在该部分设置有密封部,因此,防水性能以及耐盐水性优异。
附图说明
11.图1是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一~三的功率转换装置的外观图。图2是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一~三的端子台的外观图。图3是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一~三的端子台的a-a剖视图。图4是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一~三的端子台的b-b剖视图。图5是设置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一~三的端子台的密封圈周边的放大图。图6是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二的密封圈的纵剖视图。图7是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三的密封圈的纵剖视图。符号说明1机壳2端子台3连通孔4第一平板汇流条5电连接部6第一双头螺栓7第一螺母8线束端子9第二双头螺栓10圆筒树脂孔11电连接部12圆筒汇流条13第二平板汇流条14第二螺母15第一密封圈16外周面倒角部17第二密封圈18外周面倒角部
具体实施方式
12.以下,根据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一进行说明。另外,在各附图中,相同符号表示相同或相当的构件。
实施方式一图1是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一~三的车载用功率转换装置的机壳1的外观图,图2是用于与机壳外部的部件电连接的端子台2的外观图。
13.根据图1以及图2,用于与机壳外部的部件电连接的端子台2设置于机壳1的外部,在机壳1的壁面设置有用于将端子台与机壳内部电连接的连通孔3,与内部电连接。由此,由于不需要将端子台设置于机壳内部的情况下所需的带有防水垫圈的线缆固定用支架、带有防水垫圈的盖子,因此,在节省空间以及降低成本这些方面是优异的。
14.图3和图4中分别示出了端子台2的a-a剖视图、b-b剖视图。根据图3以及图4,在端子台2中,第一平板汇流条4嵌件模制于树脂制的端子台。由此,能够将汇流条设为复杂的形状,在节省空间以及布局性方面是优异的。
15.在第一平板汇流条4的一侧设置有与机壳外部电连接的电连接部5,相对于第一平板汇流条的平面垂直且朝向机壳外部的第一双头螺栓6被压入电连接部5,通过利用第一螺母7紧固,与从机壳外部的部件延伸的线束端子8电连接。
16.相对于第一平板汇流条4的平面垂直且朝向机壳内部的第二双头螺栓9被压入第一平板汇流条4的另一侧,通过设置与第二双头螺栓9同轴且将端子台的树脂挖空成圆筒状的圆筒树脂孔10,使与机壳内部电连接的电连接部11露出。
17.在圆筒树脂孔10插入有圆筒汇流条12,圆筒汇流条12的一侧与第一平板汇流条的电连接部11接触,另一侧穿过连通孔3而与设置于机壳内部的第二平板汇流条13接触,第二双头螺栓9贯穿设置于圆筒汇流条12和第二平板汇流条13的孔并与第二螺母14紧固,由此,通过圆筒汇流条12将第一平板汇流条4与第二平板汇流条13电连接。
18.图5中示出了第一平板汇流条中的与机壳内部电连接的电连接部11周边的放大图。根据图5,在连通孔3周围的机壳与端子台接触的面设置有第一密封圈15,防止水、灰尘侵入机壳内部。另外,在实施方式一中,第一密封圈15构成为面密封结构,不过,也可以是与连通孔3抵接的轴密封。
19.在圆筒汇流条12的与第一平板汇流条接触的面设置有外周面倒角部16,以与外周面倒角部16、圆筒树脂孔10的内径以及第一平板汇流条中和机壳内部电连接的电连接部11这三个面接触的方式设置有第二密封圈17。由此,通过一个密封圈防止从端子台的树脂与汇流条的界面浸入的水向圆筒汇流条12与电连接部11的界面和圆筒汇流条12与圆筒树脂孔10的间隙这两个方向浸入,由于密封圈装设部分节省空间,因此,能够最大程度地扩大圆筒汇流条12与电连接部11的接触面积,因此,就通电电阻低这一点而言是优异的,此外,就降低成本这方面而言也是优异的。
20.将第二双头螺栓9的压入部最外径设为φd,将圆筒汇流条的内径设为φd1,将圆筒汇流条与第一平板汇流条接触的最外径设为φd2,此时,设为d1<d<d2这一关系。由此,通过第二螺母14紧固而产生的轴力会施加至第二双头螺栓9的压入部,因此,即使由于热循环而使得第一平板汇流条4、圆筒汇流条12、第二双头螺栓9收缩或膨胀,也能够在第一平板汇流条4与第二双头螺栓9的界面维持较高的面压力,因此,具有防止水浸入的效果。
21.实施方式二图6是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二的第二密封圈17的纵剖视图,根据图6,截面设为六边形,与电连接部11面接触,与圆筒树脂孔10的内径以及外周面倒角部16线接触。由此,即使
将第二密封圈17的线径设得较小以保证第一平板汇流条4与圆筒汇流条12的接触面积、实现通电电阻的抑制以及实现空间节省,若在组装时利用与圆筒汇流条12相同的在前端设置有外周面倒角部的圆筒形状的插入夹具而将第二密封圈17插入圆筒树脂孔10,则第二密封圈17以收纳于由插入夹具的外周面倒角部和圆筒树脂孔10形成的槽的状态插入,因此,第二密封圈17也能够在不扭曲的情况下组装至规定的位置。
22.此外,在嵌件模制而成的第一平板汇流条与圆筒树脂孔10相交的部位,在内径侧会产生轻微的树脂毛刺,不过,由于第二密封圈17设置有与圆筒树脂孔10的内径线接触的形状的外周面倒角部18,因此,第二密封圈17能够在不搭在树脂毛刺上的情况下与电连接部11稳定地接触而进行密封。
23.实施方式三图7是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三的第二密封圈17的纵剖视图,根据图7,截面设为六边形,设为面对称的形状。由此,在组装第二密封圈17时不会发生上下方向的错误安装,因此,不仅就质量而言是优异的,而且不需要用于防止错误安装的设备导入、工序,因此,就降低成本这方面而言也是优异的。
24.此外,在截面中,与径向相比轴向设得较宽,由此,能够实现第二密封圈17与圆筒汇流条的外周面倒角部16的线接触。
25.本技术记载有各种各样的例示的实施方式,但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各种各样的特征、方式以及功能并不局限于应用于特定的实施方式,能单独或以各种组合的方式应用于实施方式。因此,未被例示的无数的变形例被设想在本技术所公开的技术范围内。例如,包含对至少一个构成要素进行变形的情况、追加的情况或省略的情况,另外,还包含将至少一个构成要素抽出并与其他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组合的情况。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