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线接收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838775发布日期:2023-01-06 20:05阅读:32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线接收头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无线通讯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无线接收头。


背景技术:

2.目前现在市场上的按键各式各样,技术也已经很成熟,就无线接收头就有很多种按键设计方式,在众多的按键中,绝大多数的按键都是基于平面设计的按键。而在弧面上设计按键,目前出现的比较少,主要还是因为结构配合相对复杂。
3.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在弧面上设计按键较为复杂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简化在弧面上设置按键,本技术提供一种无线接收头。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无线接收头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无线接收头,包括底壳、按键、弹性驱动键,所述按键安装在所述底壳内部,所述底壳侧壁截面呈弧形设置,且相对所述按键向外凸起,在所述底壳侧壁开设有第一缺口,所述弹性驱动键安装在所述第一缺口处,所述弹性驱动键基于外部的按压力,能够间接触发所述按键。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无线接收头尺寸通常较小,要使无线接收头工作,需触发无线接收头工作的按键,按键尺寸往往更小,且安装在底壳内部,因此要启动按键,会较为麻烦。
7.在本技术中,通过设置一个弹性驱动键,并使得弹性驱动键的被按压面积大于按键的被按压面积,便能更容易触发按键工作。
8.此外,若弹性驱动键安装在无线接收头底面,则无法正常被按压;若弹性驱动键安装在上表面,则易被误压,且影响美观。
9.在本技术中,通过将弹性驱动键安装在无线接收头的底壳侧壁,能有效避免被误压,也方便正常触发按键。
10.本发明对需要在尺寸极小、且壳体呈弧形设计的产品上触发按键,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办法,即本技术能够在产品斜面上轻松设置弹性驱动键,间接能方便触发按键优选的,所述弹性驱动键处在缺口正中间,所述弹性驱动键包括一体成型设置的执行部、配重部和按压部,所述执行部活动设置在所述底壳内,所述按压部安装在所述第一缺口处、能够基于外界按压力带动所述执行部移动、以使所述执行部触发所述按键,所述配重部处于所述底壳内、并连接在所述按压部与所述执行部之间。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需要触发按键工作时,对按压部施加力,力传递到执行部,带动执行部移动,执行部移动到预定位置后,能够直接触发按键工作。弹性驱动键整体呈中心对称设置,可以更均匀的传递按压力,即当用户只按压按压部的边缘时,执行部亦可以接收到部分压力,来触发按键。同时,可以降低弹性驱动键受力不均匀的影响,从而延长弹性驱动键的使用寿命。
12.优选的,所述配重部固定连接在所述执行部和所述按压部上表面,在所述执行部和所述按压部上表面均开设有凹槽,所述执行部和所述按压部的所述凹槽分别处于所述配重部的两侧。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性驱动键通常是塑胶件的成型工艺,在执行部和按压部开设凹槽(即弹性驱动键成镂空设置),这种镂空设置使弹性驱动键成型更均匀,节省材料。弹性驱动键整体的重量减轻,用户在按压按压部时,无需大力,亦可引起执行部朝按键方向移动,从而触发按键工作。
14.优选的,所述执行部包括对称设置的悬臂和接触块,所述悬臂和所述接触块一体连接,对称设置的所述悬臂处于所述接触块的两侧,所述悬臂呈弧形设置,弧度与所述底壳侧壁弧度相同。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悬臂的弧形设计,能提供按压部下压时的行程造成的变形空间。按压按压部时,悬臂发生变形,带动接触块朝按键方向移动,从而触发按键(需触发按键时,若按键是机械按钮,则接触块需按压机械按钮;若按键是感应式的,则接触块移动到按键感应范围内,即可触发感应按键工作)。
16.松开按压部时,悬臂恢复自然形态,接触块和按压部恢复到初始位置,这个过程仅仅依靠弹性回复力便能实现复位,使得整个结构更加简单。悬臂的弧度和长度根据所安装的位置设置,如果两侧悬臂太短,弹性驱动键形变量不够,导致弹性驱动键很难按甚至按不了,悬臂太长又会使弹性驱动键的回弹力不够,弹性驱动键不能正常动作。
17.优选的,所述悬臂呈阶梯式设置,远离所述接触块的一端、高于所述悬臂靠近所述接触块的一端,在远离所述接触块的一端开设有限位槽,在所述底壳上设有限位块,所述限位槽与所述限位块卡接配合。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悬臂结构的高低设置使得悬臂更容易变形,而且当弹性驱动键受到压力,悬臂发生形变,使得此过程有良好的按压手感,增加弹性驱动键的触感。悬臂最外端高度配合着限位块的高度,当悬臂产生形变,在保证悬臂能在需要的行程上动作的同时,也能保证限位块从两侧拉住悬臂,使悬臂复位,且复位后不存在塌陷,保证了复位后的外形美观。
19.优选的,所述底壳可拆卸式连接有上壳,所述上壳与所述底壳卡接配合,卡接配合的所述上壳和所述底壳同时卡接所述按压部,所述按压部的顶端面和所述底壳侧壁的顶端面齐平,所述按压部具体为键帽。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壳和底壳卡接配合时,对键帽起到限位的作用,即使在较为颠簸的运输或者安装过程,键帽亦不易脱落。键帽顶端面与底壳侧壁的顶端面齐平设置,相对上壳和底壳,弹性驱动键没有单独暴露在外,减少被误压的概率,键帽被按压时,也不会影响上壳,而且整体看起来会美观。
21.优选的,所述键帽背对所述按键的一侧设有凸起,所述凸起设有防滑纹。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键帽外侧设置凸起和防滑纹,使键帽的接触面变粗糙,增大摩擦力,防止用户的手与弹性驱动键脱离;同时,即使用户在不看着无线接收头的情况下,也能快速的找到弹性驱动键,更好的给用户作为提示。
23.优选的,所述配重部包括配重块和连接块,所述连接块在所述执行部和所述按压部中间,所述配重块连接在所述连接块两侧,两个所述配重块同时连接所述执行部和所述
按压部。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配重块增加接触块和键帽的强度,增加弹性驱动键的稳定性、可靠性。同时上壳下压时,配重块与上壳相接触,针对此,能够使上壳稳定盖压配重块,从而使得盖压过程更加稳定;与底壳有配合,方便滑动,配重部整体提高配重,使弹性驱动键结构更为稳定,即使在无线接收头运输或者安装过程中,弹性驱动键不易脱落壳体。
25.优选的,相对的所述配重块相对所述键帽朝相互远离的方向延伸,两个所述配重块整体长度大于所述第一缺口长度,靠近第一缺口的所述底壳侧壁处设有凸块,所述凸块与相邻所述配重块之间设有间隙。
2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因为配重块的横向长度大于缺口的长度,当弹性驱动键松动,配重块与缺口抵接,防止弹性驱动键往外脱离。
27.弹性驱动键未受到按压时,凸块和配重块间的间隙,是为了弹性驱动键更方便的安装在无线接收头里,同时在生产无线接收头时,尺寸精确度不用太高。当用户大力按压弹性驱动键时,键帽向下按压,键帽和配重块可能发生轻微横向变形,间隙给键帽和配重块提供了缓冲空间。
28.优选的,所述底板内可拆卸安装有pcb板,所述底板设置有限位柱,所述pcb板设有限位孔,所述限位柱插接在所述限位孔内。
2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pcb板是无线接收头必要的部件,pcb板卡接在底壳上,在安装或者运输无线接收头时,稳固在底壳上的pcb板可以减少碰撞,起到保护pcb板的作用。
30.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按键安装的范围更广,可以在弧面产品上安装;2.按键结构更加简单,无需复位器,按键可自动复位。
附图说明
31.图1是本实施例的无线接收头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2.图2是本实施例的无线接收头的整体结构爆炸示意图。
33.图3是本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爆炸示意图。
34.图4是本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35.图5是本实施例的弹性驱动键结构示意图。
36.图6是本实施例的部分平面结构示意图。
37.图7是本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上壳;2、pcb板;21、限位孔;3、底壳;31、限位块;32、限位柱;33、凸块;34、环形壁;35、内环块;36、通槽;37、固定块;4、按键;5、弹性驱动键;51、执行部;511、悬臂;513、限位槽;512、接触块;52、配重部;521、配重块;522、连接块;523、滑块;53、按压部;531、键帽;6、凹槽;7、环形底座;8、第一缺口;9、第二缺口。
具体实施方式
38.以下结合附图1-7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9.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无线接收头。参照图1和图2,一种无线接收头包括壳体、按键4、弹性驱动键5。按键4设置在壳体内,弹性驱动键5一部分处在壳体内、另一部分卡接在
壳体侧壁处。当按压处于壳体侧壁处的弹性驱动键5时,能够触发按键4连通无线接收头的整个电路,从而使无线接收头启动工作。
40.参照图1,壳体侧壁呈弧形设置,壳体分为上壳1和底壳3,上壳1与底壳3卡接配合,能够将无线接收头内部的零部件组装到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产品,参照图2,具体的组装方式为:在底壳3侧壁内侧设有环形壁34,在上壳1内侧设有环形槽(图中未标记),环形槽和环形壁34卡接配合,针对此,能够将上壳1和底壳3组装到一起。参照图1,底壳3的底端面设置有环形底座7,环形底座7便于用户放置无线接收头。
41.参照图2,底壳3内还设置有pcb板2,为了使pcb板2稳固在壳体内,在pcb板2上开设有两个限位孔21,在底壳3内安装有两个限位柱32,两个限位柱32间隔设置。限位孔21和限位柱32插接配合,当限位柱32插接在相对应的限位孔21内时,能够使得pcb板2固定在底壳上。
42.参照图3,在底壳3侧壁开设有第一缺口8,弹性驱动键5设置在第一缺口8的位置,且弹性驱动键5远离环形壁34的外壳弧度与底壳3的侧弧度相同。当按压弹性驱动键5时,弹性驱动键5能沿着底壳3中心方向滑动,且逐渐靠近按键4,当弹性驱动键5与按键4的间距小到预定距离时,能够触发按键4连通整个电路。
43.参照图3,在环形壁34上开设有第二缺口9,第一缺口8与第二缺口9相连通,第二缺口9沿弧长方向的开口比第一缺口8沿弧长方向的开口大,弹性驱动键5卡接在第一缺口8和第二缺口9处。针对此,能够对弹性驱动键5进行限位,减少弹性驱动键5轻易脱离第一缺口8。
44.参考图3,弹性驱动键5包括一体成型设置的执行部51、配重部52和按压部53,执行部51正对按键4,按压部53放置在第一缺口8处,按压部53能够基于外界按压力带动执行部51滑动,以使执行部51触发按键4,配重部52连接在按压部53与执行部51之间。通过按压按压部53,带动执行部51向按键4靠近,从而直接或间接触发按键4(若按键4是机械按钮,通过按压机械按钮,即可间接触发无线接收头工作;若按键4是感应式的,则弹性驱动键5移动到按键4感应范围内,即可间接触发无线接收头工作)。
45.参照图4,当上壳1盖合时,pcb板2部分压合在弹性驱动键5上表面,与弹性驱动键5相抵接,同时上壳1部分压合在弹性驱动键5的上表面,上壳1和pcb板2两者对弹性驱动键5的盖压,能够稳固弹性驱动键5的位置,防止其上下移动。当弹性驱动键5松动时,配重部52与底壳3侧壁抵接,防止弹性驱动键5往外脱落。同时配重部52能够与上壳1、底壳3相抵接,能有效减少整个弹性驱动键5上下、左右移动,对弹性驱动键5起到稳固的作用。
46.参照图4,按压部53具体为一个键帽531,键帽531顶端面呈弧形设置,与底壳3侧壁相齐平,键帽531外壁上设有一个凸起,凸起上设有防滑纹。
47.参照图5,配重部52包括配重块521和连接块522,连接块522固定安装在执行部51和按压部53中间,连接块522两侧连接配重块521,两块配重块521底侧同时连接执行部51和按压部53的上表面,两块配重部52相对键帽531朝相互远离的方向延伸。参照图6,两个配重块521和连接块522的整体长度大于第一缺口8的长度。当弹性驱动键5松动时,配重块521卡在第一缺口8处,无法往外脱落。
48.参考图5,配重块521底端设有滑块523,第二缺口9处设置有固定块37(参考图3),滑块523与固定块37相抵接。当按压按压部53时,滑块523在固定块37表面滑动。滑动过程
中,仅滑块523的弧面与固定块37接触,如此,可以减少配重块521在滑动过程中的摩擦力,从而减少用户按压弹性驱动键5的按压力。
49.参照图5,执行部51包括相互对称的悬臂511和一个接触块512,接触块512呈矩形,悬臂511对称设置在接触块512两侧,悬臂511呈弧形设置,悬臂511的弧度与底壳3侧壁的弧度一致,悬臂511纵截面呈阶梯式设置,具体的,远离接触块512的一端高于悬臂511靠近接触块512的一端,远离接触块512的一端开设限位槽513。
50.参照图6,底壳3上设有两个限位块31,限位块31与内环块35形成一个通槽36(参考图3),限位块31与限位槽513(参照图5)通过通槽36实现卡接配合。当按压部53向下按压时,接触块512向按键4靠近,接触块512两侧的悬臂511发生弹性形变,向两侧伸张,此时卡接在通槽36上的悬臂511被通槽36侧壁抵接,两悬臂511无法继续向两侧伸张。当松开按压部53时,悬臂511恢复形变,自然复位。
51.参照图7,在第二缺口9处设有凸块33,凸块33与环形壁34一体成型,凸块33增大了环形壁34缺口处的横截面积,凸块33和配重块521间有间隙。凸块33的存在,导致该环形壁34局部的横截面增大,增加了环形壁34的塑性,当配重块521触碰到环形壁34,环形壁34不易破裂或者发生形变。凸块33和配重块521的空隙使得弹性驱动键5的安装更加方便,而且不影响弹性驱动键5部分结构的正常动作,还不会因为间隙过大导致弹性驱动键5外露。
52.参照图7,进一步,弹性驱动键5材料可以为pc或者abs中的一种或多种。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不对弹性驱动键5的材质做限定,但凡弹性驱动键5能够达到具备弹性力的效果,则均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接触块512和按压部53上分别开设凹槽6,凹槽6在连接块522两侧,在塑胶件的成型工艺进行镂空设置,使弹性驱动键5成型更均匀,节省材料。弹性驱动键5整体的重量减轻,用户在按压按压部53时,也能起到省力的效果。
53.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无线接收头的实施原理为:在无线接收头的底壳3侧壁设置第一缺口8,第一缺口8处安装弹性驱动键5。弹性驱动键5包括弧形设置的悬臂511和接触块512,当弹性驱动键5受到按压时,悬臂511发生弹性形变,带动接触块512直接或间接触发按键4按键,按键4被触发后,能够连通无线接收头的工作电路,从而使无线接收头启动工作。
54.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