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变压组件及平面变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477621发布日期:2022-09-10 00:52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平面变压组件及平面变压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变压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平面变压组件及平面变压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电子设备的发展,电子设备所对应的电源适配组件的功率密度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常通过应用平面变压组件来提高电源适配组件的功率密度,现有的平面变压组件包括两种,一种是线圈板上没有集成其他器件,没有集成其他器件的线圈板,制程比较简单,表层线圈铜厚没有限制,线圈铜厚可以宽一些,线圈铜厚越宽,线圈的阻抗越小,可以进一步提升功率传输效率,但是次级侧线圈和电路板上整流器件的连接线路比较长,导致平板变压组件工作时未耦合区面积增大以及阻抗的增大,会带来比较大的交流损耗以及漏感损耗。还有一种是线圈板上集成了其他器件,集成了其他器件的线圈板次级侧线圈和整流器件的连接线路可以做到非常短,大大减小交流损耗以及漏感损耗,但是制程比较复杂,由于集成器件的pin脚间距比较小,受所要集成器件的脚间距的影响,线圈板上表层线圈铜厚一般不能超过2oz。因此,目前需要一种具有较低交流损耗以及漏感损耗的平面变压组件。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平面变压组件及平面变压装置,旨在解决现有平面变压组件交流损耗和漏感损耗较大的问题。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平面变压组件,包括:
5.绕组本体,所述绕组本体包括层叠设置的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所述绕组本体包括沿所述绕组本体周向分布的第一侧、第二侧和第三侧,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三侧相对设置;
6.原边走线,所述原边走线与所述初级绕组电连接,所述原边走线自所述绕组本体的第一侧引出;
7.副边走线,所述副边走线与所述次级绕组电连接,所述副边走线自所述绕组本体的第二侧引出,所述副边走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侧至所述第三侧的方向呈夹角设置。
8.可选地,所述副边走线包括第一副子线和第二副子线,所述第一副子线和所述第二副子线分别自所述绕组本体的第三侧引出,所述第一副子线和所述第二副子线分别与所述次级绕组的两端电连接,所述第一副子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侧至所述第三侧的方向呈夹角设置,所述第二副子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侧至所述第三侧的方向呈夹角设置。
9.可选地,所述第一副子线的延伸方向和所述第二副子线的延伸方向平行设置;所述第一副子线和所述第二副子线沿着所述初级绕组和所述次级绕组的层叠方向至少部分重叠。
10.可选地,所述平面变压组件包括磁芯,所述磁芯包括磁柱,所述初级绕组和所述次级绕组分别绕设于所述磁柱上;
11.所述磁芯还包括用于围合所述绕组本体的外框,所述外框内开设有用于容纳所述
绕组本体的凹槽,所述磁柱与所述外框连接且位于所述凹槽内;
12.所述外框的凹槽侧壁开设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绕组本体的第一侧对应设置,以使所述原边走线穿过,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绕组本体的第二侧对应设置,以使所述副边走线穿过,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分别与所述凹槽连通。
13.可选地,所述凹槽侧壁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三开口,所述第三开口与所述凹槽连通。
14.可选地,所述外框包括间隔部,所述间隔部位于所述外框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之间,且位于所述绕组本体的外侧,所述间隔部与所述原边走线之间设有第一绝缘件;或者,所述间隔部与所述副边走线之间设有第二绝缘件。
15.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平面变压装置,所述平面变压装置包括:
16.电路板;
17.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平面变压组件,平面变压组件包括绕组本体、原边走线及副边走线;所述绕组本体包括层叠设置的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所述绕组本体包括沿所述绕组本体周向分布的第一侧、第二侧和第三侧,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三侧相对设置;所述原边走线与所述初级绕组电连接,所述原边走线自所述绕组本体的第一侧引出;所述副边走线与所述次级绕组电连接,所述副边走线自所述绕组本体的第二侧引出,所述副边走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侧至所述第三侧的方向呈夹角设置;所述平面变压组件的原边走线和副边走线分别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所述绕组本体的第二侧朝向所述电路板。
18.可选地,所述电路板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原边走线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电连接,所述副边走线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电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具有预设爬电距离。
19.可选地,所述副边走线沿着所述绕组本体朝向所述电路板的方向延伸。
20.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具有预设爬电距离包括:所述平面变压组件中外框的间隔部与所述电路板之间设有第三绝缘件以增大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的爬电距离。
2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平面变压组件,将原边走线设置于绕组本体的第一侧,副边走线设置于绕组本体相对的第一侧与第三侧之间的第二侧上,避免了原边走线和副边走线从绕组本体相对的两侧引出,使原边走线和副边走线的引出方向呈夹角设置,从而使平面变压组件安装至电路板上时,可以缩短副边走线与电路板之间的走线距离,进而减小交流损耗和漏感损耗。
附图说明
22.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2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平面变压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绕组本体、原边走线及副边走线的结构示意图;
25.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磁芯的结构示意图;
26.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磁芯的结构示意图;
27.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磁芯的结构示意图;
28.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平面变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9.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平面变压装置的部分组装示意图。
[0030][0031]
具体实施方式
[0032]
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3]
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
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34]
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35]
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36]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技术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技术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技术。此外,本技术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技术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0037]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平面变压组件及平面变压装置。以下分别进行详细说明。
[0038]
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平面变压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平面变压组件1000,平面变压组件1000包括用于实现变压的绕组本体1200。绕组本体1200包括层叠设置的初级绕组1210和次级绕组1220,同时,绕组本体1200还包括沿绕组本体1200周向分布第一侧1201、第二侧1203和第三侧1202,第一侧1201和第三侧1202相对设置。初级绕组1210可作为平面变压组件1000的输入端,次级绕组1220可作为平面变压组件1000的输出端,输出端一侧一般用于连接负载。初级绕组1210和次级绕组1220相互配合以实现对初级绕组1210一侧电压至次级绕组1220一侧电压的升压或降压变换。
[0039]
平面变压组件1000还包括原边走线1300和副边走线1400,原边走线1300与初级绕组1210电连接,原边走线1300自绕组本体1200的第一侧1201引出;副边走线1400与次级绕组1220电连接,副边走线1400与次级绕组1220电连接,副边走线1400自绕组本体1200的第一侧1201与第三侧1202之间的第二侧1203引出,副边走线1400的延伸方向与第一侧1201至第三侧1202的方向呈夹角设置。将原边走线1300自绕组本体1200的第一侧1201引出,是为了尽可能减小对现有平面变压组件1000原有结构的改变。其中,副边走线1400的延伸方向与第一侧1201至第三侧1202的方向形成的夹角大于0
°
且小于180
°

[0040]
副边走线1400通过避免与原边走线1300从绕组本体1200相对的两侧引出,而是将副边走线1400设置于绕组本体1200相对的两侧之间,从而使平面变压组件1000安装至电路板2100上时,可以缩短副边走线1400与电路板2100之间的走线距离,从而缩短副边走线1400的长度,副边走线1400的长度越短,积肤效应和邻近效应带来的影响越小,副边走线1400的电阻越小,从而减小交流损耗。
[0041]
同时,由于次级绕组1220中第一围合区域磁通量的方向与副边走线1400所围合的
第二围合区域磁通量方向相反,并且,由于初级绕组1210所产生的磁通量并不能都通过次级绕组1220的第一围合区域,容易理解的,初级绕组1210所产生的磁通量部分会沿着与第一围合区域磁通量的方向相反的方向通过第二围合区域造成漏感,导致第一围合区域和第二围合区域的磁通量变化时所产生的部分效果会相互抵消,由于次级绕组1220中第一围合区域属于初级绕组1210和次级绕组1220实现变压过程的有效耦合区域。本技术通过缩短副边走线1400的长度,可以减小副边走线1400所围合形成的第二围合区域的面积,从而减小漏感损耗。由于漏感损耗会影响交流损耗,因此,减小漏感损耗的同时也会减小交流损耗。
[0042]
本技术通过将原边走线1300设置于绕组本体1200的第一侧1201,副边走线1400设置于绕组本体1200相对的第一侧1201与第三侧1202之间的第二侧1203,避免了原边走线1300和副边走线1400从绕组本体1200相对的两侧引出,使原边走线1300和副边走线1400的引出方向呈夹角设置,从而使平面变压组件1000安装至电路板2100上时,可以缩短副边走线1400与电路板2100之间的走线距离,进而减小交流损耗和漏感损耗。
[0043]
具体的,绕组本体1200可为一块板状的多层pcb板,多层pcb板沿着初级绕组1210和次级绕组1220的层叠方向层叠设置,每一pcb板上印刷有绕组,任意相邻pcb板之间设置有绝缘材料,初级绕组1210包括多层依次串联的pcb板,初级绕组1210中依次串联的pcb板两端的引出线为原边走线1300,次级绕组1220包括多层依次串联的pcb板,次级绕组1220中依次串联的pcb板两端的引出线为副边走线1400。其中,初级绕组1210中的pcb板与次级绕组1220中的pcb板均不相同。
[0044]
在一些实施例中,初级绕组1210中多层pcb板相邻设置,次级绕组1220中多层pcb板相邻设置。还有一些实施例中,初级绕组1210中多层pcb板和次级绕组1220中多层pcb板相互穿插层叠设置,从而增加初级绕组1210和次级绕组1220的耦合以减小漏感。
[0045]
还有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平面变压组件1000的散热效果,可将初级绕组1210中多层pcb板设置在绕组本体1200的中间,次级绕组1220中多层pcb板层叠设置于初级绕组1210在第一方向上相对的两侧。
[0046]
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绕组本体、原边走线及副边走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可选地,副边走线1400包括第一副子线1401和第二副子线1402,第一副子线1401和第二副子线1402分别自绕组本体1200的第二侧1203引出,第一副子线1401和第二副子线1402分别与次级绕组1220的两端电连接,第一副子线1401的延伸方向与第一侧1201至第三侧1202的方向呈夹角设置,第二副子线1402的延伸方向与第一侧1201至第三侧1202的方向呈夹角设置。其中,第一副子线1401的延伸方向与第一侧1201至第三侧1202的方向的夹角大于0
°
且小于180
°
;第二副子线1402的延伸方向与第一侧1201至第三侧1202的方向的夹角大于0
°
且小于180
°
。容易理解的,夹角应理解为大于0
°
且小于180
°
,下文中不再赘述。
[0047]
通过使第一副子线1401和第二副子线1402从第二侧1203引出,使得第一副子线1401与原边走线1300的延伸方向呈夹角设置,同时也使第二副子线1402与原边走线1300的延伸方向呈夹角设置,从而使得平面变压组件1000安装至电路板2100上时,次级绕组1220与电路板2100电连接的同时可减小第一副子线1401和第二副子线1402的长度,从而减小第一副子线1401和第二副子线1402的电阻,同时减小第一副子线1401和第二副子线1402围合形成第二围合区域的面积,以减小交流损耗和漏感损耗。
[0048]
其中,第一副子线1401和第二副子线1402分别与次级绕组1220的两个输出端电连
接,第一副子线1401和第二副子线1402围合形成第二围合区域的有效面积可为第一副子线1401和第二副子线1402围合区域在层叠方向上的投影面积。第一副子线1401和第二副子线1402两者的延伸方向可呈夹角设置。
[0049]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副子线1401可与原边走线1300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第二副子线1402与第一副子线1401的延伸方向以及与原边走线1300的延伸方向分别呈夹角设置。此时将平面变压组件1000安装至电路板2100上时,平面变压组件1000竖式安装在电路板2100上,一方面可减小第一副子线1401和第二副子线1402的长度;另一方面减小了第一副子线1401和第二副子线1402围合形成第二围合区域的有效面积。
[0050]
当然,在其它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副子线1401的延伸方向和第二副子线1402的延伸方向呈夹角设置,第一副子线1401的延伸方向和原边走线1300的延伸方向的角度可为非直角的夹角,第二副子线1402的延伸方向和原边走线1300的延伸方向的角度也可为非直角的夹角。
[0051]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副子线1401的延伸方向或者第二副子线1402的延伸方向,可为第一副子线1401主体线材的延伸方向或者第二副子线1402主体线材的延伸方向,不应理解为局部弯折线材的延伸方向。
[0052]
可选地,第一副子线1401的延伸方向和第二副子线1402的延伸方向平行设置。通过平行设置的第一副子线1401和第二副子线1402可使两者之间的爬电距离相对稳定,由于平面变压组件1000工作时,第一副子线1401和第二副子线1402内流过的是交流电,变化的电流周围会产生磁场,使得第一副子线1401中的交流电和第二副子线1402中的交流电相互之间会产生干扰,通过使第一副子线1401和第二副子线1402平行设置,可使第一副子线1401和第二副子线1402中流过的交流电流相对稳定,以避免第一副子线1401和第二副子线1402由于距离远近变化所带来的不必要交感损耗。
[0053]
其中,第一副子线1401的延伸方向和第二副子线1402的延伸方向均与第一侧1201至第三侧1202的方向呈夹角设置。
[0054]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副子线1401的延伸方向和第二副子线1402的延伸方向均与原边走线1300的引出方向垂直设置,以使平面变压组件1000竖式安装至电路板2100上时,当绕组本体1200的第二侧1203与电路板2100相对时,第一副子线1401与第二副子线1402的长度可尽可能的缩短,同时可避免第一副子线1401和第二副子线1402由于距离远近变化所带来的不必要交感损耗。
[0055]
还有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副子线1401的延伸方向和第二副子线1402的延伸方向均与原边走线1300的引出方向呈非直角的夹角。例如,第一副子线1401的延伸方向和第二副子线1402的延伸方向可背离第一侧1201,以增大原边走线1300与电路板2100电连接处与第一副子线1401和第二副子线1402与电路板2100电连接处之间的距离,以免漏电的风险,从而避免使用绝缘片增大爬电距离。
[0056]
可选地,第一副子线1401和第二副子线1402沿着初级绕组1210和次级绕组1220的层叠方向至少部分重叠。由于第一副子线1401和第二副子线1402围合形成第二围合区域的有效面积可为第一副子线1401和第二副子线1402围合区域在层叠方向上的投影面积,因此,可通过使第一副子线1401和第二副子线1402沿着层叠方向至少部分重叠以尽可能的减小第二围合区域的有效面积,从而减小漏感损耗。
[0057]
其中,第一副子线1401和第二副子线1402沿着层叠方向可部分重叠或全部重叠。
[0058]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副子线1401和第二副子线1402在层叠方向依次分布,并且第一副子线1401的延伸方向和第二副子线1402的延伸方向平行设置,此时,可使第一副子线1401和第二副子线1402沿着磁柱1110的长度方向全部重叠,以尽可能减小第二围合区域的有效面积,从而减小漏感损耗。
[0059]
还有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副子线1401和第二副子线1402可沿着层叠方向部分重叠,此时,也可减小第二围合区域的有效面积,以减小漏感损耗。
[0060]
可选地,平面变压组件1000包括磁芯1100,磁芯1100包括磁柱1110,初级绕组1210和次级绕组1220分别绕设于磁柱1110上。通过设置磁芯1100以增大初级绕组1210和次级绕组1220互感时的磁通量密度,初级绕组1210和次级绕组1220分别绕设于磁柱1110上用以减小漏感损耗。
[0061]
其中,磁柱1110可沿着层叠方向延伸。具体的,磁柱1110沿着层叠方向延伸,初级绕组1210和次级绕组1220分别沿着磁柱1110的延伸方向层层绕设磁柱1110。
[0062]
可选地,磁芯1100还包括用于围合绕组本体1200的外框1120,外框1120内开设有用于容纳绕组本体1200的凹槽1121,磁柱1110与外框1120连接且位于所述凹槽1121内。通过外框1120和磁芯1100相互配合以增大原边绕组和次级绕组1220互感时的磁通量密度,提高能量转换效率。外框1120和磁柱1110可一体成型以形成磁芯1100。外框1120和磁柱1110的材质可相同。
[0063]
其中,将绕组本体1200安装至凹槽1121中后,绕组本体1200背离凹槽1121底部的一侧裸露以便于绕组本体1200的散热。由于平面变压组件1000安装至电路板2100上时,副边走线1400与电路板2100之间的走线距离较短,副边走线1400围合形成的第二围合区域的有效面积较小,因此,绕组本体1200对副边走线1400的影响较小,此时即使绕组本体1200背离凹槽1121底部的一侧裸露,绕组本体1200对副边走线1400的影响仍然较小。当然,在其它的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形成闭合磁路,还可设置与外框1120相匹配的盖板,盖板和外框1120的材质可相同,盖板、外框1120及磁柱1110的材料可为锰-锌铁氧体及镍-锌铁氧体等,盖板、外框1120及磁柱1110均为由各种氧化铁混合物组成的烧结磁性金属氧化物。
[0064]
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磁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可选地,外框1120的凹槽1121侧壁开设有第一开口1122和第二开口1123,第一开口1122与绕组本体1200的第一侧1201对应设置,以使原边走线1300穿过,第二开口1123与绕组本体1200的第二侧1203对应设置,以使副边走线1400穿过,第一开口1122和第二开口1123分别与凹槽1121连通。通过在外框1120的凹槽1121侧壁设置第一开口1122和第二开口1123,可在平面变压组件1000工作时,对绕组本体1200的侧面进行散热,避免绕组本体1200工作时温度过高。同时通过设置第一开口1122和第二开口1123可对原边走线1300和副边走线1400进行限位,以使在将平面变压组件1000中,原边走线1300和副边走线1400的位置相对固定。
[0065]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开口1122的开口内壁相对的两侧对原边走线1300进行抵接,以限位原边走线1300;第二开口1123的开口内壁相对的两侧对副边走线1400进行抵接,以限位副边走线1400。
[0066]
当然,在其它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开口1122的开口宽度可稍大于原边走线1300穿过部分的宽度,第二开口1123的开口宽度可稍大于副边走线1400穿过部分的宽度,以增
大绕组本体1200的散热效果。
[0067]
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磁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可选地,凹槽1121侧壁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三开口1124,第三开口1124与凹槽1121连通。通过在凹槽1121侧壁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三开口1124,以增强绕组本体1200的散热效果。
[0068]
其中,凹槽1121侧壁所开设的第三开口1124的数目可为一个或多个。具体的,当第三开口1124的数目为一个或多个时,第一开口1122供原边走线1300穿过,第二开口供副边走线1400穿过,此时,第三开口1124作为绕组本体1200周向上的主要散热开口,增强了绕组本体1200的散热效果。容易理解的,第三开口1124的数目可根据绕组本体1200的实际散热需求设置。
[0069]
如图4所示,可选地,第三开口1124与绕组本体1200的第三侧1202对应设置。通过增加开口的数量,可增大绕组本体1200的散热面积,同时,由于第三开口1124和第一开口1122a相对设置,因此,将绕组本体1200安装至磁芯1100a上时,原边走线1300即可以从第一开口1122a穿出也可从第三开口1124穿出,使得绕组本体1200和磁芯1100a的安装方式具有多样化,方便绕组本体1200和磁芯1100a的快速组装。
[0070]
其中,凹槽1121的形状和绕组本体1200的形状可为相互匹配的圆环。具体的,当原边走线1300的出线方向和副边走线1400的出线方向相互垂直时,此时,在第一开口1122a、第二开口1123a以及第三开口1124中,第一开口1122a和第三开口1124可分别供原边走线1300和副边走线1400穿过,或分别供副边走线1400和原边走线1300穿过;同理,第二开口1123和第三开口1124可分别供原边走线1300和副边走线1400穿过,或分别供副边走线1400和原边走线1300穿过。绕组本体1200和磁芯1100a的安装方式更加多样化,有利于绕组本体1200和磁芯1100a的快速组装。
[0071]
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磁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可选地,凹槽1121侧壁开设有第四开口1125,绕组本体1200包括第四侧,第四侧与第二侧1203相对设置,第四开口1125第四侧对应设置,第四开口1125与凹槽1121连通。通过增加第四开口1125,增大了绕组本体1200的散热面积,由于绕组本体1200的第四侧与第二侧1203相对设置,因此,副边走线1400同样可安装至第四开口1125,此时,由于凹槽1121侧壁开设有四个开口,在增大绕组本体1200的散热面积的同时也增加了绕组本体1200和磁芯1100b的安装方式,有利于绕组本体1200和磁芯1100b的快速组装。
[0072]
其中,由于原边走线1300可从第一开口1122b穿过或从第二开口1123b穿过,副边走线1400可从第三开口1124a穿过或从第四开口1125穿过,因此,绕组本体1200和磁芯1100b具有四种组装方式。
[0073]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凹槽1121的形状和绕组本体1200的形状为相互匹配的圆环,此时,第一开口1122b、第二开口1123b、第三开口1124a以及第四开口1125中任意相邻的两个开口均可供原边走线1300和副边走线1400穿过,此时,相邻两开口中任意开口可供原边走线1300或副边走线1400穿过,剩余的两个开口可作为主要的散热开口,以实现绕组本体1200的散热。
[0074]
当然,在其它的一些实施例中,根据散热的需要,可在凹槽1121侧壁可开设有4个以上的开口,此处不做限定。
[0075]
可选地,外框1120包括间隔部1126,间隔部1126位于外框1120的第一开口1122和
第二开口1123之间,且位于绕组本体1200的外侧,间隔部1126与原边走线1300之间设有第一绝缘件1500。通过设置第一绝缘件1500,以增大原边走线1300和次级绕组1220以及副边走线1400之间的爬电距离。
[0076]
其中,原边走线1300靠近绕组本体1200第三侧1202的一侧与原边走线1300之间设有第一绝缘件1500。
[0077]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绝缘件1500可被原边走线1300以及间隔部1126所夹持;或者,第一绝缘件1500可粘贴于原边走线1300靠近绕组本体1200第三侧1202的一侧表面;或者,第一绝缘件1500可粘贴于间隔部1126靠近绕组本体1200第一侧1201的一侧表面。容易理解的,第一绝缘件1500的厚度可依据原边走线1300和副边走线1400之间的工作电压差决定。
[0078]
还有一些实施例中,原边走线1300的走线形状可为倒“l”型,此时,第一绝缘件1500也可为相匹配的倒“l”型,以增大原边走线1300和次级绕组1220以及副边走线1400之间的爬电距离。
[0079]
可选地,间隔部1126与副边走线1400之间设有第二绝缘件1600。通过设置第二绝缘件1600,可增大副边走线1400与原边走线1300的爬电距离。
[0080]
其中,第二绝缘件1600可被副边走线1400以及间隔部1126所夹持;或者,第二绝缘件1600可粘贴于副边走线1400靠近绕组本体1200第一侧1201的一侧表面;或者,第二绝缘件1600可粘贴于间隔部1126靠近绕组本体1200第三侧1202的一侧表面。
[0081]
具体的,第二绝缘件1600和第一绝缘件1500可同时设置,以增大副边走线1400与原边走线1300的爬电距离。
[0082]
本技术实施例还提出一种平面变压装置2000,该平面变压装置2000包括平面变压组件1000,该平面变压组件10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平面变压组件1000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0083]
其中,平面变压装置可为笔记本电脑,手机以及其他手持电子设备的电源适配器。本技术的平面变压装置2000中平面变压组件1000制程比较简单,表层线圈铜厚没有限制,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减小了走线和电路板上整流器件的连接线路长度,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小了交流损耗和漏感损耗。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平面变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平面变压装置的部分组装示意图。如图6和图7所示。
[0084]
平面变压装置2000包括:
[0085]
电路板2100以及上述任意实施例中的平面变压组件1000,平面变压组件1000的原边走线1300和副边走线1400分别与电路板2100电连接,绕组本体1200的第二侧1203朝向电路板2100。通过使绕组本体1200的第二侧1203朝向电路板2100,可使平面变压组件1000竖式安装在电路板2100上,节省电路板2100板面的空间,同时提高电路板2100板面空间的利用率。
[0086]
其中,电路板2100上设置有整流器件,整流器件通过电路板2100上的电路与副边走线1400电连接。为了缩短次级绕组1220和整流器件之间的连接距离,整流器件可靠近副边走线1400与电路板2100的连接部位。
[0087]
可选地,电路板2100包括第一连接部2110和第二连接部2120,原边走线1300与第
一连接部2110电连接,副边走线1400与第二连接部2120电连接,第一连接部2110与第二连接部2120之间具有预设爬电距离。
[0088]
其中,预设爬电距离可根据原边走线1300和副边走线1400之间的电压差决定。
[0089]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2110内设置有第一限位槽,第二连接部2120内设置有第二限位槽,原边走线1300插入第一限位槽并与第一限位槽的内壁相互抵接,副边走线1400插入第二限位槽并与第二限位槽的内壁相互抵接。
[0090]
在其它的一些实施例中,平面变压器和电路板2100之间的电连接包括但不限于直接相互接触电连接以及通过金属焊接实现电连接。
[0091]
可选地,副边走线1400沿着绕组本体1200朝向电路板2100的方向延伸。以缩短副边走线1400的延伸距离,从而降低交流损耗和漏感损耗。
[0092]
其中,副边走线1400沿着绕组本体1200朝向电路板2100的方向延伸时,需要考虑原边走线1300和副边走线1400之间的爬电距离。
[0093]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尽可能的缩短副边走线1400的延伸距离,副边走线1400的延伸方向可与电路板2100的板面垂直。
[0094]
当然,还有一些实施例中,副边走线1400沿着次级绕组1220朝向电路板2100的方向延伸时,副边走线1400与电路板2100的连接部位可远离第一侧1201。
[0095]
可选地,第一连接部2110与第二连接部2120之间具有预设爬电距离包括:平面变压组件1000中外框1120的间隔部1126与电路板2100之间设有第三绝缘件2200以增大第一连接部2110与第二连接部2120之间的爬电距离。通过设置第三绝缘件2200以增大第一连接部2110与第二连接部2120之间的爬电距离,确保在平面变压装置2000工作时,不会出现漏电等情况。
[0096]
第三绝缘件2200可同时被间隔部1126和电路板2100从相对的两个方向抵接;或者,第三绝缘件2200可在电路板2100的周向上围合电路板2100以增大第一连接部2110与第二连接部2120之间的爬电距离;或者,第三绝缘件2200可粘贴于电路板2100上以增大第一连接部2110与第二连接部2120之间的爬电距离。
[0097]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0098]
以上对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平面变压组件和平面变压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