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能源汽车用以太网连接器外导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626806发布日期:2022-09-24 00:50阅读:55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以太网连接器外导体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属于以太网连接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用以太网连接器外导体。


背景技术:

2.随着汽车工业不断发展,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不断发展,加之5g无线技术应用到汽车,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连化、共享化不断普及,加之adas(高级自动驾驶辅助)技术的不断革新、高品质车载娱乐影音的推进以及ota远程升级,大数据、云计算等一系列技术不断发展;车身运用的传感器不断增加,需传输数据量呈巨量增长;传感器与ecu之间需要更快的数据速率和更宽的带宽;全屏蔽太网连接器可支持20ghz带宽,高达56gbps传输速率,支持gmsl、fpd link、apix以pcle等协议,支持应用包括但不限于4k或更高清的摄像头系统,adas辅助驾驶系统,自动驾驶,高分辨率显示器,后座娱乐系统等;可满足庞大数据量传输。
3.而传输时,多采用以太网连接器进行传输,由于以太网连接器的传输数据量大,为了防止信号受外界因素影响,以及防止信号损耗,在信号中心针及与线缆连接处采用金属外导体进行屏蔽,以此来保证大数据量信号传输。
4.现有的外导体采用分体式组装成型的结构,实际操作时需要将两部分采用激光焊接的方式拼接在一起,操作过程较为繁琐,并且激光焊接的成本较高,并且焊接之后的焊点存在连接不稳固的风险,在线缆受外力影响时,由于前端对配部分组装于外壳,后端压接线缆部分,装于前端对端部分内,而拉扯线缆,力作用于后端部分再作用于焊点上,使得焊点易脱落,从而便会直接影响到连接器的对配,同时也影响屏蔽效果,进而造成信号损耗的现象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用以太网连接器外导体,采用一体式的设计,减少部件组合带来的拼接缝隙,保证屏蔽效果,且无脱落风险,也无需使用激光焊接进行固定。
6.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具体如下:一种新能源汽车用以太网连接器外导体,包括外导体本体,所述外导体本体包括前端部、过渡部和尾端部,所述前端部、过渡部和尾端部设置为一体成型的结构,所述前端部内部的底端一体成型有止退片,所述前端部的上表面开设有卡接槽,所述前端部靠近所述过渡部的两侧均开设有止进槽,所述过渡部的内部设置有弧形凸起,所述尾端部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编织网;其中,初始状态下,所述过渡部和所述尾端部均设置为开口状,所述尾端部开口端的两侧均开设有相互适配的拼接槽;还包括与所述前端部相对应的绝缘体、与所述过渡部相对应的线缆内芯以及与所述尾端部相对应的线缆本体。
7.作为本发明所述一种新能源汽车用以太网连接器外导体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前端部的外侧装配有定位套环,所述定位套环的一端一体成型有弹性片,所述弹性片的一端一体成型有与所述卡接槽相适配的卡接块。
8.作为本发明所述一种新能源汽车用以太网连接器外导体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绝缘体的下表面开设有止退槽,所述止退槽与所述止退片相适配,所述绝缘体的两侧均固定一体成型有止进块,所述止进块与所述止进槽相适配。
9.作为本发明所述一种新能源汽车用以太网连接器外导体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绝缘体的上表面开设有与所述止退槽对称的对接槽,所述对接槽的内部一体成型有固定块,所述过渡部开口端的两侧均一体成型有与所述固定块相对应的对接块,所述固定块中部相对的一侧滑动套设有限位杆,两个所述对接块相对的一侧均开设有与所述限位杆相适配的限位槽。
10.作为本发明所述一种新能源汽车用以太网连接器外导体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对接槽的内部一体成型有弹性条,所述弹性条的一端与所述限位杆的侧面固定连接。
11.作为本发明所述一种新能源汽车用以太网连接器外导体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限位杆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固定块的外侧并设置为对接斜面;其中,当所述绝缘体插接至所述前端部的内部之后,所述对接斜面位于所述卡接槽正下方的一侧。
12.作为本发明所述一种新能源汽车用以太网连接器外导体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卡接块底部的一侧开设有行程槽,所述行程槽与所述限位杆相适配。
13.作为本发明所述一种新能源汽车用以太网连接器外导体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线缆内芯设置有两条,均包覆于所述线缆本体的内部,且分别与所述弧形凸起的两侧相对应。
14.作为本发明所述一种新能源汽车用以太网连接器外导体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两个所述线缆内芯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中心针,所述中心针的两侧均一体成型有止退扣,所述绝缘体的内部开设有中心针相对应的止退口。
15.作为本发明所述一种新能源汽车用以太网连接器外导体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线缆本体的外表面套接有压接套环,且所述压接套环包覆于所述编织网的内部。
16.本发明取得的技术效果为:本发明采用外导体本体一体式的设计,相对分体式的产品而言,减少了组装工序,取消了高成本的激光焊接,同时也减少了部件之间组合的拼接缝隙,保证了连接器的屏蔽效果不会受到影响;本发明中外导体本体在将绝缘体、中心针等装配至其内部之后,只需直接压接即可完成紧固工作,并且配合编织网从内侧牵引尾端部的设计,使得尾端部不易出现缝隙,保证线缆与连接器的保持力,同时定位套环也能够限制住前端部和过渡部,使得连接器在装配完成之后相对稳定,从而其屏蔽效果也就不会受到影响。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外导体本体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以太网连接器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外导体本体内部的爆炸示意图;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外导体本体和绝缘体背面的示意图;图5是本发明图3中a处放大示意图;图6是本发明图3中b处放大示意图。
18.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1、外导体本体;101、前端部;1011、止退片;1012、卡接槽;1013、止进槽;102、过渡部;1021、弧形凸起;1022、对接块;103、尾端部;1031、编织网;2、绝缘体;201、止退槽;202、止进块;203、固定块;204、限位杆;2041、对接斜面;205、弹性条;3、线缆内芯;4、线缆本体;5、定位套环;501、弹性片;502、卡接块;6、中心针;601、止退扣;7、压接套环。
具体实施方式
19.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具体说明。应当理解,以下文字仅仅用以描述本发明的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并不对本发明具体请求的保护范围进行严格限定。
20.如图1-4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能源汽车用以太网连接器外导体,包括外导体本体1,外导体本体1包括前端部101、过渡部102和尾端部103,前端部101、过渡部102和尾端部103设置为依次相连且一体成型的结构,前端部101内部的底端一体成型有止退片1011,止退片1011具备一定的弹性,初始向前端部101的内部凸起,前端部101的上表面开设有卡接槽1012,卡接槽1012设置为通槽,前端部101靠近过渡部102的两侧均开设有止进槽1013,过渡部102的内部设置有弧形凸起1021,弧形凸起1021将过渡部102的内部分隔为两个腔室,尾端部103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编织网1031,编织网1031为金属屏蔽材料,材质优选为铜;其中,初始状态下,过渡部102和尾端部103均设置为开口状,方便操作者组装外部线缆,尾端部103开口端的两侧均开设有相互适配的拼接槽,拼接槽呈相互交错的设置,具体可参照附图1,以及附图2中所体现的拼接槽交错拼接在一起的结构;还包括与前端部101相对应的绝缘体2、与过渡部102相对应的线缆内芯3以及与尾端部103相对应的线缆本体4,线缆内芯3设置有两条,均包覆于线缆本体4的内部,且分别与弧形凸起1021的两侧相对应,在线缆内芯3装配至过渡部102的内部之后,两线缆内芯3之间的距离不会发生变化,进而可避免因线缆内芯3间距的变动,而影响线束传输性能的现象发生。
21.本发明在使用时,首先将线缆内芯3装配至绝缘体2的内部,并且调整线缆内芯3的位置,使得两个线缆内芯3分别置于弧形凸起1021的两侧,随后将绝缘体2装配至前端部101的内部,再将编织网1031向后拉动并包覆住线缆本体4,最后压接尾端部103,使得尾端部103卡紧在线缆本体4的外侧,至此,即可完成以太网连接器的装配工作。
22.如图2和图3所示,前端部101的外侧装配有定位套环5,定位套环5的一端一体成型有弹性片501,弹性片501的一端一体成型有与卡接槽1012相适配的卡接块502,装配时,首先将弹性片501向上拨动,使得卡接块502移动至前端部101的上侧,然后再将定位套环5套接至前端部101的外侧,直至卡接块502与卡接槽1012的端口处对齐,此时卡接块502在弹性片501的作用下向卡接槽1012的内部移动,从而完成定位套环5的装配工作。
23.如图3和图4所示,绝缘体2的下表面开设有止退槽201,止退槽201与止退片1011相
适配,用于限制绝缘体2不会从前端部101的内部滑出,绝缘体2的两侧均固定一体成型有止进块202,止进块202与止进槽1013相适配,用于限制绝缘体2位于前端部101内部的位置。
24.具体的,根据上述结构,在装配绝缘体2时,绝缘体2带动止进块202向靠近前端部101的方向移动,此过程中,绝缘体2会挤压止退片1011,止退片1011向前端部101的外侧弯折,直至将止进块202移动至止进槽1013的内部,并且在止进块202无法继续移动的时,止退片1011刚好对齐止退槽201,此时止退片1011回弹并移动到止退槽201的内部,此时绝缘体2便被限制在前端部101的内部,保证装配后的绝缘体2不会从前端部101的内部中脱离出去。
25.如图3和图5所示,绝缘体2的上表面开设有与止退槽201对称的对接槽,对接槽的内部一体成型有固定块203,过渡部102开口端的两侧均一体成型有与固定块203相对应的对接块1022,在过渡部102压接完成之后,会带动对接块1022进入到对接槽的内部,并且此状态下的对接块1022与固定块203位于同一轴线上,固定块203中部相对的一侧滑动套设有限位杆204,两个对接块1022相对的一侧均开设有与限位杆204相适配的限位槽,在限位杆204插接到限位槽的内部之后,对接块1022被固定在对接槽的内部,相应的,过渡部102也被从内部限制住,后续在线缆内芯3受外力牵引时,使得过渡部102不会向外侧弯折,保证连接器的屏蔽效果不会受到破坏。
26.进一步的,对接槽的内部一体成型有弹性条205,弹性条205的一端与限位杆204的侧面固定连接,初始状态下,弹性条205为不受力的状态,此时在压接过渡部102时,限位杆204不会在对接块1022的移动轨迹上。
27.进一步的,限位杆204的一端延伸至固定块203的外侧并设置为对接斜面2041,卡接块502底部的一侧开设有行程槽,行程槽与限位杆204相适配;其中,当绝缘体2插接至前端部101的内部之后,对接斜面2041位于卡接槽1012正下方的一侧,并且对接斜面2041朝向卡接槽1012的开口处。
28.根据上述结构,在卡接块502向卡接槽1012的内部卡合时,卡接块502会挤压对接斜面2041,对接斜面2041受固定块203的限制带动限位杆204相对绝缘体2水平移动,限位杆204再次移动过程中会拉动弹性条205弯折,弹性条205弯折后处于蓄力状态,同时,限位杆204在移动的过程中也会逐渐的进入到限位槽的内部,后续在卡接块502完全卡合至卡接槽1012的内部之中后,行程槽会对齐限位杆204,此时限位杆204在弹性条205的作用下逐渐复位并进入到行程槽的内部,此时卡接块502便被限制在卡接槽1012的内部,相应的,定位套环5也就被固定在前端部101的外侧。
29.此外,需要说明的是,行程槽的深度为对接斜面2041受卡接块502挤压而移动的行程的二分之一,故而在弹性条205不能够带动限位杆204完全复位,此时限位杆204不会从限位槽的内部中滑出,从而使得对接块1022被限制在对接槽的内部之中,从而实现紧固过渡部102的目的。
30.如图3和图6所示,两个线缆内芯3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中心针6,中心针6的两侧均一体成型有止退扣601(相当于上述的止退片1011),绝缘体2的内部开设有中心针6相对应的止退口(相当于上述的止退槽201),中心针6的固定方式与绝缘体2的固定方式相同,此处不做过多的阐述。
31.此外,中心针6的尾部也设置为与尾端部103相同的结构,以此来完成线缆内芯3与中心针6的拼接。
32.如图3所示,线缆本体4的外表面套接有压接套环7,且压接套环7包覆于编织网1031的内部,压接套环7设置为弹性材料,用于将编织网1031稳定的压接在线缆本体4的外侧,随后将多余的编织网1031反向拉动至尾端部103的内侧,最后对尾端部103进行压接,使其紧贴在压接套环7的外侧,后续即使线缆本体4受到外部牵引力的影响,线缆本体4会先行对编织网1031产生一个牵引力,而编织网1031又会对尾端部103产生一个牵引力,使得尾端部103拼接处的受力方向是向其内侧的,进而便可避免外力影响而使得尾端部103拼接处出现缝隙的现象发生,保证连接器的信号屏蔽效果不会被破坏。
33.本发明的工作原理为:首先将线缆内芯3装配至绝缘体2的内部,并且调整线缆内芯3的位置,使得两个线缆内芯3分别置于弧形凸起1021的两侧,随后将绝缘体2装配至前端部101的内部,然后压接过渡部102,使得线缆内芯3被固定住,再将定位套环5装配至前端部101的外侧,此过程能一次性的完成对前端部101和过渡部102的限位工作,之后将编织网1031向后拉动并包覆住线缆本体4,最后压接尾端部103,使得尾端部103卡紧在线缆本体4的外侧,至此,即可完成以太网连接器的装配工作,整个的装配过程,相较于常规的激光焊接过程更加简便快捷,且整体的强度也更佳。
34.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发明中未具体描述和解释说明的结构、装置以及操作方法,如无特别说明和限定,均按照本领域的常规手段进行实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