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端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721124发布日期:2022-07-13 00:14阅读:55来源:国知局
终端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2.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手机等终端设备应用越来越广泛。在相关技术中,手机等终端设备依靠光学距离传感器来检测距离,实现控制屏幕的亮灭(例如,手机靠在耳朵上通话状态时屏幕熄灭)。
3.终端设备的光学距离传感器包括设置在显示模组下方的光学发射器和光学接收器。工作时,光学发射器发出光信号,该光信号向外穿过显示模组,被物体(例如,人的耳朵或面部)阻挡并反射后,向内穿过显示模组被光学接收器接收,从而确定有物体靠近,终端设备控制显示模组的亮灭。
4.但是,上述方案的距离传感器工作时,会在显示模组形成一个亮斑,影响了显示屏的正常显示。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能够解决距离传感器会在显示模组形成一个亮斑,影响显示屏正常显示的问题。
6.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7.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所述终端设备包括:显示模组、屏蔽层和光学距离传感器;
8.所述显示模组包括多个阵列式排布的薄膜晶体管;
9.所述光学距离传感器位于所述显示模组的下方,所述光学距离传感器用于透过所述显示模组向外发射第一光线,并接收向内反射的第二光线进行距离探测;
10.所述屏蔽层位于所述薄膜晶体管朝向所述光学距离传感器的底面和背离所述光学距离传感器的顶面中的至少之一;
11.所述屏蔽层被配置为屏蔽射向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所述第一光线或所述第二光线。
12.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屏蔽层包括遮光单元,所述遮光单元与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数量和位置对应。
13.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遮光单元包括油墨涂层、金属涂层。
14.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遮光单元包括油墨涂层,所述油墨涂层能够屏蔽目标光学波段范围内的红外光线。
15.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目标光学波段为940nm-1300nm。
16.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屏蔽层包括第一屏蔽层,所述第一屏蔽层位于所述薄膜晶体管朝向所述光学距离传感器的底面;
17.所述第一屏蔽层包括第一遮光单元;所述第一遮光单元与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数量和位置对应。
18.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显示模组包括沿发光方向依次设置的基板、薄膜
晶体管矩阵层、发光层和阴极层;
19.所述薄膜晶体管位于所述薄膜晶体管矩阵层内;所述光学距离传感器位于所述基板下方;所述基板上设有透光区,所述透光区的位置与所述光学距离传感器位置对应。
20.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屏蔽层位于所述基板与所述薄膜晶体管矩阵层之间。
21.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屏蔽层位于所述基板朝向所述光学距离传感器的底面。
22.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屏蔽层包括:第二屏蔽层;所述第二屏蔽层位于所述薄膜晶体管背离所述光学距离传感器的顶面;
23.所述第二屏蔽层包括第二遮光单元;所述第二遮光单元与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数量和位置对应。
24.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显示模组包括沿发光方向依次设置的基板、薄膜晶体管矩阵层、发光层和阴极层;所述第二屏蔽层位于所述薄膜晶体管矩阵层和所述发光层之间。
25.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光学距离传感器包括光学发射器和光学接收器,所述光学发射器用于发射所述第一光线,所述光学接收器用于接收所述第二光线。
2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27.本实用新型的终端设备,包括显示模组、屏蔽层和光学距离传感器,屏蔽层位于薄膜晶体管朝向光学距离传感器的底面和背离光学距离传感器的顶面中的至少之一,屏蔽层能够屏蔽光学距离传感器工作过程中发射的第一光线,或反射向光学距离传感器的第二光线,从而防止第一光线或第二光线照射薄膜晶体管而导致的薄膜晶体管导通,与薄膜晶体管对应的发光层被异常点亮,显示模组形成亮斑的现象。
附图说明
2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9.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30.图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31.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32.图4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33.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屏蔽层的结构示意图。
34.图中的附图标记分别表示为:
35.10、显示模组;20、屏蔽层;30、光学距离传感器;
36.1、薄膜晶体管;2、第一屏蔽层;21、第一遮光单元;3、第二屏蔽层;31、第二遮光单元;4、基板;41、透光区;5、薄膜晶体管矩阵层;6、发光层;7、阴极层;8、光学发射器;9、光学接收器;
37.a、第一光线;b、第二光线;c、发光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38.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实用新型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39.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方位名词,如“上”、“下”、“内”、“外”、“前”、“后”、“侧”等,以显示模组的发光方向c为基准,其中,以显示面所在方位为顶、上或外,以非显示面所在方位为底、下或内。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这些方位名词仅仅是为了更清楚地描述结构和结构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为了描述绝对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0.除非另有定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用的所有技术术语均具有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的含义。
41.在相关技术中,手机等终端设备依靠光学距离传感器来检测距离,实现控制屏幕的亮灭(例如,手机靠在耳朵上通话状态时屏幕熄灭)。
42.终端设备的光学距离传感器包括设置在显示模组下方的光学发射器和光学接收器。工作时,光学发射器发出光信号,该光信号向外穿过显示模组,被物体(例如,人的耳朵或面部)阻挡并反射后,向内穿过显示模组被光学接收器接收,从而确定有物体靠近,终端设备控制显示模组亮灭。
43.现有技术中的显示模组通常利用薄膜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r,tft),“主动的”对显示模组上的各个独立的像素(或发光二极管)进行控制,tft控制所需的电荷量很小。
44.由于光学距离传感器光线发射器发射的光信号的能量较高,光信号照射到tft后,tft内的电子被光信号激发而产生电荷量,从而导致tft被“意外”导通,显示模组上对应的像素(或发光二极管)被点亮,客观上就表现为显示模组上出现的异常光斑,影响显示模组的正常显示。
45.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在薄膜晶体管朝向光学距离传感器的底面和背离光学距离传感器的顶面中的至少之一设置屏蔽层,从而屏蔽层能够防止光学距离传感器的光线照射到薄膜晶体管,而导致的薄膜晶体管导通,与薄膜晶体管对应的发光层被异常点亮,显示模组形成亮斑的现象。
46.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47.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中为了清晰展示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仅示出了终端设备的部分结构的剖视结构。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屏蔽层的结构示意图。
48.结合图1-3、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终端设备包括:显示模组10、屏蔽层20和光学距离传感器30;显示模组10包括多个阵列式排布的薄膜晶体管1;光学距离传感器30位于显示模组10的下方,光学距离传感器30用于透过显示模组10向外发射第一光线,并接收向内反射的第二光线进行距离探测;屏蔽层20位于薄膜晶体管1朝向光学距离传
感器30的底面和背离光学距离传感器30的顶面中的至少之一;屏蔽层20被配置为屏蔽射向薄膜晶体管1的第一光线或第二光线。
49.其中,显示模组10的下方为显示模组10的发光面的相反方向,例如,图1中发光方向c的反方向。此外,薄膜晶体管1的底面为其与发光方向c相反的方向的侧面,薄膜晶体管1的顶面为其与发光方向c相同的方向侧面。
50.此外,第一光线如图1、2中箭头a所示,第二光线如图1、3中箭头b所示。
51.本实施例的终端设备,包括显示模组10、屏蔽层20和光学距离传感器30,屏蔽层20位于薄膜晶体管1朝向光学距离传感器30的底面和背离光学距离传感器30的顶面中的至少之一,屏蔽层20能够屏蔽光学距离传感器30工作过程中发射的第一光线,或反射向光学距离传感器30的第二光线,从而防止因第一光线或第二光线照射薄膜晶体管1而导致的薄膜晶体管1导通,与薄膜晶体管1对应的发光层6被异常点亮,显示模组10形成亮斑的现象。
52.本实施例的终端设备,利用屏下的光学距离传感器30能够实现距离探测,能够实现在拨打电话,终端靠近耳边等应用场景下,执行灭屏操作,减少终端设备的能耗,提升终端设备的待机时间,并避免误触。
53.示例性地,tft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mosfet),通过沉积制成。tft可以使用多种半导体材料制成。
54.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屏蔽层20位于薄膜晶体管1朝向光学距离传感器30的底面。从而,该屏蔽层20能够屏蔽光学距离传感器30向外发射的第一光线。例如,图2所示的第一屏蔽层2,位于薄膜晶体管1的底面。
55.其中,屏蔽层20位于薄膜晶体管1朝向光学距离传感器30的底面,应该理解为屏蔽层20可以与薄膜晶体管1的底面接触,也可以不接触的位于该底面的所在侧。
56.在另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屏蔽层20位于薄膜晶体管1背离光学距离传感器30的顶面。从而,该屏蔽层20能够屏蔽外部反射向光学距离传感器30的第二光线。例如,图3所示的第二屏蔽层3,位于薄膜晶体管1的顶面。
57.其中,屏蔽层20位于薄膜晶体管1朝向光学距离传感器30的顶面,应该理解为屏蔽层20可以与薄膜晶体管1的顶面接触,也可以不接触的位于该顶面的所在侧。
58.在另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屏蔽层20有两个,分别位于薄膜晶体管1朝向光学距离传感器30的底面,和薄膜晶体管1背离光学距离传感器30的顶面。从而,该两个屏蔽层20能够分别屏蔽第一光线和第二光线。例如,图1所示的第一屏蔽层2和第二屏蔽层3,第一屏蔽层2位于薄膜晶体管1的底面,第二屏蔽层3位于薄膜晶体管1的顶面。
59.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屏蔽层20包括遮光单元,遮光单元与薄膜晶体管1的数量和位置对应。示例性地,参考图5所示,第一遮光单元21在第一屏蔽层2的分布与薄膜晶体管1的矩阵式分布对应。
60.本实施例的终端设备,考虑到显示模组10由无数个像素点,每个像素点具有一个薄膜晶体管1,薄膜晶体管1仅占单个像素点面积的一小部分,因此屏蔽层20包括遮光单元,遮光单元设计为与薄膜晶体管1的数量和位置相对应,每个遮光单元一一对应的为每个薄膜晶体管1进行光线屏蔽。
61.此外,由于薄膜晶体管1的面积较小,遮光单元的面积也较小,相邻的遮光单元之
间的区域供第一光线或第二光线透过,第一光线和第二光线的透过量影响较小,保证光学距离传感器30能够正常工作。
62.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遮光单元包括但不限于油墨涂层、金属涂层等。油墨涂层或金属涂层均能起到较好的光线屏蔽功能。示例性地,光学距离传感器30发射的第一光线和接收的第二光线均为红外线,上述油墨涂层和金属涂层具有红外屏蔽性能。
63.可以理解的,光线距离传感器还可以采用其它波长的光学信号,相应的遮光单元屏蔽性能相应的变化。
64.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遮光单元包括油墨涂层,油墨涂层能够屏蔽目标光学波段范围内的红外光线。示例性地,油墨涂层采用遮光油墨涂覆形成。该遮光油墨通过合理选择能够是吸纳对特定光学波段的红外光线进行滤除屏蔽。
65.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目标光学波段为940nm-1300nm。该目标光学波段范围对应光学距离传感器30的第一光线和第二光线的波长,采用该波长的光学距离传感器30具有灵敏度高、探测效果好的优势。
66.结合图2、5所示,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屏蔽层20包括第一屏蔽层2,第一屏蔽层2位于薄膜晶体管1朝向光学距离传感器30的底面;第一屏蔽层2包括第一遮光单元21;第一遮光单元21与薄膜晶体管1的数量和位置对应。
67.本实施例的终端设备,在薄膜晶体管1朝向光学距离传感器30的底面设置第一屏蔽层2,第一屏蔽层2能够屏蔽光学距离传感器30向外发射的第一光线,第一光线在每个薄膜晶体管1的底面被精准屏蔽,薄膜晶体管1不受第一光线的直接照射,防止其被意外导通,能够避免显示模组10的亮斑问题。在相邻薄膜晶体管1之间的第一光线正常透过,以便光学距离传感器30进行距离探测。
68.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遮光单元21与第一光线范围内的薄膜晶体管1的数量和位置对应,从而保证第一遮光单元21对第一光线的屏蔽效果。
69.结合图1-4所示,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显示模组10包括沿发光方向c依次设置的基板4、薄膜晶体管矩阵层5、发光层6和阴极层7;薄膜晶体管1位于薄膜晶体管矩阵层5内;光学距离传感器30位于基板4下方;基板4上设有透光区41,透光区41的位置与光学距离传感器30位置对应。
70.结合图2所示,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屏蔽层2位于基板4与薄膜晶体管矩阵层5之间。
71.本实施例的终端设备,第一屏蔽层2位于显示模组10中的薄膜晶体管矩阵层5和基板4之间。在显示模组10的刻蚀加工过程中,第一屏蔽层2先于薄膜晶体管矩阵层5刻蚀加工在基板4之上,然后在屏蔽层20之上继续刻蚀加工薄膜晶体管矩阵层5,屏蔽层20紧贴薄膜晶体管矩阵层5,其中的第一遮光单元21紧贴在薄膜晶体管1的底面,能够有效防止透光区41其它位置透过的第一光线衍射、散射、折射后侵入至第一遮光单元21和薄膜晶体管1之间,对薄膜晶体管1造成激发点亮。
72.结合图4所示,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屏蔽层2位于基板4朝向光学距离传感器30的底面。
73.本实施例的终端设备,第一屏蔽层2位于基板4朝向光学距离传感器30的底面,当基板4作为显示模组10的最底层结构时,本实施例也可描述为第一屏蔽层2位于显示模组10
的底面。第一屏蔽层2的结构更加简单,成本低,不会对显示模组10本身的结构造成影响,更易于实现。
74.示例性地,该第一屏蔽层2可以在加工完成的显示模组10之上加工,可以采用单独的膜片贴覆形成。其中,膜片采用均光材料制成,第一遮光单元21涂覆在该膜片上。均光材料包括但不限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等等。
75.另一示例性地,该第一屏蔽层2直接以基板4为载体,第一遮光单元21涂覆在基板4的底面上。
76.结合图3所示,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屏蔽层20包括:第二屏蔽层3;第二屏蔽层3位于薄膜晶体管1背离光学距离传感器30的顶面;第二屏蔽层3包括第二遮光单元31;第二遮光单元31与薄膜晶体管1的数量和位置对应。第二屏蔽层与第一屏蔽层结构相同,其结构可参考图5。
77.本实施例的终端设备,在薄膜晶体管1朝向光学距离传感器30的顶面设置第二屏蔽层3,第二屏蔽层3能够屏蔽外部反射向光学距离传感器30的第二光线,第二光线在每个薄膜晶体管1的顶面被精准屏蔽,薄膜晶体管1不受第二光线的直接照射,防止其被意外导通,能够避免显示模组10的亮斑问题。在相邻薄膜晶体管1之间的第二光线正常透过,以便光学距离传感器30进行距离探测。
78.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遮光单元31与第二光线范围内的薄膜晶体管1的数量和位置对应,从而保证第二遮光单元31对第二光线的屏蔽效果。
79.结合图3所示,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显示模组10包括沿发光方向依次设置的基板4、薄膜晶体管矩阵层5、发光层6和阴极层7;第二屏蔽层3位于薄膜晶体管矩阵层5和发光层6之间。
80.结合图1-4所示,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光学距离传感器30包括光学发射器8和光学接收器9,光学发射器8用于发射第一光线,光学接收器9用于接收第二光线。其中,第一光线穿过显示模组10和第一屏蔽层2向外传递,当正面存在物体时,第一光线被该物体反射形成第二光线。
81.示例性地,在光学接收器9和红外发射器之间设置隔光挡板,在理想状态下,该隔光挡板能够隔绝红外发射器发出的红外射线,使得该红外射线无法直射入红外接收器。
82.该光线距离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是,当光学距离传感器30的正面存在物体时,光学发射器8发出的第一光线会被该物体反射形成第二光线,光学接收器9接收到该第二光线,红外发射器和红外接收器构成为一个距离传感器。
83.由于物体距离光学发射器8(也即光学距离传感器30)越近,光路越短,光衰越小,因此第二光线光强度越大。因此通过反射光(第二光线)的光强度读数,即可准确判断出物体与距离传感器之间的距离。
84.本实施例能够减少采用屏下光学距离传感器的终端设备的显示模组中红外线点亮显示模组形成亮斑的问题。此外,由于亮斑会加速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屏幕的老化,本实施例的终端设备通过减少亮斑,减少了烧屏的风险。
85.在本文中提及的“若干个”、“至少一个”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多个”、“至少两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
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86.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87.还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88.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某些实施方式”、“一个实施方式”、“一些实施方式”、“示意性实施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的描述意指结合所述实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
8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