绞线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594048发布日期:2022-09-21 04:26阅读:365来源:国知局
绞线模具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制造装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绞线模具。


背景技术:

2.架空导线是常用的一种电力传输电缆,架空导线的安全性与金属导线的拉断力、强度及伸长率有关,金属导线的伸长率越大,电缆的拉断力就越大,架空导线就越安全。在实际生产中,电缆一般由金属导线通过绞线模具引导绞合制成,绞线模具一般使用胶木模。但胶木模的柔性不足,在使用过程中,金属导线易与之相互挤压而产生压痕、刮擦、麻坑等缺陷,不仅破坏导线的表面质量,而且极大的消耗了金属导线单丝的塑韧性,最终降低金属导线单丝的伸长率,影响架空导线电缆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解决金属导线与模具间相互挤压压力过大问题,减少金属导线压痕和刮擦,提高金属导线单丝质量和伸长率的绞线模具。
4.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可采用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绞线模具,包括:
6.能够相互配合的第一模具和第二模具;
7.所述第一模具包括:
8.由弹性材料制成的第一基底层;
9.由耐磨材料制成的第一引导层,其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底层朝向所述第二模具的一侧的端面上;
10.所述第二模具包括:
11.由耐磨材料制成的第二引导层,在所述第一模具和所述第二模具相互配合时,所述第一引导层与所述第二引导层围绕形成沿轴向贯通的引导孔,以引导金属导线;
12.其中,在所述第一引导层受到所述金属导线施加的径向压力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引导层能沿所述径向压力的方向向所述第一基底层移动,并使所述第一基底层的壁厚减小。
13.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模具还包括:
14.设置在所述第二引导层背离所述第一模具一侧的端面上的第二基底层,所述第二基底层由弹性材料制成,在所述第二引导层受到所述金属导线施加的径向压力的状态下,所述第二引导层能沿所述径向压力的方向向所述第二基底层移动,并使所述第二基底层的壁厚减小。
15.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引导层在朝向所述第二模具的一侧形成有半圆形的第一缺口,所述第一缺口用于形成部分的所述引导孔,所述第二引导层在朝向所述第一模具的一侧形成有半圆形的第二缺口,所述第二缺口用于与所述第一缺口配合形成所述引导孔。
16.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底层朝向所述第二模具一侧的端面与所述第一引导层朝向所述第二模具一侧的端面相平齐,所述第一基底层背离所述第二模具一侧的端面呈平面设置。
17.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基底层朝向所述第一模具一侧的端面与所述第二引导层朝向所述第一模具一侧的端面相平齐,所述第二基底层背离所述第一模具一侧的端面呈平面设置。
18.在一较佳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引导层受到所述金属导线施加的径向压力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基底层的壁厚的减小率小于或等于20%。
19.在一较佳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引导层受到所述金属导线施加的径向压力的状态下,所述第二基底层的壁厚的减小率小于或等于20%。
20.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引导层在所述第一缺口的轴向两侧的端缘处形成第一引导倒角,所述第一引导倒角的角度为44
°
至46
°
之间;
21.所述第二引导层在所述第二缺口的轴向两侧的端缘处形成第二引导倒角,所述第二引导倒角的角度为44
°
至46
°
之间。
22.在一较佳实施例中,制成所述第一引导层的耐磨材料至少包括以下之一:胶木、尼龙、和陶瓷;制成所述第二引导层的耐磨材料至少包括以下之一:胶木、尼龙、和陶瓷。
23.在一较佳实施例中,制成所述第一基底层的弹性材料至少包括以下之一:泡沫塑料、橡胶和乳胶;制成所述第二基底层的弹性材料至少包括以下之一:泡沫塑料、橡胶和乳胶。
24.本实用新型的特点及优点是:
25.在制造电力传输电缆时,金属导线能在本实施例的绞线模具的引导下相互靠拢,在引导金属导线时,金属导线会不断摩擦第一引导层和第二引导层,使用耐磨材料制造第一引导层和第二引导层,能有效地提高本实施例的绞线模具的使用寿命,并减少聚拢在一起的金属导线中夹杂的绞线模具碎屑,提高电缆的生产质量。由第一引导层和第二引导层围绕形成的引导孔能用于容纳多根金属导线在其内部绞合成型为电缆,并使电缆成型后形状整齐统一。在第一引导层外设置的弹性材料制成的第一基底层,能为第一引导层与金属导线间的压力和摩擦提供良好的缓冲,当金属导线与第一引导层间的压力过大时,第一引导层能向第一基底层一侧产生一定的位移,使金属导线由高压紧绷的状态变为相对松弛的状态,既能有效的防止金属导线与第一引导层间的压力过大而导致第一引导层出现压痕或损坏,又能防止金属导线上因压力过大而出现微小的金属疲劳断裂或挤压损伤,从而有效地提高了金属导线加工后的材料质量,并进而使加工成型的电缆具有良好的抗拉力学性能,而不会因加工过程中在金属导线细丝上产生的微小金属疲劳痕迹而导致电缆抗拉性能下降。
附图说明
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7.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绞线模具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28.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绞线模具的侧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29.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绞线模具的第一模具和第二模具组合后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3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绞线模具,其能用于引导多根金属导线细丝相互靠拢,并共同绞合形成用于传输电力的电缆。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绞线模具,包括:能够相互配合的第一模具1和第二模具2;其中,第一模具1包括:由弹性材料制成的第一基底层12;由耐磨材料制成的第一引导层11,其设置在第一基底层12朝向第二模具2的一侧的端面上;第二模具2包括:由耐磨材料制成的第二引导层21,在第一模具1和第二模具2相互配合时,第一引导层11与第二引导层21围绕形成沿轴向贯通的引导孔3,以引导金属导线;其中,在第一引导层11受到金属导线施加的径向压力的状态下,第一引导层11能沿径向压力的方向向第一基底层12移动,并使第一基底层12的壁厚减小。
32.在制造电力传输电缆时,金属导线能在本实施例的绞线模具的引导下相互靠拢,在引导金属导线时,金属导线会不断摩擦第一引导层11和第二引导层21,使用耐磨材料制造第一引导层11和第二引导层21,能有效地提高本实施例的绞线模具的使用寿命,并减少聚拢在一起的金属导线中夹杂的绞线模具碎屑,提高电缆的生产质量。由第一引导层11和第二引导层21围绕形成的引导孔3能用于容纳多根金属导线在其内部绞合成型为电缆,并使电缆成型后形状整齐统一。在第一引导层11外设置的弹性材料制成的第一基底层12,能为第一引导层11与金属导线间的压力和摩擦提供良好的缓冲,当金属导线与第一引导层11间的压力过大时,第一引导层11能向第一基底层12一侧产生一定的位移,使金属导线由高压紧绷的状态变为相对松弛的状态,既能有效的防止金属导线与第一引导层11间的压力过大而导致第一引导层11出现压痕或损坏,又能防止金属导线上因压力过大而出现微小的金属疲劳断裂或挤压损伤,从而有效地提高了金属导线加工后的材料质量,并进而使加工成型的电缆具有良好的抗拉力学性能,而不会因加工过程中在金属导线细丝上产生的微小金属疲劳痕迹而导致电缆抗拉性能下降。
33.具体的,第一引导层11和第二引导层21的壁厚应均匀设置,壁厚可优选为5mm,以
使其在受到压力时能及时的产生回退位移效果。第一引导层11和第一基底层12间可通过胶合或热粘合等方式相紧贴,以使第一引导层11受到的压力能及时的传递至第一基底层12,减小金属导线上受到的压力。在对金属导线进行绞合引导时,为使金属导线对第一引导层11和第二引导层21施加的压力能有效地传递至外侧的弹性结构上,本实施例的绞线模具的第一模具1和第二模具2采用分体式设计,以使第一引导层11和第二引导层21各自将压力向其背侧传递,而不会相互干涉导致压力传递失效。
34.与第一模具1相对应的,在一较佳实施例中,第二模具2还包括:设置在第二引导层21背离第一模具1一侧的端面上的第二基底层22,第二基底层22由弹性材料制成,在第二引导层21受到金属导线施加的径向压力的状态下,第二引导层21能沿径向压力的方向向第二基底层22移动,并使第二基底层22的壁厚减小。
35.同样的,在第二引导层21外设置的弹性材料制成的第二基底层22,能为第二引导层21与金属导线间的压力和摩擦提供良好的缓冲,当金属导线与第二引导层21间的压力过大时,第二引导层21能向第二基底层22一侧产生一定的位移,使金属导线由高压紧绷的状态变为相对松弛的状态,既能有效的防止金属导线与第二引导层21间的压力过大而导致第二引导层21出现压痕或损坏,又能防止金属导线上因压力过大而出现微小的金属疲劳断裂或挤压损伤,从而有效地提高了金属导线加工后的材料质量,并进而使加工成型的电缆具有良好的抗拉力学性能,而不会因加工过程中在金属导线细丝上产生的微小金属疲劳痕迹而导致电缆抗拉性能下降。
36.具体的,与第一模具1类似,第二模具2的第二引导层21和第二基底层22间可通过胶合或热粘合等方式相紧贴,以使第二引导层21受到的压力能及时的传递至第二基底层22,减小金属导线上受到的压力。同时,第一引导层11和第二引导层21的材料应具有良好的耐磨性能,以防止其被金属导线的压力压溃或磨损。在一较佳实施例中,制成第一引导层11的耐磨材料至少包括以下之一:胶木、尼龙、和陶瓷;制成第二引导层21的耐磨材料至少包括以下之一:胶木、尼龙、和陶瓷。通过上述材料制成的第一引导层11和第二引导层21能具有良好的耐磨耐压性能,从而能更好的引导金属导线相互绞合成型。
37.为使第一基底层12和第二基底层22的材料具有良好的弹性,以减小金属导线与第一引导层11及第二引导层21间的压力,在一较佳实施例中,制成第一基底层12的弹性材料至少包括以下之一:泡沫塑料、橡胶和乳胶;制成第二基底层22的弹性材料至少包括以下之一:泡沫塑料、橡胶和乳胶。通过上述材料制成的第一基底层12和第二基底层22能具有良好的抗压弹性,从而能更好的响应金属导线与第一引导层11及第二引导层21间的压力,使第一引导层11及第二引导层21具有更好的结构韧性,提高本实施例的绞线模具对金属导线的引导效果。
38.具体的,该第一基底层12和第二基底层22的弹性应能满足,使第一引导层11和第二引导层21受压时具有足够的回退位移幅度的同时,依然能对第一引导层11和第二引导层21具有良好的支撑性,防止第一引导层11和第二引导层21回退位移过大而使其对金属导线的引导失效。如对于第一模具1来说,在一较佳实施例中,在第一引导层11受到金属导线施加的径向压力的状态下,第一基底层12的壁厚的减小率小于或等于20%。通过限制第一引导层11受压时第一基底层12的壁厚减小率,能使第一基底层12的受压收缩幅度被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从而既能使第一引导层11受压产生向第一基底层12的运动,减小金属导线与
第一引导层11间的压力,又能使第一引导层11依然被第一基底层12所良好支撑,从而保持对金属导线的有效引导。
39.具体的,该第一基底层12可通过选取合适的弹性材料、选取合适的材料密度、或是将两种不同的弹性材料配合设置等方法,实现第一基底层12的良好弹性状态。对应的,对第二模具2来说,在一较佳实施例中,在第二引导层21受到金属导线施加的径向压力的状态下,第二基底层22的壁厚的减小率小于或等于20%,以产生与上述第一基底层12相同的技术效果。
40.为使分体设置的第一模具1和第二模具2在组合后能更好的引导金属导线,在一较佳实施例中,第一引导层11在朝向第二模具2的一侧形成有半圆形的第一缺口31,第一缺口31用于形成部分的引导孔3,第二引导层21在朝向第一模具1的一侧形成有半圆形的第二缺口32,第二缺口32用于与第一缺口31配合形成引导孔3。
41.通过将第一模具1和第二模具2分体设置,并使第一引导层11和第二引导层21组合形成引导孔3,能使第一引导层11和第二引导层21各自有效引导金属导线的同时,其二者间不存在相互干涉,从而使金属导线与第一引导层11及第二引导层21间的压力能有效地传递至第一基底层12及第二季底层,进而提高本实施例的绞线模具的引导效果。
42.具体的,该第一引导层11形成的缺口和第二引导层21形成的缺口都为半圆形,以组合形成圆形的引导孔3,圆形的引导孔3有利于均匀的引导金属导线,并使金属导线绞合后形成的电缆能自然的呈圆柱形。
43.为进一步使分体设置的第一模具1和第二模具2间具有良好的配合关系,以提高金属导线的引导效果,在一较佳实施例中,第一基底层12朝向第二模具2一侧的端面与第一引导层11朝向第二模具2一侧的端面相平齐,第一基底层12背离第二模具2一侧的端面呈平面设置。通过将第一基底层12和第一引导层11的端面设置为相平齐的平面,能使第一模具1和第二模具2间的贴合更加紧密,从而提高金属导线的引导效果。而第一基底层12背离第二模具2一侧的端面呈平面设置,能使第一模具1更好的被外部结构所固定,也能使第一引导层11传递至第一基底层12的压力被良好的均匀分散。对应的,在一较佳实施例中,第二基底层22朝向第一模具1一侧的端面与第二引导层21朝向第一模具1一侧的端面相平齐,第二基底层22背离第一模具1一侧的端面呈平面设置,从而使第一模具1和第二模具2间良好配合,并同样具有如上述的良好技术效果。
44.在第一模具1和第二模具2相组合后,为进一步提高第一引导层11和第二引导层21组合形成的引导孔3对金属导线的引导效果,在一较佳实施例中,第一引导层11在第一缺口31的轴向两侧的端缘处形成第一引导倒角111,第一引导倒角111的角度为44
°
至46
°
之间;第二引导层21在第二缺口32的轴向两侧的端缘处形成第二引导倒角121,第二引导倒角121的角度为44
°
至46
°
之间。
45.通过在引导孔3端缘处设置引导倒角,能减小第一引导层11和第二引导层21与金属导线接触位置的摩擦,防止棱角处持续摩擦金属导线而使金属导线被压溃或磨损,而导致绞合形成的电缆的质量下降。具体的,第一引导倒角111和第二引导倒角121的角度应相同,可优选为45
°
,第一引导倒角111和第二引导倒角121的径向长度可选取为第一引导层11及第二引导层21壁厚的20%左右,以保持第一引导层11及第二引导层21对金属导线的良好引导效果。
46.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申请文件公开的内容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动或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