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储能电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440870发布日期:2023-03-14 22:24阅读:31来源:国知局
一种储能电源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储能电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储能电源。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储能电源的广泛应用,现代人业务生活越来越丰富,例如自驾游、驴友、野营等,人们在生活方面对便携式储能电源的需求也逐渐显露。
3.储能电源的结构通常是外部是外壳,外壳内设有电池、逆变模块和控制主板,储能电源在工作时,外壳内各组件会产生大量热量,高温会导致各模块工作异常,甚至会导致主板损坏或是电池爆炸,但是目前现有的储能电源的散热系统过于简单,排风通道单一,储能电源外壳内部的热量不能高效地散发。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储能电源,旨在提供一种可形成多个排风通道,快速降低外壳内腔温度的储能电源。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储能电源,包括:
6.外壳,内部形成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在其后侧壁、左侧壁以及右侧壁均设有连通口;
7.储能组件,设于所述容纳腔内;
8.进风装置,设于所述外壳的后侧壁,以向设于所述容纳腔后侧壁上的连通口内鼓入气流;以及,
9.两个出风装置,分设于所述外壳的左侧壁以及右侧壁,以自设于所述容纳腔左侧壁和右侧壁上的连通口内导出换热后的气流。
10.优选地,所述容纳腔的后侧壁上的连通口内设有抽气扇,所述进风装置包括所述抽气扇;和/或,
11.所述容纳腔左侧壁以及右侧壁上的连通口内设有排气扇,所述出风装置包括所述排气扇。
12.优选地,各所述连通口处均设有通风隔栅。
13.优选地,所述连通口处的外壳上设有第一配合部,对应地,所述通风隔栅上设有第二配合部,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二配合部可拆卸连接。
14.优选地,所述第一配合部和所述第二配合部中,其中之一包括卡凸,另一个包括卡孔。
15.优选地,所述第一配合部和所述第二配合部对应设置为连接组,所述连接组设置多个,且沿所述连通口的周向间隔布设。
16.优选地,所述外壳的材质包括橡胶材质。
17.优选地,所述容纳腔内设有隔板以形成第一容置空间和第二容置空间,所述隔板上布设有多个通气孔,以使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和所述第二容置空间连通;
18.所述储能组件包括逆变电路板和电池,所述逆变电路板和所述电池分设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和所述第二容置空间。
19.优选地,所述逆变电路板上设有散热片。
20.优选地,所述储能组件包括主控电路板,所述容纳腔在其前侧壁开设有充电窗口,所述主控电路板与所述充电窗口处的外壳前后层叠连接,所述pcb主控电路板与所述外壳之间设有垫块,以在所述主控电路板与所述外壳之间形成有散热缝隙,以自所述充电窗口处的散热缝隙导出换热后的气流。
21.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提供了一种储能电源,包括外壳、储能组件和散热装置,外壳内部形成有容纳腔,储能组件设于容纳腔内,在容纳腔的后侧壁、左侧壁以及右侧壁上设有连通口以使空气流入或流出,散热装置包括进风装置和出风装置,按需将多个进风装置设于外壳的后侧壁,以通过容纳腔后侧壁上的连通口鼓入气流,使空气与储能组件进行热交换,并将至少两个出风装置分设于外壳的左侧壁以及右侧壁,从两个方向将热气流导出,即自容纳腔左侧壁和右侧壁上的连通口内导出换热后的热气流,多个进风装置使更多的空气流入容纳腔,增加导热介质,多个出风装置与进风装置形成了多个排风通道,可快速将容纳腔内的热气流导出容纳腔外,实现对储能电源外壳内部的快速降温。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储能电源的一实施例的爆炸图;
24.图2为图1中储能电源的俯视图。
25.附图标号说明:
26.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0储能电源2抽气扇1外壳3排气扇11容纳腔4提手12连通口5通风隔栅13充电窗口6逆变电路板14上盖7主控电路板141凹槽8电池15底板
ꢀꢀ
27.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
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9.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30.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31.储能电源应用前景广阔,可以应用于应急通信、电力抢修、医疗设备、勘探测绘、军事、消防救灾、户外环境检测等场合以及广泛缺电的地区等。
32.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储能电源的广泛应用,现代人业务生活越来越丰富,例如自驾游、驴友、野营等,人们在生活方面对便携式储能电源的需求也逐渐显露。
33.储能电源的结构通常是外部是外壳,外壳内设有电池、逆变模块和控制主板,储能电源在工作时,外壳内各组件会产生大量热量,高温会导致各模块工作异常,甚至会导致主板损坏或是电池爆炸,但是目前现有的储能电源的散热系统过于简单,排风通道单一,储能电源外壳内部的热量不能高效地散发。
3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储能电源,旨在提供一种可形成多个排风通道,快速降低外壳内腔温度的储能电源,其中,图1和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储能电源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5.请参考图1至图2,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储能电源1000,包括外壳1、储能组件、进风装置和两个出风装置,所述外壳1内部形成有容纳腔11,所述容纳腔11在其后侧壁、左侧壁以及右侧壁均设有连通口12;储能组件设于所述容纳腔11内;所述进风装置设于所述外壳1的后侧壁,以向设于所述容纳腔11后侧壁上的连通口12内鼓入气流;两个所述出风装置分设于所述外壳1的左侧壁以及右侧壁,以自设于所述容纳腔11左侧壁和右侧壁上的连通口12内导出换热后的气流。
36.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提供了一种储能电源,包括外壳1、储能组件和散热装置,所述外壳1内部形成有容纳腔11,所述储能组件设于所述容纳腔11内,在所述容纳腔11的后侧壁、左侧壁以及右侧壁上设有连通口12以使空气流入或流出,所述散热装置包括进风装置和出风装置,按需将多个所述进风装置设于所述外壳1的后侧壁,以通过所述容纳腔11后侧壁上的所述连通口12鼓入气流,使空气与所述储能组件进行热交换,并将至少两个所述出风装置分设于所述外壳1的左侧壁以及右侧壁,从两个方向将热气流导出,即自所述容纳腔11左侧壁和右侧壁上的所述连通口12内导出换热后的热气流。本实用新型在所述外壳1后侧壁设置多个进风装置,使更多的空气流入容纳腔11,增加导热介质进行热交换,多个出风装置与进风装置形成了多个排风通道,可快速将容纳腔11内的热气流导出容纳腔11外,实现对储能电源1000外壳1内部的快速降温。
37.如图2所示,为了实现快速降低容纳腔11内温度,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进风装置包括抽气扇2,所述抽气扇2设于所述容纳腔11的后侧壁上的连通口12内,可将
所述外壳1外部的空气鼓入容纳腔11中,使低温的空气与所述容纳腔11中的储能组件进行热交换;为了将交换后的热气流排出所述容纳腔11以降低其内部温度,设置了出风装置以及时将热气流导出,所述出风装置包括排气扇3,所述排气扇3设于所述容纳腔11左侧壁以及右侧壁上的连通口12内,可以将所述容纳腔11内经过热交换后的气流及时快速地排出所述容纳腔11,以实现对所述容纳腔11的快速降温。
38.为了防止所述抽气扇2和所述排气扇3因无遮挡导致扇叶与丝状物缠绕,保护所述抽气扇2和排气扇3不受损坏,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各所述连通口12处均设有通风隔栅5,所述通风隔栅5通过多个连接组连接在所述连通口12处的外壳1上,所述连接组沿所述连通口12的周向间隔布设,使所述外壳1与所述通风隔栅5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所述连接组包括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所述第一配合部设在所述外壳1上,所述第二配合部设置在通风隔栅5上,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二配合部一一对应,且以可拆卸连接方式连接。
39.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二配合部可以是任何能够实现二者可拆卸连接的结构,可以都是螺纹孔,通过螺栓可拆卸连接,也可以是卡凸卡孔连接,通过插接实现可拆卸连接,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相比于螺纹连接等其他连接方式,卡凸卡孔连接更加简单,且不需要螺栓等另外的零件,便于拆装以检修所述通风隔栅5所覆盖的所述抽气扇2和所述排气扇3。因此,所述第一配合部和所述第二配合部中,其中之一为卡凸,另一个为卡孔,以实现所述外壳1与所述通风隔栅5的可拆卸连接。
40.为了保证外壳1不易受损破裂,在外壳1的选材上选择硬度大有韧性的材料,可以是复合塑料材质,也可以是橡胶材质,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选用橡胶作为外壳1的材质,使外壳1具有一定的弹性,受到碰撞时具有一定的缓冲量,不会使内部的储能组件受到较大冲击,而且橡胶材质绝缘且防水,不会漏电或受到外部电流影响。
41.储能电源1000内部结构复杂,储能组件容易晃动导致损坏,容易发生安全事故,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储能组件包括逆变电路板6和电池8等组件,为了使储能组件位置稳定,在所述容纳腔11内设有隔板以形成第一容置空间和第二容置空间,将所述逆变电路板6和所述电池8分设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和所述第二容置空间,使二者受到空间上的约束,而且各组件互相独立,避免发生碰撞。同时,在所述外壳1的底板15上设有多个安装槽,所述安装槽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和所述第二容置空间连通,可将所述逆变电路板6和所述电池8安装在所述安装槽内,避免储能组件在容纳腔11内晃动导致损坏。
42.可以理解地,所述逆变电路板6和所述电池8是主要产生热量的储能组件,因此,可以将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和所述第二容置空间设置在所述容纳腔11的后侧壁,且与所述连通口12直接连通,并在所述隔板上布设有多个通气孔,以使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和所述第二容置空间连通,便于形成排风通道,使温度较低的空气最先与所述逆变电路板6和所述电池8进行热交换,避免所述逆变电路板6过热烧毁,避免所述电池8过热爆炸。所述逆变电路板6用于将所述电池8中的电能转换为直流电,发热较多,因此,在所述逆变电路板6上还设有散热片促进散热。
43.所述储能组件包括主控电路板7,所述容纳腔11在其前侧壁开设有充电窗口13,所述主控电路板7的充电接口通过所述充电窗口13显露出来以供插接充电,所述主控电路板7
与所述充电窗口13处的外壳1前后层叠连接,可以理解地,进风装置距离主控电路板7最远,对主控电路板7的降温效果略差,因此,为解决该问题,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在所述主控电路板7与所述外壳1之间设有垫块,以在所述主控电路板7与所述外壳1之间形成有散热缝隙,以自所述充电窗口13处的散热缝隙导出换热后的气流。
44.为了便于携带所述储能电源100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外壳1还包括上盖14,在所述上盖14的顶部平面上设有凹槽141,在凹槽141内收纳有提手4,所述提手4具有一横杆,其两端向同一侧弯折以形成两个支撑杆,将两个所述支撑杆的端部铰接在所述凹槽141内,使用时,将所述提手4从所述凹槽141内旋出使其处于竖直状态,以便于拎取携带。
4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