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磁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815583发布日期:2023-01-04 03:20阅读:10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磁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继电器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电磁继电器。


背景技术:

2.电磁继电器是一种利用电磁力带动机械部件相对运动而产生预定响应的继电器,它一般由磁路部分、动簧部分、静簧部分、底座和外壳组成,磁路部分包括铁芯、缠绕有漆包线的线圈架、衔铁、轭铁等。当线圈(即漆包线)通过电流时产生电磁力,衔铁被吸引,与铁芯一端的极面接触,从而驱使动簧部分的动触点与静簧部分的静触点接触或分离;当线圈中电流消失时,电磁力随之消失,衔铁复位,与铁芯一端的极面分开,从而使得动簧部分的动触点与静簧部分的静触点分离或接触。通过动触点与静触点的接触或分离,达到导通或切断电路的目的。
3.目前,现有的电磁继电器,例如公告号为cn216773138u的一种电磁继电器,其轭铁和衔铁通过动簧连接,以使得衔铁搭接在轭铁上,并可以以轭铁为支点摆动,但是上述结构存在一些缺陷:衔铁与铁芯吸合时会产生震动,并将震动传导至轭铁、衔铁与动簧的连接处,而继电器通断电控制频繁,长时间如此,容易导致动簧的连接处松动,进而可能导致衔铁和轭铁的配合出现偏移,衔铁偏移后就容易使得衔铁部分脱离轭铁,使磁回路断开,产生漏磁,大大降低磁回路的吸力,影响了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种电磁继电器,其衔铁和铁芯吸合时具有缓冲功能,在频繁的吸合下也能保障较长的使用寿命。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磁继电器,包括底座、轭铁、衔铁、动簧片以及电磁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轭铁设置为“l”形结构,其一侧固定设置在底座上,另一侧的端部设置有连接部,所述衔铁设置在连接部上,并以连接部为支点摆动,所述连接部包括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倾斜设置;所述电磁线圈的中心穿设有铁芯,所述衔铁内嵌设有缓冲层,所述缓冲层的外部设置有吸合片,在所述电磁线圈通电后,所述吸合片与铁芯相吸合。
6.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吸合片与衔铁的表面齐平设置。
7.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动簧片分别固定设置在轭铁和衔铁上,所述动簧片的一端设置有动触点;所述电磁线圈设置在轭铁和衔铁之间。
8.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衔铁与电磁线圈吸合或分离时,所述衔铁分别与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贴合。
9.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座上设置有控制引脚、主引脚和副引脚,所述控制引脚与电磁线圈电性连接,所述底座上还设置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上设置有静触点,所述副引脚与静触点电性连接,所述主引脚与动簧片电性连接。
10.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部的两侧均设置有限位凸起,所述衔铁位于
在限位凸起之间。
11.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缓冲层为柔性硅胶混合铁粉制成。
12.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3.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在衔铁内嵌设有缓冲层,缓冲层的外侧设置有吸合片,当电磁线圈通电后,衔铁向电磁线圈一侧吸引,铁芯和吸合片接触吸合,并产生震动,震动被缓冲层进行缓冲,从而让传导至衔铁和动簧片上的震动减弱,以使得长时间频繁的吸合也能够保持动簧片与衔铁、轭铁的连接不会松动,使用寿命得到有效的延长和保障。
14.同时,本实用新型还设置了连接部,连接部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倾斜设置,衔铁在吸合和分离时分别可以与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接触,增加了衔铁和轭铁的接触面积,相比现有的结构,增加接触面积使得衔铁和轭铁在吸合或分离时都具有良好的支撑和接触,且连接部两侧均设置有限位凸起,使得衔铁和轭铁不易出现偏移,这就保证了轭铁和衔铁组成的磁回路的稳定,不易出现漏磁问题,吸力可靠,同样起到了保障继电器较长使用寿命的作用。
附图说明
15.图1是本实施例整体结构示意图;
16.图2是本实施例轭铁连接部处局部结构示意图;
17.图3是本实施例底座结构示意图;
18.图4是本实施例衔铁缓冲层处局部结构示意图。
19.附图标记:1、底座;101、控制引脚;102、主引脚;103、副引脚;2、轭铁;3、衔铁;4、动簧片;5、电磁线圈;6、连接部;601、第一端面;602、第二端面;7、铁芯;8、缓冲层;9、吸合片;10、静触点;11、动触点;12、支撑杆;13、限位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20.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1.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磁继电器,如图1-4所示,包括底座1、轭铁2、衔铁3、动簧片4以及电磁线圈5,轭铁2设置为“l”形结构,其一侧固定设置在底座1上,另一侧的端部设置有连接部6,衔铁3设置在连接部6上,并以连接部6为支点摆动,连接部6包括第一端面601和第二端面602,第一端面601和第二端面602倾斜设置,以使得衔铁3与电磁线圈5吸合或分离时,衔铁3分别与第一端面601和第二端面602贴合,若只设置有一个平面,则衔铁3只能在吸合或分离的某一情况下是与平面相接触的,而另一个状态时,则是由平面的边线与衔铁3相接触,在边线与斜铁3相接触时,由于接触面积小,相应的摩擦力也较小,长时间如此就容易导致衔铁3和轭铁2出现偏移,一来容易破坏衔铁和轭铁组成的磁回路,导致漏磁,出现吸力下降的问题,二来发生偏移后,衔铁3 与铁芯7的吸合时容易产生异响,影响正常使用;而设置两个端面后,不论在吸合还是分离的状态,衔铁3和轭铁2均有可靠的接触面积,不易发生上述的问题,相应的,连接部6应为柔性导电材料制成为佳,因为刚性轭铁2和衔铁3在配合时基本依靠动簧片4来保证位置不发生偏移,两者自身配合的摩擦力很小,这种情况下,当动簧片4出现一点金属疲劳,则马上导致衔铁3和轭铁2的配合出现各种问题,进而缩短了使用寿命,而采用柔性导电材料,例如导电硅胶,则可以让衔铁和轭铁两者之间的摩擦力较
大,配合更加稳定,可以延长使用寿命。
22.进一步的,电磁线圈5的中心穿设有铁芯7,衔铁3内嵌设有缓冲层8,缓冲层8的外部设置有吸合片9,在电磁线圈5通电后,吸合片9与铁芯7相吸合,吸合片9与衔铁3的表面齐平设置,其中,缓冲层8由柔性硅胶混合铁粉制成,柔性硅胶起到缓冲作用,铁粉则可以保证电磁线圈5通电产生吸力后,缓冲层8 也是会被电磁线圈5及铁芯7吸引的,这使得触发衔铁3动作所使用的电磁线圈 5中的电流大小与是否设置有缓冲层基本保持相同,因而可以直接的适配同规格的继电器而不需要额外的调整。
23.进一步的,动簧片4分别固定设置在轭铁2和衔铁3上,通常动簧片4上设置有孔洞,而轭铁2和衔铁3上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卡杆,将孔洞卡入卡杆再采用焊接等方式进行固定即可,在动簧片4的一端设置有动触点11;电磁线圈5设置在轭铁2和衔铁3之间,电磁线圈5通电后就可以吸合衔铁3,从而带动动触点11移动,而当电磁线圈5失电后,衔铁3就在动簧片4的作用下复位。
24.进一步的,底座1上设置有控制引脚101、主引脚102和副引脚103,其中,控制引脚101、主引脚102和副引脚103通过插接的方式固定在底座1上,且均设置有两个,每个控制引脚101分别与电磁线圈5上的其中一端通过导线焊接在一起,实现电性连接;底座1上还设置有支撑杆12,支撑杆12上设置有静触点 10,副引脚103与静触点10同样通过导线焊接在一起,实现电性连接,主引脚 102与动簧片4通过导线焊接在一起,实现电性连接。
25.进一步的,在连接部6的两侧均设置有限位凸起13,衔铁3位于在限位凸起13之间,通过限位凸起13进一步约束衔铁3的位置,防止其与轭铁2的配合出现偏移。
2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