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边覆盖件及光伏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669531发布日期:2023-03-29 13:55阅读:43来源:国知局
封边覆盖件及光伏组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封边覆盖件及光伏组件。


背景技术:

2.光伏组件通常由多层结构组成,其中包括胶膜层,在光伏组件的热压过程中,胶膜层受压后会在光伏组件的侧边渗出胶液。
3.为避免胶液污染设备,在光伏组件的侧边通常包覆设置有胶带,并在胶带上开设有供胶液渗出的圆孔,如此,光伏组件在层压后产生的胶液会从圆孔处溢出,溢出后的胶液容易污染设备,对后续设备的保养清洁造成较大的影响及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封边覆盖件及光伏组件,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覆盖于光伏组件层的封边覆盖件在层压过程中容易溢胶的问题。
5.本技术提供一种封边覆盖件,所述封边覆盖件上设置有开口部,所述开口部包括透气部与应力释放部;所述透气部包括用于透气的第一环形虚缝及第二环形虚缝,所述应力释放部包括多个扇形孔,所述扇形孔位于所述第一环形虚缝与所述第二环形虚缝之间;其中,所述扇形孔的圆心、所述第一环形虚缝的圆心与所述第二环形虚缝的圆心重合设置。
6.在上述方案中,封边覆盖件上设置有开口部,封边覆盖件覆盖于光伏组件的侧边且经过层压后,层压过程中组件内产生的气体会通过透气部释放,以避免层压后的胶膜从应力释放部膨出造成溢胶,进而减少设备的维修清洁成本、便于下个工序操作。
7.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多个所述扇形孔沿所述透气部的周向均匀分布。
8.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应力释放部包括间隔设置的四个所述扇形孔,各所述扇形孔的圆心角均为30
°

9.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多个所述扇形孔的面积之和占所述第一环形虚缝所占圆面积的20%-70%。
10.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透气部还包括中间虚缝,所述中间虚缝的两端分别延伸至相邻的两个所述扇形孔。
11.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中间虚缝为弧形虚缝,所述中间虚缝的弧心与所述第一环形虚缝的圆心重合。
12.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中间虚缝与所述第一环形虚缝之间的距离和所述中间虚缝与所述第二环形虚缝之间的距离相同。
13.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环形虚缝的直径为a,所述第二环形虚缝的直径为b,其中,4/3≤a/b≤6。
14.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环形虚缝的直径大于等于0.4mm小于等于0.6mm,所述第二环形虚缝的直径大于等于0.1mm小于等于0.3mm。
15.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光伏组件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封装结构、第一胶膜层、
光伏电池串、第二胶膜层以及第二封装结构,所述光伏组件还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封边覆盖件,所述封边覆盖件设置于所述光伏组件的侧边,其显然具有上述封边覆盖件的优点,在此不再赘述。
16.本技术实施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技术实施例而了解。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在说明书以及附图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18.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封边覆盖件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开口部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开口部的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技术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开口部的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3.附图标记:
24.100、封边覆盖件;1、开口部;2、透气部;21、第一环形虚缝;22、第二环形虚缝;23、中间虚缝;3、应力释放部;31、扇形孔;200、光伏组件;210、第一封装结构;220、第一胶膜层;230、光伏电池串;240、第二胶膜层;250、第二封装结构。
25.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技术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了更好的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27.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8.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29.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它含义。
30.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技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特定顺序或主次关系。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1.在本技术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32.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多个”指的是两个以上(包括两个),同理,“多组”指的是两组以上(包括两组),“多片”指的是两片以上(包括两片)。
33.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技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制。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理解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
34.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技术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也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35.光伏组件200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封装结构210、第一胶膜层220、光伏电池串230、第二胶膜层240以及第二封装结构250,光伏组件200的制作过程中包括层压工艺,在层压工艺中,光伏组件200的第一胶膜层220与第二胶膜层240会受到较大的压力,以使胶膜上的胶液从光伏组件200的侧边溢出,胶液内含有部分气泡。为避免溢出的胶液影响光伏组件200生产设备,常使用封边覆盖件100(也可以称为封边胶带)贴覆于光伏组件200的侧边。为避免大量胶液聚集产生的压力得不到释放,常在封边覆盖件100上打孔以使层压后的胶液从孔内溢出,但溢出的胶液会粘在层压机的四氟布上,对后续机器的保养清洁造成较大的影响及不便。
36.下面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封边覆盖件的结构,对其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
37.本技术提供一种封边覆盖件100,封边覆盖件100上设置有开口部1,开口部1包括透气部2与应力释放部3;透气部2包括用于透气的第一环形虚缝21及第二环形虚缝22,应力释放部3包括多个扇形孔31,扇形孔31位于第一环形虚缝21与第二环形虚缝22之间;其中,扇形孔31的圆心、第一环形虚缝21的圆心与第二环形虚缝22的圆心重合设置。
38.请参阅图1及图2,封边覆盖件100可以是带状平面结构,封边覆盖件100的一面上可以设置粘贴层以使其具有粘性,从而稳固地连接于光伏组件200的侧边。封边覆盖件100上开设有开口部1,开口部1的面积、与数量可以根据层压过程中组件内的排气量选用,当排气量较大时,开口部1的面积与数量相应增大。开口部1可以设置于封边覆盖件100的中部,如此,封边覆盖件100的中部可以对应贴合于光伏组件200的侧边位置,以使自光伏组侧边流出的胶液能汇聚于开口部1并通过开口部1释放气体。
39.开口部1包括透气部2与应力释放部3,透气部2包括第一环形虚缝21及第二环形虚缝22,需要注意的是,“虚缝”指的是一连串以预定轨迹排列的小孔,各个小孔之间间隔一定
距离,不会使得封边覆盖件100上形成线性的切口。光伏组件200层压过程中挤出的胶液内的微小气泡能从“虚缝”的小孔中逸出,但胶液不容易通过小孔,如此,在封边覆盖件100上设置的“虚缝”能达到透气且不透胶的效果。“虚缝”可以通过冲压、滚刀等方式制作。第一环形虚缝21与第二环形虚缝22同心设置,以构成双环同心圆结构,双环同心圆外圈及内圈处的气泡能分别从第一环形虚缝21与第二环形虚缝22逸出,保证了排气效率及排气均匀性。
40.应力释放部3包括多个扇形孔31(图中阴影部分),扇形孔31位于第一环形虚缝21与第二环形虚缝22之间,扇形孔31的圆心与第一环形虚缝21重合。扇形孔31的外弧可以与第一环形虚缝21重合或者与第一环形虚缝21间隔一定距离,扇形孔31的内弧可以与第二环形虚缝22重合或者与第二环形虚缝22间隔一定距离。
41.通过设置扇形孔31,使得在光伏组件200的层压过程中被挤出的胶液,能够自然移动至扇形孔31位置处释放应力。因为胶液移动过程中会经过透气部2并在透气部2处释放气体,所以移动至扇形孔31位置处的胶液不容易溢出扇形孔31,从而避免胶液污染层压机的四氟布,不仅降低了机器的保养、清洁成本,还有便于下个工序操作。
42.综上,本实施例中的封边覆盖件100上设置有开口部1,将封边覆盖件100覆盖于光伏组件200的侧边且经过层压后,层压过程中组件内产生的气体会通过透气部2释放,以避免层压后的胶膜从应力释放部3膨出造成溢胶,进而减少设备的维修清洁成本、便于下个工序操作。
4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多个扇形孔31沿透气部2的周向均匀分布。
44.请参阅图2,多个扇形孔31以第一环形虚缝21的圆心为中心,均匀分布于第一环形虚缝21与第二环形虚缝22之间,如此,从开口部1四周任意方向涌向开口部1的胶液均能通过扇形孔31释放压力,本实施例提高了压力释放过程的均匀性。
4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应力释放部3包括间隔设置的四个扇形孔31,各扇形孔31的圆心角均为30
°

46.请参阅图2,四个扇形孔31可以沿第一环形虚缝21的周向均匀分布,且每个扇形孔31的圆心角均为30
°
,如此,在开口部1的周向上扇形孔31一共覆盖120
°
的范围,能保证开口部1四周各个方向上的胶液均能及时释放压力。
4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多个扇形孔31的面积之和占第一环形虚缝21所占圆面积的20%-70%,具体地,前者面积占后者面积的比例可以是:20%、30%、40%、50%、60%、70%、80%、90%。
48.请参阅图2,多个扇形孔31的面积之和为s1,第一环形虚缝21所占圆面积为s2,s1/s2越大则孔洞越大、胶液越容易溢出,s1/s2越小则孔洞越小,胶液难以及时释放压力,因此,本技术发明人通过实验与分析得出20%≤(s1/s2)≤80%时,既能保证胶液及时释放压力又能避免胶液溢出。
4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透气部2还包括中间虚缝23,中间虚缝23的两端分别延伸至相邻的两个扇形孔31。
50.请参阅图2,中间虚缝23可以是任意形状的条缝,中间虚缝23同样由一连串以预定轨迹排列的小孔组成。中间虚缝23位于第一环形虚缝21与第二环形虚缝22之间,中间虚缝23的两端分别延伸至相邻两个扇形孔31,本实施例通过设置中间虚缝23进一步提高了透气部2的排气效率及排气均匀性,从而避免胶液溢出扇形孔31。
醋酸乙烯共聚物)胶膜、poe(polyolefin elastomer,乙烯-辛烯共聚物)胶膜和pvb(polyvinylbutyral,聚乙烯醇缩丁醛)胶膜中的任意一种。光伏电池串230可以包括多个光伏电池片,光伏电池片可以是单晶硅光伏电池、多晶硅光伏电池、非晶硅光伏电池等。
64.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一封装结构210为玻璃时,第二封装结构250的材料为背板,第一胶膜层220位于第一封装结构210与光伏电池串230之间,第二胶膜层240位于第二封装结构250与光伏电池串230之间,第二胶膜层240的厚度小于等于第一胶膜层220的厚度。也就是说,光伏组件200为单玻组件。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背板可以为tpc背板、ppc背板或者cpc背板中的任意一种。由于玻璃的厚度大于背板的厚度,因此,设置第一胶膜层220的厚度大于第二胶膜层240的厚度,如此,可以防止在层压过程中,由于玻璃的硬度过大而损伤第一胶膜层220的问题。
65.由于背板与玻璃的材料特性不同,因此,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胶膜层220的厚度优选为330μm~510μm,第二胶膜层240的厚度优选为310μm~500μm。在这个范围内,第一胶膜层220的厚度与玻璃的厚度相匹配,第二胶膜层240与背板的厚度相匹配,有利于层压工艺的进行。此外,在这个范围内,第一胶膜层220以及第二胶膜层240的厚度较小,有利于轻量化的光伏组件的制备。此外,由于第一胶膜层220与第二胶膜层240的厚度较小,可以进一步加强对入射光线的吸收。具体地,当第一胶膜层220的厚度为330μm时,基于第一胶膜层220与第二胶膜层240之间的关系式,第二胶膜层240的厚度可以设置为308μm~350μm,当第一胶膜层220的厚度为510μm,可以设置第二胶膜层240的厚度为335μm~500μm。设置第一胶膜层220与第二胶膜层240的厚度满足关系式,使得第一胶膜层220与第二胶膜层240对入射光线的透过能力相匹配,如此,当入射光线由第一胶膜层220与第二胶膜层240中的任一者被反射至第一胶膜层220与第二胶膜层240中的另一者时,第一胶膜层220与第二胶膜层240中的另一者可以将大部分被反射的光线再次透过,直至被光伏电池串230所吸收利用。从而可以提高光伏组件对入射光线的利用率。
66.由于入射光线首先经过第一封装结构210以及第二封装结构250之后,再入射至第一胶膜层220以及第二胶膜层240,且被第一胶膜层220以及第二胶膜层240反射的入射光线将照射至第一封装结构210以及第二封装结构250的内表面,第一封装结构210以及第二封装结构250的内表面将该部分入射光线重新反射至光伏电池串230表面,因此第一胶膜层220与第一封装结构210的厚度匹配以及第二胶膜层240与第二封装结构250的厚度匹配对入射光线的吸收率具有较大的影响。
67.因此,基于第一胶膜层220的厚度与第二胶膜层240的厚度以及第一封装结构210与第二封装结构250的材料特性,可以设置第一封装结构210的厚度为2.7mm~3.2mm,背板的厚度为0.2mm~0.33mm。从而使得第一封装结构210的厚度与第一胶膜层220的厚度匹配,且第二封装结构250的厚度与第二胶膜层240匹配,不仅可以提高层压工艺的成功率,使得制备得到的光伏组件具有较好的性能,还使得第一封装结构210与第一胶膜层220对入射光线的吸收能力匹配,且第二封装结构250与第二胶膜层240对入射光线的吸收能力相匹配,从而提高光伏组件对入射光线的吸收利用率。
68.本实施例中的光伏组件200显然具有上述封边覆盖件100的优点,在此不再赘述,需要注意的是,本技术中的封边覆盖件100所应用的光伏组件200并不局限于上述结构,上述结构仅作为一种示例。
6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