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412219发布日期:2023-03-10 22:01阅读:40来源:国知局
电池包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池包。


背景技术:

2.目前,从市场形势的发展来看,动力电池的应用越加广泛。动力电池不仅被应用于水力、火力、风力和太阳能电站等储能电源系统,而且还被广泛应用于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电动汽车等交通工具,以及军事装备和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随着动力电池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其市场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地扩增。
3.在电池的使用过程中,电池内的电芯会产生热量。如果这些热量过高将对于电池的性能及使用寿命造成不利影响,严重的热失控会引发起火灾等安全问题。因此,如何对电池的电芯进行有效的散热成为了本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与此同时,如何及时带走电芯的热量避免热失控的产生,成为了行业焦点问题。传统技术方案中,液冷板仅与电芯的某个侧面进行散热,其液冷效果达不到快速散热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包,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如何对电池的电芯进行有效快速的散热,以避免热失控出现的技术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6.一种电池包,包括热管理件和多个电芯单元,所述电芯单元包括至少一个电芯单体;当电芯单体数量为多个时,所述电芯单体沿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中的一个或者多个方向规则堆叠,其中,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相互垂直;所述电芯单元包括第一表面和两个第二表面,两个第二表面均连接于所述第一表面且相对设置;
7.所述热管理件包括热管理第一部和多个热管理第二部;多个所述热管理第二部沿所述热管理第一部的长度延伸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于所述热管理第一部的同一侧面;
8.相邻两个所述热管理第二部之间设有所述电芯单元,且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热管理第一部连接,两个所述第二表面分别与相邻的所述热管理第二部连接;其中,所述第二表面为电芯单元的最大面;
9.所述热管理第一部内设置有用于通入冷却介质的热管理第一冷却腔,所述热管理第二部内设置有用于通入冷却介质的热管理第二冷却腔;所述热管理第一冷却腔与所述热管理第二冷却腔连通。
10.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所述电芯单元沿第二方向和所述热管理第一部的长度延伸方向矩阵排列,所述热管理第一部位于所述电芯单元沿第二方向的侧面,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热管理第一部的长度延伸方向相交。
11.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在所述热管理第一部的长度延伸方向上,所述热管理第二部的尺寸d与所述电芯单元的尺寸h关系为:0.01≤d/h≤30。
12.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在所述热管理第一部的长度延伸方向上,所述热
管理第二部的尺寸为d,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热管理第二部重叠的表面积为a;
13.d与a关系为:0.01mm-1
≤d/a
×
1000≤5mm-1

14.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在所述热管理第一部的长度延伸方向上,所述热管理第二部的壁厚尺寸b与所述热管理第二冷却腔的尺寸c关系为:0.01≤b/c≤30。
15.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可选地,b与c关系为:0.04≤b/c≤15。
16.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所述的电池模组,还包括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的正连接件和负连接件;
17.所述第一表面设置有正电极和负电极;所述正电极与所述正连接件电连接,所述负电极与所述负连接件电连接;
18.所述热管理第一部位于所述正连接件与所述负连接件之间,或者所述正连接件、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负连接件均与所述热管理第一部连接。
19.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所述热管理第一冷却腔包括第一冷却入腔和第一冷却出腔;
20.各所述热管理第二冷却腔均与所述第一冷却入腔及所述第一冷却出腔相连通;
21.所述热管理第一部设置有第一连接管嘴和第二连接管嘴,所述第一连接管嘴与所述第一冷却入腔连通,所述第二连接管嘴与所述第一冷却出腔连通;
22.所述热管理第一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热管理第一部沿第二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热管理第一部的长度延伸方向相交;各个所述第一连接管嘴相连通,各个所述第二连接管嘴相连通。
23.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所述热管理第一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热管理第一部沿第二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其中,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热管理第一部的长度延伸方向相交;各个所述热管理第一部的所述热管理第一冷却腔相连通。
24.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所述热管理第一部和/或所述热管理第二部与所述电芯单元通过胶粘连接;
25.所述热管理第一部和/或所述热管理第二部与所述电芯单元之间通过导热弹性材料层连接。
2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主要在于:
2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池包,通过电芯单元的三个表面分别与热管理第一部、热管理第二部连接,其中两个表面为最大面,即实现对电芯单元的三面包围,且在热管理第一部和热管理第二部内分别设置热管理第一冷却腔和热管理第二冷却腔,这样既可以增大电芯单元的散热面积,对电芯单元进行有效、快速的散热,又可以通过热管理第二部有效阻隔相邻电芯单元之间的热量传递,避免或者减少电芯单元的热蔓延造成热失控,提升了电池包的安全热管理性能。
28.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2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
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30.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包的结构示意图;
31.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包的爆炸图;
32.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单个热管理件与电芯单元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33.图4为图3所示的单个热管理件与电芯单元的装配示意图;
34.图5为图4所示的单个热管理件与电芯单元的第一角度示意图;
35.图6为图5所示的单个热管理件与电芯单元的ⅰ区放大图;
36.图7为图5所示的单个热管理件与电芯单元的ⅱ区放大图。
37.图标:1-电芯单元;101-第一表面;102-第二表面;2-热管理件;201-热管理第一部;202-热管理第二部;3-第一连接管;4-第一连接管嘴;5-第二连接管;6-第二连接管嘴。
具体实施方式
38.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采用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39.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40.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4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42.此外,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4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45.实施例
46.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包;请参照图1-图7,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包的结构示意图(部分电气结构未示意),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包的爆炸图(部分电气结构未示意);为了更加清楚的显示结构,图3-图5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单个热管理件与相对应的电芯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3为单个热管理件与电芯单元的立体图,图4为图3所示的单个热管理件与电芯单元的装配图,图5为图4所示的单个热管理件与电芯单元的主视图,图6为图5所示的单个热管理件与电芯单元的ⅰ区放大图,图7为图5所示的单个热管理件与电芯单元的ⅱ区放大图。
47.本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包,用于动力电池,其例如用于水力、火力、风力和太阳能电站等储能电源系统,又如用于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电动汽车等电动交通工具。
48.参见图1-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电池包,包括热管理件2和多个电芯单元1;电芯单元1包括至少一个电芯单体;当电芯单体数量为多个时,电芯单体沿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中的一个或者多个方向规则堆叠,可以理解的是,规则堆叠是指电芯单体在空间上排列形成m
×
n或m
×n×
p形式,其中m≥0,n≥0,p≥0,且m、n、p不同时等于零;其中,第一方向、第二方向与第三方向相互垂直;也即电芯单元1包括一个或者多个电芯单体,其中当电芯单元1包括多个电芯单体时,多个电芯单体矩阵排列以形成规则的六面体结构;并且,多个电芯单元1中的电芯单体数量可以相互不一致,例如,其中一个电芯单元1包括一个电芯单体,其余的电芯单元1包括多个电芯单体,或者每个电芯单元1均包括不同数量的电芯单体,这里不再穷举。
49.本实施例中的电芯单体优选为方壳电芯。
50.电芯单元1包括第一表面101和两个第二表面102,两个第二表面102均连接于第一表面101且相对设置,也即电芯单体沿同一环绕方向顺次相连接的三个表面,或多个电芯单体组成的六面体结构沿同一环绕方向顺次相连的三个表面。需要说明的是,电芯单元1当然还包括其余的表面,以与第一表面101和第二表面102围合形成规则闭合的六面体或其他多面体结构,这里不再详述。
51.热管理件2包括热管理第一部201和多个热管理第二部202;多个热管理第二部202沿热管理第一部201的长度延伸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于热管理第一部201同一侧面,以围成一个用于容纳电芯单元1的容纳空间,其中,参见图5,热管理第一部201的长度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
52.相邻两个热管理第二部202之间设有电芯单元1,且第一表面101与热管理第一部201连接,两个第二表面102分别与相邻的热管理第二部202连接,具体地,相邻两个热管理第二部202分别与一个电芯单元1的两个相对的第二表面102分别连接;其中,第二表面102为电芯单元1的最大面,当电芯单元1包括一个电芯单体时,电芯单元1的最大面即为电芯单体的最大面,当电芯单元1包括多个电芯单体时,电芯单元1的最大面为各个电芯单体组合形成的六面体结构或其他多面体结构的面积最大的一面。本实施例中,电芯单元1包括顶面、底面、两个侧面和两个大面,顶面、底面和两个侧面均分别与两个大面相邻,电芯单元1的第一表面101可以为电芯单元1的顶面、底面或者侧面,第二表面102为两个大面中的一个;图1-图7所示的电芯单元1的第一表面101为电芯单元1的侧面。
53.热管理第一部201内设置有用于通入冷却介质的热管理第一冷却腔,热管理第二
部202内设置有用于通入冷却介质的热管理第二冷却腔;热管理第一冷却腔与热管理第二冷却腔连通。
54.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池模组,通过电芯单元1的最大面(即第二表面102)与热管理第二部202连接,与最大面相邻的表面(即第一表面101)与热管理第一部201相连,既可以增大电芯单元与热管理件的接触面积,即可以增加散热面积,对电芯单元1进行有效、快速的散热,又可以通过热管理第二部202有效阻隔相邻的电芯单元1之间的热扩散影响,避免或者减少电芯单元1的热蔓延造成热失控;通过电芯单元1的第一表面101与热管理第一部201连接,进一步提高了对电芯单元1散热的效率,可对电芯单元1进行有效散热,及时带走电芯单元1产生的热量,提高电池包的整体热管理性能及安全性能。
55.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池包,其热管理件2通过采用热管理第一部201和多个热管理第二部202,以多面包裹住多个电芯单元1的方式进行冷却,可以有效增加电芯单元1与热管理件2的接触面积,从而带走更多热量,以及提升散热效率;热管理件2可以在电芯单元1与电芯单元1之间冷却,当电芯单元1出现热失控时,热管理件2能对该电芯单元1进行有效隔离,防止热蔓延影响到其他组电芯单元1而导致热失控的发生,极大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热管理件2通过采用热管理第一部201和多个热管理第二部202围合形成的u型容纳空间,可以方便电芯单元1与热管理件2的装配。
56.本实施例中,热管理第一部201的长度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第二方向与热管理第一部201的长度延伸方向相交,优选地,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垂直,如图5所示。
57.本实施例中,电芯单元1沿第二方向和第一方向矩阵排列,热管理第一部201位于电芯单元1沿第二方向的一侧面,也即热管理第一部201位于电芯单元1的侧面,这样热管理第一部可以同时充当电芯单元1的结构支撑件,以用于安装电芯单元1,从而有效减少电池包内部结构件数量,提高电池包的能量密度。
58.参见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在热管理第一部201的长度延伸方向上,热管理第二部202的尺寸d与电芯单元1的尺寸h关系为:0.01≤d/h≤30。例如,d/h为0.01、0.5、2、7、8、10、18、20、25或者30,或者其他数值。
59.本实施例中,当d/h<0.01时,热管理第二部202的尺寸d(可以理解为热管理第二部202沿第一方向的整体厚度)过小,在同等接触面积的情况下,热管理第二部202内的热管理第二冷却腔内的冷却介质的空间过小,可容纳的冷却介质过少,相对冷却效果过差;当d/h>30时,可容纳较多的冷却介质,相对冷却效果足够,但热管理第二部202占据的空间太大,极大降低了电池内部空间利用率,也即大大减小了电池包的能量密度;当满足0.01≤d/h≤30时,可以在保证换热效果的同时,较大限度的提升电池空间利用率,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以平衡能量密度与散热效率。
60.进一步优选地,d与h关系为:0.01≤d/h≤8;当0.01≤d/h≤8时,进一步平衡了热管理第二部202占据的空间与热管理第二冷却腔内的冷却介质空间,既可以有效保证换热效果,又可以较大限度的提升电池空间利用率,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
61.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在第一方向上,电芯单元1的第二表面102与热管理第二部202重叠的表面积为a。即,当电芯单元1的第二表面102的整个表面均与热管理第二部202贴合时,电芯单元1的第二表面102的表面积为a;当电芯单元1的第二表面102的部分表面与热管理第二部202连接时,与热管理第二部202相贴合部分的第二表面102的表面积为a(此
时a小于电芯单元1的第二表面102的表面积)。
62.在本实施例中,d与a关系为:0.01mm-1
≤d/a
×
1000≤5mm-1
。例如,(d/a
×
1000)为0.01mm-1
、0.05mm-1
、1mm-1
、1.2mm-1
、1.8mm-1
、2.5mm-1
、3mm-1
、4.5mm-1
或者5mm-1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d的单位为mm,a的单位为mm2,作比后的值会出现单位mm-1

63.本实施例中,当0.01mm-1
≤d/a
×
1000≤5mm-1
时,可以满足电芯单元1的换热性能需求及尺寸空间要求。具体而言,电芯单元1的第二表面102与热管理第二部202连接部分的表面积a较大时,冷却面积较大,可提升热管理件2对电芯单元1的散热效果;热管理第二部202的尺寸d较大时,可提高热管理第二部202的结构强度,当两者的比值关系满足0.01mm-1
≤d/a
×
1000≤5mm-1
,则可以兼顾散热效果与结构强度的要求。若(d/a
×
1000)小于0.01mm-1
,电芯单元1的表面积a足够大,但热管理第二部202过薄,导致热管理第二部202强度不足,热管理件2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破损或开裂问题,从而可能带来电芯单元1的破损。若(d/a
×
1000)大于5mm-1
,热管理件2的热管理第二部202足够厚,但电芯单元1的表面积a过小,热管理件2可供给电芯单元1的散热面积不足,虽热管理件2本身带走热量效果足够,但可能存在因可散热面积不够,电芯单元1的热量无法及时传递热管理件2上,造成整体无法满足电芯单元1散热需求。因此,热管理第二部202的尺寸d与电芯单元1的表面积a满足0.01mm-1
≤d/a
×
1000≤5mm-1
时,可同时兼顾热管理件2强度与热管理性能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电池的全面性能。
64.进一步优选地,d与a关系为:0.04mm-1
≤d/a
×
1000≤2mm-1
。当0.04mm-1
≤d/a
×
1000≤2mm-1
时,进一步平衡了热管理第二部202的尺寸d与电芯单元1的表面积a,有效兼顾了热管理件2的强度与热管理性能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电池的性能。
65.参见图5和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在热管理第一部201的长度延伸方向(即第一方向)上,热管理第二部202的壁厚尺寸b与热管理第二冷却腔的尺寸c关系为:0.01≤b/c≤30。例如,b/c为0.01、0.5、2、7、10、18、20、25或者30,或者其他数值。
66.本实施例中,b/c倘若小于0.01,则热管理第二部202的壁厚尺寸(也即热管理第二冷却腔的壁厚尺寸)b过薄,导致热管理第二部202强度不足,无法承受电芯膨胀力,极易出现破损失效情况,亦无法满足使用过程中电池的振动冲击要求,甚至可能在电池模组成组初期,即在施加预紧力时热管理第二部202出现被压溃的情况;b/c倘若大于30,则热管理第二冷却腔的尺寸c过小,也即热管理第二冷却腔沿第一方向的宽度过小,容易出现热管理第二冷却腔中冷却介质流动时流阻逐渐增大甚至堵塞,导致换热效果下降,同时也会出现热管理第二部202的壁厚过厚,导致热管理第二部202结构强度过高,电芯膨胀时无法及时形变以让出电芯单元1所需求的膨胀空间,会加速电芯单元1的容量衰减。因此满足0.01≤b/c≤30时,可同时兼顾冷却效果和强度需求,保障电池包的整体性能。
67.进一步可选地,b与c关系为:0.04≤b/c≤15。当0.04≤b/c≤15时,进一步平衡了热管理第二部202的壁厚尺寸b与热管理第二冷却腔的尺寸c,可有效兼顾冷却效果和强度需求,保障整体性能。
68.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电芯单元1的第一表面101可以为电芯单元1的顶面、底面或者侧面。
69.如图1-图7所示,电芯单元1的第一表面101为电芯单元1的侧面,电芯单元1的第二表面102为电芯单元1的大面;此时热管理件2可以同时冷却电芯单元1的侧面和大面,实现
对电芯单元1的有效冷却,同时可作为结构件对电芯单元1组成的电池模组起到结构支撑作用,可省去梁结构。
70.又如,作为另一种可选方案,电芯单元1的第一表面101为电芯单元1的顶面,电芯单元1的第二表面102为电芯单元1的大面;此时热管理件2在冷却电芯单元1大面的同时也可以冷却电芯单元1的顶面。当电芯单元1的顶面上连接有连接片时,可以冷却到连接片,可以解决连接片过流时产生的热量。具体而言,连接片包括正连接件和负连接件,即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正连接件和负连接件。
71.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电芯单元1的第一表面101设置有正电极和负电极;所有电芯单元1的正电极与正连接件电连接,所有电芯单元1的负电极与负连接件电连接。
72.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热管理第一部201位于正连接件与负连接件之间,也即热管理第一部201不覆盖正连接件与负连接件;或者在更优的实施例中,正连接件、电芯单元1的第一表面101和负连接件均与热管理第一部201连接,也即热管理第一部201覆盖正连接件与负连接件,以便于冷却正连接件与负连接件,需要说明的是,此时热管理第一部201可以是具有一定曲面的结构,以实现与正连接件、负连接件及第一表面101的贴合,从而提升散热效果。
73.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热管理件2的热管理第一部201内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可以是单向流动也可以是双向流动,亦或者多向流动,也即热管理第一冷却腔内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可以是单向流动也可以是双向流动,亦或者多向流动。同理,热管理件2的热管理第二部202内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可以是单向流动也可以是双向流动,亦或者多向流动,也即热管理第二冷却腔内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可以是单向流动也可以是双向流动,亦或者多向流动。例如,单向流动为所有流道内冷却介质流动方向均朝同向;双向流动为将所有流道分为两个部分流道,两个部分流道内冷却介质流动方向基本相反;多向流动为在三维空间内流道歪斜导致液体流向偏斜,所有流道内冷却介质的流动有多个不同方向。
74.如图1-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热管理第一部20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热管理第一部201沿第二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各个热管理第一部201的热管理第一冷却腔相互连通。在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热管理第一冷却腔包括第一冷却入腔和第一冷却出腔。
75.各热管理第二冷却腔均与第一冷却入腔及第一冷却出腔连通,也即第一冷却入腔作为总入流道,第一冷却出腔作为总出流道,此时热管理第二冷却腔为具有两端开口的流道结构,各个热管理第二部中的热管理第二冷却腔分别连通到总入流道和总出流道,冷却介质从第一冷却入腔中分别进入热管理第二冷却腔,然后再回到第一冷却出腔中流出,完成一个完整的冷却流动,这样可以充分利用热管理件2的占用体积实现快速有效的散热。
76.热管理第一部201设置有第一连接管嘴4和第二连接管嘴6,第一连接管嘴4与第一冷却入腔连通,第二连接管嘴6与第一冷却出腔连通。
77.在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管嘴4与第二连接管嘴6设置在热管理第一部201的同一端或者不同端;其中,第一连接管嘴4为连接入口,第二连接管嘴6为连接出口。
78.本实施例中,热管理第一部201的数量为多个,也即多个热管理第一部201沿第二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各个第一连接管嘴4通过第一连接管3连通,各个第二连接管嘴6通过第二连接管5连通。通过第一连接管3以及第二连接管5,以便于将各个热管理第一部201的第一连接管嘴4连通,以及将各个热管理第一部201的第二连接管嘴6连通,实现电池包的整体
冷却介质分流,对各个位置的电芯单元1实现均一散热。
79.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电芯单体的数量为多个;也即相邻两个热管理第二部202之间连接有多个电芯单体,这样可以减少热管理第二部202的数量,从而提升电池包的能量密度。
80.多个电芯单体沿着第一方向依次连接,或者多个电芯单体沿着第二方向依次连接,或者多个电芯单体沿着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排布。
81.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热管理第一冷却腔和/或热管理第二冷却腔内设置有连接筋隔;也即,热管理第一冷却腔或者热管理第二冷却腔内设置有连接筋隔,或者热管理第一冷却腔和热管理第二冷却腔内均设置有连接筋隔。通过连接筋隔,既可以提高热管理第一部201或热管理第二部202的强度,又可以给热管理第一冷却腔或者热管理第二冷却腔内的冷却介质导流。
82.本实施例中,热管理第一部201和热管理第二部202与电芯单元1的连接方式可以为胶粘、卡接、螺钉固定等方式。
83.本实施例中,热管理第一部201和热管理第二部202分别与电芯单元1可以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连接件连接。
84.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热管理第一部201和/或热管理第二部202与电芯单元1通过胶粘连接;也即,热管理第一部201或热管理第二部202与电芯单元1通过胶粘连接,或者,热管理第一部201和热管理第二部202分别与电芯单元1通过胶粘连接,这样热管理件2在散热的同时能够实现对电芯单元1的结构支撑,提高电池包的结构强度以及能量密度。
85.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热管理第一部201和/或热管理第二部202与电芯单元1之间通过导热弹性材料层连接。也即,热管理第一部201或热管理第二部202与电芯单元1之间通过导热弹性材料层连接,或者,热管理第一部201和热管理第二部202分别与电芯单元1之间通过导热弹性材料层连接。通过导热弹性材料层,既可以吸收电芯单元1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膨胀,保证膨胀力不直接作用于热管理件2,又可以在电芯单元1膨胀时与电芯单元1弯曲面有效贴合,保证热管理件2与电芯单元1之间热传导面的有效性。
86.本实施例中所述电芯单元1可以采用方型硬壳电芯,也可以采用软包电芯,或者其他形式电芯。
8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