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内芯单元及双极性固体电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885798发布日期:2023-04-20 23:28阅读:3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池内芯单元及双极性固体电池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电池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内芯单元及双极性固体电池。


背景技术:

1、现有工厂等场合中用于储能的固体电池,通常需要堆叠在一起,以节省占用的空间,以提高空间利用率,但传统的固体电池占用空间较大,导致空间利用率较低,不符合经济原则。另外,现有固体电池的极耳连接柱通常设在电池盒的两端,以便于操作人员分辩正极和负极,但当电池盒的长度较长时,两个极耳连接柱的直线距离较远,不便于接线。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池内芯单元及双极性固体电池,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的一个或多个技术问题。

2、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3、一种电池内芯单元,包括至少一层第一导电层以及至少一层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第二导电层上下堆叠;所述第一导电层包括正极板、负极板和至少一个第一双极板,所述正极板和所述负极板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双极板的左右两端;所述第二导电层包括左右依次设置的至少两个第二双极板,所述正极板堆叠在所述第二双极板的负极区域的上方,所述第一双极板的负极区域堆叠在所述第二双极板的正极区域的上方,所述第一双极板的正极区域堆叠在所述第二双极板的负极区域的上方,所述负极板堆叠在所述第二双极板的正极区域的上方。

4、优选的,还包括隔板,所述正极板、所述负极板、所述第一双极板及所述第二双极板的上下两侧均设有所述隔板,所述隔板采用agm隔板。

5、优选的,所述第一双极板和所述第二双极板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双极板包括基板、正极层和负极层,所述正极层和所述负极层均覆盖在所述基板的前后两侧,所述正极层与所述负极层之间形成导电区域,所述正极层与所述负极层通过所述导电区域相导通,所述正极层为所述正极区域,所述负极层为所述负极区域。

6、优选的,所述基板上开设有多个第一网孔和第二网孔,所述第一网孔和所述第二网孔分别开设在所述导电区域的左右两侧,所述正极层填充多个所述第一网孔,所述负极层填充多个所述第二网孔;所述导电区域包括多条前后设置的连接片,相邻的所述连接片之间设有镂空部。

7、优选的,所述第一双极板还包括防酸绝缘层,所述防酸绝缘层设在所述导电区域的上下两侧。

8、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双极性固体电池,包括电池盒、正极端子、负极端子、两个极耳连接柱、压力框架以及内芯单元,所述正极端子、所述负极端子、所述内芯单元设在所述电池盒内,所述极耳连接柱设在所述电池盒上,所述正极端子与所述内芯单元的正极端电连接,所述负极端子与所述内芯单元的负极端电连接,两个所述极耳连接柱分别与所述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电连接,所述压力框架设在所述内芯单元的上下两侧。

9、优选的,还包括连接端子,所述正极端子和所述负极端子均设在所述电池盒的一端,所述连接端子设在所述电池盒的另一端,所述内芯单元为两组,其中一组所述内芯单元的正极端和负极端分别与所述正极端子及所述连接端子电连接,另一组所述内芯单元的正极端和负极端分别与所述连接端子及所述负极端子电连接。

10、优选的,还包括极耳支架,所述极耳支架为两个,两个所述极耳支架均设在所述电池盒的一端,两个所述极耳连接柱分别竖直设置在所述极耳支架上。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设置第一导电层与第二导电层堆叠形成的内芯单元,使得内芯单元的内部结构更紧凑,在保证电池的供电性能的前提下节约了占地空间。



技术特征:

1.一种电池内芯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层第一导电层以及至少一层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第二导电层上下堆叠;所述第一导电层包括正极板、负极板和至少一个第一双极板,所述正极板和所述负极板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双极板的左右两端;所述第二导电层包括左右依次设置的至少两个第二双极板,所述正极板堆叠在所述第二双极板的负极区域的上方,所述第一双极板的负极区域堆叠在所述第二双极板的正极区域的上方,所述第一双极板的正极区域堆叠在所述第二双极板的负极区域的上方,所述负极板堆叠在所述第二双极板的正极区域的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池内芯单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隔板,所述正极板、所述负极板、所述第一双极板及所述第二双极板的上下两侧均设有所述隔板,所述隔板采用agm隔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池内芯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双极板和所述第二双极板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双极板包括基板、正极层和负极层,所述正极层和所述负极层均覆盖在所述基板的前后两侧,所述正极层与所述负极层之间形成导电区域,所述正极层与所述负极层通过所述导电区域相导通,所述正极层为所述正极区域,所述负极层为所述负极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电池内芯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上开设有多个第一网孔和第二网孔,所述第一网孔和所述第二网孔分别开设在所述导电区域的左右两侧,所述正极层填充多个所述第一网孔,所述负极层填充多个所述第二网孔;所述导电区域包括多条前后设置的连接片,相邻的所述连接片之间设有镂空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电池内芯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双极板还包括防酸绝缘层,所述防酸绝缘层设在所述导电区域的上下两侧。

6.一种双极性固体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盒、正极端子、负极端子、两个极耳连接柱、压力框架以及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内芯单元,所述正极端子、所述负极端子、所述内芯单元设在所述电池盒内,所述极耳连接柱设在所述电池盒上,所述正极端子与所述内芯单元的正极端电连接,所述负极端子与所述内芯单元的负极端电连接,两个所述极耳连接柱分别与所述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电连接,所述压力框架设在所述内芯单元的上下两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双极性固体电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端子,所述正极端子和所述负极端子均设在所述电池盒的一端,所述连接端子设在所述电池盒的另一端,所述内芯单元为两组,其中一组所述内芯单元的正极端和负极端分别与所述正极端子及所述连接端子电连接,另一组所述内芯单元的正极端和负极端分别与所述连接端子及所述负极端子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双极性固体电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极耳支架,所述极耳支架为两个,两个所述极耳支架均设在所述电池盒的一端,两个所述极耳连接柱分别竖直设置在所述极耳支架上。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池内芯单元及双极性固体电池,内芯单元包括第一导电层以及第二导电层,第一导电层与第二导电层上下堆叠;第一导电层包括正极板、负极板和第一双极板,正极板和负极板分别设置在第一双极板的左右两端;第二导电层包括第二双极板,正极板堆叠在第二双极板的负极区域的上方,第一双极板的负极区域堆叠在第二双极板的正极区域的上方,第一双极板的正极区域堆叠在第二双极板的负极区域的上方,负极板堆叠在第二双极板的正极区域的上方。通过设置第一导电层与第二导电层堆叠形成的内芯单元,使得内芯单元的内部结构更紧凑,在保证电池的供电性能的前提下节约了占地空间。

技术研发人员:戴北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州市通上德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128
技术公布日:2024/1/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