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阻加热炉送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779759发布日期:2024-01-23 11:51阅读:18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阻加热炉送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电阻加热炉的,尤其是涉及一种电阻加热炉送电装置。


背景技术:

1、目前,电阻加热炉是指利用电流使炉内的电热元件或加热介质发热,以对工件或物料进行加热的工业炉。刀闸通常包括固定接点和移动接点,当固定接点与移动接点接触时,电路闭合;当固定接点与移动接点不接触时,电路断开。

2、传统的加热炉一般采用刀闸作为送电装置。固定接点安装在加热炉的炉体上,且固定接点与电源连接,移动接点安装在加热炉的炉门上。当加热炉的炉门升起时,加热炉内的电热元件断电,当加热炉的炉门落下时,加热炉内的电热元件通电,以对炉内的工件或物料进行加热。

3、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炉门落下时,固定接点与移动接点容易发碰撞,使得刀闸因碰撞而出现损坏,且固定接点与移动接点连接后的接触面小,从而当电流大时,刀闸容易发热而出现损坏,即加热炉的送电装置容易发生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减小送电装置发生损坏的可能性,本技术提供一种电阻加热炉送电装置。

2、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电阻加热炉送电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3、一种电阻加热炉送电装置,包括设置在炉体与炉门之间的第一送电机构,所述第一送电机构包括第一送电组件、第二送电组件及第一缓冲件,所述第一送电组件设置在所述炉体上,所述第一缓冲件设置在所述第一送电组件上,所述第二送电组件设置在所述炉门上并与所述炉门内的电热元件电性连接,所述第一送电组件与所述第二送电组件抵触以实现电路闭合。

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炉门落下,并对炉体进行封闭时,第一送电组件与第二送电组件抵触,使得电路闭合,以便于为炉门内的电热元件供电,使得电热元件发热,以对炉内的物料进行加热。在此过程中,当炉门带动第二送电组件移动至与第一送电组件接触时,第一缓冲件能够对第一送电组件进行缓冲,使得第一送电组件不易因与第二送电组件发生碰撞而出现损坏,从而有利于减小送电装置发生损坏的可能性。

5、可选的,所述第一送电组件包括第一安装座及设置在第一安装座上的第一接触件,所述第一安装座设置在所述炉体上,所述第一缓冲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座和所述第一接触件之间,所述第二送电组件包括第二安装座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座上的第二接触板,所述第二安装座设置在所述炉门上,所述第二接触板与所述炉门上的电热元件电性连接,所述第一接触件与所述第二接触板抵触以实现电路闭合。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炉门通过第二安装座带动第二接触板移动至与第一接触件抵触时,第一缓冲件能够对第一接触件进行缓冲,使得第一接触件不易因与第二接触板发生碰撞而出现损坏。

7、可选的,所述第一接触件包括第一接触板及与所述第一接触板连接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背离所述第一接触板的一侧设置有导向杆,所述第一安装座上开设有导向孔,所述导向杆远离所述支撑板的一端滑移穿设在所述导向孔内,所述第一缓冲件设置在所述支撑板和所述第一安装座之间,所述第一接触板用于与所述第二接触板抵触以实现电路闭合。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向杆滑移穿设在导向孔内,从而便于利用导向杆对支撑板进行导向,使得支撑板的移动不易导致支撑板与第一安装座的相对位置发生偏移,进而有利于减小第一接触板的位置发生偏移的可能性,以便于第一接触板与第二接触板抵触。

9、且第一接触件与第二接触板抵触,增大了接触面积,从而一方面提高了第一接触板与第二接触板的散热能力,另一方面根据电阻定律可知,接触面积越大,电阻越小,即进一步降低了第一接触板与第二接触板的发热,进而有利于减小第一接触板与第二接触板因发热而出现损坏的可能性,一定程度上减小了送电装置发生损坏的可能性。

10、可选的,所述导向杆远离所述支撑板的一端设置有限位件,所述限位件与所述第一安装座远离所述支撑板的一侧抵触。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件的设置,使得导向杆不易脱离导向孔,从而使得支撑板能够相对第一安装座稳定移动,进一步减小了支撑板与第一安装座的相对位置发生偏移的可能性。

12、可选的,所述导向孔内设置有第一绝缘套筒,所述导向杆滑移插设在穿设在所述第一绝缘套筒内。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绝缘套筒能够起到隔绝作用,使得导向杆与第一安装座之间不易发生电流的流通,从而有利于减小电流外泄或出现触电事故的可能性。

14、可选的,所述第一接触板与所述支撑板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接触板与所述第二安装座可拆卸连接。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对第一接触板与第二接触板进行更换。

16、可选的,所述第一缓冲件为弹簧。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对支撑板进行缓冲,以减小第一接触板与第二接触板因发生碰撞而出现损坏的可能性,且便于在缓冲后推动支撑板移动,从而便于驱动第一接触板回到原位或与第二接触板紧密抵触。

18、可选的,还包括第二送电机构及移动机构,所述移动机构包括支架及驱动件,所述支架设置在所述炉体外,所述第二送电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炉体上并与所述炉体内的电热元件电性连接的第三送电组件、设置在所述支架上的第四送电组件及设置在所述第四送电组件上的第二缓冲件,所述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炉体移动以实现所述第三送电组件与所述第四送电组件抵触。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件能够驱动炉体移动,使得第三送电组件与第四送电组件抵触,以为炉体内的电热元件供电,使得电热元件发热,从而与炉门内的电热元件相互配合,能够快速提高炉体内的温度,以便于对炉体内的物料进行加热。且在此过程中,第二缓冲件能够对第四送电组件进行缓冲,使得第四送电组件不易因与第三送电组件发生碰撞而出现损坏,进而有利于减小送电装置发生损坏的可能性。

20、可选的,所述第三送电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炉体上的第三安装座及设置在所述第三安装座上并与所述炉体内的电热元件电性连接的第三接触板,所述第四送电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支架上的第四安装座、与所述第四安装座滑动连接的连接板及设置在所述连接板上的第四接触板,所述第二缓冲件设置在所述第四安装座与所述连接板之间,所述第四接触板位于所述连接板背离所述第四安装座的一侧,所述第四接触板与所述第三接触板抵触以实现电路闭合。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三接触板与第四接触板抵触,以实现电路闭合,从而有利于减小第三接触板与第四接触板因发热而出现损坏的可能性,进而有利于减小送电装置发生损坏的可能性。

22、可选的,所述连接板靠近所述第四安装座的一侧设置有连接杆,所述第四安装座上开设有滑孔,所述滑孔内设置有第二绝缘套筒,所述连接杆远离所述连接板的一端滑移穿设在所述第二绝缘套筒内。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杆能够对连接板起到支撑及导向的作用,使得连接板能够相对于第四安装座稳定移动,从而有利于减小连接板与第四安装座的想相对位置发生偏移的可能性,一定程度上减小了第四接触板的位置发生偏移的可能性。且第二绝缘套筒的设置,使得连接杆与第四安装座之间不易发生电流的流通,进而有利于减小电流外泄或出现触电事故的可能性。

24、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5、1.通过第一送电组件、第二送电组件及第一缓冲件的相互配合,使得炉门带动第二送电组件移动至与第一送电组件接触时,第一送电组件与第二送电组件不易因碰撞而出现损坏,从而有利于减小送电装置发生损坏的可能性;

26、2.通过第一安装座、支撑板、导向杆、第一接触板及第一缓冲件的相互配合,使得支撑板在移动时,支撑板与第一安装座的相对位置不易发生偏移,从而使得第一接触板的位置不易发生偏移,进而便于第一接触板与第二接触板抵触;

27、3.通过第一送电组件、第二送电组件、第一缓冲件、驱动件、支架、第三送电组件、第四送电组件及第二缓冲件的相互配合,使得炉门与炉体内的电热元件能够分别进行发热,以快速提高炉体内的温度,从而便于对炉体内的物料进行加热,且第二缓冲件能够对第四送电组件进行缓冲,使得第四送电组件不易因与第三送电组件发生碰撞而出现损坏,进而有利于减小送电装置发生损坏的可能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