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电池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329269发布日期:2024-03-18 17:02阅读:10来源:国知局
新型电池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电池,尤其涉及一种新型电池系统。


背景技术:

1、随着新能源行业不断发展,锂电池作为储能单元正在不断地被各个行业使用,由于电池系统在不同的设备上使用,使得电池系统的组成形态各不相同,为了在有限的空间内布置更多的电量,常用的方式为选用能量密度更大的电芯以及增加电池系统中内部电芯的数量。

2、目前行业人员在设计工程机械电池系统时,一般采用的是标准包+电池框这种设计方式,将若干个电池包堆放在电池框架中,再配置一些热管理单元、电池控制单元等,从而形成一个完成整个电池系统,这种布置方式简单灵活,可满足大部分工程机械车辆要求,但是随着这些非道路车辆行业快速发展,对于供电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导致需要更多的电芯数量才能满足需求,而标准包+电池框的方式,会导致整个电池系统中零部件的数量也随这电芯数量的增加而增多,不仅增加了制造成本,还使得电池系统整体重量较大,结构臃肿。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电池系统,能量密度高,供电能力强,内部零件数量少,制造成本低,结构精简,重量小。

2、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3、提供了一种新型电池系统,包括:

4、多个电池模组;

5、电池架,所述电池架包括多层沿第一方向布置的模组放置空间,多个所述电池模组放置在所述模组放置空间中;

6、转接板,所述转接板设于所述电池架中,将多层所述模组放置空间沿第二方向分隔为多层第一放置区和多层第二放置区,每层所述第一放置区和所述第二放置区沿第三方向放置有多个所述电池模组,多个所述电池模组均插接在所述转接板上,所述转接板用于将多层所述第一放置区和多层所述第二放置区内的多个所述电池模组进行串并联,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三方向两两垂直。

7、可选地,多个所述电池模组均包括正极接头和负极接头,所述转接板两侧均设有与所述正极接头一一对应的正极对接口和与所述负极接头一一对应的负极对接口,所述转接板两侧的所述正极对接口彼此并联,所述转接板两侧的所述负极对接口彼此并联。

8、可选地,所述新型电池系统还包括横向连接排,同一层所述第一放置区和同一层所述第二放置区中,相邻的两个所述电池模组中,其中一个所述电池模组对应的所述正极对接口或所述负极对接口与另一个所述电池模组对应的所述负极对接口或所述正极对接口之间连接有所述横向连接排。

9、可选地,所述新型电池系统包括纵向连接排,所述转接板同一侧相邻两层的最末端的两个所述电池模组中,其中一个所述电池模组对应的所述正极对接口或所述负极对接口与另一个所述电池模组对应的所述负极对接口或所述正极对接口之间连接有所述纵向连接排。

10、可选地,所述新型电池系统还包括通讯连接排,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通讯接头,所述转接板的两侧设有与所述通讯接头一一对应的通讯对接口,所述转接板同一侧,同一层相邻的两个所述通讯对接口之间连接有所述通讯连接排。

11、可选地,所述新型电池系统还包括高低压控制单元,所述电池架还包括控制单元放置空间,所述高低压控制单元放置在所述控制单元放置空间中;

12、所述转接板上还设有正极高压接口、负极高压接口和低压接口,所述正极高压接口用于连接所述正极对接口和所述高低压控制单元,所述负极高压接口用于连接所述负极对接口和所述高低压控制单元,所述低压接口用于连接所述通讯对接口与所述高低压控制单元。

13、可选地,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冷却板,所述冷却板上设有进介接头和出介接头,所述转接板设有与所述进介接头一一对应的进介对接口和与所述出介接头一一对应的出介对接口,所述转接板内设有进介并联流道和出介并联流道,所述转接板同一侧相邻两层的所述进介对接口之间连接有所述进介并联流道,所述出介对接口之间连接有所述出介并联流道。

14、可选地,所述转接板内设有第一串联流道,所述转接板同一侧,同一层相邻的两个所述电池模组中,其中一个所述电池模组对应的所述进介对接口或所述出介对接口与另一个所述电池模组对应的所述出介对接口或所述进介对接口连接有所述第一串联流道。

15、可选地,所述转接板内还设有第二串联流道,所述转接板两侧,同一层相邻的两个所述电池模组中,其中一个所述电池模组对应的所述进介对接口或所述出介对接口与另一个所述电池模组对应的所述出介对接口或所述进介对接口连接有所述第二串联流道。

16、可选地,所述新型电池系统还包括热管理单元,所述电池架还包括热管理放置空间,所述热管理单元放置在所述热管理放置空间中;

17、所述转接板上还设有总进介口和总出介口,所述总进介口用于连通所述热管理单元与所述进介并联流道,所述总出介口用于连通所述热管理单元与所述出介并联流道。

1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9、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电池系统,通过直接将电池模组放置在电池架中的模组放置空间中,省去标准电池包箱体,而且将电池架中的电池模组均通过一个转接板实现串并联,减少了电池系统中零部件的数量,降低了制造成本,减轻了重量,优化了内部结构,并且转接板将电池架的多层模组放置空间划分为多层的第一放置区和第二放置区,并在每层中均设置多个电池模组,增加了电池架存放电池模组的数量,从而提高了能量密度,强化了供电能力。



技术特征:

1.新型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新型电池系统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电池模组(1)均包括正极接头(11)和负极接头(12),所述转接板(3)两侧均设有与所述正极接头(11)一一对应的正极对接口(301)和与所述负极接头(12)一一对应的负极对接口(302),所述转接板(3)两侧的所述正极对接口(301)彼此并联,所述转接板(3)两侧的所述负极对接口(302)彼此并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新型电池系统还包括横向连接排(5),同一层所述第一放置区(21)和同一层所述第二放置区(22)中,相邻的两个所述电池模组(1)中,其中一个所述电池模组(1)对应的所述正极对接口(301)或所述负极对接口(302)与另一个所述电池模组(1)对应的所述负极对接口(302)或所述正极对接口(301)之间连接有所述横向连接排(5)。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新型电池系统包括纵向连接排(6),所述转接板(3)同一侧相邻两层的最末端的两个所述电池模组(1)中,其中一个所述电池模组(1)对应的所述正极对接口(301)或所述负极对接口(302)与另一个所述电池模组(1)对应的所述负极对接口(302)或所述正极对接口(301)之间连接有所述纵向连接排(6)。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新型电池系统还包括通讯连接排(7),所述电池模组(1)还包括通讯接头(13),所述转接板(3)的两侧设有与所述通讯接头(13)一一对应的通讯对接口(303),所述转接板(3)同一侧,同一层相邻的两个所述通讯对接口(303)之间连接有所述通讯连接排(7)。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型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新型电池系统还包括高低压控制单元(8),所述电池架(2)还包括控制单元放置空间(23),所述高低压控制单元(8)放置在所述控制单元放置空间(23)中;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1)还包括冷却板(15),所述冷却板(15)上设有进介接头(16)和出介接头(17),所述转接板(3)设有与所述进介接头(16)一一对应的进介对接口(307)和与所述出介接头(17)一一对应的出介对接口(308),所述转接板(3)内设有进介并联流道和出介并联流道,所述转接板(3)同一侧相邻两层的所述进介对接口(307)之间连接有所述进介并联流道,所述出介对接口(308)之间连接有所述出介并联流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型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板(3)内设有第一串联流道,所述转接板(3)同一侧,同一层相邻的两个所述电池模组(1)中,其中一个所述电池模组(1)对应的所述进介对接口(307)或所述出介对接口(308)与另一个所述电池模组(1)对应的所述出介对接口(308)或所述进介对接口(307)连接有所述第一串联流道。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型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板(3)内还设有第二串联流道,所述转接板(3)两侧,同一层相邻的两个所述电池模组(1)中,其中一个所述电池模组(1)对应的所述进介对接口(307)或所述出介对接口(308)与另一个所述电池模组(1)对应的所述出介对接口(308)或所述进介对接口(307)连接有所述第二串联流道。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型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新型电池系统还包括热管理单元(9),所述电池架(2)还包括热管理放置空间(24),所述热管理单元(9)放置在所述热管理放置空间(24)中;


技术总结
本技术属于电池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新型电池系统,包括多个电池模组、电池架和转接板,电池架包括多层沿第一方向布置的模组放置空间,转接板设于电池架中,将多层模组放置空间沿第二方向分隔为多层的第一放置区和第二放置区,每层第一放置区和第二放置区沿第三方向放置有多个电池模组,多个电池模组均插接在转接板上,转接板用于电池架内的多个电池模组进行串并联。通过直接将电池模组放置在电池架中的模组放置空间中,省去标准电池包箱体,而且只通过一个转接板实现串并联,减少了零部件的数量,降低了制造成本,减轻了重量,优化了内部结构,并在各层中均设置多个电池模组,增加了电池架存放电池模组的数量,从而强化了供电能力。

技术研发人员:孙世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兰钧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807
技术公布日:2024/3/1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