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包围式的散热电池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471310发布日期:2024-03-28 18:54阅读:11来源:国知局
一种包围式的散热电池包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储能,特别涉及一种包围式的散热电池包。


背景技术:

1、目前,大部分电池企业,通过锁合螺丝成组结构,外部采用箱体进行保护,但电池在工作的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的热,需要实时对箱体内部进行散热,才能保证电池的正常使用以及其使用寿命,现有的散热方式包括风冷与液冷,但现有的风冷散热大多在箱体的单面实现制冷散热,对于电池的其余侧面不能达到很好的散热效果,散热质量低下。

2、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包围式的散热电池包,旨在提高风冷的散热质量。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包围式的散热电池包,包括:

3、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多个电池结构;

4、导热结构,所述导热结构包括两个导热件与多个散热件,所述壳体的两个相对侧面内均设置有侧面开口的流动槽,一个所述导热件安装于一个所述流动槽的槽壁,且靠近所述电池结构,多个所述散热件间隔安装于所述导热件侧面;

5、排气结构,所述排气结构包括风道组件与风扇结构,所述风道组件与所述风扇结构分别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两个相对侧面,且所述电池结构位于所述风道组件与所述风扇结构之间。

6、可选地,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向一侧开口的容纳腔,所述电池结构包括多个电池与多个承载块,多个所述承载块分别分布于所述容纳腔的两个相对腔壁上,且多个所述承载块之间间隔设置,一个所述电池分别被所述容纳腔相对腔壁上的两个所述承载块支撑。

7、可选地,所述流动槽的两侧均设置有多个贯通管道,所述贯通管道连通所述风道组件。

8、可选地,所述贯通管道靠近所述流动槽的部分内径大于所述贯通管道远离所述流动槽的部分内径。

9、可选地,所述风扇结构包括封闭板、驱动件与风扇,所述封闭板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且与所述壳体枢接,所述封闭板封闭所述容纳腔,所述封闭板内设置有开口背离所述容纳腔的旋转槽,所述风扇设置于所述旋转槽内,所述驱动件安装于所述封闭板上,且与所述风扇连接。

10、可选地,所述流动槽靠近所述封闭板的一侧内设置有多个出气孔,一个所述出气孔连通一个所述贯通管道,所述封闭板内设置有多个连接管道,一个所述连接管道连通一个所述出气孔。

11、可选地,所述连接管道的一个开口位于所述旋转槽靠近所述电池的侧壁上,且另一个开口位于所述封闭板靠近所述贯通管道的侧面。

12、可选地,所述连接管道的一个开口以及所述出气孔的一个开口均设置有橡胶圈,且两个橡胶圈相抵接。

13、可选地,所述壳体的一侧面内设置有过滤腔,所述过滤腔与所述容纳腔之间设置有多个散热风道,一个所述散热风道的两端口分别连通所述壳体的两个相对侧面上的所述贯通管道,连通的所述散热风道与所述贯通管道处于同一水平面,所述过滤腔背离所述容纳腔的一侧设置有多个进气口,且所述进气口连通所述过滤腔。

14、可选地,所述风道组件还包括过滤件与堵塞件,所述过滤腔向着一侧开口,所述过滤件安装于所述过滤腔内,所述堵塞件安装于所述过滤腔内,所述堵塞件与所述过滤件抵接,且堵塞所述过滤腔。

15、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在壳体的两个相对侧面分别设置风道组件与风扇结构,在风扇结构工作间,气体从风道组件进入到壳体内,且从风扇结构处离开,使得气流在壳体内快速流动,而提高散热效率,且在通过导热件对电池结构的一侧面进行导热吸热,再将热量传递给多个间隔设置的散热件,实现高效散热,进而通过对电池结构多面的包围式散热方式,提高散热质量与效率。



技术特征:

1.一种包围式的散热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围式的散热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向一侧开口的容纳腔,所述电池结构包括多个电池与多个承载块,多个所述承载块分别分布于所述容纳腔的两个相对腔壁上,且多个所述承载块之间间隔设置,一个所述电池分别被所述容纳腔相对腔壁上的两个所述承载块支撑。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包围式的散热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流动槽的两侧均设置有多个贯通管道,所述贯通管道连通所述风道组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包围式的散热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贯通管道靠近所述流动槽的部分内径大于所述贯通管道远离所述流动槽的部分内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包围式的散热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结构包括封闭板、驱动件与风扇,所述封闭板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且与所述壳体枢接,所述封闭板封闭所述容纳腔,所述封闭板内设置有开口背离所述容纳腔的旋转槽,所述风扇设置于所述旋转槽内,所述驱动件安装于所述封闭板上,且与所述风扇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包围式的散热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流动槽靠近所述封闭板的一侧内设置有多个出气孔,一个所述出气孔连通一个所述贯通管道,所述封闭板内设置有多个连接管道,一个所述连接管道连通一个所述出气孔。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包围式的散热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道的一个开口位于所述旋转槽靠近所述电池的侧壁上,且另一个开口位于所述封闭板靠近所述贯通管道的侧面。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包围式的散热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道的一个开口以及所述出气孔的一个开口均设置有橡胶圈,且两个橡胶圈相抵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包围式的散热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一侧面内设置有过滤腔,所述过滤腔与所述容纳腔之间设置有多个散热风道,一个所述散热风道的两端口分别连通所述壳体的两个相对侧面上的所述贯通管道,连通的所述散热风道与所述贯通管道处于同一水平面,所述过滤腔背离所述容纳腔的一侧设置有多个进气口,且所述进气口连通所述过滤腔。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包围式的散热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组件还包括过滤件与堵塞件,所述过滤腔向着一侧开口,所述过滤件安装于所述过滤腔内,所述堵塞件安装于所述过滤腔内,所述堵塞件与所述过滤件抵接,且堵塞所述过滤腔。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一种包围式的散热电池包,其中,包围式的散热电池包,包括壳体、导热结构与排气结构,本技术技术方案通过在壳体的两个相对侧面分别设置风道组件与风扇结构,在风扇结构工作间,气体从风道组件进入到壳体内,且从风扇结构处离开,使得气流在壳体内快速流动,而提高散热效率,且在通过导热件对电池结构的一侧面进行导热吸热,再将热量传递给多个间隔设置的散热件,实现高效散热,进而通过对电池结构多面的包围式散热方式,提高散热质量与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彭文科,李杰,毛中生,谢志贤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国创巨湾(广州)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824
技术公布日:2024/3/2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