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594590发布日期:2024-01-06 23:06阅读:21来源:国知局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电池,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背景技术:

1、近些年,新能源汽车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在电动汽车领域,动力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动力源,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大力推广,对动力电池产品的需求也日益增长,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在使用安全方面和使用寿命方面均有着较高的要求。电池的电池单体通常包括外壳和容纳于外壳内的电极组件,且外壳上设置有电极端子,通过将电极端子与电极组件电连接,以实现电池单体的电能的输入或输出。但是,现有的电池单体的电极端子安装在外壳上的结构稳定性较差,使得电极端子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脱落的风险,从而导致电池单体的使用稳定性较差,且使用寿命较短。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能够有效提升电池单体的使用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2、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单体,包括外壳、电极组件和电极端子;所述外壳具有壁部,所述壁部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沿所述壁部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壁部;所述电极组件容纳于外壳内;所述电极端子穿设于所述安装孔内,所述电极端子包括分体设置的第一端子部和第二端子部,所述第一端子部和所述第二端子部沿所述壁部的厚度方向排布且相连,所述第一端子部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壁部面向所述电极组件的一侧,且与所述电极组件电连接,所述第二端子部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壁部背离所述电极组件的一侧,所述第一端子部和所述第二端子部被配置为配合夹持所述壁部。

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电极端子设置有沿壁部的厚度方向排布且相连的第一端子部和第二端子部,且第一端子部的至少部分位于壁部面向电极组件的一侧,第二端子部的至少部分位于壁部背离电极组件的一侧,以使第一端子部和第二端子部能够配合对壁部进行夹紧,从而实现电极端子装配至壁部上,以限制电极端子沿壁部的厚度方向脱离壁部,采用这种结构的电池单体无需通过铆接工艺将电极端子装配在壁部上,能够根据实际需求增加分体设置的第一端子部和第二端子部的径向尺寸,有利于提升第一端子部和第二端子部的结构强度,从而能够有效提升电极端子装配在壁部上的结构强度和结构稳定性,以降低电极端子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脱落的风险,进而有利于提升电池单体的使用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子部包括第一限位部和第一凸起;沿所述壁部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一限位部位于所述壁部面向所述电极组件的一侧,所述第一限位部被配置为与所述第二端子部配合夹持所述壁部;所述第一凸起凸设于所述第一限位部背离所述电极组件的一侧,所述第一凸起沿所述壁部的厚度方向穿设于所述安装孔内并连接于所述第二端子部。

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端子部设置有第一限位部和第一凸起,第一限位部位于壁部面向电极组件的一侧,以便于第一限位部能够与第二端子部配合夹持壁部,且第一凸起凸设于第一限位部背离电极组件的一侧,并穿设于安装孔内,从而使得第一端子部能够通过穿设于安装孔内的第一凸起与第二端子部相互连接,以实现第一端子部和第二端子部沿壁部的厚度方向排布且相连,进而有利于降低第一端子部和第二端子部相互连接的难度。

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端子部包括第二限位部和第二凸起;沿所述壁部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二限位部位于所述壁部背离所述电极组件的一侧,所述壁部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第一限位部之间,所述第二限位部被配置为与所述第一限位部配合夹持所述壁部;所述第二凸起凸设于所述第二限位部面向所述电极组件的一侧,所述第二凸起连接于所述第一凸起。

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二端子部设置有第二限位部和第二凸起,第二限位部位于壁部背离电极组件的一侧,使得第二限位部能够与第一限位部配合夹持壁部,且第二凸起凸设于第二限位部面向电极组件的一侧,从而便于通过第一凸起与第二凸起相互连接的结构实现第一端子部和第二端子部的相互连接,结构简单,便于装配,且有利于优化第一凸起凸出于第一限位部的尺寸,以降低第一端子部的加工难度。

8、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壁部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一端子部面向所述电极组件的一侧且对应所述第一凸起的位置形成有第一凹槽。

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第一端子部面向电极组件的一侧且对应第一凸起的区域形成有第一凹槽,使得第一端子部为可以通过冲压形成的结构,以在第一端子部的两侧分别形成第一凸起和第一凹槽,有利于降低第一端子部的制造难度。此外,通过在第一端子部上设置第一凹槽能够减薄第一端子部设置有第一凸起的区域的厚度,从而能够降低第一凸起与第二端子部之间相互装配连接的难度。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二端子部焊接连接并形成第一焊印,所述第一焊印的至少部分形成于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底面。

1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第一凸起与第二端子部设置为相互焊接连接的结构,且第一凸起与第二端子部之间相互焊接形成的第一焊印的至少部分形成于第一凹槽的槽底面,使得第一焊印为延伸到第一凹槽内的结构,采用这种结构的电池单体能够从第一端子部设置有第一凹槽的一侧对第一凸起和第二端子部进行焊接装配,以使第一端子部和第二端子部之间为从第一端子部形成有第一凹槽被减薄的区域的一侧对第一端子部和第二端子部进行焊接连接,从而有利于降低第一端子部和第二端子部相互焊接连接的难度和焊接连接所需的功率。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池单体还包括集流构件;所述集流构件设置于所述壁部与所述电极组件之间,所述集流构件连接所述第一端子部和所述电极组件,以电连接所述第一端子部和所述电极组件;其中,所述集流构件与所述第一焊印间隔设置。

1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电池单体还设置有集流构件,通过集流构件连接第一端子部和电极组件,以实现电极组件与电极端子之间的电连接,有利于降低电极组件与第一端子部之间的连接难度。此外,通过将集流构件与第一焊印设置为间隔设置,使得集流构件能够在壁部的厚度方向上与第一焊印互不接触,从而能够降低第一焊印对集流构件的干涉影响,有利于提升集流构件与第一端子部之间的连接质量。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壁部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一限位部具有面向所述电极组件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一凹槽从所述第一表面向远离所述电极组件的方向凹陷,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集流构件相连。

1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凹槽从第一限位部的第一表面向远离电极组件的方向凹陷,以使集流构件连接于第一限位部设置有第一凹槽的第一表面上,使得形成于第一凹槽的槽底面上的第一焊印能够通过第一凹槽实现与集流构件在壁部的厚度方向上间隔设置,从而实现集流构件与第一焊印间隔设置,以使集流构件能够在壁部的厚度方向上与第一焊印互不接触,结构简单,且能够降低集流构件与第一端子部之间的连接难度。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壁部的厚度方向,所述集流构件背离所述电极组件的一侧凸设有第一凸部,所述第一凸部延伸至所述第一凹槽内并连接于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底面;其中,所述第一凸部面向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底面的一端设置有用于避让所述第一焊印的第一避让槽。

1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集流构件背离电极组件的一侧凸设第一凸部,使得第一凸部能够插设于第一端子部的第一凹槽内并与第一凹槽的槽底面连接,采用这种结构的集流构件一方面能够通过第一凸部起到一定的定位作用,以提升集流构件与第一端子部之间的装配精度,另一方面通过第一凸部与第一凹槽的槽底面相互连接的结构能够减少集流构件与第一端子部相互连接对其他部件带来的影响。此外,通过在第一凸部面向第一凹槽的槽底面的一端设置用于避让第一焊印的第一避让槽,使得形成于第一凹槽的槽底面上的第一焊印能够通过第一避让槽实现与集流构件在壁部的厚度方向上间隔设置,从而实现集流构件与第一焊印间隔设置,以使集流构件能够在壁部的厚度方向上与第一焊印互不接触。

18、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壁部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一避让槽的槽深为h1,满足,0.1mm≤h1≤0.5mm。

1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第一避让槽在壁部的厚度方向上的槽深设置为大于或等于0.1mm,以提升第一避让槽对第一焊印的避让效果,从而能够缓解第一焊印对集流构件的第一凸部和第一凹槽的槽底面相互连接的干涉影响,有利于提升第一凸部与第一凹槽的槽底面相互连接的质量,通过将第一避让槽在壁部的厚度方向上的槽深设置为小于或等于0.5mm,以减少第一避让槽过于浪费的现象,一方面能够提升第一凸部的结构强度,以提升第一凸部与第一凹槽的槽底面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另一方面能够降低第一避让槽的加工难度,以提升集流构件的加工效率。

20、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壁部的厚度方向,所述集流构件背离所述电极组件的一侧凸设有第一凸部,所述第一凸部延伸至所述第一凹槽内并连接于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底面;其中,所述第一焊印环绕于所述第一凸部的外侧。

2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集流构件背离电极组件的一侧凸设第一凸部,使得第一凸部能够插设于第一端子部的第一凹槽内并与第一凹槽的槽底面连接,采用这种结构的集流构件一方面能够通过第一凸部起到一定的定位作用,以提升集流构件与第一端子部之间的装配精度,另一方面通过第一凸部与第一凹槽的槽底面相互连接的结构能够减少集流构件与第一端子部相互连接对其他部件带来的影响。此外,通过将第一焊印设置为环绕于第一凸部的外侧的结构,使得形成于第一凹槽的槽底面上的第一焊印能够与集流构件间隔设置,从而实现集流构件能够在壁部的厚度方向上与第一焊印互不接触。

22、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壁部的厚度方向,所述集流构件面向所述电极组件的一侧且对应所述第一凸部的位置形成有第二凹槽。

2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集流构件面向电极组件的一侧且对应第一凸部的区域形成有第二凹槽,使得集流构件为可以通过冲压形成的结构,以在集流构件的两侧分别形成第一凸部和第二凹槽,有利于降低集流构件的制造难度。

2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端子部包括第二限位部和第二凸起;沿所述壁部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二限位部位于所述壁部背离所述电极组件的一侧,所述第二限位部被配置为与所述第一端子部配合夹持所述壁部;所述第二凸起凸设于所述第二限位部面向所述电极组件的一侧,所述第二凸起沿所述壁部的厚度方向穿设于所述安装孔内并连接于所述第一端子部。

2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二端子部设置有第二限位部和第二凸起,第二限位部位于壁部背离电极组件的一侧,以便于第二限位部能够与第一端子部配合夹持壁部,且第二凸起凸设于第二限位部面向电极组件的一侧,并穿设于安装孔内,从而使得第二端子部能够通过穿设于安装孔内的第二凸起与第一端子部相互连接,以实现第一端子部和第二端子部沿壁部的厚度方向排布且相连,进而有利于降低第一端子部和第二端子部相互连接的难度。

26、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壁部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一端子部整体位于所述壁部面向所述电极组件的一侧。

2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第一端子部设置为整体位于壁部面向电极组件的一侧的结构,从而便于对第一端子部进行装配,且无需在第一端子部上设置插设于安装孔内的凸起结构,有利于降低第一端子部的加工难度。

28、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壁部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一端子部具有背离所述电极组件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二凸起相连。

2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第一端子部背离电极组件的第二表面与第二凸起连接,使得第二凸起为与第一端子部背离电极组件的一侧的表面相互连接的结构,结构简单,便于装配,且无需在第一端子部上设置插设于安装孔内的凸起结构,有利于降低第一端子部的加工难度。

3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表面为连续设置的平面且与所述壁部的厚度方向垂直。

3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第二表面设置为与壁部的厚度方向相互垂直且连续设置的平面结构,从而便于第二端子部的第二凸起与第一端子部相互连接,且有利于提高第二端子部与第一端子部之间的连接质量。

3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极组件具有极耳,沿所述壁部的厚度方向,所述极耳连接于所述第一端子部面向所述电极组件的一侧,以电连接所述电极组件和所述第一端子部。

3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由于第一端子部背离电极组件的第二表面为平面,从而能够将第一端子部设置为板状结构,使得电极组件的极耳能够与第一端子部面向电极组件的一侧直接连接,无需设置集流构件,有利于优化电池单体的生产工艺和生产节拍,进而能够提升电池单体的生产效率,且能够降低电池单体的生产成本。

34、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壁部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一端子部具有面向所述电极组件的第三表面,所述第三表面设置有第三凹槽;其中,所述第二凸起与所述第二表面焊接连接并形成第一焊印,所述第一焊印的至少部分形成于所述第三凹槽的槽底面。

3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第一端子部面向电极组件的第三表面上设置有第三凹槽,且第二凸起与第二表面相互焊接连接形成的第一焊印的至少部分形成于第三凹槽的槽底面,使得第一焊印为延伸到第三凹槽内的结构,采用这种结构的电池单体能够从第一端子部设置有第三凹槽的一侧对第二凸起和第一端子部的第二表面进行焊接装配,以使第一端子部和第二端子部之间为从第一端子部形成有第三凹槽被减薄的区域的一侧对第一端子部和第二端子部进行焊接连接,且无需从第二端子部背离电极组件的一侧穿透第二限位部和第二凸起后与第一端子部焊接连接,从而有利于降低第一端子部和第二端子部相互焊接连接的难度和焊接连接所需的功率。

3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池单体还包括集流构件;所述集流构件设置于所述壁部与所述电极组件之间,所述集流构件连接所述第一端子部和所述电极组件,以电连接所述第一端子部和所述电极组件;其中,沿所述壁部的厚度方向,所述集流构件连接于所述第三表面,所述集流构件与所述第三凹槽的槽底面间隔设置。

3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电池单体还设置有集流构件,通过集流构件连接第一端子部和电极组件,以实现电极组件与电极端子之间的电连接,有利于降低电极组件与第一端子部之间的连接难度。此外,通过将集流构件连接于第一端子设置有第三凹槽的第三表面上,使得形成于第三凹槽的槽底面上的第一焊印能够通过第三凹槽实现与集流构件在壁部的厚度方向上间隔设置,以使第三凹槽还能够对集流构件起到避让第一焊印的作用,从而能够实现集流构件与第一焊印在壁部的厚度方向上间隔设置,以使集流构件能够在壁部的厚度方向上与第一焊印互不接触,进而能够降低第一焊印对集流构件的干涉影响,有利于提升集流构件与第一端子部之间的连接质量。

38、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壁部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三凹槽的槽深为h2,满足,0.1mm≤h2≤0.5mm。

3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第三凹槽在壁部的厚度方向上的槽深设置为大于或等于0.1mm,以提升第三凹槽对第一焊印的避让效果,从而能够缓解第一焊印对集流构件和第一端子部的第三表面相互连接的干涉影响,有利于提升集流构件与第一端子部之间的连接质量,通过将第三凹槽在壁部的厚度方向上的槽深设置为小于或等于0.5mm,以减少第三凹槽过于浪费的现象,一方面能够提升第一端子部的整体结构强度,另一方面能够降低第三凹槽的加工难度,以提升第一端子部的加工效率。

40、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壁部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一端子部具有背离所述电极组件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设置有第四凹槽,所述第二凸起插设于所述第四凹槽内并连接于所述第四凹槽的槽底面。

4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第一端子部背离电极组件的第二表面上设置第四凹槽,且第二凸起插设于第四凹槽内并与第四凹槽的槽底面相互连接,以通过这种结构能够对第一端子部和第二端子部的相互装配起到一定的定位作用,有利于提升第一端子部和第二端子部之间的装配精度,且能够降低第一端子部和第二端子部之间的装配难度。

4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凸起与所述第四凹槽的槽底面焊接连接并形成第一焊印,所述第一焊印延伸至所述第一端子部面向所述电极组件的一侧。

4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二凸起与第四凹槽的槽底面为焊接连接的结构,且第二凸起与第四凹槽的槽底面焊接连接形成的第一焊印延伸至第一端子部面向电极组件的一侧,采用这种结构的电池单体能够从第一端子部面向电极组件的一侧对第二凸起和第四凹槽的槽底面进行焊接装配,从而无需从第二端子部背离电极组件的一侧穿透第二限位部和第二凸起后与第一端子部焊接连接,有利于降低第一端子部和第二端子部相互焊接连接的难度和焊接连接所需的功率。

4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池单体还包括集流构件;所述集流构件设置于所述壁部与所述电极组件之间,所述集流构件连接所述第一端子部和所述电极组件,以电连接所述第一端子部和所述电极组件;其中,沿所述壁部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一端子部具有面向所述电极组件的第三表面,所述集流构件连接于所述第三表面,且所述集流构件背离所述电极组件的一侧设置有用于避让所述第一焊印的第二避让槽。

4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集流构件连接第一端子部和电极组件,以实现电极组件与电极端子之间的电连接,有利于降低电极组件与第一端子部之间的连接难度。此外,通过将集流构件连接于第一端子部面向电极组件的第三表面,且在集流构件背离电极组件的一侧设置用于避让第一焊印的第二避让槽,使得形成于第一端子部面向电极组件的一侧的第一焊印能够通过第二避让槽实现与集流构件在壁部的厚度方向上间隔设置,从而能够实现集流构件与第一焊印在壁部的厚度方向上不接触,进而能够降低第一焊印对集流构件的干涉影响,有利于提升集流构件与第一端子部的第三表面之间的连接质量。

4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表面凸设有第三凸起,所述第一焊印延伸至所述第三凸起面向所述电极组件的一端;其中,沿所述壁部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三凸起插设于所述第二避让槽内,且所述第三凸起与所述第二避让槽的槽底面间隔设置。

4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第一端子部的第三表面上凸设有插设于集流构件的第二避让槽内的第三凸起,且第三凸起与第二避让槽的槽底面在壁部的厚度方向上间隔设置,从而在实现延伸至第三凸起上的第一焊印与集流构件在壁部的厚度方向上间隔设置的同时还能够通过第三凸起与第二避让槽的配合对集流构件和第一端子部起到一定的定位作用,有利于提升集流构件与第一端子部之间的装配精度。

48、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壁部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三凸起与所述第二避让槽的槽底面之间的间距为h3,满足,0.1mm≤h3≤0.5mm。

4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第三凸起与第二避让槽的槽底面之间的间隔设置为大于或等于0.1mm,以提升第二避让槽对第一焊印的避让效果,从而能够缓解第一焊印对集流构件和第一端子部相互连接的干涉影响,有利于提升集流构件和第一端子部之间的连接质量,通过将第三凸起与第二避让槽的槽底面之间的间隔设置为小于或等于0.5mm,能够优化集流构件和第一端子部在壁部的厚度方向上占用的空间,且能够减少第二避让槽过于浪费的现象,一方面能够提升集流构件的结构强度,另一方面能够降低第二避让槽的加工难度,以提升集流构件的加工效率。

50、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壁部的厚度方向,所述集流构件面向所述电极组件的一侧且对应所述第二避让槽的位置形成有第二凸部。

5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集流构件面向电极组件的一侧且对应第二避让槽的区域形成有第二凸部,使得集流构件为可以通过冲压形成的结构,以在集流构件的两侧分别形成第二避让槽和第二凸部,有利于降低集流构件的制造难度。

5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子部和所述第二端子部焊接连接。

5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第一端子部和第二端子部设置为相互焊接连接的结构,有利于提升第一端子部和第二端子部之间的连接强度,以提升电极端子装配在壁部上的结构稳定性。此外,通过焊接连接第一端子部和第二端子部的结构能够代替通过铆接工艺将电极端子装配在壁部上,从而能够根据实际需求增加分体设置的第一端子部和第二端子部的径向尺寸,有利于提升第一端子部和第二端子部的结构强度。

5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子部具有第一限位部,沿所述壁部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一限位部位于所述壁部面向所述电极组件的一侧,所述第一限位部被配置为与所述第二端子部配合夹持所述壁部,以限制所述电极端子沿所述壁部的厚度方向脱离所述壁部;其中,所述电池单体还包括集流构件,所述集流构件设置于所述壁部与所述电极组件之间,所述集流构件连接所述电极组件和所述第一限位部。

5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端子部设置有第一限位部,第一限位部位于壁部面向电极组件的一侧,以便于第一限位部能够与第二端子部配合夹持壁部,且电池单体内还设置有集流构件,通过集流构件连接第一端子部的第一限位部和电极组件能够实现电极组件与电极端子之间的电连接,采用这种结构一方面能够降低电极组件与电极端子之间的电连接难度,另一方面能够降低集流构件与第一端子部之间的装配难度。

5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子部与所述第二端子部焊接连接,所述集流构件与所述第一限位部焊接连接;其中,沿所述壁部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一限位部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端子部与所述第二端子部焊接连接的区域的厚度。

5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由于第一限位部位于壁部面向电极组件的一侧,从而通过将第一限位部的厚度设置为大于第一端子部与第二端子部焊接连接的区域的厚度,以实现第一端子部为在第一限位部的区域加厚的结构,进而能够缓解集流构件与第一限位部焊接连接时焊穿第一限位部的现象,以降低集流构件与第一限位部相互焊接连接时对电池单体的壁部或其他部件造成的影响。

5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集流构件与所述第一限位部焊接连接并形成第二焊印;所述电池单体还包括密封件,所述密封件设置于所述壁部与所述电极端子之间,且所述密封件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安装孔内,以密封所述电极端子与所述安装孔的孔壁面之间的间隙,沿所述壁部的厚度方向,所述密封件具有抵靠面,所述抵靠面抵靠于所述第一限位部背离所述电极组件的一侧;其中,所述第二焊印在所述壁部的厚度方向上的投影与所述抵靠面不重叠。

5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集流构件与第一限位部焊接连接形成的第二焊印设置为在壁部的厚度方向上的投影与密封件的抵靠面不重叠,使得第二焊印和密封件抵靠在第一限位部上的抵接面为在壁部的厚度方向上错位设置的结构,从而能够降低集流构件与第一限位部相互焊接时对密封件的影响,有利于缓解密封件被烧坏的现象,进而能够有效提升密封件对电极端子与安装孔的孔壁面的密封效果。

6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集流构件与所述第一限位部焊接连接;所述电池单体还包括密封件,所述密封件设置于所述壁部与所述电极端子之间,且所述密封件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安装孔内,以密封所述电极端子与所述安装孔的孔壁面之间的间隙;其中,沿所述壁部的厚度方向,所述密封件与所述第一限位部间隔设置。

6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第一限位部和密封件在壁部的厚度方向上间隔设置,从而能够减少集流构件与第一限位部相互焊接时对密封件的影响,有利于缓解密封件被烧坏的现象,进而能够有效提升密封件对电极端子与安装孔的孔壁面的密封效果。

6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池单体还包括第一绝缘件;沿所述壁部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一绝缘件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壁部之间,以绝缘隔离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壁部;其中,所述第一绝缘件延伸至所述密封件与所述第一限位部之间,以分隔所述密封件与所述第一限位部。

6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电池单体内还设置有用于绝缘隔离第一限位部和壁部的第一绝缘件,以降低第一限位部和壁部之间的短接风险,且通过将第一绝缘件设置为延伸至密封件和第一限位部之间,使得第一绝缘件能够对密封件和第一限位部起到分隔作用,以使密封件和第一限位部在壁部的厚度方向上分别位于第一绝缘件的两侧,从而能够进一步减少集流构件与第一限位部相互焊接时对密封件的影响,有利于进一步缓解密封件被烧坏的现象。

6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集流构件与所述第一限位部焊接连接并形成第二焊印;所述电池单体还包括密封件,所述密封件设置于所述壁部与所述电极端子之间,且所述密封件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安装孔内,以密封所述电极端子与所述安装孔的孔壁面之间的间隙,沿所述壁部的厚度方向,所述密封件抵靠于所述第一限位部背离所述电极组件的一侧;其中,沿所述壁部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二焊印与所述密封件之间的距离为l,满足,0.1mm≤l≤1.3mm。

6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第一限位部与集流构件相互焊接连接形成的第二焊印与密封件在壁部的厚度方向上的间距设置为大于或等于0.1mm,以减少集流构件与第一限位部相互焊接时对密封件的影响,有利于缓解密封件被烧坏的现象,进而能够有效提升密封件对电极端子与安装孔的孔壁面的密封效果。通过将第一限位部与集流构件相互焊接连接形成的第二焊印与密封件在壁部的厚度方向上的间距设置为小于或等于1.3mm,以减少第二焊印与密封件之间的间距过大而造成第二焊印和密封件所占用的空间过大的现象,有利于提升电池单体的能量密度,且能够降低密封件的装配难度。

66、在一些实施例中,沿垂直于所述壁部的厚度方向的方向,所述第一端子部和所述第二端子部不重叠。

6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第一端子部和第二端子部设置为在垂直于壁部的厚度方向的方向上互不重叠,使得第一端子部和第二端子部为沿壁部的厚度方向排布且互不嵌设的结构,从而便于连接第一端子部和第二端子部,且能够优化电极端子的整体重量,以提升电池单体的能量密度。

6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子部具有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二端子部具有第二限位部;其中,沿所述壁部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一限位部位于所述壁部面向所述电极组件的一侧,所述第二限位部位于所述壁部背离所述电极组件的一侧,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被配置为配合夹持所述壁部。

6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端子部具有位于壁部面向电极组件的一侧的第一限位部,且第二端子部具有位于壁部背离电极组件的一侧的第二限位部,使得壁部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之间,以使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能够配合夹持壁部,从而通过这种结构能够实现第一端子部和第二端子部能够配合夹持壁部,以限制电极端子沿壁部的厚度方向脱离壁部,结构简单,且便于装配。

7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池单体还包括第一绝缘件;沿所述壁部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一绝缘件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壁部之间,以绝缘隔离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壁部。

7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电池单体还设置有第一绝缘件,且第一绝缘件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限位部与壁部之间,使得第一绝缘件能够起到绝缘隔离第一限位部和壁部的作用,从而能够降低第一限位部与壁部之间的短接风险,有利于提升电池单体的使用可靠性。

7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池单体还包括第二绝缘件;沿所述壁部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二绝缘件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限位部和所述壁部之间,以绝缘隔离所述第二限位部和所述壁部。

7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电池单体还设置有第二绝缘件,且第二绝缘件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二限位部与壁部之间,使得第二绝缘件能够起到绝缘隔离第二限位部和壁部的作用,从而能够降低第二限位部与壁部之间的短接风险,有利于提升电池单体的使用可靠性。

74、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壁部的厚度方向,所述壁部背离所述电极组件的一侧设置有容纳槽,所述安装孔设置于所述容纳槽的槽底面,所述第二绝缘件的至少部分容纳于所述容纳槽内。

7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壁部背离电极组件的一侧上设置用于容纳第二绝缘件的容纳槽,从而便于将第二绝缘件装配至第二限位部与壁部之间,能够对第二绝缘件起到装配定位的作用,有利于降低第二绝缘件的装配难度,且能够对第二绝缘件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以降低第二绝缘件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磨损或损坏等现象。

7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端子部包括相互复合的第一材质层和第二材质层,所述第一材质层与所述第一端子部相连,所述第二材质层用于与汇流部件相连;其中,所述第一材质层的材质和所述第二材质层的材质不同,所述第一材质层的材质与所述第一端子部的材质相同,所述第二材质层的材质与所述汇流部件的材质相同。

7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第二端子部设置为由相互复合连接的第一材质层和第二材质层组成,且第一材质层的材质与第一端子部的材质相同,第二材质层的材质与汇流部件的材质相同,以实现第一端子部能够与材质相同的电极组件的极耳相连,且使得第二端子部的第二材质层能够与材质相同的汇流部件相连,从而通过这种结构的电极端子能够实现不同材质的电极组件的极耳与汇流部件之间的连接,有利于提高过流效果,且能够缓解不同材质之间相互装配连接带来的质量问题。

7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材质层和所述第二材质层沿所述壁部的厚度方向层叠设置,所述第一材质层位于所述第二材质层面向所述电极组件的一侧。

7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第二端子部的第一材质层和第二材质层设置为沿壁部的厚度方向层叠设置的结构,且第一材质层位于第二材质层面向电极组件的一侧,采用这种结构的第二端子部一方面能够实现第一材质层与第一端子部面向设置,以便于第一材质层与第一端子部相互装配连接,另一方面便于将第一材质层和第二材质层复合连接在一起,有利于降低第一材质层和第二材质层复合连接的难度。

8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壳包括壳体和端盖;所述壳体的内部形成具有开口的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用于容纳所述电极组件;所述端盖封闭所述开口;其中,所述端盖为所述壁部。

8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外壳的壁部设置为外壳用于封闭壳体的开口的端盖,采用这种结构的电池单体便于在端盖上装配电极端子,且便于将电极端子与电极组件相互装配连接,有利于降低电池单体的装配难度,以提升电池单体的生产效率。

8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壳包括壳体和端盖;所述壳体包括一体成型的侧壁和所述壁部,所述侧壁围设于所述壁部的周围,沿所述壁部的厚度方向,所述侧壁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壁部,另一端围合形成开口,所述侧壁和所述壁部共同界定出用于容纳所述电极组件的容纳腔;所述端盖封闭所述开口。

8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外壳的壁部设置为壳体在壁部的厚度方向上与端盖相对设置的一个壁,采用这种结构的电池单体能够使得外壳安装有电极端子的区域远离端盖,且使得壁部与端盖之间不存在直接连接关系,从而能够缓解电极端子等部件对壁部进行拉扯或扭转时产生的力作用在端盖上的现象,以降低端盖与壳体之间出现连接失效的风险,进而有利于降低电池单体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漏液的风险。

84、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池,包括上述的电池单体。

85、第三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用电装置,包括上述的电池单体,所述电池单体用于提供电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