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用电设备和储能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110224发布日期:2024-02-22 21:09阅读:13来源:国知局
电池、用电设备和储能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实施例涉及电池,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池、用电设备和储能设备。


背景技术:

1、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新能源产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新能源产业中,电池技术是关乎其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在电池技术的发展中,除了提高电池的电学性能外,安全问题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果电池的安全问题不能保证,那该电池就无法使用,降低了电池的使用性能。

2、因此,如何提高电池的使用性能已成为本领域中一个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用电设备和储能设备,能够提高电池的使用性能。

2、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包括:电池单体,该电池单体的第一壁设置有泄压机构;支撑部件,用于支撑该电池单体,该支撑部件包括相连的第一支撑部件和第二支撑部件,该第一支撑部件与该第二支撑部件位于该电池单体的同一侧,该第一支撑部件位于该第一壁和该第二支撑部件之间且附接于该第一壁,该第一支撑部件设置有与该泄压机构对应的第一通孔,该第二支撑部件设置有与该泄压机构对应的第二通孔;第一防护部件,该第一防护部件用于封闭该第二通孔,该第一防护部件用于在该泄压机构致动时被破坏,以使来自该电池单体的排放物穿过该第二支撑部件。

3、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在该电池中设置支撑部件与第一防护部件,该支撑部件包括相连的第一支撑部件和第二支撑部件,该第一支撑部件与该第二支撑部件位于该电池单体的同一侧,该第一支撑部件位于该第一壁和该第二支撑部件之间且附接于该第一壁,该第二支撑部件设置有与该泄压机构对应的第二通孔,该第一防护部件用于封闭该第二通孔,该第一防护部件用于在该泄压机构致动时被破坏,以使来自该电池单体的排放物穿过该第二支撑部件,这样,在电池单体发生热失控时,该第一防护部件的设置能够降低来自该第一防护部件的远离该泄压机构一侧的排放物通过该第二通孔流向该泄压机构的风险,以减小对电池单体的热影响,降低对泄压机构的致动性能的影响,进而提高该电池的使用性能。

4、在一些实现方式中,该第一防护部件设置在该第二支撑部件的远离该第一壁的表面。这样,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在电池单体发生热失控时,该第一防护部件在电池单体的泄压机构致动时被破坏,能够有效降低来自该第一防护部件的远离该泄压机构一侧的排放物通过该第二通孔流向该泄压机构的风险,以减小对泄压机构的致动性能的影响,提高电池的使用性能,同时该设置方式简单,易于加工制造。

5、在一些实现方式中,该第一防护部件设置有第一薄弱区,该第一薄弱区被配置为在该泄压机构致动时能够被该排放物破坏,以使该排放物穿过该第一薄弱区。

6、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防护部件上设置有第一薄弱区,且该第一薄弱区被配置为在该泄压机构致动时能够被排放物所破坏,即在电池单体的内部压力或温度达到阈值时使得该排放物能够及时迅速地穿过该第一薄弱区,以实现对电池单体的快速泄压,减小因该排放物在该第一防护部件的靠近电池的泄压机构一侧的堆积而对泄压机构的致动性能造成的影响,从而提高电池的使用性能。

7、在一些实现方式,该第一薄弱区满足以下中的至少一项:该第一薄弱区的材料的熔点小于该第一防护部件的其余部分的材料的熔点;该第一薄弱区的厚度小于该第一防护部件的其余部分的厚度;该第一薄弱区的垂直于该第一防护部件的厚度方向上的表面设置有刻痕。

8、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薄弱区设置为以下中的至少一项:该第一薄弱区处的材料的熔点小于该第一防护部件的其余部分的材料的熔点;该第一薄弱区的厚度小于该第一防护部件的其余部分的厚度;该第一薄弱区的垂直于该第一防护部件的厚度方向上的表面设置有刻痕,使得该第一薄弱区相较于该第一防护部件的其余部分更易被电池单体的排放物所破坏,在电池单体的内部压力或温度达到阈值时使得该排放物能够及时迅速地穿过该第一薄弱区,以实现电池单体的快速泄压,减小因该排放物在该第一防护部件的靠近电池单体的泄压机构的一侧的堆积而对该泄压机构的致动性能造成的影响,从而提高电池的使用性能。

9、在一些实现方式中,该泄压机构的数量为多个,该第一防护部件上设置有多个该第一薄弱区,多个该第一薄弱区与多个该泄压机构一一对应。这样,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在该第一防护部件上设置多个第一薄弱区,且多个该第一薄弱区与多个该泄压机构一一对应,在电池单体发生热失控时,即在电池单体的内部压力或温度达到阈值时使得电池单体产生的排放物能够及时迅速地穿过与其对应的第一薄弱区,以实现对电池单体的快速泄压,并同时减小该排放物对其它电池单体的泄压机构的致动性能的影响,从而提高电池的使用性能。

10、在一些实现方式中,在垂直于该第一防护部件的厚度方向的平面上,该第一防护部件的投影覆盖该泄压机构的投影。

11、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在垂直于该第一防护部件的厚度方向的平面上,通过将该第一防护部件的投影设置为覆盖该泄压机构的投影,使得该第一防护部件能够进一步降低来自该第一防护部件的远离该泄压机构一侧的排放物通过该第一防护部件流向该泄压机构的风险,从而降低对该泄压机构的致动性能所造成的影响,进而提高该电池的使用性能。

12、在一些实现方式中,该电池还包括:第二防护部件,该第二防护部件用于封闭该第一通孔,该第二防护部件用于在该泄压机构致动时被破坏,以使来自该电池单体的排放物穿过该第一支撑部件。

13、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在该电池中设置第二防护部件,该第二防护部件用于封闭第一通孔,且该第二防护部件用于在该泄压机构致动时被破坏,以使来自该电池单体的排放物穿过该第一支撑部件,这样,在电池单体发生热失控时,该第二防护部件的设置能够降低来自该第二防护部件的远离该泄压机构一侧的排放物通过该第一通孔流向该泄压机构的风险,以减小对电池单体的热影响,降低对泄压机构的致动性能的影响,进而提高该电池的使用性能。

14、在一些实现方式中,该第二防护部件设置在该第一支撑部件的远离该第一壁的表面。这样,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在电池单体发生热失控时,该第二防护部件在电池单体的泄压机构致动时被破坏,能够有效降低来自该第二防护部件的远离该泄压机构一侧的排放物通过该第一通孔流向该泄压机构的风险,以减小对泄压机构的致动性能的影响,提高电池的使用性能,同时该设置方式简单,易于加工制造。

15、在一些实现方式中,该第二防护部件上设置有第二薄弱区,该第二薄弱区被配置为在该泄压机构致动时能够被该排放物破坏,以使该排放物穿过该第二防护部件。

16、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二防护部件上设置有第二薄弱区,且该第二薄弱区被配置为在该泄压机构致动时能够被排放物所破坏,即在电池单体的内部压力或温度达到阈值时使得该排放物能够及时迅速地穿过该第二薄弱区,以实现对电池单体的快速泄压,减小因该排放物在该第二防护部件的靠近电池的泄压机构一侧的堆积而对泄压机构的致动性能造成的影响,从而提高电池的使用性能。

17、在一些实现方式中,该第二薄弱区满足以下中的至少一项:该第二薄弱区的材料的熔点小于该第二防护部件的其余部分的材料的熔点;该第二薄弱区的厚度小于该第二防护部件的其余部分的厚度;该第二薄弱区的垂直于该第二防护部件的厚度方向上的表面设置有刻痕。

18、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二薄弱区设置为以下中的至少一项:该第二薄弱区处的材料的熔点小于该第二防护部件的其余部分的材料的熔点;该第二薄弱区的厚度小于该第二防护部件的其余部分的厚度;该第二薄弱区的垂直于该第二防护部件的厚度方向上的表面设置有刻痕,使得该第二薄弱区相较于该第二防护部件的其余部分更易被电池单体的排放物所破坏,在电池单体的内部压力或温度达到阈值时使得该排放物能够及时迅速地穿过该第二薄弱区,以实现电池单体的快速泄压,减小因该排放物在该第二防护部件的靠近电池单体的泄压机构的一侧的堆积而对该泄压机构的致动性能造成的影响,从而提高电池的使用性能。

19、在一些实现方式中,该电池还包括:隔离部件,该隔离部件连接于该第一支撑部件,该第一支撑部件通过粘接剂附接于该第一壁,该隔离部件被配置为防止该粘接剂施加在该泄压机构所在的区域。

20、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在该电池中设置隔离部件,且该隔离部件连接于该第一支撑部件,在该第一支撑部件通过粘接剂附接于该第一壁的情况下,该隔离部件被配置为防止粘接剂施加在该泄压机构所在的区域,能够有效降低因粘接剂进入到泄压机构处而对该泄压机构的致动性能所造成的影响,进而提高该电池的使用性能。

21、在一些实现方式中,该隔离部件设置有开口朝向该电池单体的凹槽,该凹槽的至少部分侧壁位于该第一通孔内,该凹槽的外缘连接于该侧壁并设置在该第一支撑部件和该第一壁之间。

22、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将该隔离部件设置为开口朝向该电池单体的凹槽,该凹槽的至少部分侧壁位于该第一通孔内,该凹槽的外缘连接于该侧壁并设置在该第一支撑部件和该第一壁之间,在该第一支撑部件被配置为通过粘接剂附接于该第一壁的情况下,能够有效防止该粘接剂施加在该支撑部件与该泄压机构之间,有效降低因粘接剂进入到泄压机构处而对该泄压机构的致动性能所造成的影响,进而提高该电池的使用性能。

23、在一些实现方式中,该凹槽的底壁被配置为在该泄压机构致动时能够被该排放物破坏,以使该排放物穿过该隔离部件。

24、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将该凹槽的底壁设置为在泄压机构致动时能够被电池单体泄放的排放物所破坏,并使得该排放物穿过该隔离部件,从而使得排放物可以及时排出,减小因该排放物在该凹槽中的堆积而对该泄压机构的致动性能造成的影响,从而减小对电池单体的热影响,提高电池的使用性能。

25、在一些实现方式中,该凹槽的底壁设置有第三薄弱区,该第三薄弱区被配置为在该泄压机构致动时能够被该排放物破坏,以使该排放物穿过该隔离部件。

26、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在该凹槽的底壁设置有第三薄弱区,且该第三薄弱区被配置为在该泄压机构致动时能够被该排放物所破坏,即在电池单体的内部压力或温度达到阈值时使得该排放物能够及时迅速地穿过该隔离部件,以实现对电池单体的快速泄压,有效降低因该排放物在该凹槽中的堆积而对该泄压机构的致动性能造成的影响,从而提高电池的使用性能。

27、在一些实现方式中,该第三薄弱区满足以下中的至少一项:该第三薄弱区的材料的熔点小于该隔离部件的其余部分的材料的熔点;该第三薄弱区的厚度小于该隔离部件的其余部分的厚度;该第三薄弱区的垂直于该隔离部件的厚度方向上的表面设置有刻痕。

28、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三薄弱区设置为以下中的至少一项:该第三薄弱区的材料的熔点小于该隔离部件的其余部分的材料的熔点;该第三薄弱区的厚度小于该隔离部件的其余部分的厚度;该第三薄弱区的垂直于该隔离部件的厚度方向上的表面设置有刻痕,使得该第三薄弱区相较于该隔离部件的其余部分更易被电池单体的排放物所破坏,在电池单体的内部压力或温度达到阈值时使得该排放物能够及时迅速地穿过该第三薄弱区,以实现电池单体的快速泄压,减小因该排放物在该隔离部件的靠近电池单体的泄压机构的一侧的堆积而对该泄压机构的致动性能造成的影响,从而提高电池的使用性能。

29、在一些实现方式中,该电池还包括:第三防护部件,连接于该隔离部件的背离该泄压机构的表面,以对该隔离部件进行防护。

30、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在电池中设置第三防护部件,该第三防护部件连接于该隔离部件的背离该泄压机构的表面,使得该第三防护部件能够对该隔离部件进行防护,以降低该隔离部件的背离泄压机构的表面在受到振动、冲击、高温等情况下发生损坏的可能性,进而提高该电池的使用性能。

31、在一些实现方式中,该隔离部件和该第三防护部件被配置为在该泄压机构致动时能够被来自该电池单体的排放物破坏,以使该排放物穿过该隔离部件和该第三防护部件。

32、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将该隔离部件和该第三防护部件配置为在该泄压机构致动时能够被来自电池单体的排放物破坏,以使该排放物穿过该隔离部件和该第三防护部件,从而在泄压机构的致动过程中,以使得该泄压机构排出的排放物可以顺利地经过该隔离部件和第三防护部件排出该电池的电气腔,以减小对电池单体的热影响,提高该电池的使用性能。

33、在一些实现方式中,该第三防护部件的熔点大于该隔离部件的熔点。

34、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将该第三防护部件连接于该隔离部件的背离该泄压机构的表面,且将该第三防护部件的熔点设置为大于该隔离部件的熔点,从而能够降低该隔离部件的背离泄压机构的表面在受到振动、冲击、高温等情况下发生损坏的可能性,提高该电池的使用性能。

35、在一些实现方式中,该第一防护部件的材料为以下材料中的一种:聚丙烯、聚碳酸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云母、玻璃纤维、陶瓷纤维,聚乙烯环氧树脂。这样,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将该第一防护部件的材料设置为以下材料中的一种:聚丙烯、聚碳酸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云母、玻璃纤维、陶瓷纤维,聚乙烯环氧树脂,能够有效提高该第一防护部件的绝缘性能,降低电池内部发生短路的风险,进而提高电池的使用性能。

36、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用电设备,包括第一方面的任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的电池,该电池用于为该用电设备提供电能。

37、在一些实现方式中,该用电设备可为车辆、船舶或航天器等。

38、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储能设备,包括第一方面的任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的电池,该电池用于为该储能设备储存电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