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管理部件、热管理组件、电池及用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865762发布日期:2023-10-27 00:44阅读:36来源:国知局
热管理部件、热管理组件、电池及用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电池,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热管理部件、热管理组件、电池及用电装置。


背景技术:

1、近些年,新能源汽车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在电动汽车领域,动力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动力源,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电池由箱体和容纳于箱体内的多个电池单体组成。其中,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不论在安全性方面,还是使用寿命上均有着较高的要求。其中,电池内的电池单体在不断的充放电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由此会在箱体内设置用于调节电池单体的温度的热管理部件,但是,现有的热管理部件的存在制造公差且生产质量较差,从而导致热管理部件与电池单体之间的装配精度较差,不利于对电池单体的温度进行调节。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热管理部件、热管理组件、电池及用电装置,能够有效提升热管理部件的制造精度。

2、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热管理部件,包括两个平直壁和两个弯折壁;两个平直壁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两个弯折壁沿第二方向分别连接于平直壁的两端,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两个弯折壁和两个平直壁围合形成容纳空间,容纳空间用于容纳换热介质。

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热管理部件具有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平直壁,且两个平直壁的同一端通过一个弯折壁相连,以围合形成用于容纳换热介质的容纳空间,从而能够实现热管理部件进行温度管理的功能,采用这种结构的热管理部件在制造过程中对热管理部件沿第一方向压缩时便于弯折壁进行变形,从而能够通过压缩来吸收热管理部件的制造公差,以控制热管理部件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进而能够有效提升热管理部件的制造精度,以保证热管理部件与电池单体之间的装配精度,有利于热管理部件对电池单体进行温度调节。

4、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二方向,弯折壁向背离容纳空间的方向弯曲。

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弯折壁设置为在第二方向上往背离容纳空间的方向弯曲的结构,即弯折壁在热管理部件的两端向外凸起,采用这种结构一方面便于制造,有利于降低热管理部件的制造难度,另一方面能够有效缓解弯折壁与平直壁的连接处在对热管理部件进行压缩吸收制造公差时出现破裂的现象。

6、在一些实施例中,弯折壁包括第一段和两个第二段,一个第二段、第一段和另一个第二段依次连接,两个第二段分别连接于两个平直壁;其中,第二段相对于与其相连的平直壁倾斜设置,且沿第一方向,第一段位于两个平直壁之间。

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弯折壁具有与两个平直壁分别连接的第二段和连接于两个第二段之间的第一段,且第二段在第一方向上往靠近另一个第二段的方向弯折,使得两个第二段之间的距离在第二方向上往靠近第一段的方向逐渐减小,以使弯折壁形成收缩的结构,从而在对热管理部件进行压缩吸收制造公差时使得第二段能够相对第一段变形,以便于对热管理部件进行压缩吸收制造公差。

8、在一些实施例中,平直壁的壁厚为l1,第一段的壁厚为l2,满足,l2>l1。

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弯折壁的第一段的壁厚设置为大于平直壁的壁厚,以增加弯折壁的第一段的结构强度和抗变形能力,从而在对热管理部件进行压缩吸收制造公差时,能够有效缓解弯折壁的第一段发生变形或曲率半径变化过大的现象,有利于保证弯折壁的第一段保持原本的结构形状,进而能够减少热管理部件压缩过度或被压溃的现象,以降低弯折壁在热管理部件的压缩过程中出现被压坏或压裂的风险。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二方向,第一段为向背离容纳空间的方向弯曲的圆弧形结构。

1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第一段设置为向外弯曲的圆弧型结构,一方面便于第一段和第二段相连,有利于降低制造难度,另一方面能够实现第一段与第二段之间的弧形过度,以缓解第一段和第二段的连接处的曲率半径过小的现象,从而能够有效降低第一段和第二段的连接处在热管理部件的压缩过程中出现被压坏或压裂的风险。

1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段的壁厚从连接于平直壁的一端向连接于第一段的一端逐渐增大。

1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第二段的壁厚设置为从连接平直壁的一端到连接第一段的一端逐渐增大的结构,以便于将第一段的壁厚制造成大于平直壁的壁厚的结构,有利于降低制造难度。

14、在一些实施例中,热管理部件还包括加强部;沿第一方向,加强部设置于两个第二段之间。

1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沿第一方向在两个第二段之间设置加强部,使得加强部能够对两个第二段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以增加弯折壁的第一段的抗变形能力,从而在对热管理部件进行压缩吸收制造公差时,能够有效缓解弯折壁的第一段发生变形或曲率半径变化过大的现象,有利于保证弯折壁的第一段保持原本的结构形状,进而能够减少热管理部件压缩过度或被压溃的现象,以降低弯折壁在热管理部件的压缩过程中出现被压坏或压裂的风险。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加强部的一端连接于两个第二段中的一者,另一端与两个第二段中的另一者间隔设置。

1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加强部设置为与一个第二段相连,并与另一个第二段间隔设置,使得加强部在对两个第二段起到支撑作用的同时能够预留压缩余量,以便于对热管理部件进行压缩吸收制造公差。

18、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加强部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第二段。

1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加强部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二段相连,采用这种结构能够有效提升加强部与弯折壁之间的连接强度,有利于提高加强部对两个第二段的支撑效果。

20、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二方向,加强部与第一段间隔设置。

2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加强部与第一段在第二方向上间隔设置,以使加强部与第一段在第二方向上存在间隙,从而有利于降低热管理部件的制造难度。

22、在一些实施例中,热管理部件还包括多个分隔部;多个分隔部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布,分隔部倾斜设置于两个平直壁之间且与两个平直壁相连,多个分隔部被配置为将容纳空间分隔为多个介质流道,介质流道用于容纳换热介质。

2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热管理部件的容纳空间内设置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布的多个分隔部,以将容纳空间分隔为多个用于供换热介质流动的介质流道,从而便于控制换热介质在热管理部件内的流速和流量。此外,通过将分隔部倾斜设置并连接在两个平直壁之间,使得分隔部在热管理部件沿第一方向被压缩吸收制造公差时便于变形,从而有利于降低热管理部件被压缩的难度。

24、在一些实施例中,分隔部在其厚度方向上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两个平直壁包括第一平直壁和第二平直壁,第一平直壁具有面向介质流道的第三表面,第二平直壁具有面向介质流道的第四表面;第一表面分别与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呈锐角设置和钝角设置,第二表面分别与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呈钝角设置和锐角设置;其中,第一表面与第三表面通过第一倒角面相连;和/或,第二表面与第四表面通过第二倒角面相连。

2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将分隔部与平直壁成锐角设置的两个表面通过倒角面相连,以增加分隔部与平直壁相连的部分在第二方向上的厚度,从而一方面能够提升分隔部与平直壁的连接稳定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能够缓解分隔部与平直壁之间出现裂缝的现象。

26、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平直壁面向容纳空间的一侧凸设有支撑部,支撑部的尺寸小于两个平直壁之间的距离。

2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平直壁面向容纳空间的一侧设置支撑部,且支撑部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小于两个平直壁之间的距离,也就是说,支撑部设置于一个平直壁上,并与另一个平直壁在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采用这种结构的热管理部件通过支撑部在热管理部件被压缩吸收制造公差时能够对两个平直壁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以缓解热管理部件压缩过度或被压溃的现象,从而有利于保证换热介质在容纳空间内的通畅性。

28、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平直壁均设置有支撑部,沿第一方向,两个平直壁上的支撑部的投影不重叠。

2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两个平直壁上均设置支撑部,且两个平直壁上的支撑部在第一方向上的投影互不重叠,从而有利于提升支撑部对两个平直壁的支撑效果,以进一步降低热管理部件压缩过度或被压溃的风险。

30、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热管理组件,包括第一汇流件、第二汇流件和上述的热管理部件;沿第三方向,第一汇流件和第二汇流件分别连接于热管理部件的两端,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两两垂直;其中,第一汇流件和第二汇流件分别具有介质入口和介质出口,介质入口和介质出口均与容纳空间连通。

3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热管理组件还设置有在第三方向上连接于热管理部件的两端的第一汇流件和第二汇流件,且第一汇流件和第二汇流件分别设置有介质入口和介质出口,从而通过将容纳空间的两端分别与介质入口和介质出口连通能够实现换热介质流入或流出容纳空间,以实现热管理组件的热管理功能。

32、第三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池,包括箱体、电池单体和上述的热管理组件;热管理组件设置于箱体内,热管理组件用于调节电池单体的温度。

33、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单体具有第一侧面,第一侧面为电池单体的外表面中面积最大的面,第一侧面抵靠于平直壁。

34、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热管理部件的平直壁设置为抵靠于电池单体的第一侧面上,也就是说,热管理部件设置于电池单体的表面积最大的一侧,从而能够保证电池单体与热管理部件具有足够的换热面积,有利于提升热管理部件对电池单体的热管理能力,进而能够有效降低电池在使用过程中因温升带来的安全隐患。

35、第四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用电装置,包括上述的电池,电池用于提供电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