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关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15006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开关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开关装置,特别是涉及适合于进行电钻、电动改锥一类的电动工具的正反转切换和旋转速度切换等的开关装置。
图29所示是电动工具例如电钻中使用的常规开关装置-触发开关的主要部分的电原理图,图30是其截面图,图31是其省略一部分后的平面图。
该触及开关包括对应于切换用于驱动钻头的直流电机正反转的切换杆50的操作、用于联动切换直流电机51两端的接续的一对开关开关73、74;当为使钻头旋转而被手指扣紧操作的操作杆(触发器)53处于没被扣紧的空档位置时,将直流电机51的两端短路而实现制动的制动开关54;通过用于控制旋转速度的FET连接直流电源与直流电机5的第1开关56;以及当操作杆53被扣紧到最大的位置时,将直流电机51与直流电源短路连接而使直流电机51全速旋转的第2开关57及二极管58。
如图30所示,制动开关54包括配置在被复位弹簧59向箭头C方向吸附的操作轴60上的用于制动的可动触点61、将该可动触点61向箭头C方向吸附的螺旋弹簧62、以及配置在机箱侧面的用于制动的上下固定触点63、64。当操作杆53处于没有被手指往图30中箭头D方向扣紧的空档位置时,用于制动的可动触点61压接在用于制动的两个固定触点63、64上,制动开关54接通,直流电机51处于被制动状态。
第1开关56包括配置在机箱内上部的固定触点65以及可动片68。可动片68上面有被螺旋弹簧66吸附在固定触点65上的可动触点67。在空档时,可动片68的游动端(游端)骑在操作轴60柱塞部分60a的上方的凸起部分60b上,两触点65、67脱离,第1开关56断开。
第2开关57包括配置在机箱下部的固定触点69和可动片72。可动片72上面有被螺旋弹簧70吸附在固定触点69上的可动触点71。在空档时,可动片72的游动端骑在操作轴60的柱塞部分60a的下方的凸起部分60c上,两触点69、71脱离,第2开关57断开。
对应于切换杆50的切换操作而联动切换直流电机51两端接续的第一、第二切换开关73、74分别包括分别与直流电机51的两端连接的固定触点75、76;对应于切换杆50的操作而进行切换动作的切换触点77、78;接在直流电源正极上的固定触点79、80;以及通过第1开关56、第2开关57和FET55接在直流电源负极上的固定触点81、82。
作为操作部分的切换杆50可以对应于切换操作而以旋转支点83为中心转动。如图30以及图31所示,配备有第一切换开关73、第二切换开关74的各切换触点77、78、作为切换部分的切换凸轮84的突头84a咬合在此切换杆50的顶端上。对应于切换杆50的切换操作,切换凸轮84通过上述突头84a以不同于切换杆50的旋转支点83的支点85为中心转动。如图31所示,此切换凸轮84的周围配置着第一切换开关73、第二切换开关74的各固定触点75、76、79~82。另外,在图31中,90为散热板,91为螺钉。
图32表示此切换凸轮84的各切换触点77、78与各固定触点75、76、79~82的接触状态。其中图(A)表示中间状态,图(B)表示正转状态,图(C)表示反转状态。
当切换杆50处于中间位置时,切换凸轮84的各切换触点77、78仅仅分别与分别被连接在直流电机51两端的固定触点75、76相接触。如果施行切换操作将切换杆50从中间位置变为选择正转状态,切换凸轮84转动,通过切换触点77使得固定触点75与固定触点79(80)接触,同时通过切换触点78使得固定触点76与固定触点81(82)接触,进入正转状态。另外,如果反方向施行切换操作将切换杆50变为选择反转状态,切换凸轮84转动,通过切换触点77使得固定触点75与固定触点81(82)接触,同时通过切换触点78使得固定触点76与固定触点79(80)接触,进入反转状态。
下面就此常规的触点开关的动作进行说明。
现假定通过切换杆50选择了正转状态,切换开关的状况如图32(B)所示。
首先,当操作杆53没有被手指施加扣紧操作而处于空档位置时,如上所述,制动开关54接通,而第1开关56、第2开关57断开。
其次,当对处于空档位置的操作杆53施加扣紧操作时,过了空隙行程后,与操作杆53联动的操作轴60上的用于制动的可动触点61从用于制动的固定触点63、64脱离,制动开关54断开。其次,如图33所示,第1开关56的可动片68的游动端越过了操作轴60的柱塞部分60a上方的凸起部分60b,可动触点67转动并接触到固定触点65,第1开关56接通,使直流电机51供上电源,开始正转。另外,对应于操作杆53扣紧量的不同,配置在操作轴60的柱塞部分60a上的电刷88在未在图中画出的线路板上的电阻上滑动,与滑动位置相对应的电流通过用于控制旋转速度的FET 55供应给直流电机51,直流电机51即以对应于操作杆53的扣紧量的旋转速度转动。
而且,当操作杆53的扣紧量达到一定值时,第2开关57的可动片72的游动端越过操作轴60的柱塞部分60a下方的凸起部分60c,可动触点71转动并接触到固定触点69,第2开关57接通,直流电机51与直流电源被短路连接,直流电机51全速旋转。
另一方面,当操作杆53的扣紧解除时,在复位弹簧59的作用下,操作轴60沿箭头C方向移动,与扣紧时的动作正好相反,第2开关57断开后,第1开关56断开,使电源供给中断。进而,制动开关54接通并使得直流电机51两端被短路,直流电机51处于被制动状态。
而且,当通过切换正反转的切换杆50选择了反转状态时,与上述情况同样直流电机51反转。
这种常规的触发开关中作为主要开关部分的第1、第2开关如图30所示有两个可动片68、72;有顶住可动片68、72的两根螺旋弹簧66、70;还有连接并支撑各可动片68、72的端子板89。部件个数多,因而存在组装性差、制造成本高的问题。
此外,如上所述,用于切换作为负荷的直流电机的正反转的机构由作为操作部分的切换杆50、作为切换部分的相应于此切换杆50的切换操作而转动的切换凸轮84以及其它零碎部品构成,因此存在组装工时多、费用高的问题。
而且,如

图19所示,用于给发热器件FET散热的散热板90通过机箱的开口部分被螺钉91紧密地固定在机箱内的FET上,因此存在组装性差,需要紧固用的螺钉的问题。
本发明正是有鉴于以上几点而做出的,目的是削减部件个数,使组装容易,降低成本。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构成如下。
即,本发明的开关装置包括对应于操作杆的操作、通过用于控制负荷的元件连接·断开电源与负荷的第1开关和对应于上述操作杆的操作、不通过上述用于控制负荷的元件连接·断开上述电源与负荷的第2开关。上述第一、第2开关的各可动触点由具有弹性的单一可动片分岔后构成,同时,由于与上述操作杆联动的操作部件的作用,上述各可动触点分别与相对应的各固定触点接触·脱离。上述可动片上被分岔成两部分的第1、第2分支上,分别有上述第1、第2开关的各可动触点,上述操作部件有第1、第2按压部,通过克服上述可动片的弹力分别按压上述第1、第2分支,使上述各可动触点分别接触上述各固定触点,同时,上述操作杆位于不同的操作位置时,各按压部使各可动触点分别接触各固定触点。
此外,上述操作杆被置地第1操作位置时,上述第1按压部使得上述第1分支的可动触点开始接触对应的固定触点;上述操作杆从上述第1操作位置进一步被置于第2操作位置时,上述第2按压部使得上述第2分支的可动触点接触对应的固定触点。
而且,还设有将负荷的端子两端短路而实现制动的制动开关,该制动开关中用于制动的可动触点由组装到上述操作部件中的单一部件构成,当上述操作杆位于未操作前的初始位置时,由于有使该操作杆向操作方向的逆方向复位的吸附装置,上述部件被压接在对应的用于制动的固定触点上。
此外,上述操作部件上设有分离部,如果上述第1开关或者第2开关的触点部分已熔敷(溶着),则当该操作部件往回移动时,此分离部强制断开熔敷的触点部分。
此外,上述可动片的分岔成两部分的第1、第2分支上分别有上述第1、第2开关的各可动触点,上述操作部件上有第1、第2保持部,它们通过克服上述可动片的弹力分别维持上述第1、第2分支,使得上述各可动触点分别从上述各固定触点脱离,同时,当上述操作杆处于不同操作位置时,各保持部解消维持状态,使各可动触点分别接触各固定触点。
此外,操纵上述操作杆至第1操作位置时,上述第1保持部使得维持被解消,上述第1分支的可动触点开始接触对应的固定触点;进一步将上述操作杆从第1操作位置操纵至第2操作位置时,上述第2保持部使得维持被解消,上述第2分支的可动触点接触到对应的固定触点。
而且,上述操作部件上有第1、第2按压部,通过按压上述第1、第2分支,分别按压接触在各固定触点上的各可动触点。
而且,本发明还设有将负荷两端短路而实施制动的制动开关,该制动开关用于制动的可动触点由可装入上述操作部件的单一部件构成,同时,由于有使上述操作杆向操作方向的逆方向复位的吸附装置,上述端子部件被吸附在用于制动的固定触点一侧,当操作杆位于未操作前的初始位置时,端子部件为复位姿态,被压接在上述用于制动的固定触点上;对应于操作杆的操作,从上述复位姿态转向操作姿态,与上述用于制动的固定触点脱离,在从复位姿态转向操作姿态的过程中,维持与用于制动的固定触点的接触状态。
此外,还设有切换杆,它通过切换电源的各端子与负荷的各端子之间的连接而使得上述负荷正转或者反转。上述切换杆上有第1、第2切换触点,当切换杆对应于切换操作而转动时,它们被吸附在彼此相反的方向上。上述负荷的各端子(或者上述电源的各端子)分别有第1、第2固定触点部,随着上述对应于切换操作的转动,它们分别与上述第1、第2切换触点接触/脱离。上述电源(或者负荷)一端的端子上有第1固定触点部,对应于上述切换操作、通过上述第1切换触点与上述第1固定触点部接触·脱离;上述电源(或者负荷)另一端的端子上有第2固定触点部,对应于上述切换操作、通过上述第2切换触点与上述第2固定触点部接触·脱离。在与上述第1切换触点接触/脱离的上述第1固定触点部和与上述第2切换触点接触·脱离的上述第2固定触点部这两个固定触点部上,其中一方有为了克服上述切换杆上的上述切换触点的吸附力而突出的凸部。
而且,没带有上述凸部的上述第1固定触点部或者上述第2固定触点部,当位于正转或者反转都没有选择的中间位置时,与上述切换杆的上述两个切换触点脱离。
此外,本发明还有发热元件和为该发热元件散热用的散热板。
上述散热板上有通孔,配置在机箱中的端子的一端插入此通孔中,上述端子的另一端插进上述发热元件的孔中,在穿过上述散热板的上述通孔的状态下将上述端子的一端铆接,该端子、上述发热元件以及散热板紧密固定在一起。
而且,还设有覆盖上述机箱的盖子,该盖子上有使上述发热元件露在外部的开口,上述散热板通过上述开口与上述发热元件紧密接触。
此外,上述机箱里,有与操作杆的操作联动的操作部件,有与该操作部件上装备的刷子滑动接触的线路板,有带有咬合突头的端子。上述线路板上有咬合孔,上记咬合突头插入该咬合孔中咬合,实现了上述线路板的安装。
而且,上述机箱里有与紧贴上述发热元件的上述散热板上的通孔连通的分区防尘室。
此外,上述发热元件为用于控制对应于操作杆的操作而流过负荷中的电流的FET,上述一端铆接的上述端子连接在上述FET的端子上。
再者,本发明的开关装置至少还有将负荷的端子两端短路的制动开关,该制动开关上用于制动的可动触点由可装入上述操作部件的单一部件构成,当上述操作杆位于未操作前的初始位置时,由于有使该操作杆向操作方向的逆方向复位的吸附装置,上述用于制动的可动触点被压接在对应的用于制动的固定触点上。
此外,本发明的开关装置中至少还有切换杆。对应于切换操作,通过切换电源的各端子与负荷的各端子之间的连接,此切换杆使得上述负荷正转或者反转。对应于上述切换操作,上述切换杆以旋转支点为中心转动,距上述旋转支点距离各不相同的位置上有第1、第2切换触点部,上述负荷的各端子以及上述电源的各端子分别有第1、第2固定触点部,对应于切换操作,上述第1、第2切换触点部以上述旋转支点为中心转动时,分别与第1、第2固定触点部接触或者脱离。
而且,本发明的开关装置中至少还有发热元件和用于对该单元进行散热的散热板。上述散热板上有通孔,配置在机箱中的端子的一端插入此通孔中,上述端子的另一端插进上述发热元件的孔中,在穿过上述散热板的上述通孔的状态下将上述端子的一端铆接,该端子、上述发热元件以及散热板紧密固定在一起。
在本发明的开关装置中,第1、第2开关的各可动触点由有弹性的单一可动片分岔后构成,所以也就是将从前的由二个可动片、吸附各可动片的两根螺旋弹簧和连接并支撑各可动片的端子板这五个部件组成的部分改为仅用单一的可动片,做到了削减部件个数,改善组装性,因而可以大幅降低制造成本。
此外,操作部件通过克服可动片的弹力分别维持住第1、第2分支,使上述各可动触点与上述各固定触点脱离,当操作杆处于不同操作位置时,解除此维持状态,使各可动触点分别接触各固定触点,所以,比起第1、第2按压分支使各可动触点接触各固定触点来,可以减少操作杆的扣紧量。
而且,本发明的开关装置中,用于制动的可动触点由单一的弹簧部件或者说由借助使操作杆复位吸附的吸附装置而被吸附的单一的端子部件构成,所以,相比常规的、由可动触点和使此可动触点被吸附的螺旋弹簧这两个部件构成,做到了削减部件个数,改善组装性,因而可以进一步降低费用。
此外,本发明的开关装置中,操作部件中具有分离部,如果第1开关或者第2开关的触点部分已熔敷,则当操作部件往回移动时,强制断开熔敷的触点部分。
而且,本发明的开关装置中,进行正转和反转切换的切换杆的第1切换触点所接触·脱离的第1固定触点部、第2切换触点所接触·脱离的第2固定触点部中,其中一个上有为了克服切换触点的吸附力而突出形成的凸部,所以,当切换杆转动时,切换触点滑过上述凸部会产生明显的“卡嗒”感。
此外,没带有上述凸部的第1固定触点部或者第2固定触点部,当位于中间位置时,与上述切换杆的上述两个切换点脱离。在中间位置上即使操作操作杆,负荷中也不会有电源流过。
本发明的开关装置中,配置在机箱中的端子的一端插入发热元件,散热部上的孔中,在穿过散热板的通孔的状态下,上述端子的一端铆接,该端子、上述发热元件以及散热板紧密固定在一起。所以,相比从前常规的用螺钉将发热元件与散热板固定而言,不需要作为固定用部件的螺钉,有效利用机箱内配置的端子就可以紧密固定发热元件和散热板。
此外,本发明的开关装置中,装配在机箱内的线路板上有咬合孔,通过机箱内的端子上的咬合突头插入咬合在此咬合孔中而被固定,所以,安装时,虽然由于与线路板滑动接触的刷子的原因受到与线路板安装方向相反的吸附力的作用,由于有上述咬合,还是有可能容易地安装线路板。
而且,本发明的开关装置中,机箱内设有连通在散热板通孔中的分区防尘室,所以,即使灰尘从上述通孔的空隙中侵入,也会被挡在分区防尘室内,不会对机箱内的开关造成不良影响。
图1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的触发开关的截面图。
图2为摘下了图1中的散热板和盖子等后的侧面图。
图3为图1中的一部分未画出时的平面图。
图4是图1的分解斜视图。
图5表示图1的端子部分配置的斜视图。
图6是图1的电路原理图。
图7是切换杆的斜视图。
图8为用于说明用切换杆进行的切换动作的斜视图。
图9为表示中间、正转及反转的触点状态的图。
图10为可动片的斜视图。
图11为制动端子的斜视图。
图12为操作轴的斜视图。
图13为第3端子的斜视图。
图14表示线路板的安装状态的截面图。图15为对应于操作杆被扣紧状态的图2的侧面图。图16为对应于操作杆被进一步扣紧状态的图2的侧面图。图17对应于本发明的另外的实施例的图2的侧面图。图18对应于操作杆被扣紧状态的图17的侧面图。图19对应于操作杆被进一步扣紧状态的图17的侧面图。图20为可动片的斜视图。图21为操作轴的斜视图。图22为操作轴主体的斜视图。图23为保持板的斜视图。图24为制动端子的斜视图。图25为操作轴主体的截面图。图26为表示各端子及切换杆的配置状态的斜视图。图27为表示中间位置的触点状态的图。图28为表示正转位置的触点状态的图。图29为常规的触发开关的电路原理图。图30为常规的触发开关的横截面图。图31为未画出的常规的触发开关的切换杆附近一部分时的平面图。图32为表示从前的触发开关的切换杆动作状态的图。图33为对应于操作杆被扣紧状态的图30的横截面图。附图中主要标号的意思如下2直流电机3切换杆4操作轴51,52第1、2切换触点9线路板12 FET13,14 第一、二开关17,18 第1、2电机端子19~22 第1~4端子下面,参照附图就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作为开关装置的触发开关的截面图。
图2是取下了图1中的散热板12及盖子等后的侧面图;图3是省略了一部分后的平面图;图4是分解后的斜视图;图5是表示端子部分的配置关系的斜视图;图6是电路原理图。
此触发开关是安装在(譬如)电钻上、用于切换正反转以及控制旋转速度的器件。在机箱1的上部,设置着切换驱动钻头用的直流电机2正反转的切换杆3;在其下方,设置着作为操作部件的操作轴4,它与为驱动钻头旋转而被手指扣紧操作的、图1中未画出的操作杆(触发器)联动。
切换杆3的一端伸出机箱1外,成为操作部分;在机箱1内的另一端上有第1、第2切换触点51、52,成为切换部分。与上述图30中的先有技术不同,操作部分和切换部分由单一的切换杆3构成。对应于切换杆3的切换操作,第1、第2切换触点51、52对直流电机2的各端子与直流电源的各端子之间的连接进行切换,第1、第2切换触点51、52如图3、图5中所示呈U字形。如图7所示,切换触点51、52以及将它们向彼此相反的方向吸附的螺旋弹簧61、62被收容维持在切换杆3另一端的收容部3a上,各切换触点51、52的上下部分分别面临收容部3a的外面,这些部分与后述的固定触点部分接触或脱离。
对应于切换杆3的切换操作,第1、第2切换触点51、52以与切换杆3相同的旋转支点3b为中心、与该切换杆3一起转动;第1、第2切换触点51、52距上述旋转支点3b的距离不同,所以是沿以上述旋转支点3b为中心的同心圆转动。
图中未画出的与操作杆一起移动的操作轴4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被复位吸附向图2的箭头A的方向,在此操作轴4上,装备着构成后述制动开关可动触点的制动端子8,同时还装备着对应于操作杆操作量的不同、在线路板9电阻上滑动的电刷10。
如图6的电路原理图所示,此触发开关中,有对应于切换杆3的切换操作而联动切换直流电机2两端接续的正反转切换开关11;有对应于与为驱动钻头旋转而被用手指扣紧操作的操作杆联动的操作轴4的移动、通过用于控制旋转速度的FET 12连接直流电源与直流电机2的第1开关13;有当操作杆的扣紧量达到最大值时,将直流电机2与直流电源短路,使直流电机2全速旋转第2开关14;有当操作杆没有被扣紧操作而处于空档位置时,将直流电机2的两端短路而进行制动的制动开关15,以及二极管16。
如图5的端子配置所示,为了构造这些开关11、13、14、15等的电路,机箱1内有连接在直流电机2一端的第1电机端子17,有连接在直流电机2另一端的第2电机端子18,有连接在直流电源正极上的第1端子19,有连接在直流电源负极上的第2端子20,有连接在用于控制旋转速度的FET12的漏极上、并且通过第2开关14连接着上述第2端子19的第3端子21,有连接在FET12的源极上并通过第1开关13连接着上述第2端子20的第4端子22,还有构成制动开关15的可动触点的上述制动端子8。
第1、第2电机端子17、18上分别有第1、第2固定触点部171、181、172、182,对应于切换杆3的切换操作,设置在该切换杆3上的上述第1、第2切换触点51、52分别接触或脱离上述固定触点。这些第1、第2固定触点部的171、181、172、182向下弯曲成形,第1电机端子17的第1固定触点部171与第2电机端子18的第2固定触点部182相向而对,同时第1电机端子17的第2固定触点部172与第2电机端子18的第1固定触点部181相向而对,而且,相邻的第1、第2固定触点部的171与181、172与182之间相隔一定间隔。
与直流电源正极相连的第1端子19的上端有与各电机端子17、18的第2固定触点部172、182对应的两个第2固定触点部192、192,这两个第2固定触点部192、192的中间,形成了与各电机端子17、18的第2固定触点部172、182的配置相对应的一定宽度的槽23。对应于切换杆3的切换操作,此第1端子19的第2固定触点部192、192,通过该切换杆3的第2切换触点52与第1电机端子17或者第2电机端子18的第2固定触点部172、182接触或脱离。此外,此第1端子19上有与装备在操作轴4上的制动端子8接触或脱离、用于制动的固定触点部191。而且,此第1端子19上有用于装配的孔19a,当安装图4所示的线路板9时,该线路板9侧面的用于装配的突头9a卡进上述孔中。
通过FET12和第1、第2开关13、14连接在直流电源负极上的第3端子21的上端上有对应于各电机端子17、18的第1固定触点部171、181的两个固定触点部211、211,这两个第1固定触点部211、211中间形成了与各电机端子17、18的第1固定触点部171、181的配置相对应的一定宽度的槽24。配置在各电机端子17、18的第1固定触点部171、181下面的第3端子21的第1固定触点部211、211与第1端子19的第2固定触点部192、192相向而对,对应于切换杆3的切换操作,通过该切换杆3的第1切换触点51与第1电机端子17或者第2电机端子18的第1固定触点部171、181接触或脱离。此外,此第3端子21形状弯曲,有一部分与第1端子19平行,在此平行部分上,有与装备在操作轴4上的制动端子8接触或脱离的用于制动的固定触点部212,而且,由上述平行部分的下端向水平方向延伸部分的上侧还设有构成上述第2开关14的第2开关用固定触点213。
对应于正转或者反转,切换杆3如图3中箭头B所示被推向一侧或另一侧进行切换操作。如图8所示,此切换杆3的第1、第2切换触点51、52配置在处于上方的第1、第2电机端子17、18与处于下方的第1、第3端子19、21的中间,与第1、第2电机端子17、18的第1、第2固定触点部的171、181、172、182和第3、第1端子21、19的第1、第2固定触点部的211、211、191、192接触或脱离。
第1电机端子17的第1固定触点部171和第2电机端子18的第2固定触点部182配置在切换杆3的操作方向的一侧,而第1电机端子17的第2固定触点部172和第2电机端子18的第1固定触点部181配置在切换杆3的操作方向的另一侧。即,第1、第2电机端子17、18的第1、第2固定触点部的171、172、181、182彼此斜向交错呈锯齿状配置。
有了这样的配置,利用以与切换杆3同样的旋转支点3b为中心转动的第1、第2切换触点51、52,便可如下所示进行正反转的切换连接。
图9(A)(B)(C)即表示在中间、正转及反转状态下的触点部分的平面图。
图(A)的中间状态下,第1切换触点51的一部分位于第1、第2电机端子17、18的相邻的第1固定触点部171与181之间的空隙中,同时也在其下方的第3端子21的相邻的第1固定触点部211与211之间的槽24中;另一方面,第2切换触点52位于第1、第2电机端子17、18的相邻的第2固定触点部172与182之间的空隙中,同时也在其下方的第1端子19的相邻的第2固定触点部192与192之间的槽23中。如果将切换杆3向一侧实施切换操作,即从中间状态变成如图(B)所示正转状态,则第1切换触点51与配置在一侧的第2电机端子18的第1固定触点181和其下方的第3端子21的第1固定触点部211接触,第2切换触点52与配置在一侧的第1电机端子17的第2固定触点部172和其下方的第1端子19的第2固定触点部192接触,第1电机端子17连接在直流电源的正极,同时第2电机端子18通过FET12和第1、第2开关13、14连接在直流电源的负极。
此外,如果将切换杆3向另一侧实施切换操作,从图(A)的中间状态变为如图(C)所示的反转状态,则第1切换触点51与配置在另一侧的第1电机端子17的第1固定触点部171和其下方的第3端子21的第1固定触点部211接触,第2切换触点52与配置在另一侧的第2电机端子18的第2固定触点部182和其下方的第1端子19的第2固定触点部192接触,第1电机端子17通过FET12和第1、第2开关13、14连接在直流电源的负极,同时第2电机端子18连接在直流电源的正极。
在上述如图30所示的从前常规的触发开关中,如上所述,用于切换直流电机的正反转的切换机构由作为操作部分的切换杆50和对应于此切换杆50的操作以与该切换杆50的旋转支点83不同的支点85为中心转动、作为切换部分的切换凸轮84以及其它部件组成。与此相对照,本实施例下,操作部分和切换部分仅由切换杆3构成,不再需要切换凸轮84,削减了部件个数,同时改善了组装性,因此有利于降低费用。
并且,切换杆3的第1、第2切换触点51、52在螺旋弹簧61、62的作用下被分别吸附在第1、第2固定触点的171、181、211、211172、182、192、192一侧,就中间位置而言,第1切换触点51的一部分进入第1、第2电机端子17、18的相邻的第1固定触点部171与181之间的空隙以及第3端子21的相邻的第1固定触点部211与211之间的槽24中,同时第2切换触点52的一部分进入第1、第2电机端子17、18的相邻的第2固定触点部172与182之间的空隙以及第1端子19的相邻的第2固定触点部192与192之间的槽23中,这时会产生“卡嗒”感。如此,通过第1、第2切换触点51、52进入相邻的第1固定触点部171、181、211、211之间以及相邻的第2固定触点部172、182、192、192之间的空隙和槽23、24中这样的咬合动作,对中间位置也有“卡嗒”感,所以没有必要为产生“卡嗒”感而设置别的部件。
本实施例下,第1、第2电机端子17、18的第1、第2固定触点部171、182彼此交错地配置在切换杆3操作方向的一侧和另一侧,然而在本发明的另外的实施例下,也可将第1、第2电机端子17、18和直流电源的第1、第3端子19、21反过来配置。即,在直流电源的第1端子19及第3端子21上分别做成第1、第2固点触点部,同时将它们配置成彼此交错,将第1、第2电机端子17、18的固定触点部分别配置在第1、第2切换触点51、52一侧。
连接在直流电源的负极上的第2端子20由具有弹性的单一可动片做成,如图10所示,此可动片20从基板20a的一端向上延伸,进而分岔成两部分并与上述基板部分20a平行。第1、第2两个分支20b1、20b2的各游动端的下部分别有组成第1、第2开关13、14的第1、2开关用可动触点20c1、20c2,而且,在第1、第2分支20b1、20b2中分别有搭接在与操作杆的操作联动的操作轴4上的弯曲的搭接部20d1、20d2。
此第2端子20的第1、2开关、用可动触点20c1、20c2在机箱1内的配置是分别面对组成第1开关13的第4端子22的第1开关用固定触点221以及第3端子21的第2开关用固定触点213。
制动端子8用单一弹簧片制成,如图11所示,此制动端子8上有置于操作轴4的容纳部中的分岔的弯曲部分8a,有与第1、第3端子19、21的各用于制动的固定触点部191、212接触或脱离的弧形触点部8b。对应于与操作杆联动的操作轴4的移动,此制动端子8在与第1端子19的用于制动的固定触点部191以及第3端子21的用于制动的固定触点部212接触或脱离的第1、第3端子19、21之间起连接、隔断作用。
当操作杆没有被扣紧操作而处于空档位置时,制动端子8在吸附操作轴4的复位弹簧7的弹力的作用下,被克服其弹力压接在第1、第3端子19、21的各用于制动的固定触点部191、212上。在此状态下,制动端子8呈弯垂形状。如果克服复位弹簧7的吸势和而对空档上的操作杆进行扣紧操作,则操作杆的游隙会相当于上述弯重量的大小,扣紧操作走过了此游隙后,制动端子8才会从各固定用触点191、212上脱离。
在上述如图30所示的从前常见的触发开关中,制动开关54的可动部分由用于制动的可动触点61和吸附此可动触点61的螺旋弹簧62这两个部件构成,与此相对照,本实施例下,这些由单一的弹簧片构成,削减了部件个数,同时改善了组装性,因此有利于降低费用。
如图12所示,与为了驱动电钻旋转而被手指操作的操作杆一起移动的操作轴4上有柱塞部4a,此柱塞部4a上有容纳制动端子8的第1容纳凹部4b和容纳电刷10的第2容纳凹部4c。
此外,此操作轴4柱塞部4a的底面上有第1、第2按压部4d1、4d2,对应于该操作轴4的移动,它们通过分别按压第2端子20的第1、第2分支20b1、20b2,将各可动触点20c1、20c2依次压按在第4端子22的第1开关用固定触点221以及第3端子21的第2开关用固定触点213上。第1、第2按压部4d1、4d2位于操作轴4的移动方向上的不同位置,当操作杆被操作至第1第1操作位置时接通第1开关13,当操作村被进一步操作至最大的操作位置即第2操作位置时接通第2开关14。
上述的如图30所示的从前常见的触发开关中,第1、2开关56、57的可动部分由两块可动片68、72和分别吸附各可动片68、72的两根螺旋弹簧66、70和支撑各可动片68、72的端子板89组成。与此相对照,本实施例下,这些由具有弹性的单一可动片构成,削减了部件个数,同时改善了组装性,因此有利于降低费用。
而且,如图12所示,在本实施例下,在操作轴4的第1、第2按压部4d1、4d2的下面设置着板状的第1、第2分离部4e1、4e2,如果第1、第2开关13、14的触点熔敷了,则当操作轴4复位移动时,分离部强制分离熔敷的触点。当触点熔敷了时,在操作轴4的移动方向上的不同复位位置,比第1、第2分离部4e1、4e2靠近第2端子20的第1、第2分支20b1、20b2上的第1、2开关用可动触点20c1、20c2,将该第1、第2分支20b1、20b2的第1、2开关、用可动触点20c1、20c2从各固定触点221、213分离开。
如图4所示,具有以下构成的触发开关在将各端子8、17、18、19、20、21、22、切换杆3以及操作轴4等组装进机箱1内后,嵌入线路板9,将FET12的散热部上的孔12a穿在第3端子21的下方的端部214上,装上有对应于此FET12的开口部分25a的盖子25,最后将散热板26的通孔26a穿在第3端子21的端部214上,然后铆上该端部214,使第3端子21、FET12以及散热板26紧密固定在一起。另外,为了固定盖子25,在该盖子25的边缘上有伸出的扣紧部25b,它可以扣在机箱1外表面的突头1a上,同时,盖子25的开口部分25a的上方有对应于散热板26上的安装孔26b的销钉。为了象这样铆上第3端子21的端部214,使FET12与散热板26紧密接触,如图13所示,第3端子21的端部214上有穿过FET12的散热部上的孔12a以及散热板26上的通孔26a的突出来的插通部214和用于支撑被铆接的FET 12等的并列的支撑部214b。
象这样利用第3端子21的端部214,通过所谓开口铆来安装,相比从前常见的用螺钉来安装散热板等,削减了部件个数,同时也改善了组装性。
而且,如图13所示,第3端子的另一侧的端部上有咬合突头215,可与图4所示线路板9边缘处的咬合孔咬合。线路板9在装入机箱1内的时候,由于受到装在操作轴4上的电刷10的与安装方向反方向吸附力的作用,所以难于使线路板9就位,从前必须使用夹具来操作,组装性较差。
本实施例下,线路板9侧面的突头9a嵌入装在机箱1内的第1端子19上的安装孔19a中,然后,如图14所示,通过克服电刷10的吸附力按下线路板9,使线路板9上的咬合孔9b咬合在第3端子21上的带“<”字状斜面的突头215上,从而可以使线路板9保持在规定的位置上。本实施例下,机箱1内的第3端子21的一端214穿过机箱1外的散热板26上的通孔26a,用所谓的开口铆将FET 12以及散热板26紧密连接,铆接后的散热板26的通孔26a与第3端子21上由一端214之间的空隙沟通了机箱1内外,所以,有可能灰尘会通过上述空隙进入机箱1内部。
因此,本实施例下,如图2、图4所示,设置了第1、第2隔离壁281、282,它们连通着铆上的散热板26上的通孔26a,同时用于形成与机箱1内的其它部分隔开的第1、第2防尘室271、272。第1、第2隔离壁281、282和第3端子21组成了与机箱1内的其它部分隔开的第1、第2两个防尘室271、272。所以,即使灰尘从散热板26的通孔26a的空隙中侵入,也会被阻止在防尘室271、272内,不会影响到机箱1内的各开关,也就不会因灰尘的侵入而产生误动作。
下面就具有以上构成的触发开关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当处于正转状态的位置时,切换杆3被如上所述向一侧进行切换操作,切换杆3上的各切换触点51、52为如图9(B)所示状况。在此状态下,通过切换杆3上的各切换触点51、52,第2电机端子18的第1固定触点部181和第3端子21的第1固定触点部211被连接,第1电机端子17的第2固定触点部172和第1端子19的第2固定触点部192也被连接。当处于没有对操作杆实施扣紧操作的空档位置时,操作轴4在复位弹簧7的吸附力的作用下处于图2所示的初始位置,安装在操作轴4的柱塞部4a上的制动端子8被压接在第1、第3端子19、21的用于制动的固定触点部191、212上,连接着两个端子19、21,即短路了直流电机2的两端。此外,在此空档上,操作轴4的柱塞部4a上的第1、第2按压部4d1、4d2没有按压作为第2端子20的可动片20的第1、第2分支20b1、20b2上方弯曲的搭接部20d1、20d2,第1、2开关、用可动触点20c1、20c2与第4端子22的第1开关用固定触点221以及第3端子21的第2开关用固定触点213分开着,第1、第2开关13、14处于断开状况。即,空档时,制动开关15接通着,而第1、第2开关13、14都断开着。
如果手指对处于此空档的操作杆实施扣紧操作,则相应地操作轴4向图2的左方(箭头A的反方向)移动,在经过相当于制动端子8的弯垂量的游隙之后,如图15所示,配置在操作轴4上的制动端子8从第1、第3端子19、21的各用于制动的固定触点部191、213脱离,制动开关15断开。而且,如果对操作杆进行扣紧操作、进一步移动操作轴4,则如图16所示,操作轴4柱塞部4a下方的第1按压部4d1将作为第2端子20的可动片20中的第1分支20b1搭接部20d1向下方按压,第1开关用可动触点20c1压接在第4端子22的第1开关用固定触点221上,第1开关13接通,电流从直流电源流向直流电机2,钻头开始正转,对应于操作杆的扣紧量,装备在操作轴4柱塞部4a上的电刷10在线路板9上的电阻上滑动,与滑动位置相对应的电流通过用于控制旋转速度的FET12供给直流电机2,直流电机2以对应于操作杆扣紧量的旋转速度旋转。
如果进一步对操作杆扣紧操作至达到最大的扣紧量,则操作轴4柱塞部4a下方的第2按压部4d2将作为第2端子20的可动片20上的第2分支20b2的搭接部20d2向下方按压,第2开关用可动触点20c2压接在第3端子21的第2开关用固定触点213上,第2开关14接通,直流电机2与直流电源被短路连接,直流电机2全速旋转。
另一方面,如果解除对操作杆的扣紧操作,则在复位弹簧7的吸附力的作用下,操作轴4与操作杆一起向图16的右方复位移动,第2按压部4d2对可动片20的第2分支20b2的按压被解除,第2开关用可动触点20c2与第2开关用固定触点213脱离,第2开关14断开,如果进一步复位移动,则第1按压部4d1对可动片20的第1分支20b1的按压被解除,第1开关用可动触点20c1与第1开关用固定触点221脱离,第1开关13断开,电流的供给被切断,而且,装备在操作轴4柱塞部4a上的制动端子8压接在第1、第3端子19、21的用于制动的固定触点部191、212上,制动开关15接通,直流电机2的两端被短路,直流电机2被制动。
此外,当第1、第2开关13、14的各触点熔敷着的情况下,操作轴4复位移动时,通过该操作轴4上的分离部4e1、4e2将熔敷接点强制分离。
以上是正转时的动作,如果将正反转切换杆3向另一侧进行切换操作,经过图9(A)所示的中间位置转换成了图9(C)所示的反转状态时,通过切换杆3上的各切换触点51、52,第1电机端子7的第1固点触点部171和第3端子21的第1固定触点部211被连接,第2电机端子18的第2固定触点部182和第1端子19的第2固定触点部192也被连接,与上述正转的场合同样的动作使得电流电机2反转。
(实施例2)在上述实施例下,具有弹性的第2端子20在处于没有被操作轴4柱塞部4a按压着的开放状态时,其各可动触点20c1、20c2分别与第1开关用固定触点221以及第2开关用固定触点213分离,而作为本发明的另外的实施例,如以下所说明的那样,具有弹性的第2端子20在处于此开放状态时,各可动触点20c1、20c2也可以与第1开关用固定触点221以及第2开关用固定触点213接触。
即,图17是前面提到的图2在本发明的另外的实施例下的对应图,图18表示操作杆扣紧操作后第1开关13接通时的状态,图19表示进一步使第2开关14接通时的状态。另外,在这些图中,切换杆以及电机端子没有画出,与上述的实施例对应的部分以相同的参照符号标注。
如图20所示,此实施例下,第2端子20的第1、第2分支20b1、20b2上的各游动端相比上述实施例下更向下方(基板部20a)弯曲,当机箱1内被配置成开放状态时,在其吸附力的作用下,第1、2开关、用可动触点20c1、20c2与第4端子22的第1开关用固定触点221以及第3端子21的第2开关用固定触点213接触。
另一方面,如图21所示,操作轴4上有柱塞部4a,柱塞部4a的底面下有克服第2端子20的第1、第2分支20b1、20b2的吸附力将其向上托住的用金属制成的保持板100。此图21还表示了后述制动端子8的端子部件的安装状态。此操作轴4经图23所示保持板100压入图22所示的用树脂制成的操作轴4主体而形成。此保持板100的构成是,分别托住第2端子20的第1、第2分支20b1、20b2的第1、第2保持部100a1、100a2;与第2保持部100a2并列、为了如下所述确保接触而按压第2分支20b2的压接部100b;以及被压入操作轴4主体的压入部100c、100d。
对图17所示的空档而言,被操作轴4的保持板100托住的第2端子20的第1、第2分支20b1、20b2上的各可动触点20c1、20c2与第4端子22的第1开关用固定触点221以及第3端子21的第2开关用固定触点213分离,对应于操作轴4的移动,操作轴4上的上述保持部100a1、100a2不再托住第2端子20的第1、第2分支20b1、20b2,并使各可动触点20c1、20c2顺序接触第4端子22的第1开关用固定触点221以及第3端子21的第2开关用固定触点213。
第1、第2保持部100a1、100a2配置在操作轴4移动方向上的不同位置,当如图18所示操作杆被操作至第1操作位置时,接通第1开关13,而且当如图19所示被操作至最大的操作位置即第2操作位置时,接通第2开关14。第1、第2保持部100a1、100a2相当于上述实施例下的第1、第2按压部4d1、4d2。
象这样通过解除配置在操作轴4柱塞部4a上的保持板100对第2端子20的第1、第2分支20b1、20b2的上托,便可以使第1、2开关用可动触点20c1、20c2在第2端子20的弹力作用下接触第4端子22的第1开关用固定触点221以及第3端子21的第2开关用固定触点213。而在上面的实施例中,是克服第2端子20的弹力按压操作轴4柱塞部4a,使各可动触点20c1、20c2压接在第1开关用固定触点221以及第2开关用固定触点213上的,相比之下,前者操作轴4的推入量小,动作快,可以防止构成第2端子20的可动片过度变形。
此实施例下的构造还有,为了增加第2端子20的第1、2开关用可动触点20c1、20c2与第1、2开关用固定触点211、213的接触压力,通过操作轴4柱塞部4a底面的压接部以及保持板100上的上述压接部100b,分别按压第2端子20的第1、第2分支20b1、20b2。特别是,将直流电机2与直流电源短路连接的第2开关14中,虽然会因为流过大电流而发热,但是按压这个第2开关14的第2开关用可动触点20c2的压接部100b是由金属板构成的,所以比树脂耐热性好。
而且,在上述实施例下,制动端子8由单一的弹簧片构成,而在本实施例下,取代弹簧片的是如图24所示的端子部件。此端子部件上,有用于插接在操作轴4的毂部4f上的环状安装部8a,有自安装部8a弯曲延伸、与第1、第3端子19、21的各用于制动的固定触点部191、212接触·脱离的触点部8b。此端子部件的构成是,上述安装部8a插接在如图25所示操作轴4主体上的毂部4f上,在插进操作轴4主体柱塞部4a的通孔4g中的复位弹簧7的作用下,其触点部8b被压按在第1、第3端子19、21的各用于制动的固定触点部191、212上。即,在此实施例下,复位弹簧7的吸附力兼作上述实施例下弹簧片的吸附力。
本实施例下,当操作杆处于没有被扣紧操作的空档时,在吸附操作轴4的复位弹簧7的吸附力的作用下,如图17所示,制动端子8的触点8b被压接在第1、第3端子19、21的各用于制动的固定触点部191、212上。此状态下,制动端子8的安装部8a以相对于操作轴4毂部4f倾斜的复位姿态被压接着。如果克服复位弹簧7的吸附力对处于空档的操作杆实施扣紧操作,则安装部8a从倾斜姿态变为图18所示的相对于毂部4f垂直的操作姿态,从此复位姿态转变成操作姿态的期间操作杆经过的距离就是操作杆的游隙,当扣紧操作超过了此游隙后,制动端子8从各固定用触点部191、212脱离。
象这样用制动端子8代替弹簧片组成端子部件,使得能充分保证触点部的厚度,因而容易应付因电弧等造成的触点损耗。
此外,在经实施例下,为了增加切换正转反转的切换杆3的“卡嗒”感,进行了如下设置。
即,图26是表示第1、第2电机端子17、18、第1、第2端子19、21以及切换杆3的配置状况的斜视图,图27以及图28是中间以及正转状态的触点部分的平面图,与上述的实施例对应的部分以相同的参照符号标注。
在本实施例下,与切换杆3的第1切换触点51分别接触·脱离的第1、第2电机端子17、18的第1固定触点部171、181以及第3端子21的两个固定触点部211、211上,有弯曲形成圆弧状并向第1切换触点51一侧突出的凸部,向中间位置复位的时候,如图27以及图28所示,切换杆3的第1切换触点51越过圆弧状的突出凸部,进入第2电机端子17、18的相邻的第1固定触点部171、181之间的空隙以及第3端子21的相邻的第1固定触点部211、211之间的槽24,此咬合动作有明显的“卡嗒”感。
而且,在本实施例下,与切换杆3的第2切换触点52接触·脱离的第1、第2电机端子17、18的第2固定触点部172、182以及第1端子19的两个第2固定触点部192、192的各个表面,不是象上述的实施例下那样与操作轴的操作方向(图27的左右方向)垂直,而是倾斜的,在如图27所示的中间位置时,切换杆3的第2切换触点52不与第2电机端子17、18的第2固定触点部172、182以及第1端子19的两个固定触点部192、192接触,而在反转位置或者如图28所示的正转位置时,切换杆3的第2切换触点52与第1电机端子17或者第2电机端子18的固定触点部172(182)以及第1端子19的其中一上固定触点部192(192)接触。
这样,在中间位置上,切换杆3的第2切换触点52与第1、第2电机端子17、18的第2固定触点部172、182以及第1端子19的两个第2固定触点部192、192分离着,所以,对于中间位置,即使强制操作操作杆,电流也不会流通。
再者,作为本发明的另外的实施例,在第1、第2电机端子17、18的第2固定触点部172、182以及第1端子19的两个第2固定触点部192、192上,有用于产生“卡嗒”感的凸部,在中间位置时,第1、第2电机端子17、18的第1固定触点部171、181以及第3端子21的两个第1固定触点部211、211倾斜配置,与切换杆3的第1切换触点51分离。
如上所述,本发明中,第1、2开关的各可动触点由具有弹性的单一可动片分岔后构成,相比由两条可动片、吸附各可动片的两根螺旋弹簧、连接并支撑各可动片的端子板这5个部件构成这种从前常见的情况而言,削减了部件个数,改善了组装性,大幅度降低了费用。而且,操作部件通过克服可动片的弹力分别保持第1、第2分支,使上述各可动触点分别脱离上述各固定触点,当操作杆位于不同的操作位置时,解除此保持,使各可动触点分别接触各固定触点,所以,相比通过按压第1、第2分支使各可动触点接触各固定触点,可以减少操作杆的按入量。
而且,本发明的开关装置中,用于制动的可动触点由单一的弹簧部件,或者说因为将操作杆复位吸附的吸附手段而被吸附的单一端子部件构成,所以,相比由可动触点和吸附此可动触点的螺旋弹簧两个部件组成的从前常见的情况,削减了部件个数,改善了组装性,从而进一步减少费用。
此外,本发明的开关装置中,操作部件上因为有分离部,在第1开关或者第2开关的触点部熔敷了的情况下,当操作部件复位移动时,强制分离熔敷的触点部。
而且,本发明的开关装置中,切换正转或反转的切换杆的第1切换触点所接触/脱离的第1固定触点部或者第2切换触点所接触。脱离的上述第2固定触点部,这两个固定触点部中的一个与上述切换杆的第1切换触点、二进行咬合,所以切换杆转动时会有明显的“卡嗒”感。
此外,不进行上述咬合的第1固定触点部或者第2固定触点部,在上述中间位置时与上述切换杆的上述两切换触点脱离,所以在中间位置上即使操作操作杆,负荷中也不会有电流。
权利要求
1.一种开关装置,该开关装置具有两个开关,对应于操作杆的操作,第1开关通过用于控制负荷的单元将电源与负荷连接起来;对应于上述操作杆的操作,第2开关不通过上述用于控制负荷的单元将上述电源与负荷连接起来;其特征在于将上述第1开关和上述第2开关的各可触点设置在具有弹性的单一可动片上,与上述操作杆联动的操作部件使它们分别接触与上述各可动触点相对应的各固定触点。
2.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开关装置,其中,上述可动片被分岔成第1分支和第2分支两部分,上面分别有上述第1开关和第2开关的各可动触点;上述操作部件上有第1按压部和第2按压部,它们克服上述可动片的弹力而分别接触上述第1分支和第2分支时,使得上述各可动部件分别接触上述各固定触点,当上述操作杆处于不同操作位置时,各按压部使各可动触点分别接触各固定触点。
3.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开关装置,其中,上述可动片被分岔成第1分支和第2分支两部分,上面分别有上述第1开关和第2开关的各可动触点;上述操作部件上有第1按压部和第2按压部,它们克服上述可动片的弹力而分别接触上述第1分支和第2分支时,使得上述各可动触点分别脱离上述各固定触点。同时,当上述操作杆处于不同操作位置时,各按压部使各可动触点分别接触各固定触点。
4.如权利要求1、2或3中所述的开关装置,其中,上述操作杆被置于第1操作位置时,上述第1按压部使得上述第1分支的可动触点开始接触对应的固定触点;上述操作杆从第1操作位置进一步被置于第2操作位置时,上述第2按压部使得上述第2分支的可动触点接触对应的固定触点。
5.如权利要求1、2和3中所述的开关装置,其中所述操作部件上有分离部,当上述操作部件复位移动时,此分离部强制断开上述第1开关和第2开关的触点的接触。
6.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开关装置,其中上述操作部件上有压接部,当按压上述第1分支和第2分支时,第1、第2压接部分别对接触在各固定触点上的各可动触点施加压力。
7.一种开关装置,该开关装置包括两个开关,对应于操作杆的操作,第1开关通过用于控制负荷的单元将电源与负荷连接起来,对应于上述操作杆的操作,第2开关不通过上述用于控制负荷的单元将上述电源与负荷连接起来;其特征在于设有将负荷的端子两端短路的制动开关,该制动开关的用于制动的可动触点由可装入上述操作部件的单一部件构成,当上述操作杆位于未操作前的初始位置时,由于有使该操作杆向操作方向的逆方向复位的吸附手段,上述用于制动的可动触点被压接在对应的用于制动的固定触点上。
8.如权利要求7中所述的开关装置,其中,上述用于制动的可动触点是可摇动地被支撑着的;相应于操作杆的操作,从被压接在上述用于制动的固定触点上的复位姿态变成与上述用于制动的固定触点相脱离的操作姿态;在上述复位姿态到上述操作姿态的转变过程中,维持与上述用于制动的固定触点的接触状态。
9.一种开关装置,该开关装置具有两个开关,对应于操作杆的操作,第1开关通过用于控制负荷的单元将电源与负荷连接起来;对应于上述操作杆的操作,第2开关不通过上述用于控制负荷的单元将上述电源与负荷连接起来;其特征在于设有切换杆,对应于切换操作,通过切换电源的各端子与负荷的各端子之间的接续,此切换杆使得上述负荷正转或者反转;对应于上述切换操作,上述切换杆以旋转支点为中心转动,距上述旋转支点距离各不相同的位置上,设有第1、第2切换触点部;上述负荷的各端子以及上述电源的各端子分别有第1、第2固定触点部,对应于切换操作,上述第1、第2切换触点部以上述旋转支点为中心转动时、分别与第1和第2固定触点部接触或脱离。
10.如权利要求9中所述的开关装置,其中,对应于正转或者反转,上述切换杆被向着一侧或者另一侧切换操作,上述负荷或者上述电源的一端的端子的上述第1固定触点部和上述负荷或者上述电源的另一端的端子的上述第2固定触点部被配置在上述一侧处,上述负荷或者上述电源的一端的端子的上述第2固定触点部和上述负荷或者上述电源的另一端的端子的第1上述固定触点部被配置在上述另一侧处。
11.如权利要求9和10中所述的开关装置,其中,对应于上述切换操作,上述电源或者上述负荷的一端的端子通过上述第1切换触点部与上述第1固定触点部接触或者脱离,对应于上述切换操作,上述电源或者上述负荷的另一端的端子通过上述第2切换触点部与上述第2固定触点部接触或者脱离。
12.如权利要求9、10或11中所述的开关装置,其中,对上述切换杆进行切换操作时,上述第1、第2切换触点或者上述第1、第2固定触点部所进行的咬合动作有“卡嗒”感。
13.如权利要求9、10、11或12中所述的开关装置,其中,不进行上述有“卡嗒”感咬合动作的固定触点部应为正转或者反转都没有被选择的中间位置,被配置在脱离上述切换杆的上述两个切换触点的地方。
14.一种开关装置,该开关装置具有二个开关,对应于操作杆的操作,第1开关通过用于控制负荷的单元将电源与负荷连接起来;对应于上述操作杆的操作,第2开关不通过上述用于控制负荷的单元将上述电源与负荷连接起来;其特征在于设有发热元件和用于对该单元进行散热的散热板,上述散热板上有通孔,配置在机箱中的端子的一端插入此通孔中,上述端子的另一端插进上述发热元件的孔中,在穿过上述散热板的上述通孔的状态下将上述端子的一端铆接,该端子、上述发热元件以及散热板紧密固定在一起。
15.如权利要求14中所述的开关装置,其中,设有覆盖上述机箱的盖子,该盖子上有使上述发热元件露在外部的开口,上述散热板通过上述开口与上述发热元件紧密接触。
16.如权利要求14或15中所述的开关装置,其中上述机箱里设有与操作杆的操作联动的操作部件,有与该操作部件上装备的刷子滑动接触的线路板,有带有咬合突头的端子;上述线路板上有咬合孔,上记咬合突头插入该咬合孔中咬合,实现上述线路板的安装。
17.如权利要求14、15或16中所述的开关装置,其中,上述机箱里有与紧贴上述发热元件的上述散热板上的上述通孔连通的分区防尘室。
18.如权利要求14、15、16或17中所述的开关装置,其中,上述发热元件是用于控制对应于操作杆的操作而流过负荷中的电流的场效应管,上述的一端铆接的上述端子连接在上述场效应管的端子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是削减构成用于电动工具等的开关装置中作为主开关部分的第1、2开关的部件个数,使组装容易、费用降低。在本发明中,用具有弹性的单一可动片20分岔后构成第1、第2的各可动触点20c
文档编号H01H9/02GK1173031SQ9710548
公开日1998年2月11日 申请日期1997年6月2日 优先权日1996年6月3日
发明者佐佐木俊吉, 米泽达氏 申请人:欧姆龙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