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列组合式电接插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9613阅读:25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多列组合式电接插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是关于组合式电接插件,特别是关于具有一列以上可藏纳于模件外壳或元件内之模件的电接插件。
标准的多列组合式电接插件包括具有矩形截面空腔或接纳区的外壳或元件,以藏纳许多各适于支持电接点的矩形截面模件。这些模件,例如,可在外壳或元件上下壁之间配置为上下两列,每一模件之电接点通常藏纳于该模件上下壁之间的通孔内。模件的上下壁相隔一定的距离。因此,每一模件典型地具有相同高度。当它在元件内堆置为两列时,其综合高度为一个模件高度之两倍。因此,空腔上下内壁表面之间高度为一模件高度之两倍,以使两列模件正好藏纳在其间。
但是,每一模件之宽度将可视其上之接点数目而互有差异。众所周知,现时工业标准是将电接点置于约0.1英寸之中心上。因此,两接点模件之宽度约为0.2英寸(即接点中心至接点中心约0.1英寸,而每一接点中心至最接近之模件外缘约0.05英寸)。同样,设有五接点的模件之宽度约为0.5英寸,十接点的宽度约为1英寸等。通常,各种模件的选定须使每一列的接点数目相同,即宽度相同。
举例来说,组合式接插件可能具有二十个接点,由三个模件支持,分为两个五接点模件的第一列和一个十个接点模件的第二列,因此,每一列约为1英寸宽。又为配合工业标准,各列之高度约0.1英寸,因此元件空腔约为0.2英寸高。
上例接插件的接线组合可能为第一模件上的五个电接点以第一组五根导线为终端,第二模件上的五个电接点以第二组五根导线为终端,而第三模件上之十个接点以一组十根导线为终端。于是三个模件可以插入元件空腔内,每次一个,以构成上述之两列。
一旦组合完成,通常地,各模件将由于每一模件和元件内壁与其他模件之间所产生之紧密摩擦力而可靠地固定于元件空腔之内。同时,为了确使各模件得以留置于空腔内,在元件之前端典型地设有至少一肋条伸展于元件上下内壁之间,而与后端每一元件内壁相关连之边缘势将伸入或伸向空腔。当模件置于空腔内的时候,其前端会接触到肋条,后端会接触边缘,因而将模件嵌入其间。
在组合过程中,当模件进入元件空腔内以至模件完全在空腔之内(并接触到向前推进之肋条之一),边缘(和相关内壁)势将被推出空腔,即由模件之径路出来,从而其边缘会猛然往回咬牢。结果,当模件进入元件空腔内时,在整个模件横移期间中,边缘可能紧压住模件内壁。如此紧紧靠压将使组合工作十分困难。当要作修理或类似工作之时,由于同一原因,拆卸也将十分困难。而且取出模件时必须将边缘从模件径路中推出,而且由于边缘伸入空腔内,可能的情况是,将边缘由其中取出时,结果将损坏元件及/或模件。而且在有一列模件已在适当位置上后,想将模件插入元件时,须转动模件角度,使边缘往外剂,这使得组合更趋于复杂。
除上述情形外,在修理或类似工作而须拆卸时亦可能产生另一个问题,尤其是对于多列组合式接插件,这问题就是在再组合时将模件之位置放错。例如,如将前述例子中的接插件的十接点模件取下时,上方的一对五接点模件则易于对着原来由十接点模件挤紧靠着之元件内壁表面往下掉落。结果,各模件可能由元件内松脱,导致现场的技术人员可能将它重新安装于不正确的位置(例如,现场的技术人员将一对五接点模件对置于其原来的相反位置)。当每列上之模件数目增多时,这一问题当然更趋于恶化。因此,当这重装错误的接插件插入相配合的接插件时,有关电气器材的接线可能错误而导致电气器材故障或损坏。此外,双列组合式接插件更产生在插入第二列之前须先使一列模件固定的组合问题。
从前,除了挤压方式所提供的一维固定(即将模件制限住使之不在元件中前后移动)外,多列组合式接插件亦提供第二维的固定,以防止模件作横向(左右)移动。在前述实例中,如一个五接点模件被取下时,十接点模件会使另一个五接点模件保留于其列中,以使第一维的固定发生作用。为防止其横向移动,各模件可在其一壁上设置一轨条藏纳于元件壁的狭槽内。这些轨道经如此藏纳时即可防止横向移动。当然,这些一维与二维固定须限制其第三维的移动(上或下,即是走向或离开元件的一壁)。此第三维固定是由于各列模件间的共同作用所造成。因此,当如上所述,将十接点模件取出时,其他各模件可能由元件壁上脱落,使第一及/或第二维固定不再发生作用。因此以其他模件提供第三维的固定,而第一和第二维固定也取决于此。由于取决于其他模件,在多列组合接插件中就发生上述组合和定位等一类的困难。
本发明的多列组合式接插件可消除前述种种组合缺点。本发明之一方面提供每一模件皆具有三维固定于元件之组合式接插件,而不论其他模件是否在元件内。而且,本发明提供之组合式电接插件,其模件之插入和取出都方便容易,不发生任何三维固定问题。更且,本发明提供之电接插件,在其一或数模件取出和再插入时,可减少或消除定位错误之误差。
因此,根据本发明,其最显明方面是提供在元件内壁和每一模件内壁皆设有固定装置,共同按三维方式使每一模件固定于元件上。此固定装置宜于每一元件壁上有一列凹口,而且在每一模件壁上有一锁定凸出部分,每一凹口上有一槽孔入口部分与元件空腔相分隔,其间有一调整片,而每一凸起部分设有直立壁,它各向外伸展翼片在模件壁上相间隔,直立壁之大小适于藏纳在凹口内以提供第一维的固定(左右),翼片之大小适于藏纳于切入口部分,因而使调整片藏纳于翼片和模件壁之间,以防止翼片进入元件空腔内,从而提供第二维的固定(上下)。固定装置最好进一步包括每一元件壁后缘之切口锁定杆,离元件空腔相分隔,在其后方每一模件之一内壁上之楔壁正好可通过锁定杆的切口而藏纳其间。楔壁直至模件几乎完全插入空腔内并不啮住锁定杆,此时锁定杆被推开让楔壁在其下方通过。其后,锁定杆恢复它在楔壁后方的位置,而(ⅰ)使凸起部分之前端和楔壁分别从凹口端壁与锁定杆之间挤进,及/或(ⅱ)使模件从元件前端之垂直肋条和锁定棒之间挤进,其一或两者都提供第三维的固定(前后)。更适宜的是以楔壁作为锁定凸起部分的最后方的内壁。
由于上述结果,每一模件都按三维方式固定于内壁上而与其他模件不相关连。因此,将任何一个模件取下时,其他模件仍将牢固于元件内,从而减少再组合时摆错位置的可能性,而更容易作成双列接插件之组合。而且有楔形壁和锁定棒的共同作用,有利的提供前后固定,对于接插件的组合和拆卸都不会有实质上的干扰。
本发明的这些和其他特点与优点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于后,其中图1是根据本发明原理之组合式电接插件等角部分剖视,部分分解的斜视图;
图2为图1沿线2~2的截面图;及图3为图2沿线3~3的截面图。
参阅图1,所示为根据本发明原理的组合式电接插件10。接插件10包括一塑胶(通常不导电)外壳或元件12,第一个五接点塑胶模件14可活动地连结其上成为第一列15,十接点塑胶模件为第二列17。所示由元件12剖开而仍活动连结其上沿箭头A方向进入第一列15的是第二个五接点塑胶模件18。
参阅图1和2可看见元件12可包括上壁20和下壁22。壁20、22的平坦而平行的内表面24、25分别界定其间的矩形截面空腔或接纳区26,空腔26是由界定于壁20和22的后缘28之间的后进出口27伸展至界定于壁20和22的前缘32(在后缘28之前约0.6英寸)之间的前进出口30。在壁20和22之间并部分遮挡住前进出口30的是一对垂直肋条34,其用途说明于后。
壁20,22最好相分隔以界定高约0.2英寸的空腔26,藉以为模件14、16、18内的两列接点(未图示)提供标准工业所接受的0.1英寸中心间隔。空腔26之宽度是由接插件10所有的接点数目(未图示)来决定,这在所示实例中为二十,每列十个。因此,空腔26内使壁20和22相连接的左壁36和右壁38间的宽度约为2.0英寸。
元件12沿壁20和22的每一后缘28有固定装置,这些固定装置与在模件14、16、18等上的配合固定装置共同作用,以提供每一模件与元件12的三维固定,而与空腔26内是否接纳了任何其他模件无关。为了便于说明起见,以与壁20相关的元件固定装置作为说明。应该明白,壁22的固定装置完全相同,如将图1颠倒过来看,元件12实际上完全相同。
元件12的固定装置包括由壁20后缘28向其前缘32伸展的一列缺口42。如图3中所示,每一缺口42包括与空腔26相分隔的上切入的进出口部份44及在进出口部份44与空腔26之间的一对相对翼片46、48。翼片46、48宜有具有角度之表面47、49以界定空隙50(其鸽尾截面靠进出口部分44较宽,靠接纳区26较窄)。翼片46、48更宜从缺口42的前或端壁51伸展,只有一部份朝向其缺口42的后方52(后缘28)。每~翼片46、48的终端54界定凸轮表面53以导引模件的固定装置进入进出口部份44,这情形将于下面说明,缺口42最好在约0.1英寸中心上等间隔地隔开,而其最外方缺口42′,分别与左和右壁36和38间隔相同(约0.05英寸)。因此,对于两英寸宽之元件(每列十个接点),壁20具有这 种缺口42九个。元件12的固定装置亦包括沿壁20的后缘28且在空腔26外面之切口锁定棒58。锁定棒58包括大体与内表面24相平行但相分隔的上轨条60。轨条60的下壁62通常与内表面24(及空腔26)分隔某一定之距离,以约0.04英寸为宜。轨条60之前端63与前缘32后方(及因而进出口部份30之后方)相距隔某一定距离。前端63亦与端壁51的后方距隔另一较短之一定距离。轨条60以轨条两端的支杆或肋条64与壁20相连接。轨条60最好用许多支杆或肋条64与壁20相连接,这些支杆或肋条64共同作用以界定轨条60内之许多切口66,每一切口66与每一缺口42共同伸展和连通。锁定杆58可进一步从空腔26中弹性推出,其作用容说明于后。为协助杆58的这种弯曲作用,在壁20上设有长形切口68。
与模件14、16、18等相关,这长形切口都适于在每一模件前74和后76间伸展的通孔或进出切口72上以支持电接点(未图示)。孔72以分隔条77分隔是众所周知的。切口72和分隔条77分别置于平坦而相平行的第一和第二模件壁78、80之间。模件壁78和80宜相分隔约0.1英寸,使它得以分两列容纳于0.2英寸高的空腔26内,如前所述。每一模件的宽度由连接壁78和80的左右模件壁82、84所界定。此一宽度与孔72之数目相关。因此,模件14和18各具有五个孔72(有五个接点(未图示))宽约0.5英寸。而模件16有十个孔72(有十个接点(未图示))宽约1.0英寸。因此,当接纳于空腔26内时,各模件界定两列15和17,宽各约1.0英寸。
如由各图中所可看到,空腔26的截面宜为矩形。同样每一模件的截面宜为矩形。当它被接纳于空腔26内时,每一模件的一壁78都与空腔26的内表面24或25(视状况)相邻接,每一模件的另一壁80与另一模件的另一壁80相邻,以界定两堆叠列15、17。
前述各模件的配合固定装置将参照一模件予以讨论。应该知道,每一模件上都设有一或数配合固定装置。每一配合固定装置整体构成为模件的一壁78。配合固定装置包括至少一锁定凸起部份86,其后壁包括一楔壁88。锁定凸起部份86包括一大致上垂直伸展的壁90,大小适于接纳于隙50内。凸起部份86又包括与其上的壁78相分隔约0.03英寸之翼片92,其大小可容纳于切口进出口部份44内。当它这样藏纳时,壁90至少有一部份是在缺口42内。因此大体至少在一维上,即分别在左右壁36和38(如图3中所看见之左右)之间受限制无法移动。而且调整翼片46、48可藏纳于翼片92与壁78(参阅图3)之间的区域93内,藉以大体限制锁定凸起部份86至少在第二维上(上下一如图3中所看见列15的模件之下,和列17的模件之上)无法移动。壁90宜包括在翼片92与壁78之间的区域93内的鸽尾状支架构件(94),以配合方式藏纳于调整片46、48之间所界定的空隙50内。将可明白,此头两维的固定,其动作与是否有任何其他模件在元件空腔26内无关。而且因为凸起部份86是模件之整体,此模件在前述两维上亦受到限制而无法移动。
为提供第三维之固定,设有楔壁88与锁定杆58共同动作。楔壁88与模件的前端74分隔距离约略等于前进出口30与轨条60的前边63间的距离,即约0.52英寸。又楔壁88与凸起部份86前端87相分隔距离约略等于前边63与端壁51之间的距离,即约为0.15英寸。又此楔壁88从壁78垂直伸展的距离较轨条60的下方62与内表面24之间的距离为大,即约0.05英寸。因此,当模件藏纳于空腔26内时,其前端74接触到肋条34,凸起部分86之前端87接触到缺口端壁51,而楔壁88接触到轨条60之前边63,使空腔26内之模件挤进而提供第三维的固定(即前后,或进出于元件12),与空腔26内是否有另一模件无关。
翼片92和楔壁88为整体壁90如图1所示。壁90更宜包括翼片92与楔壁88之间的上凸轮表面98。壁90的凸轮表面98与轨条60之下方62(和凸轮表面62′)使轨条60推离空腔26而容许楔壁88通过其下方,容待说明。每一模件更宜设置两个这样的锁定凸起部份86与两最外面分隔片77成为一线(在两接点模件内(未图示),只有一个这种壁77时,宜只设置一个这种锁定凸起部份86)。凸起部分86如此定位时,每一模件在空腔26内,可有许多位置藏纳,容许各种模件之配置型式。
例如,在使用上,模件18可经由后方进出口27藏纳于空腔26内。当模件18朝向空腔26之前端移动时,锁定凸起部份86沿着箭头A方向,经由切口66通过轨条60下方并进入缺口42。支撑构件94接触到调整片46、48上的终端54的凸轮53,这些调整片共同作用导引凸起部份86进入缺口42从而使翼片92固定于进出口部份44。当凸部份86接近调整片46、48时,上凸轮表面98和轨条60的下方62相接触。当模件18进一步向前移动时,轨条60被推往上脱离接纳区26,容许楔壁88在下方通过。切口68容许壁20的一部份亦被外推而使组合松弛。在楔壁88已通过超越轨条60之后,模件18的前端74将啮住肋条34,而/或前端87会接触到缺口端壁51,而轨条60将恢复至其原来位置,但在楔壁88后方从而使元件12内的模件18锁定,如将可明白,轨条60直至模件18几乎完全藏纳于空腔26内始被推往外,因此容许模件作非角度之插入和取出,对于壁78的压力较典型上识为可以先有技术的组合式接插件所能做到的为小。图2显示模件14和16根据上述原理按三维方式固定于元件12之内。上述三维固定法可任意适用于每一模件,因此,并不依存于各模件间之磨擦力以使接插件保持其组合状态。
当组合完成时,模件之背面80可与后面进出口27相连通,如图2中所看见。通常,电线(未图示)可由其间伸展至,例如,另一接插件上。如可明白,每一接点(未图示)可能并非单一根线(未图示),其终端接上扁平挠性带状电线或电缆(未图示)。为容许这种带状(未图示)电线(缆)被收藏于模件中而不必花费过多时间和费用加以整理,在分隔条77和模件14、16、18之内壁82、84上均备有缺口100。同样,在元件12的左和右壁36、38上都备有缺口102以备同一目的使用。
在较佳实施例中,至少一轨条60上备有枢轴棒104,用以使轨条60往外推动,如图1中箭头B所示,以使组合松弛,尤其是便于拆卸接插件10。
每一模件的前端74(背面80的前端约略小0.6英寸)与前进出口30相连通,如众所周知,以容许各接点(未图示)与另一电接插件等一类(未图示)在电性上相连接,以使肋条34不致与电性连通相干扰,其位置宜使之与一或数分隔条77或模件的壁82、84相一致,而且其宽度宜比0.1英寸许多,以约0.02至0.03英寸更好。
接插件10可为两部份接插件之插入部份,因而可容藏于另一外壳或管座内(未图示),该管座亦设有电接点(未图示),可与模件上的接点(未图示)相配合。因此,元件12可在壁20和/或壁22上设置极化键(未图示)和锁定装置(未图示),为所希望用以相互连接两部份接插件,这是众所周知的。同样,本发明的原理可适用于元件12为一插座模件外壳或两部份接插件的管座,因此亦应知道,在那种状况下,壁20和22将朝向肋条34、35的前端伸展,用以为插入连接器(如所示)界定一插座或管座(未图示)。因此,本发明虽以一接插件为例说明其较显明方面,但并非被限于其上。
本发明之说明如上所述,权利要求
部份随附于后。
权利要求
1.一种组合式电接插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设有许多壁以界定接纳区于其间的元件;许多模件,每一模件适于在第一和第二模件壁之间设置电接点,每一所说模件可藏纳于接纳区,且其定位须使其被藏纳于接纳区内时,每一所说第一模件壁都有一个别元件壁相邻接,而其第二模件壁则与任何其他元件壁相隔离;元件壁和每一所说第一模件壁上之固定装置,共同运作,按三维方式把每一模件固定于元件上,当模件被藏纳于接纳区内时固着于邻近元件壁上,所述每一模件的固定作用与任何其他所述模件的是否固定于该元件上无关。
2.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组合式电接插件,其特征是,所说固定装置包括在与接纳区相连通的至少一元件壁上,和在第一模件壁上的至少一锁定凸起部分上的各缺口,每一锁定凸起部分包括从相关第一模件壁伸展且可在缺内藏纳以提供三维固定的第一维固定的壁装置,每一缺口设有与接纳区相分隔之切口进出口部分,和在切口进出口部分与接纳区之间之第一调整片,所述凸起部分包括与相关第一模件壁相分隔且在其上的翼片装置,其大小是当其相关模件藏纳于接纳区内时可被藏纳于该切口进出口部分内,可藏纳于翼片装置和第一模件壁之间的第一调整片,用以防止翼片装置当其相关模件藏纳于接纳区内时不致通过进入接纳区内,以提供三维固定作用之第二维。
3.根据权利要求
2所述的组合式电接插件,其特征是元件设有前端和后端,且每一模件具有前端和后端,其固定装置进一步包括楔壁,由每一所说第一模件壁凸起一第一预定距离,且与模件前端相分隔一第二预定距离;及切口锁定棒,与接纳区外之至少一元件壁相关连,该锁定棒通常与所说相关壁之内表面相分隔,其距离小于所说第一预定距离,与元件前端相分隔大约为所说第二预定距离;每一所说缺口具有一端壁与锁定棒之前端相分隔一第三预定距离,楔壁和在同一模件上的凸起部分之前相分隔,其距大约等于所说第三预定距离;楔壁可经由所说切口锁定杆藏纳,且包括装置使杆于楔壁通过其中直至锁定凸起部分接触到缺口端壁时进一步推离其相关壁的内表面,此时,锁定棒因弹力而回复至其以前所述之间隔,以使模件被推进至接纳区内,从而提供所述三维固定的第三维。
4.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组合式电接插件,其特征是,接纳区进一步被界定于元件之前进出口与后进出口之间,元件更包括在伸展于元件壁的至少两壁之间的前进出口内的至少一肋条可藏纳于接纳区内之各模件通过后进出口,且当如此藏纳之时,每一模件的前端接触到所述肋条,并与前方进出口相连通,而每一模件的后端与后方进出口相连通,其固定装置包括楔壁,由每一所说第一模件壁凸起一第一预定距离,且与前端分隔一第二预定距离;以及切口锁定杆,与接纳区外至少一元件壁相关连,该锁定杆通常与其所说相关壁内表面相分隔,其距离较所述第一预定距离为小,与前方进出口相分隔约略同第二预定距离,楔壁可经由切口锁定杆藏纳并包括当楔壁通过其间直至模件前端接触到肋条为止,进一步推离其相关壁的内表面的装置,此时,锁定杆可依弹性方式恢复至它的以前间隔,使模件被推进至所述垂直肋条与锁定杆之间,以提供三维固定作用的第三维。
5.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组合式电接插件,其特征是,固定装置进一步包括缺口,在与接纳区相连通的至少一元件壁,及在每一所说第一模件壁上至少一锁定杆上,每一锁定凸起部份包括由相关第一模件壁伸展出来且可藏纳于所述缺口内的壁装置,用以提供所述三维固定作用之第一维,每一所述缺口设有与接纳区相分隔的切口进入口部份,和在切口进入口部份与接纳区之间的第一调整片,所说凸起部份包括与其上方相关第一模件壁相分隔之翼片装置,其大小是当其相关模件被藏纳于接纳区内时可藏纳于所说切口进入口部份,第一调整片可藏纳于翼片装置与第一模件壁之间以防止翼片装置当其相关模件藏纳于接纳区内时,不致通过进入接纳区内,以提供所述三维固定的第二维。
6.一种组合式电接插件的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许多元件壁,用以界定适于藏纳模件于其间和界定前方进出口和后方进出口之各元件壁的前方和后方边缘之间的各模件的接纳区;在第一元件壁上的固定装置,可与模件壁的固定装置共同运作,使当模件藏纳于接纳区内时,该模件按三维方式固着于第一元件壁上,模件这种固定与是否有任何其他模件被定于元件上,以及与任何其他元件壁都不相关连。
7.根据权利要求
6所述的元件,其特征是,所说固定装置包括在与接纳区相连通之至少一壁上之缺口,该缺口从其后缘朝向其前缘伸展,且适于接纳模件的锁定凸起部份的壁部,藉以提供使模件固定于元件的第一维,所说缺口设有切口进出口部份与接纳区相分隔,且适于在其间接纳模件的锁定凸起部份的配合翼片,以及于切口部份与接纳区之间接纳第一调整片,藉以防止藏纳于进出口部份之模件翼片,不致通过进入至接纳区,用以提供使模件固定于元件上的第二维。
8.根据权利要求
6所述的元件,其特征是,所说固定装置包括在与接纳区相连通之至少一壁上之缺口,该缺口从其后缘朝向其前缘伸展;及切口锁定杆,与沿着接纳区外后缘至少一壁相关连此锁定杆通常与所述至少一壁之内表面相分隔一第一预定距离;所说缺口设有一端壁与锁定杆之前方相分隔一第二预定距离,所说锁定杆可从正常间隔推进,作为模件的楔壁通过锁定杆的切口,模件锁定凸起部份的一端与楔壁的前端相分隔一第二预定距离,接触到该缺口端壁,而锁定杆可恢复至其正常间隔,从而接触到模件楔壁,使模件推进至接纳区,从而提供使模件固定于元件上的所述维。
9.根据权利要求
6所述的元件,其特征是,所说固定装置包括在前方进出口中至少一肋条,伸展于所说这些壁的至少两壁之间;及切口锁定杆,与沿接纳区外后缘的至少一壁相关连,该锁定杆通常与至少一壁的内表面相分隔一预定距离,且可由其间作为模件之楔壁推进通过锁定杆的切口,使模件推进至肋条与锁定杆之间,藉以提供模件固定于元件上的所述维。
10.一种供组合式电接插件使用且可藏纳界定于许多元件壁之间的元件接纳区内的模件其特征是,此模件适于支持在第一和第二模件壁之间的电接点,在第一模件壁上的固定装置,与在第一元件壁上的固定装置共同发生作用,以按三维固定的方式使模件固定于元件上,使第一模件壁靠近第一元件壁,而第二模件壁于模件被藏纳于元件接纳区内时,与任何其他元件壁相分隔,此模件之固定与是否有任何其他模件被固定于同一元件无关,亦与任何其他元件壁不相关连。
11.根据权利要求
10所述的模件,其特征是,所说固定装置包括在第一壁上至少一锁定凸起部份,此凸起部份具有壁装置从第一壁上伸展,且可藏纳于第一元件壁之缺口内,以提供使模件固定于元件上之第一维,凸起部份包括之翼片装置由第一壁相分隔并位置于其上方,且当模件被藏纳于元件内时可藏纳于第一元件壁缺口调整片上之切口进出部份,藉以提供使模件固定于元件上的第二维。
12.根据权利要求
10所述的模件,其特征是,所说固定装置包括从第1壁上凸出一预定距离的至少一楔壁,该楔壁与模件前部相间隔以对元件的锁定杆提供一楔面,从而把模件楔入元件的前肋条和锁定杆之间,从而提使模定于元件上的所说维。
专利摘要
组合电接插件包括一具有许多界定其间之接纳区壁的元件,许多模件,每一模件各适于支持第一和第二模件内壁间的各电接点,每一模件都可藏纳于接纳区,且当其藏纳于接纳区时的位置须使其第一模件壁与元件壁相邻接,其第二模件壁则与任何其他元件壁相分隔。各元件壁和第一模件壁上的固定装置,用以按共同作用三维方式,使模件在藏纳于接纳区时,固定于其内壁和相邻壁上,每一模件之固定则与任何其他模组是否固定于元件上不相关连。
文档编号H01R13/62GK87100560SQ87100560
公开日1987年8月12日 申请日期1987年2月2日
发明者J·罗伯特·布赖斯 申请人:克兰电子公司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