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座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26613阅读:9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插座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插座连接器,特别是指一种在对接插头连接器插入后,其讯号端子可形成较短的电气回路,而具有较佳电讯传导性的插座连接器。
插座连接器主要应用于处理声音讯号的传输,这种电连接器为了使讯号传输的品质好,而具有用于防止杂讯干扰的接地端子及用于稳定切换传输讯号的可动端子与固定端子以作为稳定的切换。其讯号的传输主要是通过对接的插头连接器与可动端子间作弹性接触而使可动端子变形,使讯号依端子的形状由可动端子与插头连接器的接触点沿可动端子的本体部传输讯号至电路板上的讯号电路传递出。而所述的可动端子为与插头连接器确实接触,其本体部大致平行抵靠在绝缘壳体的侧壁上,并反折出一个L状的可动接片部并延伸至插口附近位置来与插头连接器作弹性接触,其相关设计如美国专利第4,393,283、4,937,404号,以及日本实用新案昭61-74977、实开平5-90863等。然而,现有技术中的插座连接器在传输讯号时,由于讯号需沿可动端子的L状可动接片部弯折至本体部后方传出,整体传输路径长,而造成电讯传输时间较长,并且容易由于盖体与绝缘壳体的组装不够确实而使讯号传输不稳定的几率大增,进而影响电讯传输的质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讯号传输路径短、传输速度快的插座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该讯号端子组包括有可交互触动的可动端子及固定端子,该可动端子具有一个座板部,该座板部一端反折出一个略呈L状的可动接片部,另一端则形成向可动接片部延伸的延伸部,当该可动接片部与对接电连接器作弹性接触而变形时,该可动接片部可与延伸部相接触而形成一个较短的电气回路,使讯号能沿该延伸部至座板部传输至电路板,而不需通过端子形状所构成的整体路径传输以缩短传输路径,进而降低传输所需的时间,使具较佳的电气传导性。
由于采用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的传输讯号路径较以前变短,从而使传输讯号的速度加快。
以下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本图为一底面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组合时的外观视图,其中讯号端子组已组装在绝缘壳体内。
图3为本实用新型组合时的底面外观视图,其中讯号端子组及接地端子均已组装在绝缘壳体内。
图4为本实用新型在未插接对接电连接器时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在插接对接电连接器后的剖视图。
请参阅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绝缘壳体1、讯号端子组2、接地端子3及盖体4等构造,其中绝缘壳体1为一设有开放式收容空间17的箱型盒体,具有上壁部11及在上壁部11周缘形成的第一侧壁12、第二侧壁13、第三侧壁14及第四侧壁15,而在第一侧壁12上设有可插接一对接插头连接器5(参照图4)的插口16,而在第二侧壁13上则设有收容部18以收容接地端子3。所述的收容空间17内在靠近第二侧壁13及第三侧壁14的部位分别设有高度低于所述侧壁13、14的第一支撑部171、具有定位槽1721的第一支持壁部172、第二支撑部173及具有定位槽1741的第二支持壁部174,而使收容空间17进一步包括有第一定位空间175及第二定位空间176,以收容讯号端子组2。在第一侧壁12大致对称于插口16的左右适当位置处开设有凹孔121,而在第四侧壁15上则设有两个凹部,并从该凹部向外凸设出一个具斜面的卡抵部19,并且在第二及第三侧壁13、14边缘适当位置上分别开设有两个凹孔131、132及141、142。
讯号端子组2设有可相互触动的第一可动端子21及第一固定端子22,该第一可动端子21具有一个座板部211,而座板部211的一端反折出一个略呈L状的往插口16延伸的可动接片部212,另一端则形成向可动接片部212位置倾斜延伸的延伸部213,该可动接片部212在与对接电连接器5(参照图5)的接触位置形成有接触点2121,另外,从座板部211一侧以直角或近似直角向外弯曲一个焊接部214。而第一固定端子22包括座板部221及从座板部221以直角或近似直角向外弯曲的焊接部222,座板部221在壁面上冲出二个卡块223。讯号端子组2还包括有可相互触动的第二可动端子23及第二固定端子24,该第二可动端子23具有一个座板部231,而座板部231的一端反折出一个略呈L状的往插口16相反方向延伸的可动接片部232,另一端则在大致中线位置处冲剪弯折出一个往可动接片部232位置倾斜延伸的延伸部233,该可动接片部232在与对接电连接器5(图5参照)的接触位置上形成有接触点2321,另外,从座板部231一侧以直角或近似直角向外弯曲一个焊接部234。第二固定端子24结构大致与第一固定端子22相同,也包括座板部241及从座板部241以直角或近似直角向外弯曲的焊接部242,座板部241在壁面上冲出二个卡块243。
请参阅图3,接地端子3在本体部32的一端弯折出可贴抵在绝缘壳体1的槽面111上的延伸部31,该延伸部31的末端向下弯折出一个阶型抵部311以卡止在绝缘壳体1的卡抵槽112上,而在本体部32的另一端则以直角或近似直角向外弯折出一个焊接部33。另外,该本体部32在与绝缘壳体1的第二侧壁13上的收容部18对应的方向上冲出一个卡片321,使接地端子3可稳固地收容在绝缘壳体1上。
又请参阅图2,盖体4在与绝缘壳体1的卡抵部19相对应的侧边上向卡抵部19位置凸伸设有卡钩41,而在与卡钩41相对的侧边则向前凸伸设有与绝缘壳体1的卡孔121相对应的凸块42,并且盖体4在其内壁面上与绝缘壳体1的支持壁部172、174的对应处设有凸部48、46,当盖体4与绝缘壳体1相结合时,所述凸部48、46可分别压抵在支持壁部172、174上而与绝缘壳体1的收容空间17相配合,以形成近似圆形的孔洞。盖体4在其二侧边上分别开设有与绝缘壳体1的凹孔131、132、141、142及收容部18相对应的凹槽43、凹孔45、47及凹槽44、凹孔49,使所述的端子21、22、23、24的焊接部214、222、234、242及3的焊接部33能延伸出绝缘壳体1外以焊接在电路板上。
再请参阅图3所示,组装时将第一可动端子21及第二可动端子23分别以其呈L型的可动接片部212、232套抵在第一支撑部171及第二支撑部173上,而其座板部211、231则分别卡止在第一定位空间175及第二定位空间176内,第一可动端子21及第二可动端子23的焊接部214、234则分别从绝缘壳体1的凹孔132、142延伸出。再分别将第一固定端子22及第二固定端子24分别以其座板部221、241及设置在座板部221、241上的卡块223、243卡嵌入第一支持壁部172及第二支持壁部174的定位槽1721、1741内,并使其焊接部222、242分别从绝缘壳体1的凹孔131、141延伸出,并且可将第一可动端子21及第二可动端子23固定。接地端子3则收容固持在绝缘壳体1的收容部18内。最后再将盖体4通过凸块42卡嵌在绝缘壳体1的卡孔121内,以卡钩41卡扣在绝缘壳体1的卡抵部19上,由于盖体4内壁面设有凹槽43、44,其收容有组装后高度略突出于第一、二支持壁部172、173的第一固定端子22及第二固定端子24,所以盖体4可完全嵌合填塞在绝缘壳体1的侧壁12、13、14、15间而使底面形成一个平整面,以稳固压抵装设在收容空间17内的讯号端子组2及接地端子3。
请参阅图4、图5所示,当一个对接的插头连接器5从绝缘壳体1的插口16插入时,先接触第一可动端子21的接触点2121,使得第一可动端子21的可动接片部212向下压缩变形与延伸部213相接触,随后,插头连接器5再继续往前推进与第二可动端子23的可动接片部232上的接触点2321相接触,并压缩可动接片部232变形与延伸部233相接触,通过第一、第二可动端子21、23的可动接片部212、232与延伸部213、233的接触,形成一个较短的电气回路,使讯号传输由此回路传递至讯号电路,而具有较佳的电气传导性。
权利要求1.一种插座连接器,包括绝缘壳体、讯号端子组、接地端子和盖体,其中讯号端子组收容在绝缘壳体内,其包括可相互触动的可动端子及固定端子,其特征在于该可动端子具有一个座板部,在该座板部的一端反折出一个略呈L状的可动接片部,另一端则形成向可动接片部延伸的延伸部,当该可动接片部与对接电连接器作弹性接触而变形时,该可动接片部可与延伸部相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绝缘壳体靠近左右侧壁的收容空间内设有用以收容讯号端子组的支撑部与支持壁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绝缘壳体至少在一个侧壁上设有卡抵部,而盖体则设有与该卡抵部相对应的卡钩。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盖体在与卡钩相对的侧边上向前凸伸设有至少一个凸块,而绝缘壳体在与凸块对应的侧壁上开设有具有嵌合作用的卡孔。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盖体在其内壁面上与绝缘壳体的支持壁部对应处设有凸部,当盖体与绝缘壳体相结合时,所述的凸部可压抵在支持壁部上而与绝缘壳体的收容空间相配合,而形成近似圆形的孔洞。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上讯号端子组及接地端子均设有从座板部以直角或近似直角向外弯曲的焊接部,而绝缘壳体的侧壁则在相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凹孔。
专利摘要一种插座连接器,包括绝缘壳体、讯号端子组、接地端子及盖体,其中讯号端子组收容在绝缘壳体内,其包括可相互触动的可动端子及固定端子,其中可动端子具有一个座板部,该座板部的一端反折出一个略呈L状的可动接片部,另一端则形成向可动接片延伸的延伸部,当对接的插头连接器插入时,该可动接片部与插头连接器作弹性接触而变形,并进而与延伸部相接触以形成较短的电气回路,最终成为一个具有较佳电讯传导性的电连接器。
文档编号H01R13/11GK2379933SQ9922627
公开日2000年5月24日 申请日期1999年4月13日 优先权日1999年4月13日
发明者吴焜灿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