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262682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连接器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说明】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连接器结构,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具有可挠性连接件的连接器结构。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笔记型计算机、平板计算机等可携式装置已被广泛使用于日常生活。一般而言,上述可携式装置需以外露的连接器作为与其它电子装置进行电性连接的媒介,故而即使未在使用时,连接器仍是处于通电状态。如此一来,当使用者处于潮湿的环境而使用该可携式装置一段时间后,不但会有短路问题,且于连接器的端子处也容易发生电解现象。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结构,其借由浮动结构而具备可切换性。
[0004]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结构,适于与一外部连接器连接。连接器结构包括一壳体、一第一电子组件、一可挠性连接件及一第二电子组件。壳体具有一开口。第一电子组件具有一第一接脚组。可挠性连接件环设于第一接脚组的外围,且第一电子组件借由可挠性连接件连接至壳体,而使第一接脚组暴露于开口。第二电子组件设置于壳体内且具有一第二接脚组,第二接脚组位于第一接脚组的下方且与第一接脚组保持一间距。外部连接器电性抵接第一接脚组以变形可挠性连接件,使第一接脚组下移且电性抵接于第二接脚组。
[0005]相较于现有技术,在本发明中,由于第一电子组件是借由可挠性连接件而连接至壳体,且与第二电子组件的第二接脚组保持间距,因此在外部连接器尚未抵接于第一电子组件时,第一电子组件是与第二电子组件保持断路的状态。再者,当外部连接器抵压至第一电子组件的第一接脚组时,除使可挠性连接件受力而变形,亦让第一接脚组能下移而电性抵接于第二电子组件的第二接脚组,而达到电性导通的状态。
[0006]据此,连接器结构借由可挠性连接件而提供第一电子组件作为外部连接器与第二电子组件之间的浮动开关,以达到电性连接或断路的效果。如此一来,在未被使用的状态,连接器结构即以不通电的第一电子组件外露于壳体,因而即使暴露在潮湿的环境下,亦不会有短路或电解的情形发生。
[0007]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08]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一种连接器结构的剖视图。
[0009]图2是连接器结构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0010]图3是图1中连接器结构位于另一状态的示意图。
[0011]图4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结构应用于电子装置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0012]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一种连接器结构的剖视图。请参考图1,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器结构100包括壳体110、第一电子组件120、可挠性连接件130以及第二电子组件140。在此,连接器结构100适于配置于各式电子装置(未绘示),以利其与其它电子装置的外部连接器200电性连接而达到电力传输或数据传输的效果。
[0013]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10具有一开口 112。第一电子组件120包括一第一接脚组122及一第一基板124。第一基板124具有相对的一顶面124a及一底面124b,且开口 112的尺寸大于第一基板124的尺寸。
[0014]第一接脚组122包括多个第一接脚122a及多个第二接脚122b,第一接脚122a及第二接脚122b分别配置于第一基板124的相对两表面。详细来说,第一接脚122a配置于第一基板124的顶面124a,第二接脚122b配置于第一基板124的底面124b,且第一接脚122a及第二接脚122b分别贯穿第一基板124的顶面124a及底面124b,使第一接脚122a分别地相互对应于多个第二接脚122b且电性连接于多个第二接脚122b。
[0015]图2是连接器结构的局部立体示意图。请同时参考图1与图2,本实施例的可挠性连接件130是环设于第一基板124上第一接脚组122的外围且连接在第一基板124与壳体110之间,进而用以密封开口 112及第一基板124之间的一缝隙G (绘示于图1)。如此一来,第一基板124借由可挠性连接件130而得以悬浮于开口 112处,且使第一接脚组122曝露于开口 112。在本实施例中,可挠性连接件130例如是橡胶或其它兼具可挠性与弹性的物质,但不以此为限。可挠性连接件130更可以由防水材料构成,并以防水的方式与壳体110及第一电子组件120连结,使外界的液体不会渗入壳体110以达到防水的功效。
[0016]请再参考图1,第二电子组件140设置于壳体110内,且第二电子组件140包括一第二接脚组142及一第二基板144。第二接脚组142位于第一接脚组122的下方,且第二基板144配置于壳体110内。第二接脚组142具有多个第三接脚142a,且第三接脚142a配置于第二基板144上。
[0017]此外,如图1所示,第一接脚组122中的第一接脚122a背对第二接脚组142,而第二接脚122b面对第二接脚组142,其中各第二接脚122b具有凸形轮廓,而各第三接脚142a具有凹形轮廓。因此,借由彼此轮廓互补的结构特征,而使第二接脚122b能顺利地对应至第三接脚142a。惟,本实施例并未限制各接脚的轮廓外型,即能让第二接脚与第三接脚顺利抵接者皆可适用于本实施例。
[0018]图3是图1中连接器结构位于另一状态的示意图。请同时参照图1及图3,在本实施例中,图1用以绘示第一电子组件位于第一位置的状态,图3绘示第一电子组件受外部连接器抵接而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以下叙述连接器结构100于所述两种状态的切换过程。
[0019]在本实施例中,外部连接器200例如是单针弹簧连接器(Pogo Pin),但不以此为限。如图1所示,当外部连接器200尚未与连接器结构100抵接时,第一电子组件120借由可挠性连接件130而呈悬浮状态地维持于第一位置Pl,此时第二电子组件140位于第一电子组件120的下方,第二接脚组142远离第一接脚组122并保持一间距dl。
[0020]接着,请参照图3。当外部连接器200电性抵接第一接脚122a时,第一电子组件120的第一基板124从第一位置Pl受压而沿第一轴向LI下移至第二位置P2,并同时变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