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点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377649阅读:来源:国知局
底面上设有沿着第一槽部126的长度方向排列的一对保持孔(第一保持孔)1260。并且,在底壁120中,在第二槽部127的底面上也设有沿着第二槽部127的长度方向排列的一对保持孔(第二保持孔)1270。还有,在底壁120中,在第三槽部128的底面上也设有沿着第三槽部128的长度方向排列的一对保持孔(第三保持孔)1280。
[0042]上述各一对第一保持孔1260、第二保持孔1270以及第三保持孔1280均由贯通底壁120的矩形的贯通孔形成。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保持孔1260、第二保持孔1270以及第三保持孔1280的内周面上设有多个突起。
[0043]在第一槽部126中插入构成驱动部2的轭铁22的主片221。在该主片221上设有一对突起。而且,通过将这一对突起分别向第一保持孔1260压入,由此轭铁22的主片221在第一槽部126中得以保持以及定位(参照图4)。
[0044]另外,在第二槽部127中插入第一端子5的连结片53。在连结片53上也设有一对突起530 (参照图6)。而且,通过将这一对突起530分别向第二保持孔1270压入,由此第一端子5的连结片53在第二槽部127中得到保持以及定位(参照图4)。
[0045]并且,在第三槽部128中插入第二端子6的连结片63。在连结片63上也设有一对突起。而且,通过将这一对突起分别向第三保持孔1280压入,由此第二端子6的连结片63在第三槽部128中得到保持以及定位(参照图4)。
[0046]S卩,定位构件12构成为对衔铁8、驱动部2、固定触点3、可动触点4、触点弹性件7以及卡件13的相互的位置关系进行限制。而且,通过由定位构件12来保持驱动部2、第一端子5以及第二端子6,从而构成继电器主体A。
[0047]其中,在基体10的底板100的下部的左右两侧的角上分别贯通有矩形的孔101A、101B。另外,在左侧的孔1lA的内周面上设有多个突起。在左侧的孔1lA中压入第二端子6的连结片63的后端部。另外,在右侧的孔1lB中插入第一端子5的主片520的后端部。即,继电器主体A在第二端子6的连结片63的后端部由基体10支承的状态下收纳于基体10内(参照图1)。
[0048]另外,在继电器主体A收纳于基体10内的状态下,驱动部2的线圈端子212穿过在基体10的上侧的侧板上设置的槽102而向基体10外突出(参照图1)。需要说明的是,在该侧板的表面(上表面)上,使长度方向为前后方向的长方体状的肋103向外(向上)突出。
[0049]此处,在基体10内,在由驱动部2、衔铁8、触点部(固定触点3以及可动触点4)以及卡件13包围的空间内配置有消弧构件。消弧构件由永磁体14和磁轭15(轭铁)构成。永磁体14形成为矩形的平板状,在厚度方向上被磁化成异极。磁轭15从前后方向观察形成为L字形。永磁体14以及磁轭15收纳在设于基体10的收纳部104中。
[0050]收纳部104是从前后方向观察到的外形为L字形的箱状,且形成为从基体10的底板100向前方突出(参照图2)。另外,收纳部104的内部成为空洞,且该收纳部104以从向基体10的后方开放的插入口 1040插入永磁体14以及磁轭15的方式收纳永磁体14以及磁轭15 (参照图3)。
[0051]接下来,对组装本实施方式的触点装置的顺序简单进行说明。
[0052]首先,在将卡件13的第二固定部131固定于触点弹性件7的结合部712之后,由定位构件12分别对驱动部2、第一端子5以及第二端子6进行保持。然后,通过将卡件13的第一固定部(孔130)固定于衔铁8的突起82,由此组装出继电器主体A。
[0053]接着,将继电器主体A收纳于基体10内。此时,通过将第二端子6的连结片63的后端部向基体10的底板100的孔1lA中压入而将继电器主体A定位且固定在基体10中。然后,从基体10的前方盖上罩体11而组装出壳体I。最后,在基体10的收纳部104内收纳永磁体14和磁轭15,从而完成本实施方式的触点装置。
[0054]需要说明的是,在罩体11的左右两侧的侧壁上,形成有用于分别避让第一端子5的端子片50以及第二端子6的端子片60的切口 111 (参照图2以及图3)。另外,在罩体11的上侧的侧壁上形成有供基体10的肋103嵌入的槽112 (参照图3)。
[0055]接下来,参照图1对本实施方式的触点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在未向线圈端子212间施加电压的状态下,驱动部2不驱动衔铁8。因此,触点弹性件7未被卡件13拉拽,因而可动触点4与固定触点3隔开规定的间隙而对置。此时,第一端子5与第二端子6成为非导通状态(断开状态)。
[0056]另一方面,在向线圈端子212间施加电压的状态下,驱动部2驱动衔铁8,使衔铁8逆时针地旋转。因此,触点弹性件7被卡件13拉拽而向右挠曲,因而可动触点4与固定触点3接触。此时,第一端子5与第二端子6成为导通状态(接通状态)。
[0057]需要说明的是,若在接通状态下不再向线圈端子212间施加电压,则衔铁8顺时针地旋转而向断开状态复位。
[0058]在此,在从接通状态向断开状态复位时,可动触点4与固定触点3之间有时会产生电弧放电。在产生了电弧放电的情况下,需要使产生的电弧迅速地消弧而在短时间内结束电弧放电。
[0059]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触点装置将包括永磁体14和磁轭15的消弧构件收纳在基体10的收纳部104内。S卩,通过永磁体14和磁轭15而在固定触点3与可动触点4的周围形成磁场,利用由该磁场产生的电磁力将电弧拉长,由此对电弧进行消弧。
[0060]图8是本实施方式的触点装置的剖视图。收纳有永磁体14以及磁轭15的收纳部104与壳体I的内部空间之间隔开,且收纳部104与在壳体I的基体10的外表面上形成的插入口 1040相连。
[0061]从而,在组装壳体I之后,能够将永磁体14以及磁轭15收纳在收纳部104内。因此,即使在例如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异物(例如金属彼此之间的磨损粉末等)附着于永磁体14的情况下,该异物也不会进入壳体I内,从而能够提供阻断性能不易下降的触点装置。
[0062]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收纳永磁体14的第一收纳部与收纳磁轭15的第二收纳部形成为一体(收纳部104),但第一收纳部与第二收纳部也可以分开设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连结构件71的安装部710与可动触点4不同体、且安装片51与固定触点3不同体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连结构件71的安装部710与可动触点4、安装片51与固定触点3也可以为一体。
[0063]如以上说明所示,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触点装置具备固定触点部(固定触点3以及第一端子5)、可动触点部(可动触点4、第二端子6以及触点弹性件7)、永磁体14以及壳体I。固定触点部具有固定触点3。可动触点部具有可动触点4,且在可动触点4与固定触点3接触的位置和可动触点4与固定触点3分离的位置之间移动。永磁体14在固定触点3的周围形成磁场。壳体I至少收纳有固定触点部以及可动触点部。壳体I具有与壳体I的内部空间之间隔开且从壳体I的外侧收纳永磁体14的收纳部(收纳部104)。
[0064]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触点装置以第一方式为基础,其中,具备与永磁体14 一起形成磁路的轭铁(磁轭15)。壳体I具有由收纳部构成的第一收纳部、以及与壳体I的内部空间之间隔开且从壳体I的外侧收纳轭铁的第二收纳部。
[0065]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触点装置以第二方式为基础,其中,第一收纳部与第二收纳部一体地形成。
[0066]本发明的第四方式的触点装置以第一方式为基础,其中,还具备衔铁8、驱动部2、触点弹性件7以及卡件13。驱动部2对衔铁8进行驱动。触点弹性件7将可动触点4支承为能够与固定触点3接触或分离。卡件13将衔铁8与触点弹性件7连结。卡件13由具有弹性的材料形成,且分别固定于衔铁8以及触点弹性件7。
[0067]本发明的第五方式的触点装置以第四方式为基础,其中,卡件13构成为:相较于向可动触点4与固定触点3的接触分离方向挠曲,更容易向与所述接触分离方向正交的方向挠曲。
[0068]本发明的第六方式的触点装置以第四或第五方式为基础,其中,卡件13由金属材料形成。
【主权项】
1.一种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固定触点部,其具有固定触点; 可动触点部,其具有可动触点,且在所述可动触点与所述固定触点接触的位置和所述可动触点与所述固定触点分离的位置之间移动; 永磁体,其在所述固定触点的周围形成磁场;以及 壳体,其至少收纳有所述固定触点部以及所述可动触点部, 所述壳体具有与所述壳体的内部空间之间隔开且从所述壳体的外侧收纳所述永磁体的收纳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轭铁,所述轭铁与所述永磁体一起形成磁路, 所述壳体具有由所述收纳部构成的第一收纳部、以及与所述壳体的内部空间之间隔开且从所述壳体的外侧收纳所述轭铁的第二收纳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收纳部与所述第二收纳部一体地形成。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 衔铁; 驱动部,其对所述衔铁进行驱动; 触点弹性件,其将所述可动触点支承为能够与所述固定触点接触或分离;以及 卡件,其将所述衔铁与所述触点弹性件连结, 所述卡件由具有弹性的材料形成,且分别固定于所述衔铁以及所述触点弹性件。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件构成为:相较于向所述可动触点与所述固定触点的接触分离方向烧曲,更容易向与所述接触分离方向正交的方向挠曲。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件由金属材料形成。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触点装置,其具备:固定触点部,其具有固定触点;可动触点部,其具有可动触点,且在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接触的位置和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分离的位置之间移动;永磁体,其在固定触点的周围形成磁场;壳体,其至少收纳有固定触点部以及可动触点部。另外,壳体具有与壳体的内部空间之间隔开且从壳体的外侧收纳永磁体的收纳部。
【IPC分类】H01H50/04, H01H50/36, H01H50/54
【公开号】CN105097359
【申请号】CN201510239218
【发明人】木下一寿, 渡边英树
【申请人】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公开日】2015年11月25日
【申请日】2015年5月12日
【公告号】EP2945174A1, US20150325390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