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闭型电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658673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密闭型电池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密闭型电池具备:电极体;壳体,其收容所述电极体;盖体(22),其具有贯通孔(242);集电端子,其具有内部端子部和突出部(426);绝缘密封部件(50),其与将封堵了所述开口部的状态下的所述盖体的厚度方向上的壳体外侧作为上表面且将壳体内侧作为下表面时的该盖体的下表面相接,对盖体和所述集电端子之间进行密封,盖体具有从盖体的下表面突出且围绕贯通孔的突起部(710),该突起部的一部分向该贯通孔突出,在该一部分向该贯通孔突出了的位置,该贯通孔的开口口径最小。
【专利说明】
密闭型电池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密闭型电池。
【背景技术】
[0002]近年来,锂离子二次电池、镍氢电池以及其他种类的密闭型的二次电池作为车辆搭载用电源或者个人计算机、便携终端等的电源,其重要性正在提高。特别是认为构成轻量且可获得高能量密度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密闭型电池作为车辆搭载用的高输出电源越发普及。
[0003]在典型的密闭型电池中,通过将电极体收纳于具有开口部的壳体,并将盖体焊接于壳体的开口部,从而将该开口部密封。另外,在盖体上存在沿着厚度方向贯通的贯通孔(即,指从盖体的外表面侧的开口部分起沿着厚度方向形成且口开设(日文:開口 tS)到该盖体的背面侧(电池内表面侧)的空间部。),与电极体电连接的集电端子的一部分经由该贯通孔从盖体突出。
[0004]作为该集电端子向盖体固定的固定方法之一,可列举出如下方法:使圆筒形状的集电端子的一部分贯穿分别在外部端子、绝缘体、盖体、绝缘密封部件(衬垫)形成的贯通孔而使之突出,将突出部的上端自该突出部的中心轴向外周方向扩展并铆接来进行固定,根据需要对扩展后的突出部的上端和外部连接端子的上表面进行激光焊接。当以这样的方法进行固定时,在盖体和集电端子之间通过衬垫密封,可防止气体从供集电端子贯穿的盖体的贯通孔泄漏和/或集电端子与盖体之间的短路。
[0005]关于由这样的盖体、集电端子以及衬垫形成的密封构造,在日本特开2014— 7119号公报、日本特开2014 — 116139号公报、日本特开平8 — 203494号公报、日本特开2012 —182070号公报中公开有在盖体的下表面(与衬垫接触的接触面)设有向下方突出的突起部并将衬垫的一部分压缩的密封构造。根据这样的构造,能够谋求集电端子周边的密封性的进一步提尚O

【发明内容】

[0006]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07]在此,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由上述的盖体922、集电端子940以及绝缘密封部件(衬垫)950形成的以往的密封构造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如图示那样,衬垫950介于盖体922与集电端子940之间。在盖体922的上部配置有绝缘体960。在盖体922的与衬垫950接触的接触面(盖体922的下表面)设有向下方突出的突起部910。
[0008]不过,通过本发明人的研究,可知:在像这样在盖体922设有突起部910的情况下,在倒角面943和衬垫950之间有时产生空隙970,该倒角面943是位于集电端子940的水平面941和垂直面942之间的面。在产生了这样的空隙970的情况下,在衬垫950老化了时,也能认为反弹力已降低的衬垫950向空隙970的方向蠕变而使密封性降低。因而,在上述的现有技术中,在长期密封性方面存在改善的余地。
[0009]于是,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长期确保集电端子和绝缘密封部件(衬垫)之间的良好的密封性的密闭型电池。
[0010]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11]本发明的第I实施方式的密闭型电池,其具备:电极体;壳体,其具有开口部,且收容所述电极体;盖体,其封堵所述开口部,且具有贯通孔(即,指从盖体的外表面侧的开口部分起沿着厚度方向形成且口开设到该盖体的背面侧(电池内表面侧)的空间部。以下相同);集电端子,其具有在所述壳体的内部与所述电极体电连接的内部端子部和贯穿所述盖体的贯通孔而突出到所述盖体的外部的突出部;以及绝缘密封部件,其与将封堵了所述开口部的状态下的所述盖体的厚度方向上的壳体外侧作为上表面(外表面)且将壳体内侧作为下表面(内表面)时的该盖体的下表面(内表面)相接,且对所述盖体和所述集电端子之间进行密封。而且,所述盖体具有从所述盖体的下表面突出并围绕所述贯通孔的突起部。所述突起部的一部分向该贯通孔突出,在所述突起部的该一部分向该贯通孔突出了的位置,该贯通孔的开口口径最小。根据这样的结构,设于盖体的突起部的一部分向贯通孔方向突出,因此,能够将绝缘密封部件较佳地向集电端子的方向按压(压缩)。因此,能够长期确保集电端子和绝缘密封部件之间的密封性(以下也简称为“长期密封性”)。典型地,所述突起部位于盖体的最靠近贯通孔的最端部(即,贯通孔的周缘部)。
[0012]所述突起部或其一部分从所述盖体的下表面突出。
[0013]也可以是,在所述贯通孔的孔轴方向上的截面上,沿着所述盖体的下表面的基准线和所述突起部的构成所述贯通孔的至少一部分的第I倾斜面之间的第I锐角为40°以上且70°以下。此外,在本申请中,贯通孔的“孔轴”是指通过贯通孔的中心且与贯通孔的径向垂直的轴(换言之,贯通盖体的贯通孔的延伸方向)。通过将所述第I锐角设定为40°以上且70°以下,能够将绝缘密封部件进一步较佳地向集电端子的方向按压(压缩)。即,在电池构成时,在将集电端子铆接于盖体来进行固定时,沿着所述贯通孔的孔轴方向施加外力,此时,由于以该第I锐角为40°以上且70°以下的方式形成有突起部,所以能够利用该突起部和集电端子将绝缘密封部件既沿着贯通孔的孔轴方向也沿着径向压缩。因此,绝缘密封部件被向集电端子方向强力地按压(压缩),能够抑制在绝缘密封部件和集电端子之间产生间隙而实现高的长期密封性。
[0014]也可以是,在所述贯通孔的孔轴方向的截面中,所述基准线和所述突起部的位于所述贯通孔的径向外侧的第2倾斜面之间的在靠近所述第I倾斜面的一侧形成的第2锐角比所述第I锐角小。根据这样的结构的突起部,在电池构成时在将集电端子铆接于盖体来进行固定时,能够沿着贯通孔的孔轴方向和径向特别强力地压缩绝缘密封部件(使绝缘密封部件紧贴)。因此,能够高水平地防止在绝缘密封部件和集电端子之间产生间隙而实现更高的长期密封性。
[0015]也可以是,所述绝缘密封部件是氟树脂制的部件。通过这样设计,能够更切实地抑制铆接不良。
[0016]也可以是,所述盖体是1000系铝制或3000系铝制的盖体。这些材料的加工性优异,因此突起部的形成变得容易。
[0017]以下,参照包含有的要素标号的相关附图,说明本申请特征、优点以及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的技术和工业意义。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一实施方式的密闭型电池的外形的局部剖视图。
[0019]图2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电池的盖体和集电端子的分解立体图。
[0020]图3是放大地表不图1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0021]图4是由一实施方式的盖体、集电端子以及绝缘密封部件(衬垫)形成的密封构造的截面示意图。
[0022]图5是表示电池制造时的盖体的贯通孔附近的构造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0023]图6是表示电池制造时的盖体的贯通孔附近的构造的另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0024]图7是由盖体、集电端子以及绝缘密封部件(衬垫)形成的以往的密封构造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此外,在以下的附图中,有时对起到相同的作用的部件、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或简化重复的说明。另外,各图中的尺寸关系(长度、宽度、厚度等)未必反映实际的尺寸关系。另外,在本说明书中除了特别言及的事项以外的本发明的实施所需的内容能够理解为是基于本领域的现有技术而得出的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常规技术手段。
[0026]作为在此公开的密闭型电池的优选的一实施方式,以锂离子二次电池为例进行说明,但意图并不是将本发明的应用对象限定于该电池。在本说明书中,“电池”是指可取出电能的蓄电器件之类的用语且是包括一次电池和二次电池的概念。另外,“二次电池”是指可反复充放电的蓄电器件之类,除了包括锂离子二次电池、金属锂二次电池、镍氢电池、镍镉电池等所谓的蓄电池(即化学电池)之外,还包括双电荷层电容器等电容器(即物理电池)。在此公开的技术典型地优选应用于密闭型的二次电池。
[0027]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一实施方式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的外形的局部剖视图。该锂离子二次电池10具有如下结构,即将具备预定的电池构成材料的卷绕电极体30与适当的电解液一起收容于扁平的方形的包装壳体20而成的结构。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锂离子二次电池10是方形电池,但电池的形状并不限定于方形,也可以是圆柱形状等。
[0028]包装壳体20具备扁平长方体形状中的宽度窄的面之一为开口部21A的有底四方筒状的壳体主体21和封堵该开口部的盖体22。详细而言,盖体22被嵌入壳体主体21的开口部21A,对盖体22的外表面22A的外缘和开口部21A周围的壳体主体21之间的接缝25进行激光焊接,由此将盖体22固定于壳体主体21。
[0029]包装壳体20的材质与在以往的密闭型电池中所使用的材质相同即可,没有特别限制。优选是以轻量且导热性良好的金属材料为主体构成的包装壳体20,作为这样的金属制材料,可例示出铝、不锈钢、镀镍钢等。本实施方式的包装壳体20(具体而言是主体21和盖体22)由铝或者以铝为主体的合金构成。特别是盖体22是1000系铝制或3000系铝制的。这些材料的加工性优异,因此容易形成后述的突起部。
[0030]盖体22的外形是适合于开口部21A的形状(壳体主体21的开口形状)的大致长方形状。在盖体22的中央部设有安全阀27,该安全阀27用于在包装壳体20的内压上升了的情况下使该壳体的内外连通而释放内压。在安全阀27的附近设有用于在电池的构成时注入电解液的注入口 28。在注入电解液后,注液栓29覆于注入口 28,通过焊接进行固定。由此,对注入口 28进行了密封(密闭)。
[0031]卷绕电极体30以其卷绕轴卧倒的姿势收容于壳体主体21。卷绕电极体30与通常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卷绕电极体同样地,能通过如下方式制作:将片状的正极片32和负极片34与共计两张片状的分隔件(分隔片)36—起层叠并沿着纵长方向卷绕,将所获得的卷绕体从侧面方向按压而将其压扁。
[0032]此外,构成卷绕电极体30的材料和部件自身与以往的锂离子二次电池所具备的电极体同样为佳,没有特别限制。本实施方式的卷绕电极体30包括在纵长状的正极集电体(例如铝箔)上具有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正极片32、在纵长状的负极集电体(例如铜箔)上具有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负极片34、以及分隔片36。
[0033]作为正极活性物质,可以优选使用通常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正极所用的层状构造的氧化物系活性物质、尖晶石构造的氧化物系活性物质等。作为该活性物质的代表例,可列举出锂钴系氧化物、锂镍系氧化物、锂锰系氧化物等锂过渡金属氧化物。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可列举出石墨(graphite)、难石墨化碳(硬碳)、易石墨化碳(软碳)等碳材料。
[0034]在活性物质层的形成过程中使用粘合剂,作为该粘合剂的例子,可列举出聚偏氟乙烯(PVDF)、聚四氟乙烯(PTFE)、羧甲基纤维素(CMC)、以及丁苯橡胶(SBR)等。
[0035]活性物质层也可以根据需要而含有导电材料。作为该导电材料的例子,可列举出碳黑(例如乙炔黑)、石墨粉末等碳材料、以及镍粉末等导电性金属粉末。
[0036]作为分隔件36,例如可以使用由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酯、纤维素、聚酰胺等树脂构成的多孔质片、无纺布等。
[0037]作为介于正极片32和负极片34之间的电解液,可以优选使用含有非水溶剂和可溶解于该溶剂的锂盐(支持电解质)的电解液。作为上述非水溶剂,可以使用碳酸盐类、脂类、醚类、腈类、磺类、内酯类等非质子性溶剂。例如可以使用从碳酸乙烯酯(EC)、碳酸丙烯脂(PC)、碳酸二乙酯(DEC)、碳酸二甲酯(DMC)、碳酸甲乙脂(EMC)等已知通常可用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电解质的非水溶剂中选择出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
[0038]作为上述支持电解质,能够使用从LiPF6、LiBF4、LiN(S02CF3)2、LiN(S02C2F5)2、LiCF3S03、LiC4F9S03、LiC(S02CF3)3、LiC104等已知能在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电解液中作为支持电解质发挥功能的各种锂盐中选择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支持电解质(支持盐)的浓度并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以设置为与在以往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中所使用的电解液的浓度相同的浓度。
[0039]正极片32连接正极集电端子40,负极片34连接负极集电端子80。该集电端子40贯穿被设于盖体22的纵长方向的一端的正极用的贯通孔(端子引出孔)242而突出到包装壳体20的外部,该集电端子80贯穿被设于盖体22的纵长方向的另一端的负极用的贯通孔(端子引出孔)244而突出到包装壳体20的外部。如图1?3所示,正极集电端子40具有主要位于包装壳体20的内侧的正极内部端子部420和主要位于包装壳体20的外侧的正极外部端子460连接而成的结构。另外,负极集电端子80也具有形成为与正极侧大致相同形状的负极内部端子部820和负极外部端子860连接而成的结构。
[0040]正极集电端子40的正极内部端子部420的下端422A例如利用超声波焊接而连接于正极片32。正极集电端子40具备:正极内部端子部420,其具有板状(带状)的第一引导部422和板状的第二引导部424,所述第一引导部422从下端422A起与盖体22大致垂直地延伸,所述第二引导部424与与第一引导部的上端相连续地形成,且从该上端起大致直角地(在图2中从图的里侧向近前的方向)弯曲而与盖体22的内表面(下表面)22B大致平行地扩展;和突出部426,其从第二引导部424的板面中央部向电池的外方向大致垂直地延伸。突出部426构成为铆钉,通过使突出部426贯穿贯通孔242以及正极外部端子460的贯通孔(铆钉孔)462A而进行铆接,从而将正极内部端子部420和正极外部端子460连接(紧固)起来。作为正极内部端子部420、突出部426以及正极外部端子460的构成材料优选导电性良好的金属材料,典型地使用铝。
[0041 ]正极外部端子460具有:第一连接部462,其具有在上述铆接前能够供突出部426贯穿的贯通孔462A;和第二连接部(外侧端部)464,其通过从第一连接部462朝向盖体22的纵长方向中央延续并向包装壳体20的外侧呈台阶状抬起而形成。如图2明确地所示,在第二连接部464形成有能够供螺栓670的腿部674贯穿的螺栓贯穿孔464A。将螺栓670的腿部674自下而上穿过螺栓贯穿孔464A,将外部连接用的连接部件(未图示)安装于从第二连接部464向上方突出的腿部674并拧上螺母(未图示),由此能够将连接部件连结(固定)于正极外部端子460。
[0042]上述铆接是这样进行的:在盖体22的包围贯通孔242的壁面和第二引导部424之间夹持绝缘密封部件(衬垫)50,而且在该壁面和外部端子的第一连接部462之间夹持绝缘体60。利用该铆接,将正极集电端子40固定于盖体22的同时,在盖体22和正极集电端子40的第二引导部424之间压缩绝缘密封部件(衬垫)50,由此将贯通孔242密封起来。后面对该密封构造进行叙述。
[0043]以将集电端子40更牢固地固定于盖体22为目的,也可以对突出部426和正极外部端子460的上表面进行激光焊接。
[0044]绝缘体60具有:安装部620,其夹在盖体22的包围贯通孔242的壁面和外部端子的第一连接部462之间;和延长部640,其在外部端子的第二连接部464和盖体22之间延伸。安装部620具有:筒部622,其从外侧插入贯通孔242并阻止突出部426和盖体22之间的直接接触(使它们绝缘);盘形部624,其与筒部622相连续地形成并沿着盖体22的外表面22A扩展。与该盘形部624的凹陷相配合地配置有外部端子的第一连接部462。
[0045]在延长部640形成有螺栓承接孔642,该螺栓承接孔642具有以绝缘体60的纵长方向(与盖体22的纵长方向一致。)为长边的长方形状的开口形状,且能够放入螺栓670的头部672。头部672形成为,在与螺栓670的轴垂直的截面上的形状成为比螺栓承接孔642的开口形状小一圈的长方形状。螺栓670被配置(安装)成,通过头部672插入螺栓承接孔642而被限制旋转(共转被阻止),并且腿部674穿过螺栓贯穿孔464A而突出。
[0046]作为绝缘密封部件(衬垫)50的构成材料,可以适当地选择使用相对于所使用的电解液呈现耐受性的各种树脂材料。另外,作为绝缘体60的构成材料,可以适当地选择使用各种绝缘性树脂材料。例如,可以优选采用以氟树脂(例如,全氟烷氧基树脂(PFA)、聚四氟乙烯(PTFE))等树脂为基的树脂材料。也可以由与绝缘体60同样的树脂材料来形成绝缘密封部件(衬垫)50。本实施方式的绝缘密封部件(衬垫)50由氟树脂形成。氟树脂的摩擦系数小,因此在铆接时后述的突起部能够顺利地进入衬垫50,能够抑制铆接不良。以下,将本实施方式的绝缘密封部件简记为衬垫50。
[0047]接下来,使用图4对由本实施方式的盖体、集电端子以及衬垫形成的密封构造进行说明。图4是示意地表示正极侧的密封构造的图,且是贯通孔242的孔轴方向的截面。
[0048]在图4中,衬垫50与盖体22的下表面22B相接,对盖体22和正极集电端子40之间进行密封。盖体22具有从下表面22B向盖体的厚度方向(上下方向)的下方突出的突起部710。突起部710设置为围绕盖体22的贯通孔242。在这样的构造中,衬垫50—边被盖体22和集电端子40压缩一边被夹持。在盖体22的突起部710所存在的部位,衬垫50被较佳地向集电端子40的方向按压并被压缩,在该部分处密封性变得更高。为了进一步提高密封性,如图4所示,也可以在盖体22的突起部710所存在的部位之下使集电端子40的水平面(第二引导部424的上表面)720隆起。
[0049]如图4所示,突起部710向贯通孔242的孔轴倾斜。换言之,在图4中,以突起部710的两侧面向贯通孔242的孔轴倾斜的方式使一部分向该贯通孔242的孔轴突出。以往,突起部与贯通孔的孔轴方向平行地突出,有时在衬垫和位于集电端子的水平面和垂直面(突出部的侧面)之间的倒角面之间产生空隙。然而,若突起部710如此向贯通孔242的方向具有倾斜度(即,以突起部710的一部分向贯通孔242的孔轴突出的方式向贯通孔242的孔轴倾斜),则应力向水平面720和垂直面730之间的倒角面740的方向施加,因此,能够抑制空隙的产生。由此,能够长期确保集电端子和衬垫之间的密封性(长期密封性)。
[0050]在图4中,突起部710位于盖体22的最靠近贯通孔242的最端部(即贯通孔242的周缘部),在突起部710处,贯通孔242的开口口径最小。若如此使突起部710位于盖体22的最靠近贯通孔242的最端部,则能够进一步抑制空隙的产生,能够进一步提高长期密封性。此外,突起部710的位置并不限定于最靠近贯通孔242的最端部,突起部710也可以在可获得所期望的效果的范围内位于稍远离最端部(贯通孔242的周缘部)的位置(即处于与贯通孔相反的方向)。
[0051]优选的是,如图4所示,在将沿着盖体22的下表面22B的基准线X和突起部710中的倾斜面Yl之间的角度(锐角侧)设为α时,角度α为30°以上且80°以下是适当的,优选为40°以上且70°以下(例如在45°左右?60°左右的范围内),所述倾斜面Yl是突起部710中的处于靠近贯通孔242的孔轴的方向的(在贯通孔242的径向上位于倾斜面Υ2的内侧的)倾斜面。通过以这样的角度形成有具备倾斜面Yl的突起部710,能够将衬垫50较佳地向集电端子40的方向(特别是倒角面740的方向)按压(压缩)。并且,如图4所示,优选基准线X和突起部710中的倾斜面Υ2之间的锐角β是比所述角度α小的锐角(α>β),所述倾斜面Υ2是突起部710中的处于远离贯通孔242的孔轴的方向的(在贯通孔242的径向上位于倾斜面Yl的外侧的)倾斜面。换言之,优选突起部710中的处于远离贯通孔242的孔轴的方向的(在贯通孔242的径向上位于倾斜面Yl的外侧的)倾斜面Υ2与突起部710中的处于靠近贯通孔242的孔轴的方向的(在贯通孔242的径向上位于倾斜面Υ2的内侧的)倾斜面Yl相比更向所述贯通孔的孔轴倾斜。
[0052]作为相对于贯通孔242的孔轴方向(向贯通孔242的方向)倾斜的突起部710的形成方法,可列举出准备图5所示那样的预先设置有相对于贯通孔的孔轴方向(向贯通孔242的方向)倾斜的突起部的盖体、并进行集电端子40的突出部426的铆接的方法。作为另一方法,首先,如图6所示,设置从盖体22的下表面22Β向下方突出的突起部810,但此时,将突起部810的处于与贯通孔相反的方向的面的至少一部分设为锥形面813。接下来对集电端子40的突出部426进行铆接。此时,可以是,应力沿着盖体22的厚度方向施加,但通过突起部810的锥形面813而对突起部810产生贯通孔的径向上的应力,在该产生的应力的作用下,使得突起部810向贯通孔的孔轴倾斜(参照图6中的箭头)。后者的方法与前者的方法相比容易实施。另外,在实施了后者的方法时,在已完成的电池的构造中,突起部810具有如下形状:突起部810的处于与贯通孔相反的方向的侧面(即锥形面813)的至少一部分与上述突起部810的靠近贯通孔的侧面相比更向上述贯通孔的孔轴方向倾斜。换言之,采用后者的方法,容易形成如下突起部810:图4所示的基准线X和突起部710的倾斜面Y2之间的角度β为比角度α小的锐角(α>β),所述倾斜面Υ2是突起部710中的处于远离贯通孔242的孔轴的方向的(在贯通孔242的径向上位于倾斜面Yl的外侧的)倾斜面。此外,除了突起部710、810的形成方法以夕卜,本实施方式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能够按照常规方法来制作。
[0053]此外,在上述内容中主要对截面为矩形的突起部710、810进行了说明,但突起部710、810的截面形状并不限于上述形状。例如突起部也可以具有包括曲线的截面形状。
[0054]本实施方式的电池10的负极侧的构造除了负极集电端子80的材质之外与正极侧大致同样。即,负极集电端子80的一端例如通过电阻焊接而连接于负极片34。该负极集电端子80具备形成为与正极内部端子部420大致相同的形状的负极内部端子部820、突出部826和负极外部端子860。通过对突出部826进行铆接,将负极内部端子部820和负极外部端子860连接起来。上述铆接是与正极侧同样地将衬垫50、盖体22以及绝缘体60夹在负极内部端子部820和负极外部端子860之间来进行的。在盖体22的贯通孔244的内周面整体,与正极侧同样地设有上述的突起部710。负极外部端子860形成为具有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台阶状。将螺栓670自下而上地安装于被设于该第二连接部的螺栓贯穿孔。作为负极内部端子部820、突出部826以及负极外部端子860的构成材料,优选导电性良好的金属材料,典型地使用铜。衬垫50、绝缘体60的材质、形状是与正极侧同样的。
[0055]以上对本发明的具体例子详细地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只不过是例示。本发明包括对以上所例示的具体例进行各种变形、变更而得到的方案。
【主权项】
1.一种密闭型电池,具备: 电极体;壳体,其具有开口部,且收容所述电极体;盖体,其封堵所述开口部,且具有贯通孔;集电端子,其具有在所述壳体的内部与所述电极体电连接的内部端子部和贯穿所述盖体的贯通孔而突出到所述盖体的外部的突出部;以及绝缘密封部件,其与将封堵了所述开口部的状态下的所述盖体的厚度方向上的壳体外侧作为上表面且将壳体内侧作为下表面时的该盖体的下表面相接,且对所述盖体和所述集电端子之间进行密封,所述盖体具有比所述盖体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并围绕所述贯通孔的突起部,所述突起部的一部分向该贯通孔突出,在所述突起部的该一部分向该贯通孔突出了的位置,该贯通孔的开口口径最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闭型电池, 所述突起部从所述盖体的下表面突出。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密闭型电池, 在所述贯通孔的孔轴方向上的截面中,沿着所述盖体的下表面的基准线和所述突起部的构成所述贯通孔的至少一部分的第I倾斜面之间的第I锐角为40°以上且70°以下。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密闭型电池, 在所述贯通孔的孔轴方向上的截面中,所述基准线和所述突起部中的位于所述贯通孔的径向外侧的第2倾斜面之间的在靠近所述第I倾斜面的一侧形成的第2锐角比所述第I锐角小。
【文档编号】H01M2/06GK106025110SQ201610179411
【公开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请日】2016年3月25日
【发明人】原山贵司
【申请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