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接触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694222阅读:372来源:国知局
电磁接触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在进行释放动作时使可动柱塞和可动触头的动作稳定地进行的电磁接触器,电磁接触器(1)包括:具有一对固定触头(23,24)和能够与一对固定触头(23,24)接触和分离的可动触头(25)的触点机构(2);具有通过连结轴(37)与可动触头(25)连结的可动柱塞(35)的、驱动触点机构(2)的电磁体单元(3);和收纳触点机构(2)、连结轴(37)以及可动柱塞(35)的密封的收纳室(4),收纳室(4)被插通有连结轴(37)的分隔部件(10)分隔成收纳触点机构(2)的触点机构收纳空间(A)和收纳可动柱塞(35)的可动柱塞收纳空间(B),分隔部件(10)上设置有使触点机构收纳空间(A)与可动柱塞收纳空间(B)连通的连通部(11a)。
【专利说明】
电磁接触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进行电流通路的开闭的电磁接触器。
【背景技术】
[0002]作为进行电流通路的开闭的电磁接触器,历来,例如已知有专利文献I中记载的结构。
[0003]专利文献I中记载的电磁接触器包括具有一对固定触头和能够与该一对固定触头接触和分离的可动触头的触点机构以及驱动该触点机构的电磁体单元。电磁体单元包括通过连结轴与触点机构的可动触头连结的可动柱塞和通过励磁而在电磁体单元产生磁体来驱动可动柱塞的励磁线圈。
[0004]而且,触点机构被收纳在与磁轭的上表面接合的触点机构收纳壳内。此外,电磁体单元的可动柱塞配置成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插通于形成在磁轭中的可动柱塞贯通孔,并且收纳在与磁轭的下表面接合的盖部件内。触点机构收纳壳和盖部件形成经由在磁轭形成的可动柱塞贯通孔连通的密封容器。此外,在可动柱塞的底部与盖部件的底部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
[0005]而且,在密封容器内,收纳触点机构的触点机构收纳空间与收纳可动柱塞的可动柱塞收纳空间被插通有连结轴的分隔部件分隔。
[0006]现有技术文献
[0007]专利文献
[0008]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2/157176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9]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0010]但是,在该专利文献I记载的电磁接触器中,在将从触点机构的导通状态至负载的电流供给遮断的情况下,停止电磁体单元的励磁线圈的励磁。由此,可动柱塞由于复位弹簧的施力而上升,通过连结轴与可动柱塞连结的可动触头上升,成为可动触头从一对固定触头离开的断路开始状态。当成为断路开始状态时,在一对固定触头的触点部与可动触头的触点部之间产生电弧。
[0011 ]此时,由于所产生的电弧的热,存在从一对固定触头和可动触头的触点部及周围的绝缘物产生气体、密封容器内的触点机构收纳空间的内部压力急剧升高的情况。此处,由于可动柱塞收纳空间与触点机构收纳空间被分隔部件分隔而相对于触点机构收纳空间独立,所以存在可动柱塞收纳空间的内部压力与触点机构收纳空间的内部压力之间产生差、可动柱塞和可动触头的动作变得不稳定的情况。具体而言,可动触头从内部压力高的触点机构收纳空间向内部压力低的可动柱塞收纳空间侧(下方侧)被按回,尽管在释放途中,还是会产生可动触头再次与一对固定触头接触、向负载侧的电流供给的遮断失败的现象。
[0012]因此,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而完成的发明,其目的在于,在具备以利用分隔部件分隔收纳触点机构的触点机构收纳空间与收纳可动柱塞的可动柱塞收纳空间的方式构成的、被密封的收纳室的电磁接触器中,提供一种在进行释放动作时使可动柱塞和可动触头的动作稳定地进行的电磁接触器。
[0013]用于解决问题的方式
[001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电磁接触器的特征在于,包括:具有一对固定触头和能够与该一对固定触头接触和分离的可动触头的触点机构;具有通过连结轴与上述可动触头连结的可动柱塞的、驱动上述触点机构的电磁体单元;和收纳上述触点机构、上述连结轴和上述可动柱塞的的密封的收纳室,上述收纳室被插通有上述连结轴的分隔部件分隔成收纳上述触点机构的触点机构收纳空间和收纳上述可动柱塞的可动柱塞收纳空间,上述分隔部件上设置有使上述触点机构收纳空间与上述可动柱塞收纳空间连通的连通部。
[0015]发明效果
[0016]根据本发明的电磁接触器,在分隔部件设置有使触点机构收纳空间与可动柱塞收纳空间连通的连通部,因此,触点机构收纳空间内的气体通过连通部与可动柱塞收纳空间内的气体流通,即使在进行释放动作时,触点机构收纳空间的内部压力和可动柱塞收纳空间的内部压力也通过连通部而成为相同压力。因此,能够在具备以通过分隔部件将收纳触点机构的触点机构收纳空间与收纳可动柱塞的可动柱塞收纳空间分隔开的方式构成的密封的收纳室的电磁接触器中,提供在进行释放动作时稳定地进行可动柱塞和可动触头的动作的电磁接触器。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的截面图。
[0018]图2是将图1所示的电磁接触器中收纳室、固定柱塞、卷轴和卷绕于卷轴的励磁线圈以及下部磁轭分解地进行表示的立体图。
[0019]图3是图1所示的电磁接触器的分解立体图。
[0020]图4是从斜上方观看构成图1所示的电磁接触器的绝缘筒部时的立体图。
[0021 ]图5是从斜下方侧观看构成图1所示的电磁接触器的永磁体时的立体图。
[0022]图6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的作用的图。
[0023]图7是表示图1所示的电磁接触器中使用的辅助轭的变形例的、从斜上方观看时的立体图。
[0024]图8是表示图1所示的电磁接触器中使用的磁轭的变形例的、从斜上方观看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26](第一实施方式)
[0027]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如图1至图6所示,电磁接触器I包括触点机构2、驱动触点机构2的电磁体单元3以及收纳触点机构2、后述的连结轴37和可动柱塞35的密封的收纳室4。
[0028]触点机构2被收纳在构成收纳室4的触点机构收纳壳5内,该触点机构收纳壳5包括金属制的方筒体6和封闭该方筒体6的上端的平板状的陶瓷制的绝缘基板7。方筒体6在下端部具有向外部方向突出的凸缘部6a,其凸缘部6a与构成收纳室4的后述的磁轭8的上表面密封接合。在绝缘基板7上空出规定间隔地形成有一对贯通孔7a、7b。在绝缘基板7的上表面的贯通孔7a、7b的周围和绝缘基板7的下表面的、方筒体6所接触的位置,被实施金属化处理。
[0029]触点机构2包括通过一对导体部21、22(以下,称为第一导体部21、第二导体部22)被固定在绝缘基板7的一对固定触头23、24(以下,称为第一固定触头23、第二固定触头24)和能够与该第一固定触头23和第二固定触头24接触和分离地配置的可动触头25。第一导体部21被插通在绝缘基板7的贯通孔7a而被固定,第二导体部22被插通在绝缘基板7的贯通孔7b而被固定。
[0030]此处,第一固定触头23是由铜等构成的侧面视图中为C字形的导电板,包括沿绝缘基板7的下表面向外侧延伸的上板部23a、从上板部23a的外侧端部向下方延伸的中间板部23b、从中间板部23b的下端部起与上板部23a平行地向内侧延伸的下板部23c。下板部23c包括向可动触头25的下方延伸、可动触头25的第一触点部与其上表面接触的第一触点部23d。
[0031]另一方面,第二固定触头24也与第一固定触头23—样为由铜等构成的侧面视图中为C字形的导电板,包括沿绝缘基板7的下表面向外侧延伸的上板部2 4 a、从上板部2 4 a的外侧端部向下方延伸的中间板部24b和从中间板部24b的下端部起与上板部24a平行地向内侧延长的下板部24c。下板部24c包括向可动触头25的下方延伸、可动触头25的第二触点部与其上表面接触的第二触点部24d。
[0032]第一固定触头23和第二固定触头24分别被固定在第一导体部21和第二导体部22,作为其固定方法,能够列举铜焊、螺纹固定等。
[0033]此外,以覆盖第一固定触头23的中间板部23b的内侧面和第二固定触头24的中间板部24b的内侧面的方式安装有从平面看时为C字形的磁性体板28。由此,能够屏蔽由在中间板部23b、24b流动的电流产生的磁场。
[0034]进一步,在第一固定触头23安装有限制电弧的产生的合成树脂制的绝缘罩26,在第二固定触头24也安装有限制电弧的产生的合成树脂制的绝缘罩27。由此,在第一固定触头23的内周面仅露出下板部23c的上表面侧的第一触点部23d。此外,在第二固定触头24的内周面仅露出下板部24c的上表面侧的第二触点部24d。
[0035]而且,可动触头25是以铜等为材料的在图1的左右方向上长的导电板,以在第一固定触头23和第二固定触头24内配置有两个端部的方式配置。该可动触头25由被固定于电磁体单元3的后述的可动柱塞35的连结轴37支承。在可动触头25的中央部形成有插通连结轴37的贯通孔。
[0036]在连结轴37的上下方向大致中央部,向外部方向突出地形成有凸缘部37a。可动触头25将其贯通孔从连结轴37的上方插通而载置在凸缘部37a上。而且,从连结轴37的上方插通接触弹簧39,将固定部件38从连结轴37的上方插通于连结轴37,以通过接触弹簧39获得规定的施力的方式利用固定部件38将接触弹簧39的上端停止。
[0037]该可动触头25在释放状态下成为两端的第一触点部和第二触点部分别与第一固定触头23的第一触点部23d和第二固定触头24的第二触点部24d分别保持规定间隔地分离的状态。此外,可动触头25在投入位置以两端的第一触点部和第二触点部分别通过接触弹簧39产生的规定的接触压力与第一固定触头23的第一触点部23d和第二固定触头24的第二触点部24d分别接触的方式设定。
[0038]此外,在触点机构收纳壳5的方筒体6的内周面,如图1所示那样配置有呈有底方筒状形成的绝缘筒部14。如图1和图4所示,该绝缘筒部14包括在中央部具有连结轴37的插通用孔He的平板部14a、从平板部14a的可动触头25延伸的方向的两端缘部向下方延伸的一对下方延出部14b、从各下方延出部14b的下端向外部方向延伸的一对底壁部14c以及以包围平板部14a、一对下方延出部14b和一对底壁部14c的周围的方式向上方延伸的周壁部14d。绝缘筒部14通过对绝缘性的例如合成树脂进行成型而形成。该绝缘筒部14具有遮断电弧对金属制的方筒体6的影响的绝缘功能。
[0039]如图1所示,该绝缘筒部14以如下方式配置在触点机构收纳壳5内,S卩:连结轴37通过形成在平板部14a的插通用孔14e在上下方向上插通,在该状态下覆盖后述的分隔部件10的上方且覆盖外侧,并且覆盖触点机构2的外侧。具体而言,绝缘筒部14由平板部14a覆盖构成分隔部件10的防异物进入部件13的上侧,由一对下方延出部14b覆盖防异物进入部件13、辅助轭12和永磁体11的外侧,且由周壁部14d覆盖触点机构2的外侧。
[0040]此外,如图1至图3所示,电磁体单元3具有从侧面看为U字形的下部磁轭31,在该下部磁轭31的底板部的中央部配置有固定柱塞32。而且,在固定柱塞32的外侧配置有卷轴33。[0041 ] 如图1所不,卷轴33包括供固走柱塞32插通的中央圆同部33a、从中央圆同部33a的下端部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下凸缘部33b、从中央圆筒部33a的上端部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上凸缘部33c。而且,如图1至图3所示,在由卷轴33的中央圆筒部33a、下凸缘部33b和上凸缘部33c构成的收纳空间卷绕安装有励磁线圈34。
[0042 ]此外,在下部磁轭31的成为开放端的上端,固定有板状的磁轭8。在该磁轭8的中央部形成有可动柱塞贯通孔8a。
[0043]此外,在配置在卷轴33的中央圆筒部33a内的固定柱塞32的上部,配置有呈有底筒状形成的盖部件9,设置在该盖部件9的开放端的、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9a与磁轭8的下表面密封接合。由此,形成通过磁轭8的可动柱塞贯通孔8a与触点机构收纳壳5和盖部件9连通的、密封的容器(收纳室4)。
[0044]而且,在该盖部件9的内部,在最下部配置有复位弹簧36的可动柱塞35在上下方向上可移动地被收纳。可动柱塞35包括在盖部件9的内部在上下方向上可移动地被收纳的圆筒部和设置在该圆筒部的上端的、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周缘凸起部35a。可动柱塞35的圆筒部将磁轭8的可动柱塞贯通孔8a在上下方向上插通,可动柱塞35的周缘凸起部35a具有比可动柱塞贯通孔8a大的外径,配置在磁轭8的上方。
[0045]此外,在磁轭8的上表面,如图1和图3所示那样,外形为方形、具有圆形的中心开口而形成为环形的永磁体11以包围可动柱塞35的周缘凸起部35a的方式被固定。永磁体11以在上下方向即厚度方向上的以上端侧为例如N极、下端侧为S极的方式被磁化。
[0046]而且,在永磁体11的上表面,固定有与永磁体11同一外形、具有比可动柱塞35的周缘凸起部35a小的内径的贯通孔12a的辅助轭12。连结轴37在上下方向上在贯通孔12a中插通。
[0047]进一步,在辅助轭12的上表面,固定有具有弹性的板状的防异物进入部件13。该防异物进入部件13为与辅助轭12大致相同大小的外形,在中央部具有贯通孔13a,该贯通孔13a在上下方向上插通连结轴37并且具有与连结轴37的外周面接触的内径。防异物进入部件13例如为橡胶制。该防异物进入部件13具有如下功能,S卩:当在第一固定触头23的第一触点部23d和第二固定触头24的第二触点部24d附近产生的熔化物及灰尘等异物通过绝缘筒部14的插通用孔He落到下方时,阻止该异物进入可动柱塞35—侧。此外,该防异物进入部件13具有弹性,具有对位于防异物进入部件13的上侧的绝缘筒部14向上方施力的功能。
[0048]而且,如图1和图2所示,由磁轭8、触点机构收纳壳5和盖部件9构成收纳触点机构
2、连结轴37和可动柱塞35的密封的收纳室4,其中,该磁轭8为板状,具有在上下方向上供可动柱塞35插通的可动柱塞贯通孔8a,该触点机构收纳壳5与磁轭8的上表面接合,在内部收纳触点机构2,该盖部件9与磁轭8的下表面接合,在内部收纳可动柱塞35。在密封的收纳室4内,被封入有氢气、氮气、氢和氮的混合气体、空气、SF6等气体。
[0049]而且,如图1所示,该收纳室4以通过插通有连结轴37的分隔部件10将收纳触点机构2的触点机构收纳空间A与收纳可动柱塞35的可动柱塞收纳空间B分隔开的方式构成。
[0050]而且,在该分隔部件10设置有使触点机构收纳空间A与可动柱塞收纳空间B连通的连通部11a。
[0051]对该分隔部件10和连通部Ila进行详细说明。
[0052]首先,如图1和图3所示,分隔部件10由磁轭8、上述的永磁体11、上述的板状的辅助轭12和板状的防异物进入部件13构成,其中,该永磁体11固定于磁轭8的上表面,以包围可动柱塞35的周缘凸起部35a的方式形成,辅助轭12固定于永磁体11的上表面,在上下方向上插通连结轴37,防异物进入部件13固定于辅助轭12的上表面,在上下方向上插通连结轴37,并且与连结轴37的外周面接触,具有弹性。而且,在收纳室4的内部,通过分隔部件10,将在分隔部件10的上方和外侧形成的触点机构收纳空间A与在分隔部件10的内侧形成的可动柱塞收纳空间B分隔开。
[0053]而且,在触点机构收纳壳5的内部,如上所述那样配置有绝缘筒部14。如图1所示,该绝缘筒部14以如下方式配置在触点机构收纳空间A内,S卩:连结轴37通过形成在平板部14a的插通用孔14e在上下方向上插通,在该状态下以平板部14a和一对下方延出部14b覆盖分隔部件10的上方且覆盖外侧,并且以周壁部14d覆盖触点机构2的外侧。而且,在该绝缘筒部14的周壁部14d的上端,如图1和图4所示那样,形成有使触点机构2—侧的触点机构收纳空间A与分隔部件1—侧的触点机构收纳空间A连通的筒部连通部14 f。因此,触点机构收纳空间A内的夹着绝缘筒部14的触点机构2—侧的触点机构收纳空间A与分隔部件10—侧的触点机构收纳空间A通过筒部连通部14f连通,触点机构2—侧的触点机构收纳空间A和分隔部件10—侧的触点机构收纳空间A内的内部压力变得均匀。
[0054]而且,在构成分隔部件10的永磁体11的下表面,如图1和图5所示那样,形成有以使分隔部件10—侧的触点机构收纳空间A与可动柱塞收纳空间B连通的槽构成的连通部I la。如图1和图4所示,在永磁体11的下表面形成的连通部I Ia在永磁体11的可动触头25延伸的方向的两端部的下表面形成有多个(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各端部各为2个,共计4个)。如图5所示,各连通部I Ia在永磁体11的可动触头25延伸的方向的各端部的下表面、由从外端缘部向内端缘部连续的槽形成。
[0055]此处,如图1所示,在永磁体11的下表面形成的连通部Ila使分隔部件10—侧的触点机构收纳空间A与可动柱塞收纳空间B连通。由此,触点机构2—侧的触点机构收纳空间A和分隔部件10—侧的触点机构收纳空间A的内部压力与可动柱塞收纳空间B内的内部压力变得相同。
[0056]另外,绝缘筒部14并非一定设置,在不设置绝缘筒部14的情况下,在永磁体11的下表面形成的连通部Ila使没有绝缘筒部14的触点机构收纳空间A与可动柱塞收纳空间B连通。
[0057]接着,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I的动作进行说明。
[0058]现在,与第一固定触头23连接的第一导体部21与例如供给大电流的电力供给源连接,与第二固定触头24连接的第二导体部22与负载装置连接。
[0059]在该状态下,电磁体单元3的励磁线圈34处于非励磁状态,处于不利用电磁体单元3产生使可动柱塞35下降的吸引力的释放状态。
[0060]在该释放状态下,可动柱塞35被复位弹簧36向从磁轭8离开的上方向施力。与此同时,永磁体11的磁力产生的吸引力作用于辅助轭12,吸引可动柱塞35的周缘凸起部35a。因此,可动柱塞35的周缘凸起部35a的上表面与辅助轭12的下表面接触。
[0061 ]因此,通过连结轴37与可动柱塞35连结的触点机构2的可动触头25的第一触点部和第二触点部相对于第一固定触头23的第一触点部23d、第二固定触头24的第二触点部24d向上方离开规定距离。因此,第一固定触头23与第二固定触头24之间的电流路径处于遮断状态,触点机构2成为断路状态。
[0062]在该释放状态下,触点机构收纳空间A与可动柱塞收纳空间B通过连通部IIa连通,触点机构收纳空间A内的气体与可动柱塞收纳空间B内的气体流通,触点机构收纳空间A的内部压力和可动柱塞收纳空间B的内部压力变得相同。
[0063]当从该释放状态、对电磁体单元3的励磁线圈34通电时,在该电磁体单元3产生吸引力,抵抗复位弹簧36的施力和永磁体11的吸引力而将可动柱塞35向下方按下。该可动柱塞35的下降通过周缘凸起部35a的下表面碰到磁轭8的上表面而停止。
[0064]这样,由于可动柱塞35下降,通过连结轴37与可动柱塞35连结的可动触头25也下降,触点机构2的可动触头25的第一触点部和第二触点部由于接触弹簧39的接触压力而与第一固定触头23的第一触点部23d和第二固定触头24的第二触点部24d分别接触。
[0065]因此,成为电力供给源的大电流通过第一固定触头23、可动触头25、第二固定触头24被供给至负载装置的导通状态。
[0066]在该触点机构2的导通状态下,触点机构收纳空间A与可动柱塞收纳空间B也通过连通部I Ia连通,触点机构收纳空间A的内部压力和可动柱塞收纳空间B的内部压力变得相同。
[0067]而且,在从触点机构2的导通状态、将供向负载装置的电流供给遮断的情况下,将对电磁体单元3的励磁线圈34的通电停止。
[0068]当将对励磁线圈34的通电停止时,利用电磁体单元3使可动柱塞35向下方移动的吸引力消失,由此,可动柱塞35由于复位弹簧36的施力而上升,周缘凸起部35a靠近辅助轭12,永磁体11的吸引力随之增加。
[0069]由于该可动柱塞35上升,通过连结轴37连结的可动触头25上升。与此相对应,在利用接触弹簧39施加接触压力时,可动触头25的第一触点部和第二触点部与第一固定触头23的第一触点部23d和第二固定触头24的第二触点部24d分别接触。之后,在接触弹簧39的接触压力消失的时刻,成为可动触头25从第一固定触头23和第二固定触头24向上方离开的断路开始状态。
[0070]当成为这样的断路开始状态,在可动触头25的第一触点部和第二触点部与第一固定触头23的第一触点部23d和第二固定触头24的第二触点部24d之间产生电弧,由于电弧,电流的通电状态继续存在。
[0071]此时,由于所产生的电弧的热,从第一固定触头23的第一触点部23d和第二固定触头24的第二触点部24d及其周围的绝缘物产生气体,触点机构收纳空间A的内部压力相对于可动柱塞收纳空间B的内部压力要变高。但是,由于触点机构收纳空间A与可动柱塞收纳空间B通过连通部I Ia连通,所以触点机构收纳空间A的内部压力与可动柱塞收纳空间B的内部压力相同,不会单方面升高。
[0072]S卩,触点机构收纳空间A内的夹着绝缘筒部14的触点机构2—侧的触点机构收纳空间A与分隔部件10—侧的触点机构收纳空间A通过筒部连通部14f连通,触点机构2—侧的触点机构收纳空间A和分隔部件1—侧的触点机构收纳空间A内的内部压力相同。而且,连通部Ila使分隔部件10—侧的触点机构收纳空间A与可动柱塞收纳空间B连通。因此,触点机构2—侧的触点机构收纳空间A、分隔部件10—侧的触点机构收纳空间A和可动柱塞收纳空间B的内部压力相同。即,如图6所示,触点机构2—侧的触点机构收纳空间A内的气体如以附图标记R表示的那样,从分隔部件10—侧的触点机构收纳空间A内通过,经连通部Ila流至可动柱塞收纳空间B内。由此,触点机构2—侧的触点机构收纳空间A、分隔部件1—侧的触点机构收纳空间A和可动柱塞收纳空间B的内部压力变得相同。
[0073]因此,在进行释放动作时,可动触头25不会向可动柱塞收纳空间B—侧(下方侧)被按回,能够稳定地进行可动柱塞35和可动触头25的动作。
[0074]另外,如图6所示,在第一固定触头23的第一触点部23d和第二固定触头24的第二触点部24d附近所产生的溶融物及灰尘等异物D会落在绝缘筒部14上,不进入可动柱塞收纳空间B内。在该异物D通过绝缘筒部14的插通用孔14e落到下方的情况下,通过防异物进入部件13阻止异物D进入可动柱塞收纳空间B内。此外,该异物D几乎不会从形成在绝缘筒部14的周壁部14d的上端的筒部连通部14f进入分隔部件1—侧的触点机构收纳空间A内,即使在进入的情况下,也由于分隔部件10—侧的触点机构收纳空间A为狭窄的通路,所以该异物D基本不会到达形成在永磁体11的下表面的连通部11a。因此,不存在该异物D通过连通部Ila进入可动柱塞收纳空间B内的问题。
[0075]而且,在可动触头25的第一触点部和第二触点部与第一固定触头23的第一触点部23d和第二固定触头24的第二触点部24d之间产生的电弧被依据弗莱明左手法则从这些电弧的电流的流动与在未图示的电弧消弧用永磁体产生的磁通量与的关系产生的洛伦兹力拉伸而消弧。
[0076]而且,当可动柱塞35的释放动作结束时,可动柱塞35的周缘凸起部35a的上表面与辅助轭12的下表面接触,断路结束。
[0077]接着,参照图7对图1所示的电磁接触器I中使用的辅助轭12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0078]在图1所示的电磁接触器I,连通部IIa在永磁体11的可动触头25延伸的方向的两端部的下表面形成有多个(在各端部各形成2个、共计4个),在辅助轭12不形成连通部。在图7所示的辅助轭12与图1所示的辅助轭12不同,在辅助轭12的可动触头25延伸的方向的两端部形成有多个(在各端部各形成2个、共计4个)连通部12b。各连通部12b由从辅助轭12的可动触头25延伸的方向的两外端缘部朝向内侧形成缺口而形成。而且,各连通部12b使分隔部件10—侧的触点机构收纳空间A与可动柱塞收纳空间B连通。另外,在使用该图7所示的辅助轭12的情况下,也可以如图1所示那样,在永磁体11形成连通部I Ia。
[0079]此外,参照图8对图1所示的电磁接触器I中使用的磁轭8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0080]在图1所示的电磁接触器I,连通部IIa在永磁体11的可动触头25延伸的方向的两端部的下表面形成有多个(在各端部各形成2个、共计4个),在磁轭8不形成连通部。在图8所示的磁轭8,与图1所示的磁轭8不同,在磁轭8的可动柱塞贯通孔8a的可动触头25延伸的方向的两侧形成有多个(在各侧各形成2个、共计4个)8b。各连通部Sb由从磁轭8的可动柱塞贯通孔8a的可动触头25延伸的方向的两侧缘部向外侧延伸的有底的槽形成。而且,各连通部8b使分隔部件10—侧的触点机构收纳空间A与可动柱塞收纳空间B连通。另外,在使用该图8所示的磁轭8的情况下,也可以如图1所示那样,在永磁体11形成连通部Ila或者使用图7所示的辅助轭12。
[0081](总结)
[0082]如上所述,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I中包括:具有一对固定触头23、24和能够与一对固定触头23、24接触和分离的可动触头25的触点机构2;具有通过连结轴37与可动触头25连结的可动柱塞35的、驱动触点机构2的电磁体单元3;和收纳触点机构2、连结轴37和可动柱塞35的密封的收纳室4。而且,收纳室4被插通有连结轴37的分隔部件10分隔成收纳触点机构2的触点机构收纳空间A与收纳可动柱塞35的可动柱塞收纳空间B。而且,分隔部件10上设置有使触点机构收纳空间A与可动柱塞收纳空间B连通的连通部lla、12b、8b、15。
[0083]由此,因为在分隔部件10上设置有使触点机构收纳空间A与可动柱塞收纳空间B连通的连通部11&、1213、813、15,所以即使在进行释放动作时,通过连通部11&、1213、813、15,触点机构收纳空间A的内部压力与可动柱塞收纳空间B的内部压力也变得相同。因此,在具备以通过分隔部件10将收纳触点机构2的触点机构收纳空间A与收纳可动柱塞35的可动柱塞收纳空间B分隔开的方式构成的、密封的收纳室4的电磁接触器I中,能够提供在进行释放动作时使可动柱塞35和可动触头25的动作稳定地进行的电磁接触器I。
[0084]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I中,收纳室4由板状的磁轭8、触点机构收纳壳5和盖部件9构成,其中,该磁轭8构成电磁体单元3,具有在上下方向上插通可动柱塞35的可动柱塞贯通孔8a,该触点机构收纳壳5与磁轭8的上表面接合,在内部收纳触点机构2,该盖部件9与磁轭8的下表面接合,在内部收纳可动柱塞35。
[0085]由此,能够以使用构成电磁体单元3的磁轭8的、简单的结构构成收纳室4。
[0086]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I,分隔部件1由磁轭8、永磁体11、板状的辅助轭12和板状的防异物进入部件13构成,将形成在分隔部件10的上方和外侧的触点机构收纳空间A与形成在分隔部件1的内侧的可动柱塞收纳空间B分隔开,其中,该永磁体11固定在磁轭8的上表面,构成电磁体单元3且以包围可动柱塞35的周缘凸起部35a的方式形成,该辅助轭12固定在永磁体11的上表面,构成电磁体单元3且供连结轴37在上下方向插通,该防异物进入部件13固定在辅助轭12的上表面,供连结轴37在上下方向插通,与连结轴37的外周面接触且具有弹性。
[0087]由此,能够使用构成电磁体单元3的永磁体11和辅助轭12与防异物进入部件13、以简单的结构构成分隔部件10,并且能够利用防异物进入部件13阻止在一对固定触头的触点部附近产生的溶融物和灰尘等异物从触点机构收纳空间A进入可动柱塞收纳空间B内。
[0088]进一步,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I中,在触点机构收纳壳5的内部设置有形成为有底筒状的绝缘筒部14,所述绝缘筒部14以在上下方向上插通有连结轴37的状态下覆盖分隔部件1的上方与外侧和触点机构2的外侧的方式设置有配置在触点机构收纳空间A内。利用该绝缘筒部14,在触点机构收纳壳5为金属制的情况下,能够遮断电弧对该金属制的触点机构收纳壳5的影响。
[0089]而且,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I,在绝缘筒部14形成有使触点机构2—侧的触点机构收纳空间A与分隔部件10—侧的触点机构收纳空间A连通的筒部连通部14f。由此,触点机构收纳空间A内的夹着绝缘筒部14的触点机构2—侧的触点机构收纳空间A与分隔部件10—侧的触点机构收纳空间A通过筒部连通部14f连通,能够使触点机构2—侧的触点机构收纳空间A和分隔部件10—侧的触点机构收纳空间A内的内部压力均匀。
[0090]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I中,连通部Ila由形成在构成分隔部件10的永磁体11、使分隔部件10—侧的触点机构收纳空间A与可动柱塞收纳空间B连通的槽形成、连通部12b由形成在辅助轭12、使分隔部件10—侧的触点机构收纳空间A与可动柱塞收纳空间B连通的缺口形成、连通部8b由使分隔部件10—侧的触点机构收纳空间A与可动柱塞收纳空间B连通的、形成在磁轭8的槽形成。
[0091]因此,不需要在构成分隔部件10的防异物进入部件13形成连通部。在防异物进入部件13形成有连通部的情况下,存在在一对固定触头的触点部附近产生的溶融物和灰尘等异物从触点机构收纳空间A进入可动柱塞收纳空间B内的问题。
[0092]以上,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能够进行各种变更、改良。
[0093]例如,收纳室4只要为能够收纳具有一对固定触头23、24和可动触头25的触点机构
2、连结轴37和可动柱塞35的密闭结构,就并不一定由磁轭8、触点机构收纳壳5、盖部件9构成。
[0094]此外,分隔部件10只要以分隔的方式触点机构收纳空间A与可动柱塞收纳空间B构成收纳室4,就并不一定由永磁体11、辅助轭12和防异物进入部件13构成。
[0095]此外,绝缘筒部14也可以不设置。
[0096]进一步,连通部以使触点机构收纳空间A与可动柱塞收纳空间B连通的方式在分隔部件10形成即可,在由永磁体11、辅助轭12、防异物进入部件13构成分隔部件10的情况下,其形成场所为永磁体11、辅助轭12、防异物进入部件13的任一处均可。此外,连通部也可以在永磁体11、辅助轭12、防异物进入部件13中任意组合的部件形成。
[0097]此外,连通部使触点机构收纳空间A与可动柱塞收纳空间B连通即可,也可以为图1至图6所示的连通部Ila由槽以外的孔或缺口构成、图7所示的连通部12b由缺口以外的槽或孔构成、图8所示的连通部Sb由槽以外的缺口或孔构成的结构。
[0098]此外,连通部的数量为任意的数量,并不像图1至图6所示的连通部11a、图7所示的连通部12b、图8所示的连通部8b限定于4个。
[0099]附图标记的说明
[0100]I电磁接触器
[0101]2触点机构
[0102]3电磁体单元
[0103]4收纳室
[0104]8磁轭
[0105]8a可动柱塞贯通孔
[0106]9盖部件
[0107]10分隔部件
[0108]11永磁体
[0109]lla、12b、8b 连通部
[0110]12辅助轭
[0111]13防异物进入部件
[0112]14绝缘筒部
[0113]Hf筒部连通部
[0114]23第一固定触头(固定触头)
[0115]24第二固定触头(固定触头)
[0116]25可动触头
[0117]35可动柱塞
[0118]35a周缘凸起部
[0119]37连结轴
[0120]A触点机构收纳空间
[0121]B可动柱塞收纳空间。
【主权项】
1.一种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一对固定触头和能够与该一对固定触头接触和分离的可动触头的触点机构; 具有通过连结轴与所述可动触头连结的可动柱塞的、驱动所述触点机构的电磁体单元;和 收纳所述触点机构、所述连结轴和所述可动柱塞的密封的收纳室, 所述收纳室被插通有所述连结轴的分隔部件分隔成收纳所述触点机构的触点机构收纳空间和收纳所述可动柱塞的可动柱塞收纳空间, 所述分隔部件上设置有使所述触点机构收纳空间与所述可动柱塞收纳空间连通的连通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纳室由板状的磁轭、触点机构收纳壳和盖部件构成,其中,所述磁轭构成所述电磁体单元,具有供所述可动柱塞在上下方向上插通的可动柱塞贯通孔,所述触点机构收纳壳与该磁轭的上表面接合,在内部收纳所述触点机构,所述盖部件与所述磁轭的下表面接合,在内部收纳所述可动柱塞, 所述分隔部件由所述磁轭、永磁体、板状的辅助轭和板状的防异物进入部件构成,将形成在所述分隔部件的上方和外侧的所述触点机构收纳空间与形成在所述分隔部件的内侧的所述可动柱塞收纳空间分隔开,其中,所述永磁体固定在所述磁轭的上表面,构成所述电磁体单元且以包围所述可动柱塞的周缘凸起部的方式形成,所述辅助轭固定在该永磁体的上表面,构成所述电磁体单元且供所述连结轴在上下方向上插通,所述防异物进入部件固定在所述辅助轭的上表面,供所述连结轴在上下方向上插通,与所述连结轴的外周面接触且具有弹性。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触点机构收纳壳的内部设置有形成为有底筒状的绝缘筒部,所述绝缘筒部以在上下方向上插通有所述连结轴的状态下覆盖所述分隔部件的上方与外侧和所述触点机构的外侧的方式配置在所述触点机构收纳空间内,在该绝缘筒部上形成有使所述触点机构侧的触点机构收纳空间与所述分隔部件侧的触点机构收纳空间连通的筒部连通部。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部由形成在构成所述分隔部件的所述永磁体、所述辅助磁轭或者所述磁轭上的、使所述分隔部件侧的触点机构收纳空间与所述可动柱塞收纳空间连通的槽、孔或缺口构成。
【文档编号】H01H50/20GK106062913SQ201580010449
【公开日】2016年10月26日
【申请日】2015年6月24日
【发明人】中康弘, 高谷幸悦, 铃木健司, 田嶋友树, 柴雄二
【申请人】富士电机机器制御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