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lc双联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582270阅读:303来源:国知局
一种lc双联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LC双联连接器。
【背景技术】
[0002]现有的常规LC双联连接器和适配器在机柜面板上安装时,上LC双联连接器与下LC双联连接器之间需保留一定的间隔,以方便手指能伸进去按连接器上面的按把,将连接器解锁拆卸。此方案设计使得面板的空间利用率较低,增加了设备运营成本,且不利于LC双联连接器的拆卸和换边操作,进而极大了影响了作业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便于拆装,且能够有效提升面板空间利用率的LC双联连接器。
[0004]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LC双联连接器,包括连接头组件,与所述连接头组件相配合的尾套组件,还包括用于连接头组件和尾套组件快速拆卸的把手,所述把手包括设置在把手前端与所述连接头组件相配合的第一弹性结构部、设置在把手中部与所述尾套组件前端相配合的第二弹性结构部,以及设置在把手尾端用于和所述尾套组件尾端相配合的手柄部。
[0006]其中,所述第一弹性结构部包括设置在所述把手前端的两个结构相同的弹性臂,两个所述弹性臂的端部分别开设有用于增加端部弹性的第一长槽,且所述弹性臂的端部的两侧壁上向外凸设有定位凸点。
[0007]其中,所述连接头组件包括连接头壳体,所述连接头壳体的前端纵向贯穿设置有用于和所述弹性臂的端部的定位块相配合的通孔,所述通孔上下两端的壳体侧壁上横向贯穿设置有用于和所述定位凸点相配合的定位孔。
[0008]其中,所述第二弹性结构部包括垂直设置在所述把手中部底面上的第一支撑壁、水平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壁顶端的底座,以及垂直设置于所述底座上的卡接臂,所述卡接臂的中部开设有用于增加卡接臂弹性的第二长槽,且所述卡接臂顶端的两侧壁上设置有卡勾。
[0009]其中,所述尾套组件包括尾套和与所述尾套的前端端口相配合的分支夹,所述尾套组件前端的侧壁上垂直贯穿设置有用于和所述卡接臂相配合的卡接孔,且所述卡接孔上下两端的尾套侧壁上分别开设有用于和所述卡勾相配合的卡接槽。
[0010]其中,所述手柄部包括与所述尾套组件尾端外表面相配合的凹槽,以及设置在所述手柄部尾端用于把手下压或掀起的尾柄,所述尾柄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上分别设置有防滑纹,所述凹槽的底面贯穿设置第三长槽。
[0011 ] 其中,所述尾套组件还包括套设于所述分支夹尾端的支撑环和套设于所述支撑环外表面的压紧环,所述分支夹尾端的外表面和所述支撑环的外表面均设置有防滑纹。
[0012]其中,所述连接器壳体延长帽的尾端插设于所述分支夹且与所述分支夹的前端相配合。
[0013]其中,所述连接器壳体延长帽的尾端由内向外依次设置有圆柱体和四方体,所述四方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对称设置有第一弧形凸缘和第二弧形凸缘。
[00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包括连接头组件,与所述连接头组件相配合的尾套组件,还包括用于连接头组件和尾套组件快速拆卸的把手,所述把手包括设置在把手前端与所述连接头组件相配合的第一弹性结构部、设置在把手中部与所述尾套组件前端相配合的第二弹性结构部,以及设置在把手尾端用于和所述尾套组件尾端相配合的手柄部;当第二弹性结构部与所述尾套组件分离时,在所述手柄部的作用下,使得所述第一弹性结构部与所述连接头组件分离,此时可实现对LC双联连接器的拆卸和换边操,可拆卸的把手能够有效的将连接头组件和尾套组件紧固在一起,同时,把手上的第一弹性结构部和第二弹性结构部的设置,在手柄部的作用下,能够方便的拆卸,此外,由于手柄部与尾套组件尾部相配合,从而能够有效提升面板空间利用率,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便于拆装,且能够有效提升面板空间利用率。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LC双联连接器的分解结构图。
[0016]图2是图1中把手的正面轴测图。
[0017]图3是图1中把手的反面轴测图。
[0018]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LC双联连接器装配体的正向轴测图。
[0019]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LC双联连接器装配体的反向轴测图。
[0020]图6是图1中连接器壳体延长帽的结构图。
[0021]图中:1.连接头组件、10.连接头壳体、12.陶瓷插芯、13.弹簧、14.连接器壳体延长帽、141、圆柱体、142.四方体、143、第一弧形凸缘、144.第二弧形凸缘、101.通孔、102.定位孔、2.尾套组件、21.分支夹、22.支撑环、23.压紧环、24.尾套、241.卡接孔、242.卡接槽、3.把手、31.第一弹性结构部、311.弹性臂、3111.第一长槽、3112.定位凸点、3113.定位块、32.第二弹性结构部、321.第一支撑壁、322.底座、323.卡接臂、3231.第二长槽、3232.卡勾、33.手柄部、331.凹槽、3311.第三长槽、332.尾柄。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0023]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一种LC双联连接器,包括连接头组件1,与所述连接头组件I相配合的尾套组件2,还包括用于连接头组件I和尾套组件2快速拆卸的把手3,所述把手3包括设置在把手3前端与所述连接头组件I相配合的第一弹性结构部31、设置在把手3中部与所述尾套组件2前端相配合的第二弹性结构部32,以及设置在把手3尾端用于和所述尾套组件2尾端相配合的手柄部33,当第二弹性结构部32与所述尾套组件2分离时,在所述手柄部33的作用下,使得所述第一弹性结构部31与所述连接头组件I分离,此时可实现对LC双联连接器的拆卸和换边操作。
[0024]作为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弹性结构部31包括设置在所述把手3前端的两个结构相同的弹性臂311,两个所述弹性臂311的端部分别开设有用于增加端部弹性的第一长槽3111,且所述弹性臂311的端部的两侧壁上向外凸设有定位凸点3112,所述连接头组件I包括连接头壳体10,所述连接头壳体10的前端纵向贯穿设置有用于和所述弹性臂311的端部的定位块3113相配合的通孔101,所述通孔101上下两端的壳体侧壁上横向贯穿设置有用于和所述定位凸点3112相配合的定位孔102。此结构中的第一长槽3111的设置,使得弹性臂端部的定位块3113 —分为二,在与通孔101相配合时,能够有效提高弹性臂端部弹性,便于定位块与通孔101的配合,同时为了防止弹性臂311端部的定位块3113在与连接头壳体10上的通孔101装配后,从通孔101中弹出,弹性臂的两侧壁上设置有用于和通孔侧壁上的定位孔102相配合的定位凸点3112,作为优选实施方式,定位凸点3112设置在定位块与通孔101相接触的侧壁上。
[0025]此外,为了方便将LC双联连接器翻转180度进行换边操作,避免用手直接接触直径较细的线芯,防止线芯折断,通孔101的上下两端口的侧壁上均设置有和定位凸点3112相配合的定位孔102,从而能够使得把手3能够分别与LC双联连接器的上下两侧面相配合,进而能够有效的保证LC双联连接器翻转180度后的换边操作。
[0026]如附图3所示,所述第二弹性结构部32包括垂直设置在所述把手3中部底面上的第一支撑壁321、水平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壁321顶端的底座322,以及垂直设置于所述底座322上的卡接臂323,所述卡接臂323的中部开设有用于增加卡接臂323弹性的第二长槽3231,且所述卡接臂323顶端的两侧壁上设置有卡勾3232,所述尾套组件2包括尾套24和与所述尾套24的前端端口相配合的分支夹21,所述尾套组件2前端的侧壁上垂直贯穿设置有用于和所述卡接臂323相配合的卡接孔241,且所述卡接孔241上下两端的尾套24侧壁上分别开设有用于和所述卡勾3232相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